|
- 一诚1胡希恕经方医学精要(上下全)
第三面大旗: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明确经方是怎样辨证的,主要问题是“论其证”不是“论其因”。什么叫中医?中医怎么治病的?什么叫辨证论治?中医怎么辨证的?有的人说中医各种各样的都有,你们不用说不用讲,不用开口,我一号脉就能看病;我不用号脉,我一望你们就知道你们都有什么病等等等等,这一辨证,两大医学体系有着明显不同的概念,实际说来也很简单,医经是什么?“论其因”。什么是“论其因”?大伙都熟悉啊!你感冒,风寒感冒,辛温解表;你这风热感冒,辛凉解表;你是肾虚补肾,脾虚补脾,这是“论其因”。还有五运六气,你告诉我生辰八字,我都给你开方,我光看你舌头我就能开方,我光号脉也能开方,我摸摸肚子也能开方,中医辨证方法非常多,这是医经理论体系。而经方是“论其证”,根据症状反应来辨证。所以这里头什么根据啊?你看仲景书主要在讲什么呢?治病依据症状反应。张仲景把疾病症状称之为病形,实际就是症状反应,胡希恕讲辨证论治的时候把病形叫做症状反应。我们看到的《伤寒论》六经分篇,篇名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我们看到的这本书是王叔和整理的,最多看到的是这本,王叔和虽然是医经派,但是做学问还是比较严谨的,他又整了一个版本,他要突出他的脉学,所以给我们看到的是“脉证并治”。但是他也很谨慎,为了让后人参考,张仲景原来的篇名不是“脉证并治”,而是“病形证治”,这是在哪?《金匮玉函经》,这是王叔和整理的另一个版本,他做学问非常严谨,你们参考,原来张仲景怎么说的?我们看看,“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这个和咱们见到的不一样,“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篇名是这样的,不是“脉证并治”,因为王叔和突出了他的脉学,但是他非常谨慎,在《金匮玉函经》这个版本把张仲景原来的篇名附上了。
所以长期以来非常错误的观念,中医靠号脉治病,这个要批判,实际不是的。我们中医治病辨证主要是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里头包括了脉,人患病出现症状,是由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画个图,人得了病,有外邪,风寒暑湿燥火戾气等外邪,还有内邪,五脏六腑虚损,这是内邪,这是正气,邪气作用于正气,正邪相搏出现了疾病,出现了症状。症状反应就是内外因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方辨证的是在这一块(症状反应),医经辨证的是这一块(病因部分),症状反应有自觉症状,你发烧、恶寒、口干,医生是不知道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自觉症状;他觉症状,你摸着人烫,你看着人脸红,这是别人看到的,是他觉症状,还有望闻问切的症状,看舌质,看舌苔,看神色,还有切,切诊、切腹,腹诊、脉诊属于切,还有病理中间产物食水瘀血,症状反应包括这些,症状反应光靠脉象是不行的,不全面。所以医经辨病因,治的是病因,是这一块;经方是治的这一块,症状反应。它不一样,两个医学体系,你就看到了不一样吧!我们这里强调不能单纯地根据脉、看舌苔、腹诊或者生辰八字啊,这都不行。
第四面大旗: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这里头胡老1982年的讲话录音里有这一段:“辨证在这个书是这样子,先辨六经……他知道用哪一种法则来治疗这个病。 应该用什么方药,他还要进一步追,那就是辨方证了”。胡老讲了好多,最后他说:“可见仲景辨证是由“六经”至“方证”范围逐渐缩小,最终使方证对应,使方药恰好适合症状,故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胡老这几句话,老读,老读,脑子里产生一个印象,什么印象?北斗导航,从辨六经到辨方证,使辨证范围逐渐缩小,什么范围缩小啊?辨六经是大范围,卫星啊,在宇宙里转,大面积搜索,辨方证呢,搜索范围缩小,对象是明确了,这样做到方证相应,恰到好处。所以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您看从大面积范围到最小的范围,是尖端吧。
所以说两大理论体系各有特征,刚才说的仲景辨证是“六经”至“方证”范围逐渐缩小,最后是方证相对,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这是北斗导航。而医经是五行导航,你看看,它和它,它和它,都有关系,哪个都对,您说肾虚,他说脾虚,都对,都能说得圆,通过相生相克,诡辩论,这是五行导航,所以它不准确。所以好多人认识到这一点了,赵德喜在2020年全国经方论坛,他说:“经方辨证凸显唯一性,辨到尖端了,而医经缺乏唯一性,怎么着都对,哪个都对,缺乏唯一性。”是不是这样?胡希恕1982年讲课录音里有这个。
现在脏腑辨证,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直都是脏腑辨证,胡老讲这一段话很有感触。现在这个脏腑辨证,我不爱说,这里头怎么回事,你反《内经》了,胡希恕反《内经》,这里头不怎么合适,是成问题的,是成大问题的,真正的问题你辨跟他辨准不一样,一个病十几个人出十几个辨证,准辨不出一个样,也不能开出一个方子,是不是这样?你们自己想想。
所以现在我们要看到了吧,为什么有病找经方,是因为经方的科学理论体系,经方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显示了医经存在着不科学的内涵,相关内容胡希恕做了说明,我们不再仔细解释,大家都知道的,强调的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都比较熟悉了。
第五面大旗:辨证施治的实质。
胡希恕用这一句话就说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他是这样讲的:“于患病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就是辨证施治的实质,你看他用一句话来说明,这句话很概括、精准,但属于需要仔细的理解,胡希恕的讲话录音有详尽的说明,是我们的重要的内容,我就不多说了,这里说说“通治”,是说不论是什么病治疗都用这个大法,不像我们的中医内科是一个病一个病讲的,讲讲感冒怎么治法,哮喘怎么治法,肾炎怎么治法,不是这么讲的。
经方治病依据症状反应,不论是什么病,病位不是在表,就是在里,或是半表半里,其病性不是阴证,便是阳证;这样三个病位,两种病情,其常见病的发病规律为六类证。因此常见病都通用这六类证作为治疗的大纲,不是一个病一个病来探讨治疗规律,因此常见病都通用。
这六类证作为治疗的大纲,也就是咱不像中医内科一个病一个病的去看,不论是哪一种病,症状反应皆超不出六类证,治病皆遵用这一规律。所以经方治病不是专病专方,不是辨病论治,而是不论是什么病,不论是急性病、慢性病,不论是外伤还是内伤,不论是慢性传染病还是急性传染病,像疫病、SARS、新冠,不论是外科内科妇科男科还是老年儿科,都是“依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这是经方家总结的治病规律。
比如说胡希恕最后说:“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是什么病,而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阴三阳。验之于临床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中医经方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也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的准则。故可肯定地说,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里是解释一下“通治”,有关辨证施治的实质还有详细的说明,读读《伤寒论》,下来可以仔细的看一看,这里有个故事,胡希恕先生他把辨证论治的实质作为题词送给了留学生,可见对此非常重视。
2011年5月19日,正值胡希恕名家研究室成立和中日韩经方论坛召开之际,(刚才影视里面有这个镜头),日方团长平马直树转送我一个精美的木盒,这个团长今天他也来了,这是平马直树,日本中医药学会会长,他先带来,后来他到我家合了个影,是日本後藤学園中医学研究所所長兵头明先生让其转送的,内装82年胡老讲课录音及兵头明跟随胡希恕先生学习时的讲课和随诊录音光盘及笔记医案等。木盒装载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兵头明先生请其父兵头义清先生在木盒上题字。我说你的字写的真棒,比我写的好,他说是他父亲写的,他的父亲还有点来头。还有一个故事,盒子底下还有胡老的题词:“于患病人体一般地反应规律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为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这是题词的事。
这个照片也很珍贵(胡希恕与任应秋、杨甲三等先生的合影),邱浩先生2022年9月27日送给我的,我才见到,这是卫生部的领导,都有名字,这是提的词。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周总理把“兵头”称为“元帅”。2007年9月25日中医网有一个记载,周总理接见日本贸促会的时候有个叫兵头的,兵头这个名字叫起来不好读,兵的头不就是元帅嘛,就说是“元帅”,跟来宾开了个玩笑,所以从此就叫他“元帅”,中医网上还登载了1967年毛主席、周恩来接见贸促会成员(的照片),个子小的是兵头义清,好像手里拿着“手机”,1967年还没手机,其实手里拿的是《毛主席语录》,就毛主席没拿,其他人都拿了,周恩来总理拿了,日本人士也拿了,中医网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兵头义清是个反战人员,在林彪手下工作过。
第六面大旗:阐明经方脉诊。
我们应该觉醒的认识到,成无己注解的《伤寒论》也好,《伤寒杂病论》的桂林本也好,前面有《平脉》、《辨脉》,这几篇不是仲景所作,是王叔和所作,后世认为是仲景所作是没有能够守正,这是明显错误的。胡希恕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内容,总结出了经方脉诊的特点,就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有的脉,他总结出来,下功夫了,明确脉象理论、各脉象概念,认为仲景书的脉诊是经方特有的概念,三部九候配属八纲六经,而不配属经络脏腑,与王叔和《脉经》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是不同的。
胡老说到:“脉象虽亦和症状一样,同是患病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种反映,不过由于它比一般症状尤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诊脉的研究和发展。”胡老肯定了脉诊的作用,对于脉的认识,胡老进一步说:“惜历来脉书鲜有深究脉象的来自根源,而只就象论象,说玄道妙,令人迷惑,前人早有”论脉愈精,使人指下愈乱”的评议。其实脉象并不难知,只若于其生成源头,心中有数,指下寻按,自会明了。”
胡希恕首先提出了脉象的生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脉动方面的,像数、迟;还有来自于脉体方面的,像大、细一类的;还有脉来自血行方面的,滑、涩之类的。胡老以脉象生成原理,总结归纳仲景书常见脉为26脉,这里头明显不同的像“促脉”,与王叔和讲的“数动一止”的促脉明显不一样,《伤寒论》中有四条记载促脉的形成,回去看就知道了。用王叔和的脉象讲《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脉根本讲不通,所以医经讲的脉象、经络脏腑,桂林本的《平脉》、《辨脉》不属经方的脉学,经方的是六经八纲,三部九侯都是八纲六证。
再三强调:不能以脉定证!光依据脉象定什么方证,治什么病是不可能的。
第七面大旗:率先批判《温病条辨》。
之前对温病派的批判早就有很多,像恽铁樵啊,三子之丧,“苏州医好以瓜果入药”,这是俞曲园先生《废医论》进行的批判,对温病派主要批判他的“论其因”,指出他的错误。鲁迅小说里面的陈莲河开药开原配蟋蟀一对,这都是批判温病派的。前辈对温病派的批判早有记载,胡希恕主要进行了理论上的批判,好多人认为《温病条辨》为四大经典之一,胡老认为是不可以的,“《温病条辨》为清代吴瑭所著,是医经理论有关温病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更为发展和丰富祖国医学做出了贡献”,这是他肯定的部分,但是,中医界一些人士盲目认为,本书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必读书之一,这是不对的。
胡老在办学讲授《温病条辨》时,发现有不少重大错误,进行了批判,胡老对吴鞠通批判有多地方。我们出了两版书,这里只介绍四点:第一个是《温病条辨》只重视病因,不重视六经;第二个是温病用桂枝汤,有个视频说“张仲景有个短板,不能治温病,你们都批判吴鞠通,不应该批判啊,吴鞠通发展了张仲景的医学,他第一个用的方子就是桂枝汤”,他是怎么用的桂枝汤,要仔细读一读就知道了,他温病用桂枝汤,所以张仲景《伤寒论》第6条论述温病的时候已经说了,温病能用桂枝汤吗?他是里阳证,不是表证,桂枝汤是解表的药能用吗?非常错误。第三,动辄用安宫、三宝的错误,有表没表他都用三宝,发高烧就用安宫,经常出现错误。第四个,用运气治病,总而言之就是用“论其因”的方法,以方代法,违反中医的定法,尤其是在合病的时候,他违反了张仲景在太阳病篇合病的时候的治法,有表的时候用安宫,造成了131条的“病发于阳而反下之”,造成了结胸,这是明显错误的。所以胡希恕说他们这些注解、这些著作是错误的!
第八面大旗:始终理会读懂《伤寒论》。
这实际上是我们一个小结,怎样读懂《伤寒论》呢?胡希恕提出了“始终理会”,这是胡老晚年的时候提出来的,这是他的笔记,“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这是胡老的感叹!
读懂《伤寒论》是不容易的,要始终理会。我们现在的理解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条文间联系对照,还有一个是不断的纠偏,今是而昨非啊。
你看条文前后对照,伤寒不是伤于寒,你看看《内经》,再看看《伤寒论》,它是一个概念吗?这非常重要,我们看了章太炎的序就知道了,不前后对照是不行的,始终理会!你看看现在的注家,看看章太炎的注解,你就知道了,伤寒不是伤于寒,与《内经》不是一个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伤寒论》倒背如流,你会用《伤寒论》治病吗?你不懂得《伤寒论》,对伤寒的概念要清楚。
还有太阳病不是太阳膀胱经上发的病。仲景书上有这句话吗?没有!
还有“阳”,阳气指津液,这在别的书上没有,胡希恕率先提出来,为什么?事实说明了,你看第246条:“胃气生热,其阳则绝。”你胃气热了,阳气就没了?讲不通吧!张仲景的阳气与《内经》的阳气不是一回事,“胃气生热”,热了以后伤津液,津液没了,“其阳则绝”,津液绝了,津液没了,这讲通了,讲的这么回事。胡老紧扣条文,这些概念搞清楚了。
还有白通加猪汁胆汤方证,胡老好长时间注解多少次以后,(觉得)错了,不是白通加猪汁胆汤,而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还有柴胡桂枝干姜汤,他一辈子反复地注解,我们听到的录音里头是一种,他讲完以后83年写的笔记,始终一辈子都在关注这一条怎么讲合适,都在修改它的注解,还有214条,太多了,不说了。
这里头,实际上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前辈都是这样做的,像陆渊雷说:“学问与年俱进,今以为是者,安知他日不以为非?订正甯有止境。”我们做学问的,学经方的,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认识。
对于胡希恕的学术,我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受能力所限,介绍得不够精确,不过这里面用“八面大旗”来解释,强调得是:胡希恕先生高举觉醒大旗,让经方觉醒,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得到了国内外的共识,带领我们走进读懂《伤寒论》的新时代,起了这么个作用,我们从八个方面介绍了胡希恕先生的学术观点,这是很不全面的,大家要想进一步了解,去看他注解《伤寒论》的书就行了,他的学术刊出以后,得到国内外的共识。
章太炎先生从理论体系考证了经方与医经的主要不同,《伤寒论》的伤寒不同于《内经》的伤寒,《伤寒论》的中风不同于《内经》的中风,《伤寒论》的温病不同于《内经》的温病,这使我们觉醒了。
胡老则是详细阐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经方的原貌,让经方人觉醒,能够读懂《伤寒论》。陈雁黎在《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这本书里面写了这么一段话:“20世纪60年代(63年),老师在学院大礼堂作“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学术报告,令在场的莘莘学子耳目一新。为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此学术报告解决了“历代医学家所缺乏论述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我整理了胡希恕先生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的研究,引起了日本汉方届的重视,高度评价,称赞胡希恕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这句话出自1983年的《中医临床》(日本汉方学术杂志),在书的编者按里面有,翻译者是平野钦也。
这是最近出的一些书,这是各地的人士给胡希恕扫墓的照片,2023年4月15日,中医在线、李冠杰工作室也祭拜了胡希恕先生。
近年来出现经方热,是因为认识到学好仲景医学才能治好病,而学好《伤寒论》必须用中医有两大医学理论体系的观点,才能读懂《伤寒论》、学用经方。在国外亦是如此,来自欧美等囯的中医爱好者,这些洋张仲景认为用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的思想学用经方,学得快,用则灵,使经方走向国际,经方的科学性得到广泛认可。
我们说,中医东渡在日本生根发芽,江户时代的吉益东洞等,始学金元四大家却感临床疗效不济,转而师孙思邈、张仲景,放弃五行脏腑理论,方知经方《伤寒论》是瑰宝,因力推经方,在日本成就汉方医学。日本的汉方医学怎么起来的?就是学习《伤寒论》才起来的,他们不用五行理论、脏腑理论,类似的故事,陆续在日韩、欧美上演。
2015年第一期,八个月网络英语全球授课,两周的面授及跟诊,洋张仲景学得怎样呢?我当时心里没谱,后来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洋张仲景对胡希恕经方医学认识惊人;二是对胡老感情惊人。那一年是胡希恕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我们有个扫墓活动放在了盂兰盆节,本想从简,没想到的是,时值国际经方班结业,来京临床跟诊的八名经方爱好者,执意参加,我们条件不够,他们自己租了个车,8位洋张仲景,其中不少代表了双重国籍,于是代表着12个国家的洋张仲景,祭拜了胡希恕先生。祭拜时,洋张仲景激动落泪,(第二天讲课时)恰秋雨绵绵,我也不胜感慨,写了一段话:三十年前好孤独,冥冥沉眠受拥促,莫道经方传承难,如今仲景满五湖。这是什么意思啊?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在三十年前是孤独的,不被认可,三十年以后,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得到多大的重视,陶校长念祭词的时候也流泪了。第二批是2016年来的,其中有一个是美国的尼娜,她学了7年的《黄帝内经》,不会看病,后来又放弃了,通过翻译跟我说的时候也流出了眼泪,自从学了胡希恕的学术之后会看病了,又进一步学中医了;还有这个英国的汉斯,在社区原来是教《内经》的,后来学了经方,在社区开始教经方了,我到他们社区去过。
所以,滚滚长江东逝水,如今仲景满五湖,就是这种状态。
2018年,黄煌老师带领我们去参加了一个会,在座的有些参加了,当时的会长马伯英还在世,现在我们怀念他,他组织我们一块学经方,还有娄绍昆先生,到欧洲英国开的经方会。
2020年11月4日赵德喜发的微信,这张照片是研究生每天早晨听《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的录音,所以这里面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胡希恕学术得到国内外共识,带领我们走进读懂《伤寒论》的新时代!
让我们继承胡希恕先生的遗志,做一代经方传入。
好,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讲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判指正,谢谢大家。
- 一诚2江尔逊:金沸草散琐言(痒咳、燥咳、痰咳、新咳、久咳,一概能治!)
陈修园认为治疗伤风咳嗽: “轻则六安煎, 重则金沸草散”。
余早年体弱,薄受风寒辄咳,每以金沸草散取效。施诸他人,亦收捷效。数十年来,余治咳嗽,无论新久,亦无论表里寒热虚实,恒喜用此方化裁。
此方由《南阳活人书》与《和剂局方》的金沸草散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旋覆花汤综合取舍而来,具体药物凡11味:
金沸草散:旋覆花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荆芥10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芥子6克、桔梗10克、杏仁9克、前胡9克。
金沸草散的特异性在于金沸草(现代多用旋覆花)、白芍、甘草3味药的关键作用。
有病者咳嗽缠绵数月,遍用中西药物乏效,服此汤数帖而痊。余因叹其佳妙而授他人,以至辗转传抄,依样画葫芦,竟亦屡有霍然而愈者。
似此平淡之方药,而效验如此,其理安在哉?
余窃思咳嗽固多,无非肺胃之病。观《内经》揭咳嗽之总病机为痰涎或水饮“聚于胃,关于肺”六字,可了无余蕴矣。
方中主药金沸草,乃旋覆花之茎叶,余恒用其花。
谚日:“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其肃肺降胃、豁痰蠲饮之力颇著。
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故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肺之制节有权矣;其味咸,咸能入肾,故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肺自清虚矣。是一药之功,三脏戴泽,三焦通利焉。
再者,方中寓有“芍药甘草汤”,酸甘合化,滋养肺津,收敛肺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之痉挛。
江老曾秉笔直书道:有一见发热(或体温升高)便断为“风热”或“痰热”,而常用桑菊或银翘辈,或径用清热化痰药及抗生素;有因喉痒或痰少难咯便认作“风燥”或“阴伤”,而恣用润燥或养阴方药;有因久咳不止便认作虚咳,而屡进补益者。
凡此皆因失于及时疏散、宣肃,而致咳嗽迁延缠绵,甚则转成劳嗽者,良可慨也。
余用此方治愈之咳嗽不知凡几,深知方中诸药均可损益,惟旋覆花、芍药、甘草三味为举足轻重而不可挪移之品,故特表而彰之。
而临证之顷,损益之妙,又存乎一心也。若风寒咳嗽,不论久暂,可尽用本方。
如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小柴胡汤意);
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麻杏石甘汤意);
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
痰多稠粘,加浙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意);
哮喘痰鸣,加苏子、葶苈子(葶苈大枣泻肺汤意);
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
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叶(止嗽散意);
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意);
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六君子汤意);
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苓桂术甘汤意);
若喉痒咳痰不爽,似燥咳而实非,可加桔梗;
风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桑菊饮;
燥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贝母瓜蒌散;
痰多而清稀,合二陈汤;
痰黄而夹热,加黄芩,或合泻白散,兼喘,合三拗汤:
痰壅气促,上盛下虚,去荆芥、前胡,合苏子降气汤;
咳嗽日久,无明显外证,合止嗽散;
脾胃虚弱,合五味异功散;
反复感冒者,合玉屏风散。
服之易呕逆者,可嘱其少量频服(在两顿饭之间服最佳);
若仍呕而惧服者,则改服医坛怪杰陈士铎之舒肺汤(桂枝、苏叶、桔梗、甘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
若愈后几天复咳者,可续服柴胡桂枝汤加苏梗、木蝴蝶、仙鹤草;
若遗留咳嗽尾巴者,可继服 验方“止咳十一味”(当归、川芎、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桑皮、青皮、杏仁、川贝母、五味子各6g)。
此方流传在川西民间,原治肺结核咳嗽。
金沸草散加减方治疗外感咳嗽,其治愈率大约有多少?
若无效,宜改用何方?治愈率无精确统计。但据江老数十年之体验,其近期治愈率不会低于80%,总有效率不会低于90%。
笔者反复验证,可以作为外感咳嗽的扫尾方。
临证者曷必不屑一试,以有采于刍荛之言欤?
附:
病案一:江某某,女,两岁半。出生后十个月即患“百日咳”,经治无效,逐渐形成哮喘。因病情加重,多次并发心衰,先后十二次住院抢救,发病危通知四次。
每次住院,均需输氧、输液,虽长期服药、打针,哮喘仍无法控制。且渐致腿痛脚跛。乃于1971年5月请江老诊治。
证见:喘咳甚剧,面唇青紫,气急痰鸣,苔白略厚,指纹浮滞。
疏方:金沸草散加减。荆芥6克 前胡9克 金沸草9克 白芍10克 法夏9克 甘草6克 杏仁9克 苏子12克 白芥子9克 葶苈6克 大枣12克 茯苓10克 陈皮9克 桔梗9克,服一剂,喘咳大减,再剂,诸症若失。
患儿父母见此方显效,遂妥为保存,其后每遇患儿喘咳复发,即以原方煎服,一日之内即可完全控制,不需西医药治疗。如是者坚持到患儿十一岁时,喘咳便不再发作,体质逐渐增强。
现在大学读书。数月前,患儿母亲还出示其保存了多年的处方原样,并告之曰:曾有几位患哮喘的老人及小儿,以此方服后,病亦全愈。
病案二:陈某某,女,45岁。10月就诊。患者体丰,平素健康。三个多月前,偶因感冒,咳嗽迁延,迭经中西医治疗,反而咳嗽日剧,邃从百里之遥,专程前来请江老诊治。自诉喉中瘙痒,日夜呛咳不休,影响眠食,极为苦楚。伴见气短神疲,咳唾清稀痰沫,舌苔薄白,脉象浮滑。
诊毕,江老喟然叹曰:外感咳嗽,小病耳,何以竟致迁延数月?!经云:微寒微咳。此定由初治失于表散之咎。
遂拟金沸草散加减:荆芥6克 前胡10克 金沸草10克 白芍10克 法夏10克 甘草6克 桔梗10克 紫蔻10克 百部10克 陈皮10克 杏仁10克 枇杷叶10克。
半年后,患者因它病前来就诊,欣然告曰:前次药方,连服五剂,咳嗽遂愈,至今未作。
病案三:罗某,男,1岁半。5月28日初诊。患儿咳嗽气急一周,经青霉素等治疗无效。其母心急如焚,经人介绍,疑信参半前来求治。
刻诊:咳嗽频频,气急痰鸣,面目略浮肿,舌苔白厚。
予金沸草散加减:荆芥6克 前胡6克 金沸草5克 白芍10克 法夏6克 甘草3克 杏仁6克 茯苓10克 桔梗6克 白芥子10克 苏子6克 生姜5克。
次日复诊,其母谓:一剂未尽,咳嗽大减,气息平缓,喉中少许痰鸣。原方加川贝母6克,再进一剂而瘥。
讨论:咳嗽一证,外感居多。
诚如程钟龄所说“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其治若及早辛散,确可药到病除。然临床常见不少外感咳嗽,由于治不得法,致令缠绵难愈。“
俗云伤风不愈变成劳,夫伤风岂能成劳?……此医之所误耳”(张介宾语)在江老诊治的咳嗽病例中,有因发热,迭经清热泻火或抗菌消炎者,有因干咳痰少,喉痒(实因暂时之肺气闭塞),屡进养阴润燥者,亦有因咳嗽日久,而滥用滋补者。然皆愈治愈重,以致延绵日甚。
每遇此等证候,江老辄慨叹其“失于疏散”所致,毅然投以金沸草散加减而获速效。有识之士,其或试之,幸勿以咳乃小恙,或方药平淡而忽诸。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根据个人自身症状做辩证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
- 陈晶晶3如何催奶手册的窍门(附常见中药方)
- 天道信使42017年亚加高僧说紫薇圣人
结合古今中外的千古预言最靠谱现代预言。准确说出先后两圣及天地造化成圣的基本过程。点赞!靠谱!
- 秀霞5男性壮阳食疗方,你确定不看看?(百度云盘下载请回复)
看不到呢 - 阳光6南怀瑾老师讲“施食”多篇文章合集(文档需回复)
- admin7含象优品丨含象本草防脱养发液说明
反馈
[attach]10413[/attach]
- admin8含象优品丨含象草本鼻炎膏(鼻息肉、鼻窦炎、慢性鼻炎、鼻塞、鼻涕、鼻痒)
群友反馈
[attach]10409[/attach]
- admin9虚心原创丨麦粒肿实践经验分享(刺血疗法)
西药参考
[attach]10397[/attach]
- admin10含象堂破壁灵芝孢子粉(补气、养心、安神、抗肿瘤、抗血栓)
作为灵芝精华的一部分,灵芝孢子粉是灵芝的种子,它能补充锌元素,增强心肌收缩功能,缓解身体疲劳,还能治疗心慌气短等症状,还能保护肝脏,调节血脂,防止脂肪肝,并且灵芝中所含的磷脂多糖,可作为抑制肿瘤的辅助药物。
[attach]10387[/attach][attach]10390[/attach][attach]10391[/attach][attach]10392[/attach][attach]10393[/attach][attach]10394[/attach][attach]10388[/attach][attach]10389[/attach]
|
- 21周易阴阳
版块帖子数:695 版块话题数:297 版块今日新帖数:2 版块介绍:青囊风水 子平八字 法术符咒 测字解梦 起名解卦 手相面相
- 02古中医门
版块帖子数:736 版块话题数:375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以学习圆运动古中医学为基础,传承及分享与古传气化学说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
- 03学佛参禅
版块帖子数:596 版块话题数:471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都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04中药心悟
版块帖子数:437 版块话题数:283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分享中药材和中成药在生活中的应用,规避化学物质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
- 05含象会员
版块帖子数:367 版块话题数:131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板块仅对含象堂会员和学员开放
- 06关注平台
版块帖子数:5 版块话题数:5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含象堂各类平台二维码
- 07含象原创
版块帖子数:542 版块话题数:273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收录含象堂原创文章
- 08健康养生
版块帖子数:850 版块话题数:554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介绍针刺、艾灸、按摩、导引、食疗等方法
- 09养发护发
版块帖子数:1106 版块话题数:219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养发护发
- 010小小学医
版块帖子数:36 版块话题数:20 版块今日新帖数:0 版块介绍:面对小孩和没有基础的爱好者,从《医学三字经》入手打好学医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