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007|回复: 0

地黄:补肾方绕不开的重要中药

[复制链接]

731

主题

901

帖子

25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39
发表于 2020-10-29 18: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很多人都听说过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中成药,这些中成药都离不开一味重要的中药:(熟)地黄。
  中药“地黄”来源于同名植物:地黄。地黄属于玄参科植物,又名酒壶花、山烟根等。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茎即为中药“地黄”:一般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地黄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味中药,因其地下块根黄白色而得名,最早出于《神农本草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专门写过一首题为《地黄》的诗,内容如下:
地黄饷老马,可使光鉴人。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
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一、地黄的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5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肉质肥大,呈圆柱形或纺锤形。基生叶丛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有不规则钝齿,叶面多皱缩。花排列成稀疏总状花序;花萼钟状,5裂;花冠宽筒状,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状,长3~4厘米,暗紫色,内面常有黄色带紫的条纹;雄蕊4枚,2强;子房卵形,2室,花柱单一。蒴果卵形或卵圆形,先端尖,具宿存花柱和宿萼。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二、地黄及炮制品(中药名)
  《国家药典一部(2015版)》第124-126页收录了三种以地黄为植物来源的中药: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
(一)鲜地黄

  1、药材性状

  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2、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3、功能与主治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4、用法与用量
  12~30g。

(二)生地黄(生地)
  1、药材性状
  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2、炮制方法
  将鲜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时,捏成团块,切片后干燥。
  3、性味归经
  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4、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知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5、用法与用量
  10~15g。
  6、使用禁忌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7、应用参考
  (1)治心经火热证。生地黄6g,木通6g,生甘草梢6g。上药为末,每服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方中地黄入心肾经,甘凉而润,清心热而养血养阴,用以为臣。(《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
  (2)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用承气者:元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黄24克。水八杯,煎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
  (3)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4)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计,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三)熟地黄(熟地)
  1、药材性状
  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2、炮制方法
  (1)取生地黄,置罐内容器内,加黄酒,盖严,隔水蒸至酒尽,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
  (2)取生地黄,置容器内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3、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4、功能与主治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5、用法与用量
  9~15g。
   6、使用禁忌
  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
  7、应用参考
  (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卤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6~9g),空心温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纯阴,主入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2)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制附子,又名六味地黄丸。
  需要注意的是:金匮肾气丸乃温补肾阳之剂,而六味地黄丸乃滋阴补肾之方。服用时一定要弄清到底是属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3)左归丸(《景岳全书》):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大怀熟地240g,山药120g,枸杞120g,山萸肉120g,川牛膝120g,菟丝子120g,鹿胶120g,龟胶120g。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4)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等:大怀熟地(取味极甘者,烘晒干以去水气)八两,沉香一钱(或白檀三钱亦可),枸杞(用极肥者,亦烘晒,以去润气)四两。每药一斤,可用高烧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凡服此者,不得过饮,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书》地黄醴)
  (5)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冷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寐热: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热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汤)
  (6)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极垂危者:熟地黄七、八钱,甚者一、二两,炙甘草二、三钱,当归二、三钱。水二盅,煎八分,温服。(《景岳全书》贞元饮)
(四)三种药材比较

  鲜地黄(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药)   熟地黄  (补益药)性味味甘、苦,性寒味甘,性寒味甘,性微温归经心、肝、肾经心、肝、肾经肝、肾经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治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知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颏发早白用量12~30g10~15g9~15g
  附:名家论述
  (1)《纲目》: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生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处。虞抟《医学正传》云:生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黄酒炒则不妨胃,熟地黄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黄之精微者也。
  (2)《本草正》:熟地黄性平,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耶?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气与血耳。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芪、术但可为之佐辅;补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但可为之佐。然在芪、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人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
  凡诸真阴亏损者,有为发热,为头疼,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且犹有最玄最妙者,则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无阴不作汗也。
  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何也?以阳生于下,而无复不成乾也。然而阳性速,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而今人有畏其滞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泽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医肾泄。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而添足。
  今之人即欲用之补阴而必兼以渗利,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之法不宜渗;即有用之补血而复疑其滞腻,则焉知血虚如燥土,旱极望云霓,而枯竭之肠极喜滋(润)。设不明此,则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单用之而任之以多;单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尽其所长,是又何异因噎而废食也!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版)》第124-126页,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2、《国家药典中药彩色图鉴》第153页,中国古籍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
  3、百度百科词条地黄”、“熟地黄”、“生地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
  文中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应用请以医生诊断和处方为准,因擅自服用造成不良后果者,本号概不负责。

timg.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5-9 23:00 , Processed in 0.167787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