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8577|回复: 10

学习心得丨伤寒解肌第一药 -认识麻黄

[复制链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发表于 2015-8-23 13: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虚心 于 2015-8-23 13:34 编辑

1麻黄十二经无处不到。中医归经理论起源于金元之后,认为麻黄归肺与膀胱经,其实麻黄十二经无处不到。
2发越阳气是麻黄作用之根本。麻黄有发汗散寒、开肺止咳、开肺平喘、利水消肿、止痛、退黄六大作用,其实均与麻黄的发越阳气作用有关。其中,生麻黄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咳喘、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
3 麻黄可治以水肿为主的疾病。如肾病、黏液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可配伍石膏、白术、甘草,或配黄芪、汉防已等,方如越婢汤、防已黄芪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4 麻黄可治以无汗为特征的疾病。如风寒感冒、疮毒初起、皮肤病等,常配伍甘草、桂枝等,方如麻黄汤、葛根汤、麻黄甘草汤、大青龙汤。
5 麻黄可治以咳-喘为主的疾病。
6 麻黄可治以鼻塞为特征的疾病。
7 麻黄可治以关节疼痛为主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如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等(对病药+对证药)。
8 以皮肤症状为主的疾病。如皮肌炎、荨麻疹、皮肤干燥症。民间用麻黄治疗多种皮肤病有效。常州已故名老中医张效良先生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的“三净汤”验方:
(定病)
(皮损:太阳)通达营卫气血阻滞-----麻黄10地肤子20浮萍20徐长卿20 + 丹参30;
(瘙痒:厥阴)定风止痒------蝉衣15黄连10白鲜皮20。
-------------------------
(定证)--------?

民间治疗老年皮肤干燥症,用麻黄15克、猪皮100克,同煎,去滓后调入人中白10克,1日内分三次服。对于一些体质壮实、大便秘结的荨麻疹,麻黄可与大黄、栀子等服用,方如防风通圣散,服药后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痒疹也随之消散。
9 麻黄可治眼疾:四味大发散(麻黄、藁本、细辛、蔓荆子)。
10 麻黄可治胃痉挛疼痛:麻黄既可解支气管痉挛,亦可治胃痛。
11 麻黄可治阳痿(扩张阴茎动脉,增加阴茎海绵体血液灌注):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中国的伟歌,加蜈蚣治阳痿效果更好。一患者阳痿久治无效,一次感冒后用麻黄汤,不但感冒好,连阳痿亦神奇地好了,阴茎勃起了。
12 麻黄可治忧郁症、心情阴郁: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生发阳气、附子鼓舞阳气、细辛可以通达阳气,可振奋情绪,愉悦心情(小剂量使用即可)。但如果伴有焦虑,则非本方所宜;属于阴虚忧郁症,另当别论。
13 阳虚病人不能单纯用麻黄,因为会发越阳气,拨肾根也。
14 清半夏30克可安神,效果胜于酸枣仁。

黄煌教授运用麻黄经验
麻黄是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及利水消肿药。
一、 药证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首先是肿。如甘草麻黄汤主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第十四),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无论有汗无汗,只要见浮肿,均可用麻黄。临床所见浮肿的程度不一,有一身悉肿者,有仅虚浮身重者,也有面色黄暗,肌肉松浮,有浮肿倾向者。

其次为无汗。麻黄有发汗作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麻黄时,其发汗的作用更为明显。《伤寒论》甘草麻黄汤条下“不汗再服”的解释,可见患者本应有“无汗”,而服药效果的标准就是出汗。麻黄甘草汤加附子,为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谓能“微发汗”(302条),也有发汗的作用。麻黄汤主治“脉浮,无汗而喘者”(235条),根据原文有“发汗则愈”的说法,则其中无汗尤为关键。大青龙汤中麻黄量最大,6两,主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由于该方的发汗作用强烈,所以,张仲景特意说明其禁忌证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认为如果误诊,“服之则厥逆,筋惕肉闰”。

清"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有金姓者,工涛善医。其视药尤严,味味拣之。谓某一生谨慎,然几误人姓名者已屡。一位某家5岁儿病肺风,初用麻黄三分不应,益以五分.又不应,第三剂益至七分,而额汗如珠,脉亦欲脱矣。急以人参、五味、牡蛎、龙骨止之始痊。访之,则前所用皆伪者,七分则真麻黄,不觉已过重矣。可见麻黄有发汗作用。急性传染病初期发热,常常无汗,不可误为麻黄证。

清代陆定圃的《冷庐医话》中记载:吴郡某医,得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奉为秘本,见其屡用麻黄汤。适治一女子热病无汗,投以麻黄服之,汗出不止而殒。其道理何在?这是因为,麻黄所治疗的无汗,不仅仅指患者就诊时没有明显的发汗,而是指患者不容易出汗,或恶寒无汗,或精神倦怠而皮肤干燥。换句话说,无汗而肿,不仅仅是即时的、一过性的症状,而且还包括了体质因素在内。

麻黄发汗作用的强弱,可用石膏来调节。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汗出而肿,故用石膏,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麻黄就没有发汗作用,而仅取其退肿的效果。大青龙汤主治“不汗出而烦躁”,烦躁需用石膏,但又需要用麻黄发汗,如何配比?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原书石膏无剂量,仅记载为“鸡子大”字样,鸡蛋大小的生石膏重量约为50g左右。据柯雪帆考证,《伤寒论》一两等于15.625g,则鸡子大的石膏折合为4两左右),麻黄大于石膏,则其发汗作用依然十分强烈。可见石膏有制约麻黄发汗的效果。在需要发汗的时候,配伍石膏的量不宜超过麻黄。

麻黄兼治咳喘、骨节痛、发黄。咳喘:麻黄汤主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条)。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小麦)主治“咳而脉浮者”,均是治疗咳喘。防己黄芪汤条下有“喘者加麻黄半两”,因.防己黄芪汤证为“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第二),则提示对于汗出浮肿而喘者,麻黄可与黄芪、白术、防己等同用。骨节痛:麻黄汤主治“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麻黄配伍桂枝甘草;乌头汤主治“病历节不可曲伸,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赢,脚肿如脱”,是麻黄配伍附子、芍药、甘草,或配伍乌头、芍药、甘草。后世《世医得效方》麻黄散(麻黄、黄芪、羌活、细辛)也重用麻黄治疗历节疼痛。发黄:《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千金要方》也用麻黄醇酒汤治疗伤寒发黄。

二、应用
1、以水肿为主诉的疾病,如肾病、黏液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或配伍石膏、白术、甘草,或配黄芪、防己等,方如越婢汤、防己黄芪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越婢汤所治疗的水肿,以急性肾病水肿为多。水肿常首先出现于面部,并迅速发展至全身,亦可一开始即为全身分布的水肿,严重者可伴有胸水、腹水。除使用越婢汤原方外,常加连翘、金银花。

防己黄芪汤加麻黄所治疗的水肿,以中老年的下肢浮肿为多。如甲减、慢性肾病等。特征为非凹陷性水肿,面部及下肢较为明显,水肿部位不受体位影响,水肿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苍白、温度降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所治疗的水肿,以血管神经性水肿为多,其特点是突然发生无痛、硬而有弹性的局限性水肿,多见于面、舌、唇部,属变态反应性水肿。如日光性皮炎。可用麻黄5g,连翘30g,赤小豆30g,生甘草10g,蝉衣12g。

水肿服用含有麻黄的汤药后,可能出现出汗,随后小便增多,水肿开始逐渐消退。但营养不良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老年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忌用或慎用。

2、以无汗为特征的疾病,如风寒感冒、疮毒初起、皮肤病等,常配伍甘草、桂枝等。方如麻黄甘草汤、大青龙汤等。

麻黄甘草汤又名走马通圣汤,其使用方法为:麻黄、甘草,炒微黄,研为细末,每服3钱,用水盅半,锅内滚一大沸。温服后盖被,不使透风,汗出为度。可治疗:

①诸风寒感冒头痛;疔疮初起,如急性乳腺炎;

②风痹不仁,手足麻木;

③皮肤癣。有报道:麻黄15g,清水1小碗,武火煎沸后再煮5分钟,温服,每日1剂,治疗顽癣42例,一般连服10剂左右有效(中医杂志,1992(4):5)。外洗可治疗脂溢性皮炎、斑秃等。

大青龙汤具有较强烈的发汗作用,常用于病毒性感冒出现的恶寒发热。1957年7月,maozedong在青岛开会期问,感冒发热,咳嗽,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经当时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推荐,刘惠民老中医前去诊治,仅服用大青龙汤加减2剂,即热退病除。maozedong说,我30多年没有吃中药了,这次感冒总是不好,刘大夫的两剂中药解决了问题。中医中药好,刘大夫的医术也好啊(中国中医药报,1999年11月19日第四版)。

民间用麻黄治疗多种皮肤病有效。江苏省名中医邹锡听介绍,常州已故名老中医张效良先生有一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的经验方,名三净汤:净麻黄10g,净黄连9g净蝉衣15g,白鲜皮20g地肤子20g,紫背浮萍20g。效果很好。

民间治疗老年性皮肤干燥症,用麻黄15g,猪皮lOOg,同煎,去渣后调人白糖10g,1日内分3次服(北京中医1984(1):64)。

对于一些体质壮实,大便秘结的荨麻疹,麻黄可与大黄、栀子等服用,方如防风通圣散。服药后患者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痒疹也随之消散。

3、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为特征的疾病,如心动过缓、嗜睡、阳痿、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等,常配伍附子、细辛等,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无汗而肿的病人,不仅有浮肿的倾向,而且精神萎靡,畏寒,心跳较慢,反应迟钝,所以,心动过缓、嗜睡、阳痿、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遗尿等也可使用麻黄及麻黄剂。

如小儿遗尿,有报道按年龄取生麻黄(5—7岁3g,8-15岁5g,16岁以上10g),水煎睡前顿服,连服1个月。曾观察50例,结果42例痊愈,一般有效病例服药1-3次即可见效。

再如老人便秘,报道用麻黄25g,白术20g杏仁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邓全四经验,中医杂志1992,4:9)。

麻黄汤历来都被认为是发汗峻剂,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其实未必如此。清代名医舒驰远治疗1例难产,发动6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灵符俱无效。后视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认为是太阳寒伤营,用麻黄汤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舒驰远《女科要诀》)。

陈沫金介绍一3度子宫脱垂的中年妇女,因感冒服用麻黄汤后,子宫脱垂亦愈。后对所有子宫脱垂以及遗尿患者,单用麻黄汤或加党参、黄芪、当归、熟地,均有效。共治疗子宫脱垂80例,显效66例,有效14例,但劳累后容易复发,但用上方依然有效(中医杂志1992,4:8)。麻黄所含有的麻黄碱有兴奋膀胱内括约肌的作用,可能盆腔内器官及其肌肉均有兴奋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痿、嗜睡、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较好的兴奋作用。日本用本方治疗感冒以后的疲倦感和思睡。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较明显的提高心律的作用。麻黄在10g左右可使每分钟心律提高5-10次。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曾于80年代开展该方面的研究,用本方加红参、仙灵脾等有效。本人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性功能低下。曾治疗一阳痿患者,久治无效,因感冒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后感冒解,阳痿也好转,后用补肾养阴药,反无效,再用前服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果又见效。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即为中医的“伟哥”。

4、以咳喘为主诉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常配伍杏仁、甘草、厚朴、半夏、细辛等。方如三拗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小青龙汤等。

麻黄、杏仁、甘草是张仲景处方中的经典配伍,麻黄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中以此为核心,后世将此名为三拗汤,成为治疗咳喘的基本方。主治咳嗽气喘,如身热有汗,加石膏、连翘、黄芩;如为痉挛性咳嗽,可加全蝎5g,钩藤15g。单用麻黄也可治疗咳喘。民间有用麻黄冰糖蒸梨的经验,即用麻黄1-3g,冰糖15g,莱阳梨1只,先将梨核取出,纳入麻黄及冰糖,隔水蒸烂,喝汤。也有用麻黄5g,豆腐60g,冰糖15g,加水煎煮,食豆腐并喝汤,对支气管哮喘有效。

5、以鼻塞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常配伍防风、黄芪、甘草、细辛等。方如玉屏风散加味、小青龙汤等。《金匮要略》中记载:“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提示喘与鼻塞同现。临床常用麻黄治疗慢性鼻炎。本人常用的一方为玉屏风散加麻黄:麻黄3g,黄芪20g,防风10g,白术10g,甘草3g。一为小青龙汤。前者用于面黄而浮肿貌者,而后者则用于咳喘而鼻塞,见水样鼻涕以及水样痰,并多泡沫者。

6、以关节疼痛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问盘脱出等,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本人常加芍药30g以上。

三、参考麻黄体质 ——“湿家”: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

临床使用麻黄或麻黄剂,应注意麻黄体质是否存在。若肌肉坚紧,平素恶热多汗者,虽有喘咳、身痛、黄疸等,也不可轻易使用麻黄剂。否则会导致心悸动、汗出过多等不良反应。

麻黄的用量很难统一,有人认为成人不能超过15g,但有人则用量大大超过15g。如范文虎先生退黄,用麻黄六钱(18g)。甚至小孩麻疹肺炎,麻黄也用四钱(12g)。与配伍、煎服法、体质、季节等均有关系。麻黄用量过大或误用,易引起心悸、气促、失眠、烦躁、汗出、震颤及心绞痛发作、血压升高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及排尿困难、惊厥等,可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但久煎可减轻不良反应。脉软者、血压高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麻黄始载于《本经》,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近年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皆认为麻黄有止遗尿作用。
一、发汗解表,多用于风寒外束的表实症和喘咳症。
药理研究,麻黄对人有中等度的发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儿科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使用时要因人因时制宜。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对于汗液调节作用不足,平素容易出现多汗,若是夏季,汗出更多。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麻黄宜慎用。常用的发汗代表方剂如麻黄汤。
二、宣肺平喘
《伤寒论》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组成,治疗属寒饮郁肺的咳喘证。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方本用于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致使邪热内传、肺热壅盛的治疗。现临床多用于外感后邪热传里,肺热炽盛之证。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而喘,痰黄,烦躁,气急鼻煽,面赤口渴,胸闷胀满,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为里证、热证。儿科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等。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平喘,可在此基础上加鱼腥草、黄芩、桑白皮、地骨皮、川贝、瓜蒌、葶苈子、干地龙等。此方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以制约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膏。体虚或大便溏者,石膏用量不宜过大。
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
三、利水消肿,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
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药理研究,麻黄中的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对麻醉的狗,小剂量麻黄(0.05~0.1mg/kg)已出现利尿作用,以0.5~1mg/kg时作用最佳,排尿量可达正常情况的2~5倍。麻黄利尿作用机制可能是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也有认为是阻碍了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所致。儿科临床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水相搏证)的治疗。代表方剂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四、止遗尿遗尿与遗传因素和发育迟缓、障碍等有关,治疗也无特效药物,但如不治疗有可能终生遗尿。更为严重的是,长期遗尿将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对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人格的建立极为不利。
有研究用麻黄4g,益智仁6g,黄芪、桑螵蛸各10g,甘草3g,水煎服,1天1次。该方为3~5岁患儿用量。若6~12岁患儿,麻黄用量需加至6g;12岁以上者,增至9g。其他各药物也按年龄依照常用量酌定。本方法治疗3~18岁遗尿患者35例,用药后全部治愈,仅1例复发。药理研究示,麻黄较大治疗量时,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神经,引起精神兴奋,同时能增加膀胱括约肌的张力。无论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还是睡眠觉醒障碍,或是膀胱容量偏小,骶尾椎隐裂而致膀胱功能障碍的遗尿,均可用较大治疗剂量的麻黄,疗效可靠。
从中医学角度看,麻黄归肺、膀胱经,因而麻黄能调节肺和膀胱的功能,促进肺的宣发作用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进而起到水液的正常代谢和膀胱的约束作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遗尿侯》说:“遗尿者,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麻黄性温,可去冷也,再之麻黄又属膀胱经,能促进膀胱气化功能,进而约水,达到治疗遗尿的目的。还有人认为,遗尿多与肺之壅滞相关,故多加生麻黄宣畅肺气,通过皮肤腠理、汗腺排泄,使肺气宣通,而起到“提壶揭盖”之效应,从而使小便自约。朱瑞群认为麻黄在此发挥醒脑开窍之作用。
五、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
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熟地(一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曾用麻黄、熟地、白芥子、桂枝、红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加减,治疗过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钱之间。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三钱渐加至五钱,个别的还有时用到七、八钱,这时要配用生石膏八钱至一两半左右(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中医高手论“麻黄”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麻黄之实,中黑外赤,其茎宛似脉络骨节,中央赤,外黄白。实者先天,茎者后天,先天者物之性,其义为由肾及心,后天者物之用,其义为由心及脾肺。由肾及心,所谓肾主五液,入心为汗也。由心及脾肺,所以分布心阳,外至骨节肌肉皮毛,使其间留滞,无不倾囊出也。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积雪,为其能伸阳气于至阴中,不为盛寒所凝耳。夫与天之寒,声相应气相求者,于地为水,于人身为精血津液,故天寒则地中之水皆凝为冰而不流。人身亦然,精被寒凝,则阳气沸腾,鼓荡于外,为伤寒温疟。邪热在表而无汗,津液被寒,则其质凝聚为水,而其中之气,奔迸上迫,为咳逆上气,血被寒则脉络不通,为癥坚积聚。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癥坚积聚悉破也。
   昔人泥于伤寒脉法篇脉浮而紧一节,遂谓寒必伤营,风仅中卫,附以伤寒无汗中风汗出二语,以为麻黄桂枝二汤方柄,至大小青龙二汤,则既不可隶之寒伤营,又不容录之风伤卫.遂别立风寒两伤营卫一门,以为鼎峙,殊不知风则伤卫,寒则伤营,仲景之言也。风寒两伤营卫,非仲景之言也。夫寒非风何以能及人之身,风非寒何以能中人之卫,是风与寒寒与风,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柯韵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阳明中风,脉弦浮大,不得汗,合而观之,不得以无汗为非中风矣。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而未尝言无汗。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不冠以伤寒,亦不言恶寒。又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合而观之,不得以有汗为非伤寒矣。
  今人但据桂枝证之自汗,不究伤寒亦有自汗者,但以麻黄证之无汗,不究中风最多无汗者,谓伤寒脉浮紧,中风脉浮缓,不知伤寒亦有浮缓,中风亦有浮紧者,仲景之论,变动不居,后人偏为分疆书界,致使执滞难通,伤寒中风之说拘,则麻黄桂枝之用混,何如无汗不得用桂枝,有汗不得用麻黄,直捷了当也。善夫刘潜江之论麻黄桂枝二汤也。曰麻黄既以主气名,然寒伤营者用之,营则属血也;桂枝既以主血名,然风伤卫者用之,卫则属气也。营在脉中,伤之则邪入深,是岂止营病,且并卫病矣。故麻黄汤驱营中之邪,使这发越自卫而出,卫在脉外,伤之则邪入犹浅,然风邪干阳,阳气不固,必由卫不与营和,斯汗出耳。故桂枝汤散表外之邪,引卫气与营气谐和,虽然,麻黄何以能由营通卫,本经谓麻黄苦温。夫苦为在地之阴,是发于阴出于阳矣。犹助以杏仁之疏卫,乃能遂其由阴达阳之用,桂枝何以能由卫和营,本经谓桂辛热。夫辛为在天之阳,是发于阳入于阴矣。且助以白芍之通营,乃能遂其由阳和阴之用。盖风寒既伤于外,营卫本皆乖戾,特伤之重者无汗,无汗则以麻黄从阴中达阳,营气乃通,伤之轻者有汗,有汗则以桂枝从阳中召阴,卫气乃和,谓桂枝不入营麻黄不由卫可乎?夫寒著人则水气郁,水气郁则由卫及营,其害有不仅至营而止者,非如麻黄之气味轻扬,出入无间,能使在地之水不凝,出地之阳亦不壅者,何以使血脉利营气通耶?是营卫之义,不可不明,麻黄桂枝之用,断不必泥于在营在卫,脉法篇所谓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者,不为虚设矣。
  或谓麻黄治外寒固矣,然必谓外寒与身中水气相应为病,则不用佐使用寒药者乎?曰:凡用麻黄以寒药为佐使者,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古今录验续命汤、文蛤汤,皆用石膏;麻黄升麻汤,用知母石膏黄芩;桂枝芍药知母汤,用知母;千金三黄汤,用黄芩。然大青龙汤、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治风寒;越婢汤,治风水;文蛤汤,治水气;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仍系外寒水气交关为害。惟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升麻汤,外寒未尽,里已化热,绝不与水气相干。但一则曰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一则曰大下后,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则皆已服他药。夫已服他药,何以知其发病时,不系外寒与身中水气为病耶?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冠以不可更行桂枝汤;麻黄升麻汤,冠以伤寒,则其始为外寒无疑矣。而服药后既已变证,仍不离乎伤寒中风,此最当著眼者也。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2: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虚心 于 2018-4-21 23:00 编辑

我用麻黄发汗散寒,多入汤剂,须趁汤热时顿服,同时盖被取暖,始得透汗散邪,若不取暖,则多数不出汗,达不到治疗目的。有麻黄的煎剂,俟温而不热服,下气平喘作用明显。麻黄煎汤冷服,颇得利水之效,不致发汗。

麻黄也可止汗,须用未去节者,以中有节,两头不通,有截阻。固凡因哮喘憋气,呼吸费力而汗多者,用麻黄后,每得喘、汗两止之效。冬春季节,小儿易患肺炎,如证见咳嗽,喘息,喉间痰声若水鸡然,呼吸点头,汗出津津者,我惯用带节麻黄(每周岁0.3g上下)、杏仁、射干、甘草、浙贝母、白前、白薇等组方,只服1-2剂,即痰气降,呼吸平,汗随止矣。麻杏石甘汤主证是“汗出而喘”,常见于风温邪在肺卫,我每用此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使郁热得泄,肺清喘平,不止汗而汗自止。

麻黄与鱼腥草同用,治疗无汗而喘,热重寒轻;麻黄与杏仁同用,不仅宣肺平喘,并而止咳;麻黄与石膏同用,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麻黄与大量石膏为伍(1:2),则变辛温之性为辛凉之方,善治邪热壅遏,咳喘、口渴之证。医家如能调配得当,便左右逢源矣。

《中国医学大辞典》麻黄条有“用为止痢之收敛药”一说。我初疑而未信,每欲试之,后遇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用所谓“逆流挽舟法”,投人参败毒散,表里症皆不减,即撤方中羌活、独活而加生麻黄8g,药后得汗,寒热退,腹痛肛坠随减。盖麻黄入肺经发散表邪,表解,肺气宣降自如,大肠腑道得通而痢得效。知麻黄之功用仍在肺也。-
龚士澄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2: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宝书教授:麻黄根止汗如神
麻黄根,止汗如神。余治疗表虚自汗,拟成一方名曰加味玉屏风汤。方用: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党参、五味子、麦冬、黄芪、防风、白术各10克,龙骨、牡蛎各30克,大枣5个,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则心气耗损,故方中用生脉饮(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汗出过多则表气愈虚,故用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固表止汗;用龙骨、牡蛎,安神止汗;用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收敛止汗。自汗不止者,投之辄效。阴虚盗汗者则非本方所宜,可用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之,其效亦捷。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3: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湿家病,身痛发热,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所以我认为治疗鼻炎,还是要走太阳和阳明经络辩证,麻黄加术汤为底方,加白芷,防风,加半夏,橘皮,茯苓,化痰浊,健脾胃。 临床疗效非凡,但不可死抱成方,一定要辩证。而且是非常忌讳用火攻,包括艾灸。
症状:孩子长期鼻塞,打喷嚏,流清鼻涕。 配方:桔梗、元参、杏仁、橘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以五六岁的孩子为例,各用3克就行了。再小一点的孩子,比如三岁以下的孩子,尽量找医生开方子。十几岁的孩子,可以用到6 克。
来自: 李香愚 > 《鼻炎》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是临床常用药物,性温,味辛、微苦,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应用上有生麻黄与炙麻黄的区别,二者的功效有一定的差别。
  生麻黄:辛散作用较强,长于发汗解表利水,多用于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常配伍桂枝增强其发汗解表之力;还可用于风水浮肿,常配伍生姜、白术等。
  炙麻黄:用蜂蜜拌炒后,辛散作用减弱,发汗解表利水的功效减低,但宣肺平喘的作用增强,多用于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喘证,与石膏、杏仁等配伍还可用于热邪壅肺所致的咳喘证。
来自: 李静曦 > 《30.中药》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3: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八证九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发热,恶风,无汗,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气喘,此八证,俗称“麻黄八证”。
咽,淋,疮,衄,血,汗,寒,尺中脉微,尺中迟,这九条,合称麻黄九禁。参见【原文】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3】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86】亡血家。。。。
【87】汗家。。。。
【88】病人有寒。。。。。【89】。。。。。尺中脉微。。。。
【49】。。。。。尺中迟。。。。。。【50】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3: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言麻黄但解表,提壶揭盖第一方
作者 陈明
麻黄汤,乃张仲景为太阳伤寒证而设,治疗伤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身体疼痛,或咳喘者。其实,麻黄汤临床运用非只解表,《伤寒论》所云太阳病伤寒证也非只为外感风寒所起,仲景所云太阳病由外感邪气引发,只是举例而言,诸凡外感或内伤,只要邪气壅滞营卫之气,导致营卫不和者,所发即为太阳病,故太阳病有外感太阳病,亦有内伤太阳病。
就麻黄汤组方配伍特点而言,麻黄、桂枝固然具有祛风散寒解表之功,但亦非只此一用,麻黄上能开宣肺气,下能通利膀胱水气。至于桂枝,作用更广,集中体现在一“温”字上,能上温心肺之阳,中暖脾胃之阳,外煦肌表卫阳,并能化气行水,温经通络。打开麻黄汤方子,其组合可以解读为用麻黄、杏仁开宣心肺之气,用桂枝甘草汤温通心肺之阳,乃是温通振奋心肺阳气之方,临床可广泛用于因肺气不宣、胸阳不振、心肺郁阻所致诸疾,实为“提壶揭盖”之第一方也,现举闭经一案。
宣肺通心,疏达胞脉
女子闭经,为临床难治之证,虽予疏肝理气、补益脾肾、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等诸法施展,辗转腾挪,无奈胞脉紧闭,月水不信,可谓“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矣。余屡遇之,亦时觉江郎才尽,束手无策。
一日,门诊一患者在叙述病情时谈到月经曾过月未至,有一天做饭切洋葱时涕泣俱流,几声喷嚏喷薄而出后,忽觉月经潮汛,量亦较大。余闻之顿悟:月经信至与肺气密切相关耳!后忆起《黄帝内经》之语,又不觉脸红耳热矣。《素问·评热病论》明言:“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原来胞脉与心肺相通,心肺郁闭,胞脉不通,亦是闭经常见原因之一。
麻黄汤既然为开宣心肺之方,临床当可用于治疗此类闭经,特别是使用其它“常规”治疗闭经方法而不效者,遂以麻黄汤合四物汤组成基本方,经试多例,效果彰显。兹举验案一则为证。
患者,女,39岁,北京人,2015年11月26日就诊。月经3个月未至,乳腺增生病史,查妇科激素六项正常。平素胸乳胀痛,只有经期胀痛暂缓,急躁,睡眠欠安,二便尚可。舌尖红,舌苔薄白,脉细。初辨为肝气郁滞,经脉不通。
处以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10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制香附15克、延胡索10克、泽兰10克、益母草15克、牛膝15克、川续断15克、丹参15克,服2周月经仍未至。
2015年12月24日二诊,望其舌红苔薄黄,改方为“三和汤”(四物汤合凉膈散),服两周,月经仍未至。
2016年1月23日三诊,改用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生麻黄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当归10克、赤芍30克、川芎30克、王不留行20克、川牛膝30克、菟丝子30克、生麦芽60克,10剂,水煎服。
2016年3月8日四诊,诉上方服10剂,月经来潮,行经6天,量正常。今日又到经期,月经未至,故欲再服药。处方如上,令再服7剂。后电话告知:服至4剂,月经应汛而潮。此开宣肺气通胞脉,提壶揭盖,令上窍通则下窍利,是“欲求南风而开北牖”也。证之临床,不我欺也!
自《伤寒论》定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证之后,世人多以风寒表实证扣之,然当今临床所见外感,却多为西医迭经输液等治疗而不愈者,风寒表实已着实难见,而反见合病、并病者多矣。况以余所见,仲景举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例证而已,要在说明麻黄汤为发散营卫,开通肺气之理,故麻黄汤不唯用于伤寒外感,而更多则是治疗内伤杂病,其作用根基乃在于“提壶揭盖”一法,适用于多种窍机不利所致病证,能识于此,便握麻黄汤临证运用之真谛耳!
本文选自《环球中医药》2017年5月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3: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绍奇运用麻黄的最全总结,值得收藏学习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
0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 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
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姓老人,七十多岁,亦感冒风寒,因有高血压病史,所以用不用麻黄,颇费踌躇。后来决定要审慎一点,用麻黄汤,去麻黄,权以荆芥、防风、羌活、苏叶四味代之。喝了二次,不得汗,仍发热,恶寒,头痛如裂,干呕。次日凌晨,病情仍无变化,乃书麻黄汤一服: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0g,甘草4g,加生姜5片。服后温覆避风,片时即得畅汗,霍然而起。
1975年农忙季节,我所在的医疗队曾广信医生4岁的女儿高烧,用西药解热药、中药银翘散,打针、输液,高热不退或退而复炽,已经3天,想送县城,又逢连日倾盆大雨,焦急万分之际,乃转求当地夏耀光老中医,夏老说无汗而热,乃伤寒表实证,即投以麻黄汤,一服即汗出热退。其时我因事返城,回到医疗队后,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的曾医生向我道及此事,感慨地说:“没想到中医治急症疗效也这么好!”如今,这位小姑娘已经是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了。
这件事正好与近代名医恽铁樵的一段往事相映成趣:恽的第二、三两个儿子都因伤寒热病而死,当时他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作编辑,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者有年。这时,他的四儿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疏方不过栀子、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之类,服药后,热不退,喘益甚。恽先生着急了。“终夜不寝,绕室踌躇”,一直到天亮,才拿定主意:“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云:“吾二儿、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乃配药煎服,药后,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进之,竟得汗出喘平而愈。以上为何公度文,姜佐景节录于《经方实验录》中者。
麻黄用于风寒表证,并不受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的约束,曹颖甫先生曾治一人,患感证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曹氏诊之,麻黄汤证仍在,乃用麻黄汤一剂而愈。我在廿多年前读研究生时,病房有一人始为麻黄汤证,因循而未用,二十多天发热不退。乃请赵锡武先生会诊。赵老见其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不呕,清便自可,面红,身痒,投以桂麻各半汤,亦一剂而愈。
前不久见到一位老前辈对他的学生的谈话,说“麻黄不可以用于外感热病,屡用屡败。”反复思之,竟同梦呓,不知其依据何在。
外感风寒当用麻黄,温病初起可不可以用麻黄呢?这在清代温热学家是视为禁例的。但风温初起,往往挟风寒,证见发热而渴,恶风寒,无汗,头痛身痛,虽初起就可能有里热,但同时有风寒束表的表证。吴鞠通也承认有这种情况,他的解释是“春初余寒未消”,但他惑于喻嘉言“微发于不发”之议,而捏造了一段仲景原文,用桂枝汤,颇遭物议,今日视之,也确实欠妥。而银翘散方,虽然用了荆芥,但对风寒外束之表证,就嫌发散之力不足,王孟英主张用葱豉汤,何廉臣、孙纯一就认为不妨加麻黄数分,使病在表者仍从表而解。至于春温、冬温,初起既见表卫为风寒所束而又见里热,俗称“寒包火”者,麻杏石甘汤就更是的当之方了。
因此,说麻黄是“外感第一药”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02
咳喘圣药
风寒咳嗽,但治风寒,病去则咳嗽可愈,并非棘手之证。而临床却很常见咳嗽迁延,时久不愈,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据我粗浅的体会,多是医生一见是“急性支气管炎”,便套用西医“消炎”的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其实川贝、枇杷叶、桑白皮都是凉药,不利于风寒咳嗽的,更不消说清热解毒泻火药了,不当用凉药而屡用之,则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轻者用止嗽散可效,重则只非搬动麻黄不可。
这样的咳嗽,怎样辨证?我的经验,五个字:“无热便是寒”。无热,指舌不红,口不渴(即口干也喜热饮),脉不数,痰清稀。这样便可以用麻黄剂温而散之,常用方为三拗汤,麻黄一般用3~5g,杏仁10g,甘草3g,三拗汤原方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可以不拘。方虽三味,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肃肺,甘草既缓麻黄之发散,又缓咳嗽。痰多清稀加法半夏、橘红、茯苓,即合了燥湿化痰的二陈汤。此证亦可用苏陈九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叶、桑白皮、生姜、薄荷、大腹皮、陈皮),此方虽有麻黄汤的四味药,但麻桂用量都仅用3g而已,宣肺散寒,取轻可去实之义,如无意外,一般一至二服药即可获效。
若内有伏饮,而年高体弱阳气素虚,不任发越者,浙江宁波范文虎拟定一方,即变通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照用,除半夏用10g外,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白芍、甘草、五味子都仅用3g),我多年使用,效佳而无弊。曾治董某,咳嗽三月不止,咯痰清稀,背寒,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用此方三剂,即因事入狱,一年后获释,来向我致谢,说多亏了那三服药,不然要咳死在牢中了。
用小青龙汤不必拘定在外受寒邪,即无恶寒发热表证者,只要是痰饮内伏,咯痰清稀,背部冷感,舌淡,脉弦即可使用。盖此际用麻桂,目的不在发表而在温肺散寒。阳虚可加附子;小便不利加茯苓、车前仁;气虚可加党参、黄芪;喘促加杏仁、苏子、葶苈子、心烦口干有郁热加石膏、芦根,稍凉服。
病久肺气虚寒者,证见咳而气喘,畏寒自汗,脉弱无力,乏力,食少,便溏,在原则上麻黄便不可轻投,否则更虚其虚。温肺汤(人参或党参、茯苓、白术、半夏、橘红、甘草、肉桂、炮干姜、黄芪、桔梗)可以酌用,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吴楚说:“近来医家凡遇此证,必用麦冬、贝母,以重寒其肺,桑皮、白前、苏子以重泻其气,甚至黄芩、花粉雪上加霜,而病无瘳时矣。”然久病咳嗽也有用麻黄者。患者肺气虚寒,而又感受风寒之邪而咳喘加重,即可以用麻黄。50、60年代何时希先生在西苑工作时,对慢性咳喘曾拟过一张方子叫清金膏,即是取小青龙汤、百合固金汤、金匮肾气丸合方。或谓这样的处方,不是嫌太杂乱了么?不知病情复杂,用药也不得不复杂,虚不得不补,实也不得不泻,那么又何妨补泻同用甚至补泻寒热同用呢?我过去在农村工作时,也曾经这样用药,姜春华老师见了居然大加赞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人体脏腑有此脏寒而彼脏热者,有此脏虚而彼脏实者,何妨此脏温之,他脏寒之,此脏补之,他脏泻之,寒热补泻同用,各不相妨。慢性支气管炎常用这样的方法,以其病情远不止一端也。同时也不能株守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框框,两步可以并作一步,标本兼治,不过在具体病人身上,有不同的侧重而已。
关于麻黄用于咳喘的剂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我在汤剂中一般用6~9g,儿童酌减。但就是这样的剂量,也常常被药师把处方打回来,或者要医生签字。这种情况,在成都、上海尤甚,以至乡前辈蒲辅周先生在成都行医时,不得把麻黄研成粉,赠给病人,说是老家带来的“药引子”。
犹记60年代中期,农村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很多,又无力就医,我采用当时杂志上报道的“麻味甘”散,即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g,研末,分30包,一日三次吞服,价既廉,效果也不错,用了上百例。调回城里工作后,县医院有位西医叶医生正当盛年,为哮喘所苦,百药不效,连民间单方尿泡鸡蛋都吃过几十个了,也不效。我据她的病情,开了小剂量的小青龙汤,另用麻味甘散。药取回去后,她的母亲误将小青龙打粉,麻味甘散煮成汤药。我闻讯后即赶忙去看望,因为麻黄用量是30g!而叶医生喘息顿平,唯有些心跳,不想睡觉,有些出汗而已。此所谓“歪打正着”,可见在病情需要之时,麻黄也可以用较大剂量的,唯须注意观察,老人、小儿、虚弱人尤应慎重,不可贸然便投以大剂量。
03
宣通肺气
风寒外束,肺失宣散,痰热内蕴,积而化火,俗称“寒包火”,以此而发热,咳嗽,失音,哮喘,喉痛者,在冬春季颇为多见,麻杏石甘汤是有效之方。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虽都用麻黄,但取义不同,配伍不同,作用也不同。前者是用以散寒解表,后者用以宣肺平喘。麻黄辛温,得桂枝之辛甘温增强了发汗的作用,得石膏则只有宣肺的作用了,所以即使有汗出也要用它。麻黄之辛温与石膏之甘寒相合,则温性大减,当然石膏得麻黄,甘寒之性味也要打点折扣,正因为如此,前人从其总合之效力说,麻杏石甘汤乃是一首辛凉方。
我的体会,用此方的要点是掌握好麻黄、石膏的比例,就一般情况而论,石膏应是麻黄的5~10倍。
治廖某失音,证属客寒包火,金实不鸣,我用麻黄4g,杏仁10g,石膏30g,生甘草3g,加花粉、玄参润燥,蝉衣、僵蚕、牛蒡子、射干振闭,一剂而愈。寒包火证,外则恶寒,内则口干,渴思凉饮,舌红,脉滑数。如无口干舌燥,舌红,脉数,则不唯花粉、玄参不可早投,即石膏也可去之,三拗汤加射干、蝉衣即可。
我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单纯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经常鼻塞,声重,喷嚏,流脓性鼻涕,前额痛,头昏,鼻腔黏膜鲜红、暗红者,常在方中加黄芩、银花、茜草、连翘、鱼腥草、桔梗、辛夷、白芷、苍耳子等,有较好疗效,比单用辛夷散、苍耳散效果好。因为苍耳散、辛夷散虽然都有开鼻窍、散风寒的作用,但药性偏温,所以对肺热之证以麻黄、石膏相配,再加入黄芩、鱼腥草,清肺泻热作用更好,一般10~20剂可愈。至于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麻疹并发肺炎、百日咳,用之对证,疗效奇佳,皆取其宣肺清热之长,这里就不赘述了。
04
消肾炎水肿
我对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恒用麻黄。但分寒热二证:发热,咽痛,舌红或身有疮疖,脉滑数者,用越婢汤(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生姜),去甘草、姜、枣,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蝉退、白茅根、益母草、连翘、银花;畏寒,舌淡,脉弦迟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术、防风、丹参、益母草、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消肿甚捷,蛋白尿,红、白细胞转阴也很快。
我有一位老友,是位西医,因工作紧张、劳累、受寒,而病恶寒发热,适我回乡探亲,便为之诊治,热退。又发现眼皮肿,原有的双眼皮不见了,查尿,始知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我即用越婢去姜、枣、甘草,加白花蛇舌草、蝉退、野菊花等,二剂其肿即消,尿检亦速恢复正常,连化验师都感到哪有这么快就消失之理。时下世俗差不多都认为中医治病慢,急性病要靠西医,我说要看什么病了,像这样的病,中医药刚好是独擅胜场。最近治一30岁女性,眼睑水肿,恶风,小便不利,外院诊断为急性肾炎,察其舌淡,苔白腻,脉浮,遂拟温肾行水之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7剂,服至第四剂其肿即消。
由疮毒引起的急性肾炎水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仙方活命饮或五味消毒饮加减,收效也很迅捷。如邸某,男,40余,青龙桥派出所。1980年春因疮疖化脓感染而出现水肿,经某医院用青霉素注射二周未效,我用麻黄、连翘、野菊花、丹皮、银花、蒲公英、白茅根、桑白皮、益母草、当归、赤芍,二剂即消肿。
麻黄既能开鬼门以发汗,又能洁净府以利小便,故向来为实证水肿初起之要药,我也历用不爽。由于用药时间不是很长,且有是证用是药,因此对急性肾炎有高血压者,麻黄也不必避忌。
05
痹证要药
麻黄为痹证要药,仲景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等治痹名方都用麻黄。我治风寒湿痹,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张璐说麻黄得附子则“发中有补”,诚是。即湿热痹、久痹、顽痹,也有用麻黄之时,取其开达腠理,温阳散寒,通畅经络。
《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风寒湿相合,性质偏寒,盖风为寒风,寒、湿皆为阴邪也。
曾治中央党校司机张某风寒湿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仿成都戴云波先生法,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合为一方,服百余剂而终获痊愈。又治张某,女,中学教师,下半身恶寒甚,虽盛夏也见不得一点风,屡用附子、姜、桂辈得小效,然腿寒终不除。于是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仅三剂,即有豁然通畅之感。去麻黄,再用温阳益肾之剂数十剂而愈,其温散通阳之功,于兹可见。
06
祛风止痒
麻黄常用于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患。传统认识是风邪客于皮肤腠理之间,不得出汗,因而郁遏不出。小发其汗,则邪去痒止。我治荨麻疹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赤芍、丹皮、防风、荆芥,对服抗过敏西药无效者,投以本方,往往一剂即愈。但兼里热实证者须合清热通腑药,刘河间防风通圣散即用麻黄配防风、荆芥、薄荷祛风于表,大黄、芒硝、栀子、石膏、滑石、连翘、黄芩清泻于里,佐以赤芍、当归、川芎活血,白术燥湿。临床用药,可师其意,不必泥于其方。有些慢性荨麻疹也可用防风通圣丸成药,一日三次,每次6g,研碎冲服。
07
用于遗尿
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遗尿,最先见于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彭宪章先生1978年的报导。他观察6例长期遗尿的患者,都有咳喘咯痰的症状,用麻杏石甘汤后,咳喘平,遗尿亦愈,从而推论其药效机理是肺气壅滞,治节无权。我学习彭先生的经验,对肺有痰热者之遗尿,用之确然有效;而无肺热征象者,用麻黄30g、甘草30g、蜂房6g,共研细末,和匀,一日三次,每次4g,亦效。
08
温振心阳
麻黄有振奋心阳的作用。李东垣《兰室秘藏》治“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有麻黄豆蔻丸,以麻黄配伍行气药厚朴、荜澄茄、木香、青陈皮、草豆蔻;活血药红花、苏木、当归等,且麻黄、豆蔻二味在方中用量独大,以之为君,以之名方。不过东垣说的心胃痛,究竟是心痛还是胃痛?古人于此每每含混不清,从东垣“独重脾胃”的学术思想看,恐怕是指胃痛,而从其用药之温阳行气、化瘀合方,用于心痛之属寒凝气滞血瘀,也颇适宜。尤其是方中的麻黄,一般是并不用于胃痛的。姜春华老师说古籍中,《外台秘要》引范汪方,有“通命丸”,即以麻黄为君药,治疗“心胸满闷”,而且邹润安《本经疏证》也说过麻黄“通心阳,散烦闷”。而证之今日临床,麻黄与附子、细辛、干姜、肉桂、丹参、红人参等配伍,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之属,心阳虚者,确有较好的作用,能迅速地增加心率,改善心脏功能。
曾治研究生梅智胜之亲戚王某,女,54岁,患“病窦”有年,心率每分钟仅38次,面色苍白,心慌,头晕,乏力,短气,四肢欠温。属阳气虚衰,拟温通心阳,药予麻黄、制附子、细辛、炙甘草、桂枝、红人参、当归、黄芪,6剂药后,心率即至62次/分,头晕、乏力、肢凉等症状减轻,汤方更加玉竹、白芍、枸杞子、枣仁、桂元肉、远志、龙骨、牡蛎,兼养心阴。调理二月余,病情稳定,可去户外散步或短距离内买东西。当然,麻黄用于心阳虚心气虚,其作用不过是振奋阳气,治心阳虚之本,必须与大剂参、附、桂、姜同用,始克有济,这是应予强调的。
09
破癥坚积聚
麻黄“破癥坚积聚”的记载,出自《神农本草经》。徐灵胎说这是因为麻黄“能深入积痰凝血中,凡药力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到”也。古人论药,多系推理,可贵者在证之于临床实践。《本经》的记载,徐灵胎的诠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的名方阳和汤,用麻黄与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干姜炭、甘草相配伍,治疗阴疽、痰核、流注结块,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王氏说阴疽是气血两虚,毒痰凝结而致,治之之法,用大剂熟地、鹿胶峻补气血,但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也,只有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而消。马培之也说“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多年以来,我用阳和汤治疗中老年乳腺增生屡屡得效。如患者何某,男,50岁,绵阳市委党校干部。1982年5月发现左侧乳头内陷,乳头下有一核桃大小的肿块,能推动,无疼痛感。当地医院拟诊为乳腺癌,即赴成都四川医学院进一步检查,门诊、病理科均认为是乳腺癌,遂入院手术。术中活检,结果为良性,乃改诊断为“男性乳腺增生病”,认为可能与患者过去患前列腺炎,长时间服用雌激素有关。返绵阳后,8月中旬,不意右侧乳头下又发现一核桃大小的肿块,西医建议服中药治疗,在当地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药二十余剂无效,乃来信求助于我。我寄去的处方用药,也和上述治疗差不多,又二十来付,了无寸效。再来信相商,反复筹思,患者年届五旬,久用疏肝无效,应考虑冲任亏虚。遂用阳和汤加丹参、淫羊藿、法半夏、青陈皮、当归,鹿胶改用老鹿角,取其活血攻坚。服至15剂,肿块开始缩小,坚持服26剂,即完全消散。患者今年已70岁,每年都有电话给我,至今未见复发。
最近在三芝堂治疗王某,女,63岁,北京某中学教师,于今年2月底洗澡时发现大腿内外有8个、上肢3个圆形疙瘩,大约1.2×1.2cm,有2个局部紫瘀,其他皮色不变。乃去协和医院作活体切片检查,诊断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切片号302119×4,302119×6),诊其脉弦滑,眼眶周围黯黑,拟诊为“痰核”,用温阳活血化痰通络法。用阳和汤(麻黄每剂用3g)加姜半夏、炮南星、山甲珠、僵蚕、橘络、紫背天葵、丹参、桃仁、红花等,5月13日开始,服药12剂,已有一个结节消失,因在非典期间,未来复诊,自取原方,服至38剂,结节由10个减至2个,其间新起一个,起而又退。至本文成文之前数日,来复诊,仅下肢余一个矣。
现代外科名家北京赵炳南先生亦赏用阳和汤,其经验方外用“消化膏”有温阳散寒,活血消肿之功,方即用炮姜、红花、白芥子、南星、生半夏、黑附子、肉桂、大戟等与麻黄配伍;治疗腋窝淋巴结核、胸壁结核、胸前疽、腋疽等疾病的回阳软坚汤,即阳和汤的加减方(去鹿角胶、甘草,加白僵蚕、橘红、三棱、莪术、全丝瓜)。从古今经验结合《本经》的记载,似不能用一般的散寒、开腠理、开泄卫气之类说法来解释麻黄在方中的作用,而是要肯定麻黄的“破癥坚积聚”作用,徐灵胎之说还嫌说服力不足。如何能有这样的作用?我看不难作释,那就是以其迅捷之性,温通阳气,气通瘀散,则其病可去。
以上,我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了个人对麻黄的认识。为什么要谈这些,主要是我不满于当今大学中药学教材麻黄发汗、平喘、利尿三大功用之说,我觉得教材这样的编写方法,在某个意义上说,不是写中医教材,而是印证麻黄含麻黄油,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化学成分的作用。照此下去,在堂而皇之的“科学”的大旗下(谁敢跟“科学”较劲儿呢),不仅要丢掉前人许多宝贵的经验,而且危及中医药的前途,希望引起同道的重视。而我所谈,并不全面,也很肤浅,企盼同道指正。
此外,我还想再谈谈与麻黄有关的一些问题。麻黄辛、苦、温,但非大热。李时珍引僧继洪言,说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恐怕不是事实,或者是把偶然看成了必然。我去年在山西曾问过当地药农,药农大笑,说哪有那回事。或许就是由于以讹传讹的缘故,才使人们畏麻黄如虎吧?
其实单味麻黄,用一般剂量(成人6~9g)入汤剂,在体质壮实者,并没有很强的发汗作用。蒲辅周先生深知麻黄的利与弊,从前他在四川农村县镇行医时,遇时行感冒,发热无汗者,常用走马通圣散,即麻黄研粉,二份,甘草研粉,一份,合匀,每服3~5g,得汗则停服,可收汗出热解之效。“走马”,言其效之迅捷也。查《景岳全书》亦载此方,唯多雄黄一味耳。但走马通圣散并非峻汗之方,蒲老曾向我指出:就是麻黄汤。因为麻黄与桂枝相配,发汗之力大大增强,但亦非一般书上说的“峻汗”之方,唯大青龙汤才是峻汗之方,虽然也是麻桂同用,但桂枝量二两未动,麻黄用量却由原方的三两倍量为六两了。记得余无言先生《余氏父子经验方》说:服桂枝汤不可汗出如水流漓,麻黄汤用后必须大汗淋漓始解,但麻黄汤发汗之力并不如何强大。
当然,我国幅员广大,南北东西,温差甚大。在东北、西北、西南,如遇伤寒表实证,用麻黄2~3g,等于不用,而在江南、岭南,确实往往2~3g即可得汗。不唯此也,不同的人用麻黄后反应也不同。秉赋强,体质壮,药与证又相当者,用之固佳,而体弱之人,即使当用者也要斟酌。我看以前丁甘仁医案,麻黄2~3g,桂枝2~3g,石膏9g,也叫“仿大青龙法表里两解”,不禁窃笑。后来读《程门雪医案》,才知素禀孱弱者,不要说麻黄,就是用桑叶也会造成汗出不止,说明在不同的医疗对象面前用药,还是应当持小心谨慎的态度。
此外,麻黄毕竟有泻无补,毕竟温燥发散,所以一般说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久服。外感时病用麻黄,得汗即须停用;哮喘、痹证等内伤病用麻黄,须较长时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减量,同时还须注意调整配伍。刘渡舟老师曾治一人哮喘,用小青龙汤甚效,患者亦以此方为依赖,连续用十余剂,不意竟鼻衄如注,不得不送医院急救。刘老因此认为用小青龙汤喘减者,可用苓桂剂调理为妥。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亦提出过:北地严寒干燥,各令却最多伏热伏燥,故用小青龙汤,不管有没有里热烦燥,都可以加石膏;用小青龙汤得效后,病未全愈,或愈而复者,又可用从龙汤(龙骨、牡蛎、白芍、清半夏、苏子、牛蒡子)。同样道理,在外感病用麻黄汤时,张锡纯主张,凡阴分不足,内有蕴热者,宜加知母,是为麻黄加知母汤;气虚者则可酌加益气药。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足资临证用药参考。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3: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麻黄汤证看杏仁的用法
     临床上,要是遇上桂枝汤证(微汗出而且怕冷怕风吹),但没发烧,可是头痛、眼痛特别明显,用桂枝汤时得加大量的杏仁、或杏仁再合用桃仁,才真正对证。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得从麻黄汤说起。下面就讲一下桂枝汤证没发烧但眼疼头痛的问题。
  桂枝、麻黄汤证,都有头疼,但桂枝轻、麻黄重,而且麻黄连全身上都疼,是不是?原因在于表证时,人体把体液全集中到表去抗邪,要汗解外邪,于是就造成了这个表、头上这些部位大量充血,津液充足,所以就头疼、身痛了。桂枝汤证本身有汗出,充血就有一定的缓解,但麻黄汤证却一点汗没有,所以麻黄证比桂枝证更疼。但他们的痛与充血有关,充血又是发烧的根源,所以它们的疼与发烧、充血是同步的,一旦烧退了,汗出了,充血减了,头就不痛了,这是常规。但要是汗也出了,烧也退了,充血就没了,头应该就不痛了,但现在反而头眼还痛,说明在出汗、解表的过程中,头眼的充血特别厉害,虽然汗也出了,烧也退了,但这部分的充血还没得到缓解,也就是这部分由于过分的充血,已经有淤血的倾向了,所以要加杏仁,甚至杏仁合用桃仁,这两个药,都是下水通淤滞的药,能把这部分的淤血袪掉。
  用桃仁可能大家容易明白,为什么用杏仁呢?那就得看麻黄汤的组方思路了。麻黄汤,麻黄发汗,这可以缓解充血,这点应该没问题;桂枝治气上冲,能使津液不再向上向外聚集,同时也能出汗,也是能缓解充血的。但是充血已经很严重了,而且已经聚集到上头来的津液、血液怎么处理?光出汗可不行,麻黄、桂枝发汗都要求不能出大汗啊!所以这部分过剩的充血,是不能通过出汗来解决的。这就是杏仁的作用了。杏仁的作用,在这里就是担当着把这部分过剩的充血积液,由外向里、由上到下地疏导回流的作用,它的这个下气、袪水、止咳、定喘的作用,其实都是由这个由外向里、由上到下地疏导回流充血积液的作用造成的 所以用他治咳喘,要是水气上充造成的就有效,不是这个原因的,一点效果没有。它通便的作用也是这样来的,积液回流,肠道湿润了,大便就容易出来了。所以大陷胸丸里也用这个杏仁,就是取它的这种作用,配合葶苈子、甘遂袪水,下积液。大家可以看看大陷胸丸的证,“如柔痉状”,就是颈背强更严重,也是这个充液造成的,大家可以去研究一下。至于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等等,都是根据这种用法去使用杏仁的。
  另外,桃仁和杏仁的作用相似,但也有所侧重。杏仁一般用在上半身、表出现充血积液的情况比较多;而桃仁则用在下半身、里充血积液的情况比较多;如果上下里外充血积液情况都有,则杏仁桃仁合用最为合适。
  另外,葛根的作用是把津液、血液由里向外、由下向上地调集,其功用与杏仁桃仁的功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注意尽量不要把这两类药一起用,否则一个要向上向外,一个却要向下向内,结果会造成津液、血液既不能向上向外,也不能向下向内转移,只能停积在中间(不上不下、不里不外的地方)的不良后果。
  以上这些用法,不是我的独创,是张仲景的实际用法,你只要把他《伤寒杂病论》的条文、方药前后结合起来一起看,就能发现仲景的用药是有着很明确的思路和习惯的,这条主线是一以贯之、贯穿整部《伤寒杂病论》的始终的,用什么药治什么证,什么证的出现要加减什么药,都是非常清晰、有迹可循的。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3: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汤治疗嗜睡的故事
      渔樵耕读者,乃一灯座下四大弟子也。那天农夫被黄蓉所骗,托了半天大石,后经师兄救出,汗出如油,全身脱力。经调养虽无大碍,但十几天后开始嗜睡,终日倦卧,呼之能醒,移时又睡,就是走路亦时时倒在路旁大睡。原以为元气虚亏,服人参等补品无效,后又到大理延医诊治,名医请了六七个,时好时坏。一灯能救黄蓉的命,但对弟子的怪病反而束手。眼看华山论剑之期将近,带齐弟子向华山进发,希望途中能碰名医,以起沉疴。
  某日在华山脚下,遇见黄老邪,一灯知其医道颇深,向其言明徒弟的病情。黄老邪人虽狂妄,但在一灯面前,亦不敢造次,老老实实地为其诊。
  经望闻问切后,一灯问曰:此子病况如何?黄药师思考片刻道:小弟先谢师兄救小女一命!然令徒乃练武之人,一次脱力应无亡阳之忧。今只得浮濡之脉,其他并无异常。壮盛之人如一时阳虚,补补应有效。但令徒补而无功何也!经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虽得浮濡之阳虚之脉,并非元阳之虚,应为阳气开阖受阻。阳闭于内则好寐。治此症应从太阳上开启气机,使阳气升则愈。一灯又问:药兄治之奈何?黄药师答:主于麻黄汤可也!乃开方: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杏仁三钱 炙甘二钱 升麻一钱 人参三钱。按方服后,第二天已不嗜睡,再进三帖,完好如初。
     注:用麻黄汤治疗嗜睡,看似无理,但却合于六经辨证之法。麻黄汤开皮毛之闭而发汗,亦为行阳气之内郁。柯氏认为:"太阳为开,开病反阖,故嗜卧,与麻黄汤开之,使卫气行阳,太阳仍得主外而喜寤矣。
     附: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言外之意就是“脉浮细(脉但浮者)而嗜卧者,与麻黄汤!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5-20 19:07 , Processed in 0.179058 second(s), 64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