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724|回复: 0

沈谦益:中医学习方法之我见

[复制链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发表于 2020-7-29 23: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作者简介:
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灵活运用简易、变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著有《沈谦益古中医传讲录——一位民间中医传承者的医道独白》(学苑出版社,2020)。
中医家推荐:
正所谓,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学习中医,首先要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本文沈谦益先生首先围绕中医学习的几个问题——学习中医的必须条件、基本心态、入手不同、最基础概念、学术内涵、证验方法等,谈了自己的认识,后面又具体探讨了拜师、访友、自学、从药入手药中寻理、从方入手方中找法、道医证悟修炼法本吟诵等传统的中医学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借鉴,由浅而深地步入古中医的殿堂。
■ 温馨提示:本文约10101字,阅读大概需15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中医学习方法之我见
沈谦益
大家庚子年春节快乐吉祥。最近因为在春节期间正好赶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发生,所以一直忙于应对这些事情,本来预约的线上课,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准备。但是毕竟预约的时间也到了,我就把自己过去学习中医的一些心得教训和对于中医学习方法的认识汇报一下,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二。
在探讨具体的中医学习方法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学习中医的几个问题。
学习中医的必须条件和基本心态
有很多朋友在问,学习中医有什么必须条件?我经常的回答是,学习中医有三个字是必须要有的,这三个字是喜、好、乐。你要想学习中医,首先得喜欢中医,所以第一个字说的是喜欢的“喜”字;第二个字“好”,这是喜欢中医的进一步,叫爱好中医;第三个字“乐”,就是乐在其中,你学习中医,进行中医诊疗的时候,是能够乐在其中的。只有达到了喜、好、乐三者统一,才能够身在其中不知苦而自得其乐,这是学习中医学有所成的最基础的条件。
当然,古人也讲,人无恒心是不可为医的,人无慈心也不可为医。为什么这样说呢?人无恒心,大部分会造成一种半途而废,学医是持之以恒的苦差事,如果没有恒心,往往不可能学习到终点;那么,如果没有慈悲之心,为什么也说不可为医呢?过去有句话讲,地狱门前僧道多,实际上医生也不少。对一个医生来讲,如果不能把患者的疾苦用慈悲之心去看待,而只是看到患者口袋里的银钱金钱,想着能够获取钱财的时候,这样往往所谓的地狱之门也就被打开了,所以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医生也不少。
再有,学习中医必须要有一种所谓的做学问的心态。什么叫做学问的心态呢?对于我们来讲,只能够说目前看到的和理解到的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这也只是很近似的去说有什么,永远不能够肯定的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因为我们所能看到的、理解到的,甚至是说证验到的,这些我们能够说有什么的东西,可能还不是完全真实的,就是说处于虚实之间、幻象和真实之间,所以只能近似的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对于没有看到的事情,并不能说肯定没有,比方说暗物质,我们是看不见的,过去不知道,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办法说它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我们不能了解的东西,不应该一味的去否定、否认,可以先存疑,等待机会再去重新突破地去认识,这样才能拓展我们已认知的学术领域。
当然,学中医在不同的阶段也要相应的制定一下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哪怕你定得再高远,但是也必须把它细节化,在每一个小阶段上都能够有一个小的具体的目标出现,这样一步步的完成不同的小目标,才能够达到自己最大目标的实现,最终学有所成。
各家学术入手不同,以信为先
再有,就是针对中医界的各家学术入手不同的问题。我们中医学本身有一门课叫“各家学说”,先不管各家学说的分类合适与否,至少我们可以承认,这些各家学说是有各自独立的一些特点的。实际上,所谓的各家学说也只是各家学术的入手不同,也就是所谓的根始不同,但是如果走到它们的至境,就是走到终点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是完完全全统一的。
现在很多人在一直争论所谓的伤寒和温病,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论伤寒和温病的对错。从哲学上来说,无寒则无温,无温也就无寒,本身寒温是对立统一的。所以说,现在社会上,包括历史上,有很多所谓的以寒统温和以温统寒,也就是以伤寒统温病和以温病统伤寒,应该说都是片面的,只有到了无寒无温之至境,才可能一统寒温,这样寒温才是一个不可分又可分的学术。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修行界的一句话总结,所谓的“信为功德母”。我们要想学中医,首先要相信中医,如果没有这个信,其它一切也就都谈不到了,所谓的学习中医的方法,是以信中医为先的
各家学术离不开最基础的概念
另外,中医各家学术虽然入手有所不同,但其实各家各派也都离不开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可以这样说,各家各派各种中医学术,都是在最基础的概念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学习中医可以先把这些最基础的概念整理一下,这样学习的标的就有一个明确化。
那么,这些最基础的概念,每一家都不可缺少的基础概念,究竟是什么?在这里,我给大家说说自己的一些理解,这些理解不一定正确,也就是姑且说给大家参考一下。我认为中医学术最基础的概念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是阴阳学说,第二个是五行学说,第三个是脏腑学说,第四个是经络学说,第五个是腧穴学说。在这里头,为什么把腧穴学说和经络学说分开说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过去的一些典籍,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腧穴是在经络循行上面的,也可以说大部分腧穴是从属于经络的,但是还是有一些腧穴不在经络上,也就是不从属于现在通行的十二正经上的,所以我们把腧穴学说单独列出来。
我们可以看,自古以来的中医各家各派,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这几大学说中任何一个学说应该都是不可缺少的、绕不过去的,也是我们必须精细搞懂的。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我们中医大厦的基石,如果这个基石不稳,那么这个大厦随时都可能倒塌。所以想真正的学好中医,这些学说的一些概念是必须要真正地理解和完善的。
不同学术体系名词概念同中有异
现在的人学习中医,和过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过去资料非常短缺,很不容易才能得到一些书籍,现在各种各样的书籍资料太多了,多到不好取舍,所以现在的人学习中医,主要困难是取舍问题。我们明白了各家各派离不开最基础的几个概念后,在取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就是各家各派的一些名词概念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异同,在不同的学派里面,有的字和词字面上一样,但实际上所赋予的内涵和外延还是有所区别的。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刘河间、张子和、朱丹溪实际上都是河间学派一脉的学者,朱丹溪和张子和可以说都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但是我们看,在刘河间、张子和、朱丹溪各自的著作中,他们谈到的一些中医名词的概念是否完全一致呢?最典型一点,比如阴阳的概念,即便这是在一门之下,他们的界定都还是有些区别的。这还是一门之下,如果是在不同门派之下,比方说所谓的河间派和易水派、伤寒家和时方家,他们的一些区别恐怕就更大了。
再有一个问题,大家要注意一下,我们认为中医学术有天、地、玄、黄四部之说,各部式法本身是不同的,因为式法不同,所以才分为四部,也因为式法不同,所以名词有异。我们作为学者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不然很容易张冠李戴,把自己弄的混乱。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从式法的角度,天部之数是以360为大数,而地部之数是以365为大数,大数不同,它们的内涵和推演规则就不同,这都是有意义的。
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得很多的药物,这些药物的特性与《神农本草经》药物条下的一些记载有什么异同?一些有心的学者已经做过类似的工作,发现《伤寒杂病论》运用的药物特性,正好有几条是在《神农本草经》条下的药物注释。但是,在《神农本草经》条下还有其他一些药物特性,并没有在《伤寒杂病论》仲景用药中体现出来。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不完全属于同一个学术体系,只不过它们都是研究人体疾病的学术,所以有一定的相近之处。这时候我们要注意,对于学者来讲,要注意的是它的相同和相异,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不要把相异的认为完全是相同的,那样很容易把自己搞乱,对于学术的界定也容易出现问题。
中医学术内涵——纵横六艺之说
当然,要想学习中医,还得知道中医学术的内涵是什么。自古以来,对于中医学术的内涵,各家都是秘而不宣的,秘而不宣有它们不公开的道理,因为一旦公开,就可能误导一些学子,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可是实际上并没有掌握,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种所谓的夹生饭,借用禅门的一句话,就是所谓的野狐禅的那种味道就会出来。
在我们的观念里面,中医学术内涵有纵横六艺之说。所谓的纵六艺,我们今天不讲,这些东西只有到时候有地方可用才能够讲,要不然很容易给大家造成一种混乱。关于横六艺,今天可以说一下,我们认为的中医学术横六艺有:针、灸、砭石、毒药、按摩导引和祝由这是六种不同的技艺方法,也代表了中医学术六个不同的入手方法。关于这些技艺方法的不同,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和大家进一步去探讨。
中医认证,从吾我两端入手
再一个,需要和大家明确的是,中医是不能证明的,只能证验。中医和中国传统学术东西,不能够用西方所谓逻辑的方法,用A来证明B,B再证明C,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按照过去的说法来讲,中国传统学术大部分属于内证的东西,所谓内证是一种体悟,你能体悟到,然后还必须能够落地。所谓落地就是明白了,还能够使用,能够形神一体化,这才叫证验。
在中国传统的学术中,包括中医,它的学习证验,一般情况下有吾和我两个入手,也就是所谓的有吾我两端。当然,在行进的时候,也可以在不同的状态和过程中,结合吾我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
如果从吾入手,首先要在不同阶段的一种已经证悟的前提下,想办法把它一一落地,然后再证悟、再落地,重复这样的状态,最终达到上下一片,也就是所谓证得“没有圆心的圆”。所谓没有圆心的圆,就是处处为圆心,无心而心,一切又都是心。
如果从我入手,就是要不断地修正、增大自己的城廓,所谓的城廓就是所谓的边界,不断地重复、增大城廓,开阔自己的视野,最终达到城廓“无可再大,大而小无异”的那种状态,这样就是真正从我到了吾,从吾到了我,就是吾我不分、吾我合一的境界。
我们学中医也是这样,证悟到能够落地,那些东西能够体会到,把它们运用到临床上,那就是我们自己所得。一旦证验后,就会发现,自古以来的语言事物,只是这些证验体会的近似的描述,或者是各种的类比。
中医学习方法概说
好,前面这些问题说完之后,下面我们谈一谈中医学习的方法。在过去很多老师都谈过这个主题,都有很好的一些说法,归纳的那些学习方法、学习途径也都非常好,那么我现在就在各位老师说的基础上,再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在过去,中国的传统学术,包括中医的传承,有宗传、法传、神传三传之说,当然,还有另外的三传之说——天传、地传和人传。所谓的天传是从天星天象气候规律得到的一些传承,地传往往是从大地四季物候得到的一些理法传承,人传就很简单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授受关系。另外,在过去的传统中医界,还有拜师、访友、祖传的三种学习途径。下面我就主要根据这些过去传统的几个学习方式,略微的分析和叙述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拜师:师父、老师、先生之别
首先说拜师,拜师有拜师的要求。在具体谈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分别一下传统社会上说的师父、老师和先生的区别。在当今社会上,尤其在网络上,很多人是把师父、老师和先生混为一谈的,其实在传统的学术传承中,这三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所谓师父,他要做的事情是一种完整体系的传承。所以如果是拜师学艺的话,那么得到的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当然,这种完整的学术体系,是需要次第学习和传承的。老师呢,说良心话,尤其在当今社会上,老师的用处主要是进入一个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资格的获取。比方说,我们到大学里面,有老师教我们学习,最后得到了一张毕业证,有了这张毕业证,就得到了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格。而先生呢又不一样,先生往往是一门独特技艺的传授的人。好,我们可以看一下,拜师父、找老师、拜先生所能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师父讲的是体系,老师说的是行业资格,先生是技艺。从这三者来讲,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完完全全的不同。所以,我希望大家以后去拜先生、找老师或者拜师父的时候,先有一个粗略的想法,再去寻找不同的对象。
如果你是想找一个老师,希望得到某些资格的获取,这个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如果你是想找一个先生,学一门独特的技艺,那就必须要了解这个先生所掌握技艺的特色特点,是不是自己最喜欢、最愿意去获取的?其次,是这个先生怎么样才愿意把这些技艺传授给你?如果能够达到,这个问题也就不难了。当然,在当今社会上也有很多先生出来开馆授课,收取一定的学费,然后把一些独特的技艺教授给学生们,只是你交了一定费用的学费,进入学习班认真去学,一般也就可以达到,相对来说也不难。如果你是要去拜师父的话,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为师父要做的是一种体系的传承,这种学术体系不是说只是一个实在的、纯粹的技艺,而是有完整的理法传承在里面,拜师有拜师的要求。
拜师的要求:完全信任,心心相印
在过去,佛道的秘法传承里,都有一定要求。比方说,在佛教密宗里面最根本的一个要求,要在所谓的学子心里面能够坚定地确认“上师比佛大”。什么意思?如果你的上师一些言语和现有佛经不相吻合的时候,你要永远坚信上师是对的,永远不可能去怀疑。因为一些文字和所谓对经典的不同证悟来怀疑上师是错误的,这是肯定不行的。如果做不到上师绝对是对的这种信念,很多秘法是很难传承的,即便你得到的一些秘法,往往还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因为只有师徒之间那种心心相印,修证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艰难沟坎才能够平安度过,不然,某一个沟坎将是你的障碍,是很难越过的。
当然,道门里头秘法传承也有一句话,叫所谓的“忌真言偶听”。什么意思呢?真正的传承这些秘法的时候,非常忌讳你把这些东西说给第二个人听。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忌真言偶听?因为这些学术体系既然是一些秘法的东西,往往具备很强的独特性,和市面通俗常见的东西有一些不可通约性,只有满足这样的特点,才有可能是一些独特的秘法。如果不是这样,它就是一个共性,不是是秘法的。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在学习之初,把学术体系一些独特的不可通约的东西,说给其他的一些人听的时候,往往就会有一些辩论、指责和怀疑,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个独特性没办法体现,所以独特的理法体系你就很难地去继承,也可以说独特的大门就被关上了。所以,秘法的学习之初是忌真言偶听的。中医学习也是这样。
当然,在完成一定阶段学习之后,它的那些所谓的独特性和不可通约性就消失了,而相应出现的是一种圆通性。这时候就会发现,它的一些独特性和市面普通广泛存在的东西,完完全全都是圆通的,甚至于说,它能够很好地去把一些过去不能够统一的东西再圆通统一起来。
上面是从理法证悟的角度去考虑,如果从临床上学也是一条路。比方说,学子可以拜一个临床的老师,天天跟着老师去学习、去看、去帮忙,老师临证用药都在学子的眼下,日久天长之后,耳濡目染,老师的临证技法和所谓的一种规则就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跟师临床学习的过程中,以临床的过程为基础,再结合经典文字的学习,达到一种理论和实践的完全统一,这样也是一条学习的路。
当然,像刚才谈到的一样,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你要先无条件的信任老师是对的。等学习有成之后,你可以再去分析老师是否是百分之百正确,但是学习之初是不允许这样的,因为如果你有疑,没有这种信心,往往也没有办法打开和老师临床学习的大门。
访友:法内才可交流
下面说所谓的访友。关于访友,现在的情况实际上比过去更泛泛一些。比方说,现在很多人通过网络在微信、 QQ,甚至于论坛交流中医的一些问题。这十几年来,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初学学子不宜很早的上网络去交流学习。
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有一句话说“法内才可交流”,是要在学的同一个方法之内,你们互相之间才可能交流。而且如果你一个方法还没有学会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和别人交流的资格的,因为你不知道是什么,更不知道不是什么。
一个好方法还没有学会的时候,根本谈不到交流,只是去好好学习,只是好好学习自己应该学习的内容,至少等到一个体系的框架已经学会了,并能够基本上运用自如的时候,才可以与法内,甚至法外的一些不同学者去交流,这样可以扎实自己的学识,同时可以拓展、扩大自己的一些学习范围。
自学:一门深入,先薄再厚
下一个,就是所谓的自学。自古来讲,自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尤其在当今的社会,恐怕大部分的学子在不同的一些阶段下,都必须要经过自学这个阶段。
我个人认为自学中医是一个很好的路,因为自学有一个好处,苦中不知苦,而自得其乐。就是一开始我们谈的,喜欢、爱好、乐在其中。如果没有这个喜、好、乐,一般不会去自学的。有了喜、好、乐的时候去自学,往往他可以乐在其中,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习动力是比较好的。但是,这种动力也需要相对做一个约束,这种力量不应该泛泛的消耗掉,而应该集中在一些点位上,让他有所突破。我个人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在自学的时候,学子首先对不同的学术学派,或者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做基本的广泛的了解,然后应该根据自己对于某一个作者、某一部著作喜欢的感觉,去一门深入。一旦选择好这本书或者作者,在学习初期,最好就不要再看其他别的学者的书,只要一门心思读这一本书或者是这一个作者的系列书籍。
关于自学还有个要求,我一直和一些朋友谈到的,读这一本书,第一步要想办法把这本书读薄然后第二步就要想办法把书再读厚。什么叫读薄呢?就是透过文字,把这本书里面的学术体系和框架读出来。就像一个人,你得先了解他的骨架,有了骨架之后,他大体的情况也已经基本掌握了。什么又叫读厚呢?就是再反回头来把已经读薄的那本书,书中各个名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想办法去搞明白,并能够落地于临床实践。因为刚开始我们不可能从开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一字不落的一点点去研究,所以每一遍去读这一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些好像已经明白的词句,真正较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真正的内涵和外延,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知道这个名词概念的真正意义,这时候就要重新去发现一些独特的名词概念,把它给搞明白。一遍一遍地去读,一遍一遍地把这些名词概念真正搞明白,这就是把书读厚了。
当然,在搞清楚这些名词概念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大量的参阅一些其他书籍,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不管我们参阅多少书籍,都要回到这本书上来。参阅其他书籍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这本书,而不是说被别的书领走了,这个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另外,在把一本书相对读厚的时候,还可以再进一步的学习一些相近的书籍,比方刚才谈到的,同一个作者的第二本著作、第三本著作,这样去旁参,相对来讲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和加深对于本书的一些理解。
自学推荐:《伤寒论》、《医宗金鉴》
举个例子,我们从《伤寒论》入手,这也是当今很多学子学中医比较好的一个入手方法。我曾经说过,所谓伤寒三学,第一是方证,第二是气化,第三是气运。如果学伤寒,第一步可以从方证入手,这样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方证对应可以作为一个抓手,也就是所谓的拐棍,当我们有这个抓手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好的把握方证体系,而且也可以比较快的去拿到临床运用,一旦在临床上得到一定的效验,就可以返回来增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医的信心。
第二步,当我们能够基本掌握方证体系的时候,如果不满足于一味只是方证对应使用经方的一种方法,那么就可以通过伤寒气化学家的一些著作,去学习一些伤寒气化的理法。一旦我们学会了一些伤寒气化理法的时候,就可以部分地去理解经方背后的一些机理,从而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经方的加减运用。
第三步,学习了伤寒气化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的学习气运伤寒。如果我们真的慢慢学会了这种气运伤寒的时候,就会真正明白经方体系完整的数理构成,也就是说经方体系是怎么来的?每一个经方是怎么构成的?为什么要这样构成?它的细微和骨架也就都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刚才我们的举例是从伤寒入手,过去一些老师也谈到过从《医宗金鉴》入手的方法。从《医宗金鉴》入手有一个便利,里面各个学科都是以心法要诀的一种韵律形式出现,方便学子去背诵记忆。从背诵入手,然后用,慢慢接触临床加深理解,后面再进一步的去旁参经典,把各个心法要诀里面的一些理论体系和名词概念精细的搞明白,这也是一条比较好的学习途径。当然,在学习《医宗金鉴》的时候,我建议和前面说的一样,先要选择一病一科,比方说杂病心法要诀,先从杂病入手,把杂病基本掌握,再去学妇科心法要诀等等,千万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样的话往往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从药入手,药中寻理
在传统中,学习中医还有其他的路,比如所谓的从药入手学医。我们前面也谈到了,有所谓的天传、地传、人传,从药入手往往就属于地传法之内。
不同的药物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出产,有着不同的性情。我们可以从原始自然的生药的生长环境,到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一点点去学习掌握每一味药的性味、生长习性、宜忌,一旦把一年四季、四面八方的经典草药系统整理,就会发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把它们统一在一定药味之下的时候,也就是从药到医这条路走通了。
在过去所谓的一些老药工,从学徒开始就在学药,这样走出来的人很多。从现在来讲,要想走通这条路,必须就要实地去采药、认药,了解每一味药的生长环境、宜忌、性情,甚至于在五运六气不同运气之下的变化反应都要了然于心,然后把一些经典药物做一个组合,这样就能够把握它的理法。这是从药入手学医。
从方入手,方中找法
谈了从药入手,于此相应,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从方入手学医。也就是过去的人收集一些所谓的验方、祖传秘方等,把药方在临床中运用,然后再回过头来进一步的理解药方的学习方式。
关于这条路,我们有一个说法,从方入手,要方中找法。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所谓的秘方、验方,慢慢在临床的反证之下,需要找到组成这个方的立法,一旦你把这种立法找出来的时候,这个方也就真正掌握了。这样一个方一个方的去掌握,在一定数量之后,就不只是对一个个小方小法的理解,而是要上升到一种对比较大一点的法的掌握,一旦到那时候,也就是所谓的开始进入了医门了。当然,这时候如果再结合一些经典的学习,进行文字的补充,互相对参,会更便利一些。
学中医无外乎就是理、法、方、药,结合我们刚才说的这两条路,在过去有一个说法,就是从药入手是药中寻理,从方入手是方中找法,理、法、方、药一全,那么中医就百试百应了。
道医:证悟修炼、法本吟诵
最后,我们谈谈过去传统中医学术在现在似乎炙手可热的一个名词——道医的学习方法。
所谓道医的学习方法,有它的一些特点,实际上也是分成几个类别的。一个是从证悟开始,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从吾我入手,这是一种所谓究竟的学习方法,是和道门的一些修证体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还有一种,就是过去的祖师已经把他的临证套路做了一些总结和梳理,如果学子学这门的时候,一旦得到传承,往往就会得到一个法本,也是以背诵或者吟唱等一些方式,把那些套路先继承下来,然后慢慢在临床中再去消化吸收。
举现在通行的一本书——《唱医雅言》,应该就属于过去道医的一种体系,它就是用一种韵律形式,让入门初学弟子先去唱诵,然后在临床的过程中直接把方药体系吟诵出来。这是最初始的一些方法,相对来讲,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最快的。在过去,三两个月基本上就可以行道救人,因为祖师已经完完全全把它梳理出来了,你只需要在临床中见证、吟诵,然后默诵方剂就可以进行比较有效的治疗。
当然,如果你想真正学得精到,学得很灵活,把理法真正学通,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整理体会,把某一门甚至于每一门之间的体系做一个梳理。这样的话,从文字韵律的一种记忆,到某一个门下的体系,再到一个大的部的体系,这也是道医的一种学习方法。
结 语
好的,时间也差不多了。最后我再说明下,一开始也说了,因为最近忙于新冠肺炎的事情,所以也准备不充分,讲得比较散乱,请大家见谅!也希望在我个人的这些汇报之中,大家可以有所借鉴。今天我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timg.jpg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5-9 13:05 , Processed in 0.133006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