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335|回复: 2

千聊课程《医学三字经》卷二中风篇辅导资料(续命汤)

[复制链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发表于 2018-9-19 09: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虚心 于 2018-9-19 09:47 编辑

出处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麻黄 桂枝(千金。局方。俱作桂心)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甘草(炙。各三钱) 芎 (一钱) 杏仁(三十枚。千金。作白术)

上九味。水煎。温服。当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千金续命汤无人参。有防风、黄芩、芍药。 续命风引汤。多防己、防风、独活、附子。治中风癫眩不知人。狂言舌肿出。千金根据源续命汤。多白术、茯苓、大枣为十二味。


小续命汤(千金) 治中风外显六经形证。


续命汤去石膏。加芍药、防风、黄芩各一钱四分。防己一钱。熟附子七分。生姜五片。大枣一枚。(崔氏。外台。不用防己大枣)


无汗恶寒。倍麻黄、杏仁。有汗恶风。倍桂枝、芍药。无汗身热不恶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石膏、知母。有汗身热不恶风。倍桂枝、黄芩加葛根。无汗身凉脉沉细。倍附子加干姜。有汗无热畏寒脉沉。倍桂枝、附子、甘草。肢节挛痛。麻木不仁。脉缓。加羌活、连翘。(上易老加减法)


张景岳曰。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以来。则孙氏千金方。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排风等汤。故后世宗之。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而与姜、桂并用。本发散外邪之方。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等汤。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虽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终非余之心服者。其他无论。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何于本门并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


千金大续命汤 治中风肥盛。多痰多渴。肢体不遂。


续命汤去人参。加黄芩、荆沥(一作竹沥)

西州续命汤(千金)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拘急不能转侧。

大续命汤去荆沥。

千金八风续命汤 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

续命汤去麻黄、芎 加独活、黄芩。水煎。温服覆汗。不得汗。倍麻黄。

千金排风汤 治中风肢体烦疼。皮肤不仁。

续命汤去人参、石膏、干姜。加防风、芍药、白术、茯苓、独活、白鲜皮、生姜。  《张氏医通》 中的相关章节:
……
婴儿门上
婴儿门下
卷十六 \ 祖方
桂枝汤(玉函)
麻黄汤(玉函)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当前页)
升麻汤(一名升麻葛根汤)
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黄龙汤)
星香汤
术附汤
应用


  我们举个典型病例来说明小续命汤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患者秦某,男,35岁,山西人,平时高血压140~160/90~110mmHg,并有头痛、恶心等症,1999年1月28日因所牵毛驴受惊,头部着地面,突发神志不清,右半身不遂,左肢发抖,急送某院,查血压140/100mmHg,右侧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呼之不应,牙关紧闭,膝肘僵硬,四肢缩成背弓状,全身寒战,发抖。CT提示:基底节出血约20毫升,诊为脑破裂伤伴重度昏迷。

  经专家会诊,施止血、脱水、抗炎、降颅压。每天大约输液2500毫升左右,吸氧、鼻饲、导尿,经治八天,昏迷加重,咳嗽气促,通知家属,病危出院,准备后事。无奈之中,于2月9日急诊收入我院。

  病人昏迷欲死,舌僵肢瘫,神昏失语,四肢痉挛,身屈背弓,肌无弹性,骨瘦如柴,入院诊断:脑中风,属中脏腑闭证。追述病史,平素血压偏高,后因抢救时大量液体输入,阴长阳消,阴寒收引,肺失宣化,脑窍郁闭。

  急用古今录验小续命汤:麻黄10克,防己10克,人参10克,黄芩10克,制附子60克,肉桂15克,白芍15克,川芎2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防风20克。

  用法:①药氧吸入;②药液热敷前后胸腹;③鼻饲或灌肠,每日6次,每次60毫升,间隔4小时。连用3日后,双眼睁开,患体肢软,抽搐停止,排出尿液,全身汗出。做头部核磁共振,结果与1月28日CT片对比,出血面积缩小,脑破裂伤密度减低,仍用药氧吸入、鼻饲小续命汤。前后治疗120天痊愈出院,一年后随访,仍和常人无异,可以驾驶汽车。
  思考本病案,主要是重用麻黄、肉桂、附子,此大温大热之药,可发汗消瘀,通畅五窍,使出血得以吸收,受损的脑组织恢复。

  此案使笔者认识到孙思邈把“古今大小续命汤”录入到《千金方》之中,对治疗中风昏迷欲死者的奇效推崇备至,曰“大良”,曰“甚良”,曰“必佳”,曰“诸风服之皆验”,评价如此之高,绝非偶然,此案例使笔者真正体会到了小续命汤的确是治疗脑出血的金方,方中强调“录验”二字,说明古人用此方即应验,所谓“续命”乃指在生命断续的情况下可续命而生之意,故该患者瘫痪肢体逐渐得以恢复。
意解


    续命汤意解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穹穷一两,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此为开合之机受病,不得转枢。
    身体不能自收:阳明受病(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日: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情,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口不能言:少阴受病(心开窍于舌)
    冒昧不知痛处:太阴受病(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或拘急,不得转侧:厥阴受病(肝主筋)
    治亦从开合同时下手: 麻黄,桂枝:开太阳 石膏,杏仁:合阳明 甘草,干姜:开太阴 当归,穹穷:合厥阴 人参:补五脏虚,除邪气
    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邪从太阳复出,则病愈。
    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当风则阳明又不合。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亦为开合受病。
余国俊医案


    续命汤
    《古今录验》续命汤一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续命汤一方,由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3两、川芎1两、杏仁40枚组成。方中用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当归、川芎养血调营;麻黄、桂枝疏风散邪;石膏、杏仁清热宣肺;干姜和胃温中,全方共奏益气养血,宣肺散邪之效。

    古今录验续命汤的运用--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张X X,男,36岁,农民,1986年10月24日诊。

    病史摘要 患者素来体健,偶感外邪,发热,头痛,体倦,咳嗽。曾间断服用中、西药物,诸症已经缓解,未尝介意。谁知于丑4天前使用压水机抽水时,渐感双下肢酸软、麻木,约4小时后双下肢完全失去知觉(神志清楚),伴小便不通。急送当地县医院。西医抽取脑脊液检查,发现蛋白含量及白细胞增高,遂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立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和多种营养神经的药物,以及对症治疗;同时配合服中药,曾用过大秦艽汤、三痹汤各3剂,补阳还五汤4剂,疗效不佳。刻下双下肢仍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动排尿,大便艰涩。

    因患者转院困难,家属仅带来病历,要求我室开一方试服。

    根据以上病史,中医诊断为“风痱”。予(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2g。
    上方仅服2剂,双下肢即恢复知觉,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较通畅。改予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连服10剂后,康复如常人。

    进修生甲:这个案例有点新奇,如不是亲身经历,很难相信。现在病人已康复,我心中的疑团更多。首先是诊断问题,病人未亲自来诊,老师仅凭病历及西医诊断的“急性脊髓炎”,就诊断为中医的“风痱”,我实在不明白此中奥妙何在。

    老师:本例诊断为“风痱”,不是没有依据。什么叫风痱?历代中医文献都有记载。如(灵枢,热病篇)说,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堪”。(医学纲目)说,“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圣济总录)说, “病痱而废,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这些记载说明,古代医家对风痱的认识是一致的:风痱之为病,以突然瘫痪为特征(偏瘫或截瘫),身无痛,多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本例患者在劳动时渐感双下肢酸软、麻木,约4小时后双下肢完全失去知觉,但神志清楚,完全符合风痱的发病及症侯特征。这样的突然截瘫,与“脑血管意外”、癔病、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引起的瘫痪,是迥然不同的。

    进修生甲:风痱的诊断我算明白了。但老师使用那样奇怪的方药,依据是什么呢?

    老师:本例用的是(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书中记载本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使用本方的依据是方证对应,即张仲景所创立的“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只要证侯相符就可大胆使用,不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

    进修生乙:我一一分析过本方中9味药物的性味功效,实在看不出本方的作用机制。这样的处方,怎么可能迅速治愈截瘫?说得坦率些,这样的高效,是否属于偶然或幸中?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我现在把使用本方治疗风痱的历史背景做一简介,让大家来评议一下是否属于偶然或幸中。

    30年代,江尔逊导师初学医时,有唐X,男,年5旬,体丰,嗜酒。一日,闲坐茶馆,忽然四肢痿软,不能自收持,呈弛缓性瘫痪而仆地,但神清语畅。诸医不知何病。江老的业师陈鼎三先生诊之曰:“此病名为风痱,治宜(古今录验)续命汤”。服原方1剂,次日顿愈。那时候,市售食盐为粗制雪花盐,含氯化钡较重,不少人长期食用后,往往突然四肢瘫痪,世人不解其故。陈老亦授以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1950年,有乔X,正当盛年,一日,忽然双下肢动弹不得,不痛不痒,卧床不起,急请江老诊治。江老投以此方,服2剂即能下床行走。

    1965年8月,江老使用本方配合针刺,抢救成功1例风痱证。患者,男,18岁,患“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除了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瘫痪之外,当时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难。西医在抗感染、输液及维生素治疗的同时,不断注射洛贝林、樟脑水并吸氧进行抢救,前后救治6天,患者仍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呈吞咽式呼吸,有气息将停之象,时而瞳孔反射消失, 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全身深浅反射均缺失。西医遂断其难以救治,多次叮咛家属:命在旦夕。家属亦电告家乡准备后事。但为遂家属要求,以尽人事,才勉邀江老会诊。江老亦投以本方,配合针刺。仅服药1剂,危急之象顿除;守眼5剂,诸症消失。继以调补气血收功。

    我们治疗本例风痱,便是师承陈鼎三——江尔逊经验,取得了预期的高效,不存在偶然和幸中的因素。

    进修生丙:如此说来,本方治疗的“风痱”,并不限于“急性脊髓炎”一种疾病?

    老师:是的。本方治疗的风痱,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性脊髓炎、氯化钡中毒之外,还有“多发性神经炎”。有一位西医学习江老经验,使用本方治疗了10余例多发性神经炎,疗效亦佳。
    学员甲:本方的药物组成奇特,其作用机制很不好理解。不知当年陈鼎三老先生是怎样理解的?

    老师:江老当年目睹本方功效,亦大异之,便向陈老请教方解。陈曰:“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江老又问, “医家都说此方以麻、桂发散外来的风寒,石膏清风化之热,干姜反佐防寒凉之太过。今老师独出心裁处,我仍不明白”。陈老笑曰,“此方有不可思议之妙,非阅历深者不可明也”。江老遂不便继续追问了。

    学员甲:江老以后悟出了“不可思议之妙”处了吗?

    老师:悟出了。江老解释风痱的基本病机,本于《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养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学员乙: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脾胃久虚,四肢才会不得禀水谷之气而痿废,病必起于缓;今风痱起病如此急骤,四肢迅速瘫痪,却也责之脾胃,不是有点牵强附会吗?

    老师:看来还得全部推出江老金针度人之处。江老认为,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 “病”字与“虚”字,一宇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医家大多在“虚”字—仁大做文章,是囿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

    学员丙:既然如此,就应调理脾胃,复其升降之权。但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换言之,治法与方药是脱节的。这又当怎样解释?

    老师:你所说的“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大概是指李东垣升脾降胃的常用药物吧?

    学员丙:是的。

    老师:那是另一条思路。现在继续谈江老的见解。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此2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芎、归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补血力)。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确是麻黄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


    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历代用于通治六经中风,在治风门中列为首方。《小品方》已被当时众医认为“此方为诸汤之最要”的记载。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引《集效方》说:“治风莫如续命、防风、排风汤之类,此可扶持疾病”。然自明代以后,此方已罕用。其因是真中风用本方最合,类中风则不合而已。何况小续命汤更适于各种风病(神经系统疾病),比类中(只局限于脑溢血、脑血栓之类疾病)诸方治应用更广,现今诸位也是用于类中的多,却忽视了其为治风首方,(孙先生用麻黄有其相似之处)江尔逊用小续命汤治急性脊髓性、神经性疾患治愈颇多,我在临床宗其法用于各种疼痛的治疗及其脑血管疾患方面,应用不少,抓住要点,小续命配伍之麻桂皆成救命、除痛、治“废”良药,实无奇怪之处,我在麻黄十六用中已说到麻黄用于脑血管疾患之妙。方名可知,古人不欺我。
    小续命汤见《千金方》主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后来的书介绍本方,大都宗《千金方》条。
    小续命汤:麻黄、防已、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芎苏、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上十二昧,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差,更合三四升必佳。取汗,随人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差。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瘖。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此一句治痛之疾变化备焉)
    小续命汤在《千金方》三见,其他续命诸汤,不包括在内。
    其一,即是上述十二味小续命方。
    第二方“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小人方”。
    第三方“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大笑、言语无历不及,宜服”。
    小续俞汤虽有三方,以第一方为准.第一方治真中(诸风);第二方治血痹;第三方治失心。三方主治主证,均算风病。
    用此方的指证我认为不难,抓住根本的东西,就不会乱花渐愈迷人眼。
    很多的症,表现出来都是标,这个本,就是一个内外,外本为风邪,不管是五脏六腑之风,还是脑风、目风、肠风、漏风等等九宫八方八九七十二风,均可治之,此用来指导治疗真中。
    内本为中焦,脾胃升降异常,关于脾病,江尔逊论述已详,观徐灵胎和孙先生案,还有我之前用的经验,大都是从脾胃入手,苔可白可黄可厚可腻、关脉或沉或大或滑等等,但见脾胃升降之异常,皆可用之,而不拘泥与风、痱。有人从痰治验,也无非师治中焦之法,此用于指导治疗脑损伤(类中)。
    其他宜忌指证也有,非议者如东垣等,诸位有兴趣可参,一个内外、一个交互、一个体用,等我们的认识再高一个层次了,我们自然会体会到经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了,那是时的治疗当比此方更好。
    从上面论述中引入一个有趣的话题,关于现代所言的中风(脑损伤)的治疗中,在开窍与填窍之间,在醒脑开窍与熄风填窍二个问题相反相成的原则上,似乎近百年来的论述中,少之有少,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也是糊里糊涂的相对斯须,一个开合窍的选择,决定了颅脑损伤病人治后的神志与谋虑,虽然肢体能力恢复,但近期记忆力、定向力等能力下降,这方面解语走了太多的弯路。
    再录几则案,在技术领域内,想赢得人的尊重犹如以下诸家治验者,而非悬疑、试问、抱怨者,而非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者 当戒之,正所谓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然。  
    陈延之记服本方治风疹,三年之中凡得四十六剂,风疾迄今不发例。见《外台》引《小品方》(论坛有个白药师,其用药不凡,宗《小品方》多见可贵之出)
    寇宗爽记有男子脚肿生疮,外出中风,引起头面暴肿起紫黑色,黄汗出,服本方加羌活、遂愈例。见《本草衍义》
    寇氏又记有男子小年常服生硫黄数斤,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服本方加减遂安例。见《本草衍义》。
    陈自明记二妇人患历节风痛,服本方皆愈例。见《妇人良方》
    王执中记一太守,暑月中风及一老妇亦暑月中风,服本方皆愈例。见《资生经》
    吕复治一帅府从事,患肠风泄利,用本方损麻黄加术治愈例。见《九灵山房集》
    江權治用某头风痛例。见《名医类案》
    虞恒德治长嫂春初暴仆,身僵口噤,服本方倍麻黄治愈例。见《医学正传》
    夏禹铸治一童,十余日不知人事,发为柔痉,服本方治愈例。见《幼科铁镜》
郑重光治—武介,因嬉戏铜挖刺伤耳底流脓,头痛体僵,成破伤风,用本方重加桂附治愈例。见《素圃医案》



    小续命汤与肢麻
    在病房遇一80岁老年人患冠心病安过支架,由于腰椎问题引起右下肢麻木,又不能手术,怎么办?正巧遇见周绍华主任,就请教他如何治疗,试一试小续命汤吧!周主任很谦虚地说;按照他的指点加减化裁,服药一周,果然有效 后又用治疗颈椎引起的上肢麻木获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钱红宇
    狗脊 杜仲 牛膝 制附子 白芍 甘草 鸡血藤 炙麻黄等
    后从医宗必读查到:小续命汤 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也治伤寒,腰痛。
    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桂附芍药。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去腐 芍药炒  甘草炙  川芎  杏仁 去皮尖,炒 防己 官桂各一两 防风一两五钱 附子炮,去皮脐五钱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一盏服。
    体会,一定要用附子,因为附子通行12经,善治痛麻


timg (77).jpg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09: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面神径麻痹
三十五岁男性,平时很健壮,五天前突然面部左半边歪斜,言语 蹇涩,担心是不是中风,前来就诊。
脉浮大,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余无其他不适。
我诊断为颜面神经麻痹,投予了续命汤五日药量。药物服完后又 来诊,明显好转,变化很大,与治疗前比,判若两人。继续给予七日 药量,后未再来诊。在该患者的店铺里工作的另外一人来看病,遂问病 情,此人回答说,用药后很快好转,以后就痊愈了,与平时没有两样。
续命汤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附方中出现的处方,我常 用于脑软化症,在该病例则应用于颜面神经麻痹。
附录:续命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方药:[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读方笔记之一:此方际上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但这个方子是出自《古今录验续命汤》,时间比张促景写《伤寒杂病论》早,更比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四物汤早,是仲景所收集的验方。因此,我们说续命汤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正确来说,应该是这个方包含着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原理。
读方笔记之二:胡希恕与李可有不同观点。胡老认为,这个药方难以治疗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风病,在临床上治中风病要慎用这个方子。胡老说,古人将脑血管意外认为风邪中人,有待思考。胡老更说,这是古人的错误认识,临床脑血管意外或脑血栓形成,若真以被祛风药治之,万无一愈。但实战大家李可却认为这个方子治中风很好,并曾用此方加减治愈其本人所患的中风病。疗效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可用此方治愈过中风病,就说明这个方子能治中风病。
读方笔记之三:确有效果。我的一个朋友,也曾用此方治疗他年近八十的姑姑和年近六十的表哥,也取得较好效果。也证明了这个方子的疗效。
读方笔记之四:病位在表,关键在通。近日读毛进军所著《经方心得》,有进一步感悟。毛进军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表,病机就是8个字:营卫郁闭,络虚邪滞。病机的关键就是“不通” ,因此,不论是外邪犯表,还是内伤出表,治疗上都要以表证为重点,就要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来治风为主,开泄表闭,透达营卫,祛风能络。
读方笔记之五:随证治之。以解表为重点治疗中风病,与六经辨证并不矛盾。表则解之,中半表里则和之,里则或温之或下之或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重点在表证,自然要用解表之法。
读方笔记之六:胡希恕与李可的治法,是在“通”的前提下的不同阶段治法。清代名医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卷二.中风》中说:“华岫云曰:凡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雍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各和。
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徐灵胎曰:此数语是总诀)”,读了这段话,有恍然大悟之感觉。在治法在,首先要解表,要先“开关”,先解紧急的病症,然后再“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胡老之治法,在于第二阶段:补气血,盈脉络通利。李可之治法,续命汤之治法,则在第一阶段,先解表,先“开关”。所谓“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第一步,先“开关”,先解其表;第二步益气充血去瘀,再解其内。
读方笔记之七:以“通”为核心,表则解之。逊思邈在《千金要方.诸风》中说“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效如神”。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说:“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逊思邈说的是大小续命汤能通治中风,有很好的效果。陈修园说的是治中风要以“通”为主,其中的闭证,首先续命汤。
读方笔记之八: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等,都有过案例证明能治中风偏枯。其实质就是以“通”为主,其中又以解表为主。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也是以“通”为主,但却不是以“解表”为主,而是以“去瘀为主,在治法上应属第二阶段。
读方笔记之九:《古今录验》续命汤的主证是太阳伤寒,合证是太阴,兼内热。血虚,经络不通。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以麻黄汤为主,发汗解表为主;合麻杏石甘汤、干姜甘草汤、四物汤加减。总体是发汗解表、清里热、护胃气、活血通络。麻黄汤合麻否石甘汤解表清热,干姜甘草汤加人参护胃气,四物汤加减补血通经。以六经辨证析之,则是以太阳伤寒为主证,以有内热而胃气偏虚,血虚,经络不通为合证。从这个方子看出古人对客观用药的严谨态度,一切以机体反应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来选方用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病,用是药,做到对证用药,对病用药。本方中,以太阳伤寒为主证,就用麻黄汤;有内热,就合麻杏石甘汤;胃气偏弱,就用干姜甘草汤加人参;血虚则以当归补之,经络有碍则以川芎通之。
读方笔记之十:《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小续命汤方一,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阴合病。小续命汤方一(麻黄,防已,人参,黄芩,桂心,白芍,甘草,川芎,杏仁,防风,附子,生姜),以麻黄汤合桂枝汤解表,以四逆人参汤温里,川芎通经络,防风去风,防已去湿,黄芩去热。原文说“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有四逆人参汤作基础,当然不会虚。至于所说的“治猝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都是中风所出现的一些通症,不必太追究。主要懂得其为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阴合病。
读方笔记之十一::《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小续命汤方二。方药:麻黄,桂枝,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白术,附子,防已,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用法:上十二味嗲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主治: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此,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人小儿。心得:此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解其表开其关,又以四逆人参汤、桂附理中汤扶其阳救其里。由此看出,少阴太阴合病是也。当有少阴病之“脉细微,但欲寐”之特点,又有桂枝加附子汤之有汗之特点。更有阴证虚寒证的特点。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09: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I导读:小续命汤的历史演变中,其地位经历了“升”降”“浮”等不同的阶段,究其原因在于历代对于中风的病机以及小续命汤方药认识的不同步和方解的片面性。所幸,在不断的争论中,小续命汤无论是组方的意义上,还是治疗范围上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充实和完善。近代名医赵锡武治疗中风,在脑出血急性期用录验续命汤,李可老师对其更有独特见解。文章虽然有些长,但却非常值得一读。
重新解读小续命汤的地位

小续命汤曾是治疗中风的名方,但因种种历史原因而沉寂百年,虽然近几年对该方基础和临床研究有所深人,但由于历代医家对小续命汤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使得该方的临床应用至今仍然存在困惑,下面试就小续命汤地位变化及原因作一浅析。

地位之“升”——治外中风,“诸汤之最要”

小续命汤最早记载见于汉魏两晋时期著名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该书内容丰富,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被视为与《伤寒论》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文中记载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药用:甘草、麻黄、防己、人参、桂枝、黄芩、川芎、芍药各一两,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附子大者一枚。因该方治疗中风效果显著,被当时众医奉为“诸汤之最要”。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收入《备急千金要方》,并确定其功用为:扶正祛风;主治外中风之口眼歪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等症。该方治疗中风病在唐宋以前颇为广泛,其重要性也是勿庸置疑的,如《备急千金要方·诸风》就把小续命汤放在治风剂之首,并列有续命汤类方数首,王焘《外台秘要》亦如此排列。显示出小续命汤在唐宋以前治疗中风病的重要地位。

地位之“降”——治内中风,但“速其危耳”

唐宋以后,由于“非风说”及“内风说”的兴起,祛风法治疗中风受到了限制。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地位不断下降,在影响颇大的《圣济总录·诸风》里仅把小续命汤作为“治产后血虚脑卒中”,而金元四大家的著录中更少见该方的影子。至明朝《普济方·诸风》更认为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是“不治其本”,张景岳认为中风“悉由内伤”,“本无外感”,故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是“速其危耳”,完全颠覆了该方的作用。

对小续命汤进行最严厉抨击的当属近代张山雷,直接批评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是“不可思议”,属“侥幸图功”,谓“小续命汤之治卒中风欲死”,本是附会《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而制此鸿蒙未判之奇方,乃后人之论中风有中经络之一证,又附会小续命汤之可治太阳证,而造此不可思议之病理,要知昏瞀卒中之中风,既非在表之风邪,必非小续命汤之庞杂所能“侥幸图功”。由于张景岳和张山雷在中医界的巨大影响,他们的评论对小续命汤的运用造成了极为不利影响,也是后世对该方忧疑甚至不敢使用的主要原因所在。

地位之“浮”一一通治六经中风,“为中风之基本方”

其实在小续命汤屡遭责问的朝代,仍有不少医家对小续命汤持肯定态度,以明清两代医家为例,他们从小续命汤的成方、配伍含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对该方治疗中风病的效果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该方的运用范围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如《医学正传》认为小续命汤蕴含了中风急症宜“标本兼治”的思想,“故本方用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此急则治其标,与夫标而本之之治也”。强调小续命汤可用于中风急性期。《医学入门》曰:“伤寒中风分真中和类中,类中可用牵正散,真中非小续命汤莫属……”《本草纲目》则强调小续命汤要灵活应用和加减化裁,不但筋脉拘挛、言语不利之中风病随证加减可疗,而且脚肿面肿、水泄痨血等证亦可应用,大大拓展了该方的使用范围。

明代吴昆在《医方考》中言:“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末疾,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清代汪昂曾说:“小续命汤……通治六经中风,喎斜不遂,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亦治厥阴风湿……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把小续命汤作为治疗中风的基本方,与清代徐灵胎:“续命为中风之主方,因证加减,变化由人,而总不能舍此以立法”观点相同。

清代张璐在《千金方衍义》也说:“续命方,专为中风六经形证而立,以其死生反掌,较之伤寒尤为叵测。盖伤寒之邪,卒然从表而人,非若中风皆由本虚,虚风直犯无禁,且多痰涎内壅,表里纠缠之难于分解也。所以小续命汤虽本《古今录验》,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

清代张秉成对该方也极为推崇,他在《成方便读》中指出:“此方所治之不省人事、神气溃乱者,乃邪气骤加,正气不守之象。筋脉拘急者,筋得寒则收引也。半身不遂者,乘人所禀阴阳之偏盛,气血之盈亏,以致虚邪客于身半也。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己大队入太阳之经祛风逐湿者,以开其表;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里既不宣,则郁而为热,故以杏仁利之,黄芩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姜、枣为引者,亦假之以和营卫耳”。

而近代名医陈耀堂谓中风偏瘫每赖麻桂(《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1960年程门雪教授也提出在治疗中风时,临证宜加人羌活、独活、防风一类的驱风药。可惜的是,虽然有不少医家已经意识到续命汤在治疗中风病的重要作用,但在江浙医家占优势时期,此论处于劣势,并未引起中医界的太大关注。

争议之本源——病机,方药认识不同步,方解片面

小续命汤从创始之初直到今天历经千百年,其衍生方数目众多,由最初的中风首剂到其后的被怀疑,甚至到了弃之不用的地步,该方所引起的争议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笔者认为小续命汤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引起争议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但对小续命汤的认识仍局限于从“外风”立论;②对小续命汤的组成:麻黄、桂枝、防风、防己等的认识欠全面。此方既有辛温发散,又有补益气血,既有寒凉清热,又有温里扶阳,组方甚为奇特,但历代医家的理解各有偏重,并无全面的解释;③把小续命汤局限于治疗“中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该方的认识和扩大运用。

对于问题1:我们不妨从中医学产生之初谈起。远古时代,人们的认知非常朴素,对疾病的认识大多采用“取象比类”的办法,通过外界事物和变化来认识疾病,即从“外因”着手,这也是中医多以症状来命名疾病、解释疾病的主要源头。因此,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中风是有时代和认识根源的,在强调“外风”是引致中风的主要病机条件下,组方有诸多驱除“外风”药的小续命汤在治疗中风病所取得突出的效果,也给医家留下了该方是治“外风”为主的印象,因此围绕着小续命汤组方的讨论也是从驱除外风着手。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续命汤治疗以“外风”立论并无不妥。随着疾病认识的不断深人,中风病因病机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小续命汤的认识却仍停留于治“外风”的阶段。

问题2:对续命汤的组成及功效认识不够全面。麻黄是该方的主药,在《神农本草经》里明确记载麻黄作用有五: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平喘止咳,温经通阳,活血祛瘀。从续命汤的组成及临证使用来看,用麻黄并不仅仅在于发汗,同时取其温经通阳、活血之用;同理,其它药物也各有不同解释。从这个意义来讲,续命汤也不仅是发汗、驱除“外风”,而且对阳虚寒凝、脉络阻滞等所导致的“内风”也起重要作用,单纯从“外风”角度看待小续命汤显然有失偏颇。

问题3:小续命汤只是治疗“中风”吗?在经文中写得很明确:“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受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这并不仅仅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风”病的表现,而是与脊髓神经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等相类似。换句话说,小续命汤的治疗范围不应只用于类中(脑溢血、脑血栓之类疾病),它对各种风病(神经系统疾病)也具有良好效果,不仅治疗“中风”也能治疗“痿证”,它的治疗范围实在广泛。

笔者认为,以上3个问题的核心在于:病机认识在动态发展,对小续命汤的认识却处于停滞状态。试想,如果小续命汤仅仅是治疗“外风”,那么为什么在唐宋以前使用该方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在“内风”甚嚣尘上的唐宋以后的时代使用所谓的“清热、解毒、平肝、潜阳”等法治疗中风不效呢?难道是中风病本身发生了变化?古代的中风与今人之中风不同?这显然是谬论。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组方中麻黄、细辛类偏见。麻黄作为发汗第一药是早有定论,但它的作用不限于此,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指出麻黄具有“破癥坚积聚”之效,但是由于后来种种偶然的原因,人们臆测麻黄、细辛之毒(其实是副反应,或“莫须有”的罪名),虽然并无确凿证据,已经给后人运用此类药物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众所周知,麻黄有兴奋大脑神经的作用,古方还魂丹中用麻黄,今天的冰毒也是利用麻黄的这一特点制成的。从这个方面来讲,使用以麻黄为君药的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是有客观依据的。我们怎能因为它的“毒性”而不顾其临床疗效弃之不用?何况我们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其“毒性”到底是表现在哪里,中药的配伍及量效关系也没有提供证据,怎么能凭臆测来否定一个本来非常有前途的药物或是经方呢?反观一下西药如洋地黄等强心药,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并无明显界限,但人们没有因噎废食,在强抢救心衰等病人时仍作为主力使用。我们治疗中风却不用疗效肯定而又安全的麻黄饮片十分可惜。

所幸,在不断的争论中,小续命汤无论是组方的意义上,还是治疗范围上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充实和完善。今人认识该方更多地从六经传变、寒热错杂、经络虚实等多角度进行了深人的探讨,辨证使用。如朱心红等谓:“小续命汤用多味入太阳经的药物平足太阳经之逆气,更以人参补气,附子、桂枝生阳、温经,芍药、川芎活血消瘀,黄芩清上焦之热,如此寒热相济、补消共施,使真气自生、邪热自清、逆气得平、经络以顺、气血得行。其义深如此,而非谓之扶正祛风一语所能概,更非疏散外风也”。郑国庆等在《风药治血与中风病证治》一文更指出中风“病位在脑”,而“巅高之上,唯风可到”,部分风药有确切的活血、止血或活血止血之功,可直接人脑发挥治血作用,认为小续命汤在治疗脑血管意外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理论上的完善外,临床中对小续命汤在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如余小平用小续命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0例,总有效率达96.7%,明显优于未加中药的对照组(总有效率83.3%,P<0.05)。近代名医赵锡武治疗中风,在脑出血急性期用录验续命汤(当归、生石膏、干姜、麻黄、杏仁、桂枝、人参、甘草、川芎)配以再造丸,脑梗死急性期则用温热性的小续命汤(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川芎、甘草、芍药、杏仁、附子、防风、生姜)佐桃红四物汤,温通之,重用生地黄,配合再造丸。河南省名老中医张惠五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偏枯症88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8.86%,认为小续命汤对中风偏枯症有确切疗效,甚至对某些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程长久者,只要辨证准确,均可获效。但他强调:本方决非中风偏枯症之通用方剂,如肝风内动或热极生风,其脉急实大数或沉而滑,有阳盛或阴虚征象者(高血压、脑出血类),当属禁忌。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名老中医李可,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实践和自身中风后服用小续命汤痊愈的切身体会,认为内风、外风截然分开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临床不必在内风、外风胶着,应以六经统中风,以小续命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他治疗中风的观点如下:“外风可引内风动,诸急、卒、暴皆是风;麻黄利窍通脏腑,汗法可治脑水肿;阳气不到便是病,麻附细法透伏邪;中风危证不避麻,活血化瘀望莫及。闭证大续虎承汤,针药并施促苏醒;脱证小续破潜汤,上闭下脱苏合丸;中风后遗续命衍,麻细四五止痉散;不在内、外钻牛角,六经辨证统中风。”其对小续命汤的独特见解和临床思辨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本方的偏见,令人耳目一新。是历代以来中医大家对小续命汤最鲜明的支持。

结语

小续命汤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就在于它治疗中风具有其它任何方剂所不能比拟的疗效。而且除了中风病,该方对于肢体关节病、中风有关的病症,只要是病机有“风”、“滞”等表现者,用之皆效。但是,任何一首方剂都不能包治百病,小续命汤亦然,它对“外风”已被证明显效,但仍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观察,而对于“内风”方面的疗效评价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对小续命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我们临床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通过回首小续命汤历史演变,笔者认为不管是研究小续命汤也好,还是其它方剂也好,首要标准仍是从实践出发,在临证中反复应用、反复思考,同时吸纳前人的经验,进行归纳,从而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因为此,才有了小续命汤的不断完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小续命汤研究的不断完善,这一古老的方剂会重新焕发新颜。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5-20 13:49 , Processed in 0.132340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