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536|回复: 0

孩子问:为什么你可以,我却不可以?咋回答?

[复制链接]

70

主题

76

帖子

46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0
发表于 2019-7-24 00: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深海鳗鱼 于 2019-7-24 00:09 编辑

“为什么你们大人可以玩手机,我就不行?”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放松一下,结果却被孩子当场逮住。孩子在耳边大声抗议:“我也要玩手机!”你听了是不是一个头两个大?

我们总是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家长要把自己和孩子摆到同等的位置,才能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因此,家长要么彻底放弃自己的爱好,奶茶不能喝,游戏也不能打;要么背着孩子,躲起来偷偷干自己想干的事儿。

对此,台湾心理学博士许皓宜却说“以身作则”会让双方都失去自由有时候孩子的“三连问”也不一定是在质疑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聆听孩子的想法并且正面回应提问,给孩子制定规则,这样孩子才能提前适应现实


作者:许皓宜
来源:《教出情绪不暴走的孩子》

妈妈是个职业妇女,只要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她就喜欢买上一包咸酥鸡和深海鱿鱼、外加一杯珍珠奶茶,然后转到本土戏剧台,看那些可以让人完全放空,就算缺了几集都知道在演什么的连续剧…多惬意啊!

但自从陆续怀了三个宝贝后,妈妈就要为了要给胎儿健康的身体,开始戒掉不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只是,随着三宝的活动力增加,妈妈总觉得不管上班、下班,都像在战场上一些忙乱—每当烦躁的感觉一起,妈妈就特别想念咸酥鸡香脆的口感、珍珠奶茶的嚼劲、还有那个老套到不行的连续剧。

这天,妈妈好不容易把三宝给哄睡了,悄悄拿出藏在公事包里的咸酥鸡,跨过儿童频道转到本土戏剧台——电视上正演到做尽坏事的女演员A被打巴掌、被车撞。。。

“妈妈,你在吃什么?好香喔!”正当妈妈聚精会神时,耳边传来异样的声音。妈妈转头一看,三个宝贝不知何时都起床了。

“妈妈,我也要吃这个。”最贪吃的咚咚,一只手就要伸进咸酥鸡的袋里。

“打打,打打…”安安指着电视,女演员A正被人一巴掌打下去。

妈妈嘴里的一口鱿鱼还来不及吞下去,一边要收起咸酥鸡、一边要忙着转台…天呀!有孩子后,连偶尔吃咸酥鸡的空间都没有了吗?



从很久以前,许多书籍、媒体,都提倡为人父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我看到许多父母对“以身作则”的解读是这样的:

不想让孩子看电视,父母也跟着不看电视;不想让孩子喝珍珠奶茶,父母也绝不在孩子面前喝珍珠奶茶…

在这样的状况下,父母们难免有“养孩子后变得好不自由”的感触。

其实,站在心理学的观点,我较赞成“能快乐做自己的父母,越能教出快乐做自己的孩子”。

当然,这当中有非常需要审慎评估的分寸与原则;但当父母能挣开“被孩子绑住的束缚感”,才是能放手让孩子有“不被绑住的空间感”的前提。

孩子可能这样想

01
孩子从没想过限制父母的自由

我不知道各位家长听到孩子问:“为什么你可以,我不可以?”时,心中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一般来说,我听到的反应大约有几种:

  • 第一,父母人很好,也觉得以身作则重要,所以既然孩子提出这个问题,那我们就一起不做这件事好了。


  • 第二,父母想想,觉得孩子讲的也有道理,但明明我是大人、ta是小孩,我干嘛要听ta的呢?所以跟ta说“囝仔人,有耳无嘴”,照做就是了。


  • 第三,父母觉得,孩子说的也对、自己想要做某些事也对,那就偷偷躲起来做,这样一来,你过你的生活、我过我的日子,咱们谁也不犯谁。


这三种结果,可能分别带来下列的心情:

  • 第一种父母和小孩,一起没了自由,而且牺牲得不明就理。


  • 第二种父母有了自由,孩子却有了委屈,想问不敢问。


  • 第三种父母保全的孩子的心情,但心里觉得受到束缚。


其实,依照发展的观点,当儿童开始有语言表达能力时,ta的认知思考能力也不断向前迈进。所以当孩子提出某些问题,那真的是因为ta脑中真的在思考这件事,而不见得是在“吐槽”、或“质疑”父母。

但父母听到孩子的提问时,很容易和自己当时的心情、以及对这件事情的想法交杂在一起,所以我们对孩子会有很多想像,但这往往不是孩子真实的样子。

例如,当孩子看到父母在看某些连续剧,而问:“为什么你可以看,而我要进房间?”是孩子真的想了解这个状况,而不见得是在质疑你。


02
孩子“真实自我”的形成,
    有待父母“真实自我”的回应

很多父母可能有类似的经验,就是当孩子进入某个年龄后(通常是2~3岁之后),就会特别爱讲话—而且有时还讲得语无伦次,如果你没反应,ta还会生气。

这种状况在大部分的时候,父母都会觉得很可爱,但是当父母亲忙了一天、累得倒在床上,却还要面对孩子这么多问题时,心里难免有些烦躁。

其实,孩子之所以叨叨不休,很多时候是ta们透过这种方式在思考、在促进大脑中更复杂的认知(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放声思考法”)。当这种时候,我可以了解许多父母都知道、也期待自己能给孩子良好的回应,让ta们有父母亲充分陪伴的美好童年。


当然,如果父母可以做得到“聆听孩子的话、回应孩子”的话,是处理孩子叨叨不休的最好方法。

但如果父母身体不舒服、心情不佳,却还要“勉强”自己挤出笑容,孩子却也可以感受到这不是真诚且真实的回应。

这些不够真实、不符合心情的回应,事实上会让孩子学到你硬撑的样子;某些进入学龄的孩子,可能还会反过来担心你。

在心理学上,我们称这种为“虚伪”的反应(不是骂人的那个“虚伪”,而是和自己心里不一致的“虚伪”)。这种非自发性的反应,会让压抑孩子的创造性,ta们会变得比较容易看人脸色来决定自己的所作所为。虽然乖巧,你却很难感觉得到ta发自内心地快乐。

家长可以这样做

01
学习抛开“母性的预设想法

身为孩子的父母、身为孩子的亲人,我们难免会有一种预设,去想像“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比如说,当这个孩子出生后五个月就会说话,你可能会觉得ta有语文方面的潜能,而想要让ta多听一些语言的CD,结果不知不觉CD越买越多;或者,你觉得孩子不应该吃甜食,所以你就也跟着丢掉了家里所有具有糖份的糕点,结果连自己想要偶尔吃点的时候,家里的柜子早就被清空了。

站在心理学的立场,我们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独特的”。这个独特不只是他潜能的独特,也包括孩子有ta们“独特的”的需求和想法。



例如:有些孩子自制力差,适合给ta清楚的规矩和原则、或者让ta远离对ta不好的物品。然而,这不代表每个孩子都是这样,有些孩子是启发式的、喜欢辩证思考的,ta理解了为什么某些东西对ta不好后,ta反而自己会远离这些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只要教,ta就可以拒绝陌生人给他的糖果。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我们并不需要时时为孩子去预设、创造对ta最好的生活环境,这只会减低他的抗压能力,当ta跨出家庭的保护伞后,无法面对外界的诱惑。

所以,我鼓励父母,不用特别为了孩子丢掉你的珍珠奶茶和连续剧(除非你是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孩子得要学习了解,当ta长到父母那个年纪、有自己的经济能力与生活,ta必然也能选择ta自己所要的。但现在,孩子们就是得要在父母的规定和原则下长大(但这个规定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加入讨论与弹性)。

这就是心理学所提到的“家庭结构”:为了孩子好,父母要对孩子有适当的束缚力,这样ta们才不会爬到大人头上、变得为所欲为。

02
做“够好的母亲”,而非“完美的母亲

心理学上用“够好的母亲”这个名词,来形容能抛开“母性预设”、注意孩子需要的父母(请注意,ta不是形容成“完美的母亲”)。

一个够好的母亲,不单单会注意孩子的独特性和需求,也注意自己的独特和需求—所以,我们不需要因为别人都辞掉工作带小孩,就谴责自己的忙碌让自己疏忽了孩子。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会在ta们独特的成长环境中,找出关系与内在的平衡点。

以上述的情境为例,实际的做法包括:

  • 正面回应孩子的所有问题:宝贝,这个叫做咸酥鸡。宝贝,对,电视上那个女生被打了。


  • 建立明确的亲子界线:宝贝,你看,妈妈现在是不是比你高?妈妈以前像你这么小的时候,外公外婆也不会让妈妈吃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会害你长不高、长得不健康,等你以后长大了,你再自己决定要不要吃这个,可是妈妈现在不能让你吃,必须要保护你。宝贝,电视上那个女生被打了,因为她做了很多坏事,妈妈现在很累,想好好休息,你也该睡觉了,所以妈妈没办法跟你讲太多,等明天,妈妈再找你看得懂的电视给你看好吗?


不用担心孩子对你建立的规则感到不平等、或发出抗议声,所谓民主式的父母、和孩子像朋友般的相处,指的并不是亲子之间的“平等”。事实上,如果年幼孩子和父母的权力一样大,那世界就大乱了。

孩子的家庭权力是在ta们具有自制与自我判断能力后,随着年龄增长慢慢释放的。宁可趁着孩子年幼、管严一点,趁着孩子12岁前的人格形塑期、让ta知是非,也不要等到ta成年后,让ta抱怨: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好,让我没办法适应现实的世界!

这些不能说或做

  • 孩子不可以、大人也跟着不可以。(给孩子过大的家庭权力)


  • 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却没清楚告诉ta为什么。(压抑孩子的思考,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5-9 12:44 , Processed in 0.10713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