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447|回复: 3

李可医案解析-面瘫误治坏病 (附刘渡舟医案)

[复制链接]

725

主题

891

帖子

251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13
发表于 2023-12-14 21: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解析:
此案例也是个中风案例,风邪,有突发的特性,发病迅速。所以患者发病时,会突然觉得眼跳、舌硬、说话漏风、左眼不能闭合、嘴右歪,这一系列症状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为何会肝风内动,此案实则为阴津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而肝主筋,当肝阴不足则筋脉拘挛抽搐,即出现上述诸症。患者大渴引饮,这说明体内火旺,或者阴虚,或者火盛伤阴,所以患者饮水自救以灭火。患者服用牵正散类方剂20余剂,牵正散组成主要为白附子、白僵蚕、全蝎。这里说一下白附子,白附子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附子,附子是乌头类植物的侧根,是温阳药,是大辛大热之药,而白附子却是一味化痰药,类似半夏的功效,有辛燥化痰去湿、止痉的作用。很多药店抓药的,对药了解不够,很容易将医生开的白附片误抓为白附子,白附片就是我们常用的附子,是温阳药,但是如果误抓为化痰祛湿的白附子,功效完全就变了。而且多数药店的抓药的都分不清白附片跟白附子,具体区分,大家可以百度图片多看看。这里再说一下白僵蚕这个药,这是一个典型的祛风药以及平肝熄风药。多用于肝风内动与外感风邪等病。白僵蚕是养的蚕得了一种僵化病而死亡的虫体。中医认为是健康的蚕感受了风邪所致,西医认为是一种病菌感染(其实也是空气传播,属风邪范畴)用白僵蚕这种感受风邪而病的虫药,治疗人体的风邪,用僵硬的虫子治疗人体的僵硬、麻木、偏瘫等病,实是古人的天人相应的大智慧,徐灵胎说:僵蚕感风而僵,凡风气之疾皆能治之,盖借其气以相感也。意思就是,借用僵蚕与风邪同气相求之力,引导诸治风之药直达病灶。言归正传,患者有肝风内动诸证,又有大渴引饮的热盛伤津之证,用白附子辛燥去湿而伤阴,用僵蚕防风等风药而伤津(中医认为风能盛湿,就像吹风机吹干水分一样的道理,用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可以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等症)。本为阴虚火旺,火动生风之证,反用耗液伤阴之药,所以渐渐导致一系列阴虚极的症状出现。这里再补充一下,全虫,也就是全蝎,也是一个平肝熄风药,可以治疗风湿痹痛,能祛风去湿,从而也一定程度上会损伤阴分。头眩,这是肝阴严重不足而肝风内动,所以平衡能力降低。或者也可以解释为阴虚津液亏损而头部失养,阴津不能上荣所致。心悸忡怔,这是阴虚而不能养心,心脏失养所致,很多心肌缺血的病人会有这种现象。身软神疲,这是浑身缺少阴津滋养所致。夜不成寐,阳入于阴则寐,睡眠是阳气潜伏入于阴分的一个过程,阴津耗损,阳气无所潜伏,水浅不能养龙,自然失眠。食不知味,这是脾阴亏损,各种脏腑机能下降所致。可见,用药错误,药虽无大毒,但伤阴耗液也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脉象涩而无力,涩脉为淤血,书上说如轻刀刮竹,就像用小刀轻轻的刮竹杆一样,是血液在血管中流通不畅的一种脉象,摸上去会感觉脉跳不像常人那么柔和舒缓,有滞涩感。这是因为血虚导致的血液流通不畅,涩脉跟芤脉都是失血的一种脉象,但是涩脉也代表淤血脉。脉无力,血虚不能充盈血管,自然脉弱无力。50动内止歇达7-8次,意思就是脉搏跳着跳着不跳了,中医叫这种脉象为结脉或者代脉,或者统称为结代脉,西医的心肌缺血也会出现这类脉象,这是血虚而心脏失养所致。舌红,主火旺。无苔而干,主阴虚。心动神摇,坐卧不安,这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心血虚,心不藏神,且血属阴,心阴亏损,心阳妄动为虚火,热扰心神也会心绪不宁。夜尿特多,约十一二次,这是肝风内动而疏泄过盛,与之前服用过多辛燥、疏泄药有关,嘴眼歪斜也是内风更甚所致。诸多见证,患者为素体阴虚而引动肝风,内风动所以中风,这种体质跟其工作有密切关系,供销社采购员,劳倦内伤,日日奔波,三餐不定,耗损太过,导致身体阴亏。而医者又不详察,见病治病,套用成方,用了大量的风药跟化痰祛湿药,损伤身体阴津气血,导致出血血虚而心脏失养的“脉结代、心动悸”这是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典型症状,主治阴血虚而心脏失养等症。重用生地黄250克、麦冬45克、阿胶30克,大滋真阴以救药误。桂枝45克通三焦,通经络,配合黄酒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以助阴药行于脉中,且黄酒有助于阴药的运化。用火麻仁、生地黄润肠通便,因为阴虚火旺至此种程度,大肠定无充足的津液濡润,且火盛而灼伤大肠阴津,大便多数干燥不通,用火麻仁跟生地黄,有润肠通便之效,且生地黄苦寒柔润,又可去虚热,缓解症状。我们观察张仲景的方子,除了少数几个偏性比较大的以外(如白虎汤、四逆汤、三黄汤一类),多数寒热同调,中正平和,不过热也不过寒。比如此方,因为患者阴虚火旺,恐火盛而继续伤阴,所以用大量生地黄以去虚热,又恐生地黄过于寒凉,用温热的黄酒、桂枝,并多加生姜加以制约,我们要多学习这种思路,体会经方的妙处。二诊,三剂大补真阴的药下去,阴虚得以缓解,阳气得以潜伏入阴分,所以诸阳热火盛的症状减轻舌生薄白苔说明阴津恢复,不甚渴说明火消阴复,脉中阴血渐复所以结代现象缓解,心脏问题得以缓解。脉仍细涩无力,说明阴虚尚未根本改善,应该继续服药养阴。脐下有动气上奔感,这种症状中医叫做“奔豚证”,即感觉肚脐附近有一股气,像小猪一样不停的上窜,冲击胸咽,在此处是因为患者阴虚,尤其是肾阴虚,潜藏固藏能力降低,所以肾阳不安于下,带动肾气沿冲脉上冲,也叫冲气上冲,所以应该继续滋阴,加潜藏肾阳之药。三甲腹脉汤组成:炙甘草、干地黄(即生地黄晒干)、生白芍、麦冬、火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阿胶。三甲即牡蛎壳、鳖甲、龟板,三种甲壳,壳类性重,重所以能重镇潜阳,而且鳖甲、龟板为龟类,龟类属水,为北方玄武,能滋补肝肾之阴,阴足,自然阳有所依附。为什么常常说“补肝肾之阴”呢?为何肝阴、肾阴常常同时补?这涉及到五行相生的问题,因为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补水即能补木,这种治法叫滋水涵木。方中用紫石英、磁石这两种矿物潜阳降冲,治疗奔豚气,因为矿石也是性重,重能安神,能潜阳,紫石英为降冲要药。三诊,既然阴虚得以康复,所以心血充足,结代脉消失,早搏治愈,六脉和匀流利,各方面均有好转。但是毕竟患者经历了中风这场大病,体内血液循环应该尚不顺畅,有残留淤血,所以用补阳还五汤这种经典的中风善后方剂来调理。重用生黄芪120克,补气行血,血行周身,滋养周身,自然不会再出现麻木的症状。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养血活血以去除残存淤血。用何首乌、天麻,补养肝肾,平肝熄风,防止死灰复燃。白芷辛香发散,能散寒解表,祛风燥湿,有植物麝香之称,可引导诸药行于经络,并能防止大病体虚而感受外风。肾四味加核桃补肾固本。
image.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891

帖子

251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21: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口眼喎斜案
张某,女,26岁。在乘长途汽车回家途中,靠窗倚睡而受风。回家后,突然感到左侧面部肌肉拘紧,口眼向左侧喎斜。脉浮,舌苔白润。此风邪客于阳明经络,治疗当以祛风通络为主。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葛根15克 白附子6克 全蝎6克
服药二剂,汗出邪去而愈。
【解说】阳明经脉行于面部,经脉受邪,所以,面肌拘紧,口眼喎斜。喎斜见于左侧,是风邪客于右侧,而被左侧正气所引。如《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篇》所指出的:“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一方面可以解肌祛风,另一方 面疏经通络,解经脉气血的凝滞,同时,葛根还能升达阳明津液,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临床上还常用本方来治疗冠心病的胸背疼痛,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 所引起的后脑部疼痛等证。

来源:大家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891

帖子

251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21: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焦树德是老一辈的知名中医临床大家,他在学术上强调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特别重视辨证论治,主张用整体观和动变制化思想去分析观察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合并、转归的规律。要求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现提供焦树德老先生一则临床医案供中医从业者们借鉴参考,他治疗这一疾病的主方是牵正散。
牵正散:
     处方:白附子50g、白僵蚕50g、全蝎50g。
     制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g,黄酒调服。
     主治:中风(发病突然)口眼歪斜,半边脸面瘫痪,口不能撮,鼻唇沟歪斜不正,一侧嘴角下垂,一只眼不能闭合,全身无其他症状者,即西医所谓颜面神经麻痹。
     按语:中医认为此证主见口眼歪斜,别无他症,知为足太阳、足阳明二经(足阳明经夹口环唇、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风痰蕴热,经脉牵急而口眼歪斜,其他经脉脏腑并未受邪,故无他证。
      此病虽也称中风,风字实为表示发病突然、快速之意,并非专指伤风所致。本方取白附子性辛散而驱头面游风;白僵蚕性气轻清上走头面,成能软化痰浊,辛能驱散风邪;全蝎为治风要药,有小毒,可破风痰结滞;又以黄酒调服,辛温疏散,引药人经络而正其口眼。近代多把此方改为汤药服用,并且常常是随证加味而运用。一般每药用量为6~10g,白附子可稍轻些(一般5-6g),疗效也很好。
我应用本方加味曾治愈许多面神经麻痹患者,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治愈,无后遗症。我常用的经验方为:白附子6g,白僵蚕10g,全蝎9g,白芷10g,葛根10-15g,荆芥穗6-10g,防风10g,蜈蚣2-3条,苏木12-18g,红花10g,细辛3g,炙山甲6g。水煎服,每日1剂。
另用白芥子细末,以浓茶水调为稀糊状,推在纱布上,贴于患侧。贴前先在口腔中患侧類内黏膜上,用针尖挑之出微血。一般是令患者张口,沿患侧上齿边挑3针(前、中、后各1针);沿下齿边挑3针,上下齿中间黏膜处挑3针。然后在患侧面部贴摊有白芥子末所调稀糊的纱布。纱布可按面形预先剪好。一般宜在晚上贴,至后半夜药力已无,则可弃掉。每晚或隔1晚贴1次。贴后如皮肤有起疱或破皮处,可等皮肤长好后再贴。再贴时可将其白芥子糊调稀些,推薄些,以免再破皮肤。一般说内服上方、外贴此粉末,约1~2周即可明显见效。1个月左右可渐痊愈。要注意,最好是内服汤药、外贴白芥子粉同时并用,这样可提高疗效,如再配合针灸治疗每周2-3次,则见效更快。
1980年我一学生的母亲突患口眼歪斜,病例如下。邵某某,女,50岁,初诊时间为1980年11月29日。
初诊:前1天突然左側面瘫,口向右歪斜,左眼亦不能闭合好,舌发木,左侧耳鸣、心跳、素有便秘之情,此次发病前曾患咽喉疼痛,舌苔薄微黄,脉象弦滑。据此脉证诊为风中于络,内有郁热,内外合邪,经络闭阻,发为口眼歪斜之证。治以疏风清热、平肝活络之法。牵正散结合消风散以加减。处方:荆芥10g,防风10g,白僵蚕10g,白附子6g,全蝎6g,菊花10g,生石决(先煎)30g,金银花10g,白蒺藜10g,苏木20g,黄岑10g,玄参15g,灵磁石(先煎)20g,蝉蜕6g。3剂。
二诊(1980年12月2日):口眼部仍歪斜,头晕,左側耳鸣,舌左侧发麻,味觉不灵敏,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再加减前方,加重平肝清火。处方:生芥穗10g,防风10g,蔓荆子10g,白僵蚕10g,全蝎6g,白附子9g,菊花10g,白蒺藜10g,苏木30g,生石决(先煎)30g,生赭石(先煎)30g,炒黄芩12g,生大黄3g。3剂。
三诊(1980年12月5日):左口角已能自主活动、口已无明显歪斜,左面部及眉棱骨部疼痛,舌苔黄,脉滑。再守前方稍事出入,去白蒺藜、生大黄,加白芷10、炙山甲6g、红花10克,改生石为40克。5剂
四诊(1980年12月13日):口眼已不歪斜,只有在大笑时可看到稍欠对称,尚有左侧耳鸣,舌脉同上次。再加减前方。处方:白芷10,防风10,红花10,生芥穗9克,白附子6克,全瓜菱30g,炒黄芩12g,苏木30g,白個蚕10g,川芎9g,菊花10g,生石决明(先煎)30g,炙山甲6g。5剂
五诊(1980年12月19日):面瘫、口眼歪斜已痊愈,只有仔细端详下,可看到鼻唇沟偏左侧稍浅,左耳尚鸣,大便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细弦讲尺脉明显。据此脉症,知尚兼有肾火
改方如下:炒黄柏10g,知母10g,生地黄15g,白芷10g,防风10g,红花12g,全蝎9g,白附子6g,白僵蚕10g,瓜蒌30g,生石决(先煎)30g,菊花10g,炙山甲9g。5剂法
六诊(1981年1月2日):面部形态已完全恢复正常,左侧面部的感觉亦恢的复正常,舌的感觉亦正常。近几天大便干结,口干,左耳尚鸣,舌质红、苔薄黄少津。面瘫已愈,尚有肝肾之火。治宜加强益肾平肝。
处方:生地黄20g,地骨皮12g,防风10g,白芷12g,全蝎9g,白僵蚕10g,白附子5g,生石决明(先煎)30g,灵磁石(先煎)20g,草决明10g,天花粉15g,蔓荆子10g,全瓜萎30g。6剂。
追访数年,未再复发。
我的大女儿于1960年(18岁)突患口眼歪斜,我当即用针刺太阳、耳门、上关、下关、颧髎、地仓、合谷,隔日一次,一次刺患侧,一次刺健侧,同时用牵正散加减:白芷10g,防风10g,白僵蚕10g,全蝎10g,白附子6g,皂角刺9g,炙山甲9g,红花10g,羌活10g,当归尾10g,赤芍10g。水煎服,每日1剂。另用毛巾包裹本方煎汁后的药渣熨敷患处,10天即痊愈。
      古方中还有一名为“不换金丹”的丸药:荆芥穗、甘草、防风、天麻、白僵蚕各一两,薄荷叶三两,羌活、川芎、白附子、乌头、蝎梢、藿香叶各半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三钱(相当于现代剂量的9g).每服1丸,用茶水或黄酒送下。也治中风口歪。也可用酒化开,涂口歪处。
      二方相比,不换金丹有退风散热、祛痰祛寒作用,药力大于牵正散,遇中风口眼歪斜,不但风邪盛大,而且夹塞、夹痰及气血闭塞之证者,可采用不换金丹,也可随证加减,改为汤药使用。牵正散药味少,便于随证加味,故应用较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891

帖子

251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21: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面瘫因于少阳阳明合病
案例
阎某,男,52岁。2010年4月9日初诊。
患者因出差劳累后又吹空调,于1天前突发左侧面瘫,左耳疼痛、听力减退。诊见:左侧面瘫,左耳疼痛、蒙堵感,左耳听力减退,口舌干燥,咽干咽痛,口苦口干。伸舌居中,舌苔白腻,脉弦细。
口苦、咽干、耳痛、耳聋,显为热郁于半表半里而上迫所致,结合脉象弦细,辨为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证。
同时,患者又有明显口干、咽痛,考虑有阳明内热。
综合而言,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证。
处方:柴胡24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桔梗10g,生姜15g,大枣4枚。1剂,水煎服。
柴胡用24g,乃从“方中柴胡用半斤,分三服,每服相当于八钱(《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而来。
上方服1剂,次日见病情平稳,咽痛尚明显。
为增强清泻阳明之力量,加生薏苡仁、败酱草。
上方加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8g,连服8剂,面瘫完全恢复,咽痛已,无口干口苦,惟余左耳听力减退、蒙堵感,耳微痛。
药后正值冯老外出讲学,无法诊治,遂就诊耳鼻喉专科医生,诊为“左耳感音神经性聋”,告知听力恢复难度较大,需治疗3个月至半年以观察疗效。给予中药治疗,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用到了牛黄、麝香等。不料服药后腹痛较甚,雪瓯丢匮蘸悉诊,查尿常规中潜血阳性,但其余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肌注“阿托品”后腹痛止。遂停服上方,于2010年4月20日再次请冯老诊治。诊见:面瘫恢复,尚查左耳微痛,耳堵,听力欠佳,微咳,口不干。舌苔白腻,脉弦细。
辨六经仍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仍属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薏苡仁、败酱草证。加细辛意在“振郁滞之气”以开清窍。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桔梗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细辛10g,夏枯草10g,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8g,生姜15g,大枣4枚。3剂,水煎服。
上方服3剂,诸症俱失,左耳听力恢复,痊愈。
体会
1、经方治人不治病
医,为病而设。没有疾病、病人,也就不存在医药、医生、医事。于是,医生所用的药物、技术都是为治病而设的,这一认识似乎也是必然正确的。西医常用的抗生素、手术,确实都是针对疾病使用的。但,冯世纶老师在临证中反复强调,中医是一门“治人”医学,经方重在“治人”而不是“治病”,经方治疗的是“患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冯老在《中国汤液经方》中指出:“患病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其主要原因,当亦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休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同时指出:“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对疾病的认识上,重视患病机体的内在作用;在疾病的治疗上,重视患病机体的抗病作用,亦即自我康复能力。冯老临证中始终体现着这种经方“治人”的理念。
2、耳窍疾病多见少阳病
对于耳窍病变,以《黄帝内经》为奠基的“医经派”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认识,认为其急性病证多与肝胆病有关,治疗也常取用治疗少阳病的柴胡剂。而以《伤寒杂病论》为集大成的“经方派”是以八纲、六经为人事工具的,认为耳窍病变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病。《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在讲解263条时指出:“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之阳证,阳热在胸腹腔间,半表半里之处,既不可入里,又不可出表,只可向上行于孔窍之间。”《伤寒论》在263条中提到“口苦”、“咽干”、“目眩”,在264条中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于孔窍病变。对耳病的治疗,不考虑神经、病毒,不考虑内耳、外耳,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治疗采用柴胡剂之和法,顺应人体疗病的自然良能,此即经方的治病之道。
3、对小柴胡汤的再认识
传统认为,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主方,是体现“和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用于外感、内伤诸病证,广泛用于多种发热性病证、消化系统病证、精神情志类病证,以及呼吸系统病证、妇科病证等。冯世纶老师认为,如此认识、解读、使用小柴胡汤,似乎也符合临床。但从方证对应角度来看,则有掌握较难、疗效不确之辫。冯老主张以八纲解读六经,辨方证以处方,执简驭繁,疗效确切。
所有病变都有病情反映的病位,根据病位辨出表证、里证或半表半里证。所有病变都有正邪相争,根据这种相争中正气所表现的太过与不及而辨出阳证或阴证。根据病位与阴、阳的组合即可辨出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六经。再根据寒、热、虚、实及相应症状,进一步可辨出方证。小柴胡汤适用于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属于少阳病方证,临证当首辨少阳病。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对其辨识,冯老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提出2个要点:一是“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应,故生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定为少阳病。”二是“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寓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而对小柴胡汤方证,冯老也指出其辨证要点:“半表半里热证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4-27 20:12 , Processed in 0.188408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