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楼主: 虚心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持续更新贴预计1-350)

[复制链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6-30 20: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1 08:30 编辑

桂枝汤证(中风表虚证)--《伤寒论》学习笔记20

       太阳本证的第一个证候是中风表虚证。

       首先我们看桂枝汤证

      《伤寒论》“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 - 是辨病。

      “中风” - 是辩证。  

       太阳病,中风证。中医学不仅是辩证论治,它也辨病。是在辨病的前提下去辩证的。这就是一条非常典型的条文六经病的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也提示了既辨病也辩证。根据什么来辨为太阳病中风证呢? 就根据临床表现:阳浮而阴弱...。

      “阳浮而阴弱” - 它既说的是脉象,也是说的病机。

       从脉的角度来说,阳是轻取,轻取脉见浮象,这实际上就是脉浮。阴是沉取,沉取脉弱,也就是重按的时候,脉象松弛柔软,无力。这就是浮缓脉的另外一种说法。

       这样一个脉象提了什么样的病机呢?为什么脉轻取见浮象呢?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这句话我们在讲太阳中风发热的时候提到过。因为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所以当卫阳出现病理性亢奋的时候,当然会发热。所以,阳浮者,热自发。

     “阳浮者,热自发” - 这里的阳浮,是一个病机的术语,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卫阳出现了病理性亢奋,所以出现了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 - 它的意思不是说因为阴弱而导致的汗出,而是讲因汗出而导致营阴内弱

       注意这两句话虽然在句式上是排比的,但意思上却是颠倒的。

     “阳浮者,热自发”是说,因为卫阳浮盛于外,导致了发热。“阴弱者,汗自出”是说,因为汗出,才导致了营阴内弱。

       我们在第二条说过汗出的病机,那就是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得营阴外越而为汗。汗为营血所化,汗出伤营,所以会出现阴弱。阴弱在这是个病机术语同时也是脉象指的是沉取脉弱

     “啬啬[sè]、淅淅[xī]、翕翕[xī]” - 三个连绵词,在《伤寒论》中用连绵词的地方很多,我们在解释连绵词的时候,一般按照连绵词无定字,连绵词没有固定的字,取其声而不取其意的方法。我们说,小张这个孩子,做事非常马虎。你写出马虎来,你说哎呦小张又是马又是虎的,你说小张的动作和行为和马有什么关系,和虎有什么关系?你说解释“马虎”这个词,能和这个字的字义相联系吗?不能够。所以连绵词多是取其声,而不取其意。你不能把啬啬当成吝啬鬼,吝啬鬼抱肘缩肩的怕冷的这个样子,这么解释是不对的。我们怎么解释呢?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 就是微恶风寒的样子,到这个地步就可以了。它是风阳伤表阳卫外(温煦)失司的结果。

     “翕翕发热” - 是热势表浅的样子,这是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亢奋的结果。

       上述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辩证的结论,就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下面两个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

     “鼻鸣” - 鼻为肺窍,肺主皮毛,太阳主表,当太阳的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后,常常影响肺气的宣发和和肃降,对于太阳中风证来说,主要是风邪上壅,使肺窍不利, 表现为鼻鸣。鼻鸣包括鼻塞,呼吸不畅,打喷嚏,鼻流清涕,这些症状都是风邪袭表以后,风邪上壅肺窍不利的表现。它是太阳中风证的兼症。

     “干呕” - 这不是风邪犯胃,而是体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所导致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种表现。属兼症。

       第三条太阳伤寒有呕逆,第十二条太阳中风有干呕,它们的病机是一样的。太阳伤寒证出现呕逆也罢;太阳中风出现干呕也罢,都是它们的兼证而不是主证。

       本病的病机:风邪袭表,卫强阴弱,营卫失和。

       既然第12条,我们已经有了辩证的结论。所以治疗上叫做“法随证出,法以方传”辩出证来就可以立法,有了法就有了方。既然是,风邪袭表,卫强阴弱,营卫失和。治法上就:解肌驱风,调和营卫。有了法就有了方子。

     “桂枝汤主之” - 桂枝汤这张方子正是实现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这样一个目的的方子。

       原文: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蚥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张方子。它的药物组成有5个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实际上它在配伍上,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另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

       辛、甘化阳:桂枝、生姜,这是辛味的,配合大枣、甘草,这两个是甜味的,它有助卫阳的作用。当然,桂枝、生姜又是辛温解表药,它们有驱风散寒的效果。

       酸、甘化阴的那一组:芍药是酸味的,大枣、甘草是甜味的,它们和起来有酸甘化阴的效果。它们可以养营阴,来针对太阳中风的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养营阴,敛汗液。

       所以本方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助卫阳散风寒,养营阴敛汗液,发汗驱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而不留邪。

       实际上药物的性味配伍和食疗的性味配伍是一样的。夏天,天最热的时候,我们一回到家里都想喝一点酸甜辣的东西,如酸梅汤等等;冬天天很冷的时候,回到屋子里总想弄一点羊肉,喝上一杯二锅头,喝完暖和暖和。二锅头白酒就是辛甘化阳的,而酸梅汤是酸甘化阴的。没有人会夏天在外面跑得又热又渴,回到屋里叫“老婆子”赶紧给我拿一瓶二锅头。有这种人吗?没有。二锅头解不了暑热,生不了津。既然我们在饮食上知道酸甘是养阴的,辛甘是助阳的,所以在药物的调配上也是这样。而桂枝汤这张方子就是酸甘化阴和辛甘化阳两种药物并用,既可以助卫阳又可以养营阴,即可以驱邪气,又可以保正气。

       我们再仔细的琢磨桂枝汤这张方子:

       * 桂枝,是桂树的枝,而桂皮是我们经常做菜用的调味料,炖肉的时候,谁不用桂皮呀,都要用它。

       * 生姜,更是做菜常用的佐料之一。俗话讲“要得香,葱、蒜、姜。”。谁家厨房都天天预备着。

       * 大枣,更是我们常吃的食品。我们课间的时候,我们同学还拿来特别的基因大枣,我看有接近小苹果那么大。我想是大枣和苹果或者和其它什么东西的基因相叠加吧,我是这么想的。

       * 甘草,我们做某些特殊饮料的时候,把它作为一种特殊味道调味品。 你看一共五个药,有四个来自于食疗。

       * 芍药,我们虽然不把它作为一个食疗的东西,但是我们到饭店吃饭的时候,厨师还专门用萝卜削成芍药花的样子摆在盘中作为装饰,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增进食欲。这五个药都与食疗有关。芍药有开胃气,和胃气的作用。而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是营卫化生之源。

       因此,桂枝汤适当的加减,它就有调和中州,调和脾胃,进一步来达到,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所以桂枝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解肌驱风,调和营卫的方药,它是通过调和脾胃来进一步达到调和气血的

       你看:

       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那不就是温中补虚,调和气血,和里缓急的吗。

       调和阴阳,在《金匮要略》中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它治疗女子梦交,男子失精,那不就是男女阴阳失调的一组证候。

       而我们在这里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为什么它有这么多作用?就是因为它有调和中州、调和脾胃的效果。

       但是,桂枝汤这张方子,我刚才已经分析过了,辛甘助卫阳,酸甘养营阴。它养正力大,发汗力弱。所以我们要使它达到,发汗的目的,在药后的护理方法上,就有应当有特殊的要求。

       现在我们看桂枝汤方后的话,

     “上五味,蚥[fù[jǔ]三味”- 蚥咀的本意就是咀嚼,然后去品它的味道,而这里是用蚥咀这个词来表示把其它的药捣碎,汉代还没有切片机。把桂枝、芍药、甘草这三味药捣碎。

     “生姜三两(切)”- 生姜为什么不能捣,一捣的话,那汁液就丧失了。所以生姜要切。

     “大枣十二枚擘” - 擘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bò]当大拇指讲,比方说,齐白石是国画巨擘。也就是说齐白石先生是国画界的老大。这个时候我们读[bò]。但是我们在这里不能这样读,要读[bāi],它和那个掰的掰是一个意思。大枣掰开,为什么要掰开呢?如果我们是用大枣煮粥,那么你千万不要把大枣掰开,掰开之后那个粥特别甜而大枣就没味道了。 可是我们现在是用枣来煮药,我们不是为了要吃枣,而是为了提取栆中的有效成分,所以掰开以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如果它的皮是完整的话,就不利于提取它的有效成分。

       你看,仲景在药物的制作上是多么细致呀。

      “桂枝去皮” - 桂枝那么细怎么去皮呀?桂枝那么细的枝哪有皮呀?在汉代桂枝是粗枝细枝一块采的,带有粗皮的那个枝子是属于肉桂的,你不要把它当作桂枝来用。采来的桂枝把那些带有粗皮的枝子去掉只留细嫩的枝,这就是桂枝去皮。

       以上五个药,桂枝、芍药、甘草三个药把它捣碎了,生姜要切,大枣要掰开。

      “以水七升” - 汉代的1升 = 200毫升,以水七升,就是以1400毫升的水,来煮上述药。(后面将对于古今的度量衡换算,中药剂量的折算,有专门的讲解)。

      “微火煮取三升”- 小火来煮,取三升。

      “去滓” - 把药渣子去掉。

      “适寒温” - 就是使这个药液不冷不热。

      “服一升” - 上述开的药量是3次治疗的量。这一点是要特别注的!

       原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服已须臾,啜[chuò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 吃了药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要喝热稀粥200多毫升,来助药力。

       为什么要喝热粥来助药力呀?这是因为桂枝汤这张方子,养正力大,发汗力弱。我们要想让患者发汗就得让他喝热稀粥。喝热稀粥的作用有两个:

       第一个作用,借谷气来补充汗源。太阳中风证有自汗出。你现在想给他发汗,那么给他补充些津液是非常必需的。有自汗出,本来营阴不足,津液不足,想补充阴液,要让他喝热稀粥。大家问了,和凉粥行不行?喝冰镇的凉稀粥,粥喝完了透心凉,你还想发汗,那不可能。

       第二个作用,借热粥的热能,来鼓舞胃阳,喝完热粥整个肚子暖暖和和,因为卫气是出于中焦的,太阳的阳气是补充于中焦的,鼓舞胃阳进而可以振奋卫阳。

       这个汉字同音字太多,鼓舞胃阳的胃,是脾胃的胃;振奋卫阳的卫,是营卫的卫。有的时候,如果不写板书,就容易闹笑话。

       有一次我给一个据称是全国的类风湿病的学习班来讲课,我说这个热痹在历史上用犀角汤。下课后,我一看,一个同学的笔记,下了我一跳。他写的什么呢?“洗脚汤”。我说,你是医生吗?他说,是。我说,你自己有诊所吗?他说,有。我说,你的病人多吗?他说,多。我说,你遇到热病的病人,会给人家喝“洗脚汤”吗?他说,您刚才说的呀?他那个笔记的第一片儿,就写着讲课人,郝万山。我说,这样拿出去的话,....?,哎呀,真是无语。所以有时候,是这个“胃”呢?还是这个“卫”呀,我一定要写出来。

       还有一次讲课,我说,遇到腹泻不止的病人,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利小便,这叫利小便而实大便。课间我看一个同学的笔记,居然写了一个“利小便,食大便”。实在使我哭笑不得。
   
       喝热粥的作用有两个,其作用之一是借粥来补充津液,来补充汗源。第二个作用是借这个热粥的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来助桂枝汤发汗。

       这就是粥、药并用法,这也是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这也是药后护理的方法。

       喝了热粥后还要:

      “温覆令一时许” - 盖被子保温一个时辰即2个小时。古代是把一昼夜划分成12个时段,每个时段叫一个时辰。现代将一昼夜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叫1小时。为什么把它叫小时?就是和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对而言叫小时。所以盖被子保温要盖两个小时。

       接着看发汗的要求:

      “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 这是汗法的要求。这个要求很重要,不能仅是鼻尖见到一点汗。说,得我已经出汗了,把被子一掀。那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也不能心口窝出点汗,就算出了汗了,这也不行。要遍身。什么叫遍身?《伤寒论》的后八篇之一,“辩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有这样一段话“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一时间许。”

       * 发汗的第一个要求,凡是用发汗的方法要使手脚都要见到汗,这才叫汗出遍身。

       * 第二个要求是出小汗,出微汗,而不能大汗淋漓。漐漐然即指出小汗,出微汗。

       * 第三个要求是持续出一段时间的汗。“温覆令一时间许”一个时辰左右。

       达到了这三个条件,一个是汗出要周遍,要手脚都见到汗;一个是要出小汗、出微汗;一个是要持续盖被子保温一个时辰,这才叫汗出透了,这才能够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

       我们学太阳病重点是学汗法,汗法对发汗就有一定的护理要求,这就是发汗在护理上的要求。

      “不可令如水流离” - 流离也是个连绵词,你写成淋漓也可以,即不可以让他出汗太多,象流水一样淋漓的大汗出。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治病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这个发汗药也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汗出太多或者伤阴,或者损阳,损伤了正气就不可能把邪气祛除出去,所以这里强调不可令如水流离。

      “病必不除” - 否则这个病是不会好的。

       原文:“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取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若一服汗出病瘥”- 吃了这一次药,就是喝了1升,喝了热粥,再盖上被子,然后汗出了,病好了。

      “停后服”- 后面的两次药虽然已经煮好了,但后面2升就不要再吃了。

      “不必尽剂”- 一剂是指的上述的这个药,煮完了,分了三升,这叫一剂。一次就叫一服。所以上述药应该是三服药,三次的治疗量。不必都吃完。

      “若不汗,更取依前法” - 一次服药后,如不能发出汗,应该按前面同样的方法(喝药,喝热稀粥,盖被子保温)再等两小时。

      “又不汗” - 吃了第二服药还不出汗。

      “后服小促期间”- 第三次吃药的时候,缩短两次吃药的间隔时间,不用等两个小时了。

      “半日许令三服尽”- 再喝第三次药,喝粥,盖被保温,半天的样子,要把三服药都吃完。

       你看看,吃了药,盖被子保温。不出汗,接着喝药,喝粥。又不出汗,干脆不等两个小时了,缩短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再喝药,再喝粥,再盖被子。半天的样子,要将三次药都吃完。

       我们现在吃药就不是这样连续作战,一鼓作气,而是告诉病人早一次,晚一次,管你汗出,汗不出。

      “若病重者” - 一日一夜服,病重的,要连续给药。

      “周时观之” - 周时是指的24小时,比如说,你是头天上午8点钟开始给病人吃药,一直连续给药到第二天早上8点钟。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上述药连续吃了3次,叫一剂。病证还在。

      “更作服”- 再给他吃一剂药。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 这种治疗外感病连续作战,一鼓作气的这种服药方法,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笔记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始终不出汗,24小时内,可以连吃二、三剂。)

      “禁生冷” - 生冷食物是容易伤胃阳的。

      “粘滑” - 就是不好消化的。

      “肉面” - 仲景在河南南方一带行医,那个地方的人吃大米比较多,也许吃肉比较少,那个地方的人可能肉食、面食对他们来说是不好消化的。当然对于有些民族,他们可能以吃肉为主,那肉食是比较容易消化的。我们对这里的肉面是不是好消化,是不是要禁忌,主要看这个人的饮食习惯。

       我家养猫,有一次猫得了感冒了,我跟我爱人开玩笑,我说猫得了感冒了可不能给它吃肉了,吃肉不好消化,影响正气趋向于体表,影响解表。她呵呵地笑了。她说,猫天生就是吃肉的东西,吃肉对它来说是最好消化的。你给它吃大米饭,它从来就不吃。所以肉对猫来说,是不禁忌的。

       比如欧洲人他们的主食就是肉,人家不怎么吃粮食。那么肉对他们就不是不好消化的食物,也就不必忌口。不好消化的食物是因人而异的。你说人家得了感冒了,让人家别吃肉了,让人家吃平常不吃的粮食,那就不现实了。

      “五辛”- 凡是有刺激味的蔬菜,生葱、生蒜、香菜等等,

      “酒酪”- 酒是对胃有刺激的。酪是奶制品,奶制品有人能够消化,他从小到大一直吃奶。可是有的人没有消化奶的酶,吃完牛奶后会肚子胀气,对于这类的人因该忌食。

      “臭恶”- 臭是气味,臭字从自从犬,是狗鼻子,狗鼻子很灵,《说文解字》在解释这个臭字的时候,它的意思是说,后犬可以追踪前犬之所至,后面的狗可凭借气味来追踪前面的狗,前面的狗无论跑到什么地方,后面的狗都能把它找到。它是凭什么来追踪前面这个犬的呢?它凭气味。所以这个臭字的本来的意思是气味。故臭恶是指的气味不良的食物。

       有人问气味不良的食物有人吃吗?有的,北京的臭豆腐有人就特别喜欢吃。有一次我在台湾淡水市有一条街,全部都是烤臭豆腐的,台湾朋友说,我带你去吃一种非常好吃的,你从来没有吃过的东西。当我们步行去那个淡水市烤臭豆腐的一条街的时候,我就闻到了一种,难以遏止的那种臭味。我说,我不去了,不去了。所以,气味不良的食物,可是吃起来很香,很多人都爱吃。

       但是,当得了外感病的时候,这些食物,或是生冷会伤胃阳;或者是不好消化的容易把正气扯向于体内,这样就不利于解表。因此我们要求,得了外感病,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一切生冷的,对于不好消化的,妨碍胃气的这些食物都应当禁忌。

       桂枝汤方后的这段话,提示了用药后的一种护理方法,或者说护理技术,对于以后其他方子也是适用的,所以以后有许多方子会说,服药后的护理方法就象桂枝汤方后一样。因此桂枝汤方后的这段话,在用药,服药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用来较多的时间来讲这个问题。

      今天谈了:

       1.最重要的一条,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2.桂枝汤的方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
                        药用: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3.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和用药后的护理技术。
          若一服...若不汗...若病重...若不汗出...。忌...。
          这些内容都很重要。

       我们在学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时候,要与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条文结合起来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7-2 17: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2 17:45 编辑

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小结--《伤寒论》学习笔记21


1.讲了,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用方。

太阳中风证:主要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的证候。
临床表现:归纳2和12条的内容,发热、汗出、恶风寒、脉浮缓、鼻鸣 、干呕等。
治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2.讲了,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的方义、还有服用桂枝汤以后在护理上具体的要求。
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方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
服用方法:若一服...若不汗...若病重...若不汗出...。连续用药。
药后护理:桂枝汤这张方子养正力大,发汗力弱,如果我们要想用它达到发汗的效果,一定要配合喝热稀粥,而且要盖被子保温。

太阳病主要是表证,学习太阳病的治疗,主要要学习汗法,因此发汗的方法,发汗的要求,我们就必须因该掌握,在这个问题上第12条桂枝汤方后的那段注文是非常重要的。

第12条要求:发汗的时候要“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我们把这句话和“辩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中的“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一时间许”这句话结合起来看,对发汗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 第一点  汗出要周遍,发汗的时候要使手脚都见到汗。


* 第二点  要出小汗,出微汗也就是“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千万不要汗出淋漓不止,因为出汗太多,不是伤阴就是损阳。因为用中药来解表,它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如果是发汗太多,阴阳两伤,正气先虚就没有能力来发汗解表,所以《伤寒论》原文中说“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第三点  要持续出一段时间的汗,“温覆令一时许”盖被子保温大体保持两个小时(一个时辰)。


另外:也应当注意到用药方法、药后饮食禁忌等相关提示。


这些服药后的护理方法,都是我们中医临床上应当学习和掌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7-2 17: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2 20:15 编辑

桂枝汤适应证--《伤寒论》学习笔记22


       适应证的概念:   桂枝汤除了可以治疗太阳中风证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适应证,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了桂枝汤“适应证”这个概念。

       我们学习《伤寒论》学习《金匮》的时候,后市的医家经常说某某汤证,比如说,小青龙汤证,真武汤证。小青龙汤证就是指的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和内里的水饮相合水寒射肺引起的以咳喘为主要证候的这样一组临床表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小青龙汤证,也可以把它叫做外寒内饮证,那么这个方子和它的适应证之间就能够相对应,刘渡舟老师把这种情况叫做“方证相对”。

       可是有些方子它的适应证比较广泛,比如说桂枝汤,它除了治疗太阳中风证外,它还可以比较广泛的适应治疗其它的一些征候,于是我们就提出了某个汤方的“适应证”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某某汤的适应证和某某汤证,这两个词相比较,某某汤证比较局限,某某汤的适应证比较广泛。

       因为桂枝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不仅当代的临床是如此,在《伤寒论》中也是如此,我们在这里讲到了太阳中风证的主治方剂是桂枝汤,也顺便就把《伤寒论》中在太阳病上、中、下三篇的关于桂枝汤的适应证也列出来,一起来讲:

       桂枝汤的适应证:

       *桂枝汤的第一个适应证,太阳中风证,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原文第二、第十二条、第九五条,我们一会儿再讲。

       *桂枝汤的第二个适应证,就是指凡是太阳病,不管是已经治疗过还是没有治疗过的,只要见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的,你就统统的用桂枝汤。那么有人问了,这些症状不就是太阳中风证吗?

       我们来看原文第13条,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证候。

      《伤寒论》:“一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一般在解释这条时,是说张仲景有重新补充了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强调了太阳中风证,应当用桂枝汤来治疗。

       每当我们读到这的时候,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张仲景那个时代写书所用的工具是竹板、木板,那些工具不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所以他常常惜墨如金,用的文字是越简练越好,那么第12条刚刚写完了太阳中风证主治用桂枝汤,那么第13条再重复一个太阳中风证,他会这样做吗? 我就常常这样想。

       有一天,我正带着同学们,都是本科班二年级正在学《伤寒论》的同学,在门诊部。一个小伙子感冒发烧来看病,这个小伙子说:昨天晚上下雨,我从单位回家时因为没有带雨衣就被淋湿了。我想,我身体挺壮的不怕雨淋吧,没想到回到家里洗了洗就睡觉了,睡到了半夜,全身冷,冷得直打哆嗦,然后打喷嚏,鼻子流稀鼻涕,身上痛,头痛,随后就发烧,一试表(体温)39.5度,这已经是后半夜了,自己就从抽屉里找了一片解热镇痛药(他也没有说清楚是什么药,反正是解热退烧的西药),吃了一片药没有出汗,又吃了一片,出了一些汗,第二天早晨起来,头还是痛,身上还是痛,活动活动,喝了一些热粥,身上也出了一点汗,但是体温还是在38度左右。一上班就到我们门诊来了。他把这个病讲完之后,我们有的同学说: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因为昨天晚上,起病之初,先有了寒战,直打哆嗦,后有的发热,而且在寒战发热之后,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一直吃了两片退烧药才稍稍出了点汗,这是个太阳伤寒证,到现在还有头痛,还有全身的疼痛。另外一部分同学问:今天早晨起来你是怎么来的?小伙子说:“我挤公共汽车来的。问:那你出汗了没有? 小伙子说:我早上喝粥的时候出了点汗,一挤公共汽车又出了点汗,现在身上又没有汗了。这拨同学说:你们看看,他现在有头痛,有发烧,有汗出是太阳中风证。这两组同学争持不休,争持不下的时候,这时我突然想到了第13条,张仲景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那么这个小伙子呢,有头痛,有发热,稍稍活动就有汗出,他现在还是在怕冷,这不正好符合第13条的这个症状嘛! 所以我突然觉得第13条,是不必要去辨具体的是中风还是伤寒的。


   
       你说这个小伙子你给他辨成中风证吗,起病之初他确实是先有寒战,而以后见的发热,一点汗都没有,头痛,全身痛,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候。可是现在呢他吃了西药退烧以后,你再说他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那就不大合适了,因为他一活动就有汗出。可是你要是诊断他是太阳中风证呢?,他起病又不是典型的太阳中风证。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就适合第13条这种状况,就是对症状用方,这就是第13条,凡是太阳病,不管是经过治疗,还是没有经过治疗,不管原来是中风还是伤寒,只要现在症状见到了头痛,发热,汗出,怕冷的,见到这四个症状,你对着这个症状用桂枝汤就可以了。

       所以这一条实际上,不是对第12条太阳中风证的重复,而是扩大了桂枝汤的适应范围

       它和第12条一样吗?不一样。第12条就是典型的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那是桂枝汤适应证之一,而第13条它扩大了桂枝汤的使用范围。不管这个病原来是中风还是伤寒,经过治疗还是没有经过治疗,现在不大好确诊是中风还是伤寒,只要对着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怕冷,你就用桂枝汤,这叫抓主症,对症用方

       抓主症,对症用方,注意这个症,不是证候的证,而是症的症。第12条太阳中风,那是既辨病又辩证。第13条只是说太阳病,辨病了,但是它没有辩证。你对着这四个症状用方就可以了。

       七十年代我们的一些老师在河北东北部的一个城市,给当地的一个西医学中医班来办班,当地有个工厂发生了火灾,火灾在燃烧的过程中,有许多化学有毒的物质弥漫在空气中,救火的、还有这个工厂的工人共60余人吸入了这种有毒的物质,出现了中毒的症状,这种有毒的物质很厉害,病患出现了肺水肿、呼吸道粘膜的水肿,出现了食道粘膜、胃粘膜的水肿,发烧,严重的病人昏迷,胸闷,胸痛,憋气。北京协和医院、天津的大医院及唐山地区的医院的西医大夫们都汇集到哪儿,去实施抢救,在抢救的过程中,他们非常清楚这是什么毒物的中毒,但是这种毒物没有特效的解毒药物,只好对症治疗,呼吸困难的就给氧,呕吐不能吃东西的就输液,治疗了二、三天,所有的病人发烧不退,胸闷,胸痛,憋气不能缓解。后来,他们听说北京中医学院有中医的老师在这里给西医学中医班讲课,当地的西医大夫说跟他们说的。他们就开了一辆非常破的吉普车去找我们了。来接我们的人路上就说,我们这次这个工厂失火是XXXXX有毒物质(很长的一个化学名称),并问在你们中医书上有没有记载这种毒用什么中药来解毒? 这个名字我哪里听说过呀,中医书上哪里有这种记载,我心想,这可怎么办,给他们喝点甘草水,给他们喝点绿豆汤,我心想这还不让人家西医抢救的专家们笑话,原来你们中医大夫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解毒的呀。我们刘渡舟老师坐在旁边一言不发。到了那里之后,因为这个工厂是个保密工厂,所以它的病人都没有向远处的医院转送,也许是来不及转,厂里搭了个几个大的棚子,所有的病人就在当地就地抢救。我们看了三、四个病人后,症状都是一样的,然后刘渡舟老师就在我耳边说了两句话,“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我一下就明白了,老师不就是提示用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合起来治疗吗,那么我马上就开方:柴胡2000克,为什么呀,因为有60个病人呢,黄芩1000克,底下就是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的合方。拿大锅来煮药,就是民工做饭的大铁锅,煮完后,那些在那的家属都在那,清醒地就用大碗灌,不清醒的就用注射器往胃管里灌。轻的病人当天就停止了呕吐,发烧退了,昏迷最重的那个病人第四天早晨清醒了,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个小伙子就在火灾的中心,所以他中毒最厉害。


       这批病人就这么干净利落的抢救完了之后,那个西医的负责人问我说:你们中医看病是有咒语呀,是有口诀呀?听了他这句话之后,我就觉得他有点不大怀好意,我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他说:“那天开方的时候,那个刘老师在你耳边口中念念有词,你们也没有进行更多的商量,你就把药写下来了,他口里念的什么呀? ”啊哈!我说:他念的是《伤寒论》。他说:你能不能再给我念两遍。我说好吧,“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他说:你给我写下来。我就给他写下来了,他看了说:“这怎么能够体现这两个方子能够治疗这种化学物质的中毒呢?”我说:这是不能,但是因为你们这些病人都有这些症状,都有呕吐、发热、都有胸脘的疼痛而且有压痛,而且我们都看来他们的舌苔,是黄厚而腻的,舌质是红的,所以这是个痰热阻滞胸中,阻滞胸脘。他说:那你们中医老说我们西医大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症治疗,你看你不也是对照这几个症状吗。我说:是呀,我们中医有时候也是对症状治疗的。所以我们不要笑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时候我们辩证困难的时候,你就抓主症用方就可以了。

       这个思路从哪里来? 从我们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第13条来的,他是太阳病,重点是他辨病了,只要对上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不管它原来是中风还是伤寒,不管经过治疗还是没有经过治疗,只要有这四个症状,对上症状,用桂枝汤就行了,不必要一定是太阳中风。

         这个事情过去好些年后,那个中毒最重的昏迷时间最长的小伙子,几乎每年的春节,都还来北京看刘老师,他说刘老师是他的再生父母。

       我们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呀,他经验多了,他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辩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这一个学生摆一个凳子。一个病人来了,说:“大夫我乙肝,大三阳。”老师问:口渴吗?病人答:渴。老师问:大便怎么样?病人答:经常拉稀。老师问:肝区疼痛吗?病人答:有时痛,有时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什么呢? 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衰,津液不足。所以他抓住口渴、便溏、这不是脾阳不足吗,然后再抓个肝胆有湿热未尽,好了,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那么这个学生就在哪里开方了。你看这几句对话用的了一分钟吗?

       另一个病人就说了:大夫,我慢性结肠炎,大概有二十年的历史了。老师说:伸出舌头来看看。舌上很干。老师问,口干吗?病人答:口干。老师问:经常拉肚子吗?病人答:经常拉肚子。老师诊脉,脉沉弦。老师问:那你心情好吗?病人答: 大夫我心情不好,经常高兴不起来。”(这不是有肝郁吗)好了,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第二个学生也给开柴胡桂枝干姜汤。因为他有三个主证呀。

       另外一个病人说:大夫,我糖尿病。老师问:口渴吗?病人答:口渴。老师问:大便怎么样?病人答:稍微吃一点凉的就拉肚子。哎,脾阳虚,这个症状又有了。老师问:心情怎么样?病人答:不高兴,都说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我这一辈子就要陪着这个药进棺材了,怎么能高效的起来。好,师曰:“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因为三个主症都有了,口渴、便溏、肝气不舒。所以老师有时候就是这样对着症状,或者有的时候对着病机这么用方。疗效好,看病也快。

       所以“抓主症,对症用方”也是我们治疗的一种思路。不过我应当提醒大家,我们在座的如果是本科学生的话,你到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那你在写病历的时候一定要辨病又要辩证,然后立法,用方。应当非常规范的用。

       但是,同时应当告诉大家的是,中医界确实有不太规范的用方,而对症状用方的这种现象,而且越是年高的大夫就越多,有时候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像我们那次在河北,抢救那批中毒的病人,我们没有去仔细的去辨病,什么病?毒邪内闭,你要辨出来也可以写上去,我们没有去做,辩证,什么证?要是硬写的话,少阳不和,痰热内阻也可以写,但是我们也没有去写,就念了两句《伤寒论》的原文。

       所以我在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时,曾经提到,你要读一些,要背一些《伤寒论》的原文,目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够很好的理解它的精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下面我们看看还有那些原文是属于我们在这里说的桂枝汤适应证。先看第95条,

      《伤寒论》“九五、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斜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 - 是因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的表现。

      “汗出” - 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的表现。

      “此为营弱卫强” - 发热汗出正提示了太阳中风证,卫强营弱的病理特征。我们应当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这个“卫强”不是指的卫阳真正的强盛,而是指的卫阳因抗邪而出现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

      “欲救邪风” - 这个“救”字,教材引用了《周礼.地官》的一段话,但是它的引文我没能找到,我翻了《周礼》有《地官》这篇文章,但是没有《地官司》这篇文章,《周礼.地官》前面有一段序言,其中有“司救”这样一个词,汉代的郑玄,作注。对“司救”的注释是:“救,犹禁也。”这是《周礼》书中是这样一个意思。而《说文解字》对“救”的解释说:“止也”即救又是止的意思。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救火,就是禁火,止火,灭火。我们通常所说的救灾,就是禁灾,止灾,减灾。这是古汉语的一个词汇。由于救灾、灭火、禁灾就可以助人,所以这个“救”字犹禁,犹止,又可以引申为帮助,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治病救人,这个“救”自救是帮助的意思。

      这就叫做一词具有相反的两义。这种现象在《伤寒论》中是很多见的,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颇”字,颇本来是偏头的意思,所以它既可以当“很”和“甚”来讲,又可以当“稍微”“稍稍”来讲。


      我们前面讲到这个“臭”它的本义是气味,气味浓烈都叫臭,它也可以往相反的两个方面引申,气味秽浊的可以叫臭,气味芳香的也可以叫臭,这个臭字当秽浊讲,当芳香讲,在《伤寒论》中都存在。比方说,在“厥阴病篇”说“蛔闻食臭出”就是说蛔虫闻到了饮食的香味,开始扰动,也就开始心烦,我们到“厥阴病篇”会提到的。在“太阳病篇”后面提到的生姜泻心汤证有“干噫ài食臭”这个臭有时候就是指嗳气有饮食的味道,有时候就是指的嗳气有饮食馊腐的味道,就是秽浊的味道,这个臭就可以当作秽浊的臭味。所以这种一字具有相反两义的现象,我们在解释时要特别注意

       前些年,在现代汉语学界流传着一句话,说汉语嘛,语言这个东西有时候人们就是一种习惯,习惯这么说了,它有时不合逻辑但大家习惯了,也就没有人去追究它的逻辑性了。他举了个例子就是,“救火”这个词,说人们千遍百遍地去说它,也没有人想到这是不合逻辑的,它说为什么不合逻辑呢,救火就是让火燃烧得更大,说这个话的人很多,在报纸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后来我就忍不住了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说,救火这个词,是从故汉语中沉淀到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在处理这类词的时候一定要看它在古汉语中这个词的本义是什么,我就引用了许多的文献来说明,救的本义是禁,是止,“救火”这个词是止火,是禁火,只不过是向相反的方面引申,引出了一个救灾,止灾,就可以助人,这么一个助字,所以我们在解释“救火”这个词的时候,不应当把这里的“救”字当做助自来讲,而仍然应当用古代汉语“救”字的原来的意思来解释。所以“救火”这个词是符合逻辑的。这篇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之后有些专门研究语言的杂志都在转载,从此后再没有人说汉语不合逻辑了。

       那么我们这里的欲救邪风,就是欲解邪风,欲禁邪风,欲止邪风,也就是你要想祛风的话,

      “宜桂枝汤” - 就是适合用桂枝汤。

       这一条就是我在这里归纳的第2条、第12条、第95条。它们所说的桂枝汤适应证,就是纯粹的太阳中风证。纯粹的太阳中风证是桂枝汤适应证的第一类。

       下面看第24条。


      《伤寒论》“二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  一个太阳病,它是桂枝汤的适应证,所以才用桂枝汤。服桂枝汤的时候,不是说,一剂药,煮了三升,每次要喝一升吗,第一次喝了一升,喝热稀粥,盖上被子,保温发汗,这叫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 - 初服桂枝汤后没有出汗,发而出现了“反烦不解”,这个“烦”当什么讲?《说文解字》说:“热头痛也”,这个“烦”字从火,代表有热,从“页”,页代表头,你说这个人他头又热又痛,这个人心烦不烦呀,所以它的引申义就是心烦。一个心烦的人他学习也罢,工作也罢还能那么安静、安宁吗,他就不能够,他难免就要躁动,所以又引申为烦躁。

       当你正在专心致志地做一件工作的时候,旁边的人老跟你说与你工作没有关系的话,所以你心里就感觉到非常麻烦,或者是你正在专心工作的时候,旁边的人让你去帮他干别的事,你心里也会很麻烦,不过旁边的那个人还很客气,麻烦你帮我把那杯水给我拿来,你看又是麻烦,这个“烦”字的引申意义在汉代全有了。

       可是我们这里的“烦不解”的烦是另一个意思,它是“烦热”,因为烦字本身是热头痛,它有热的问题,或者说就是“发热”。“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吃完桂枝汤,喝完稀粥,盖上被子,本来应当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结果反而出现了烦热增加,病人来找你来了,说:大夫! 喝了你的药,我更难受了,发烧更厉害了没有出了汗,是不是你的药给开错了?医生这个时候要有定见,绝对认为自己的药没有错,没有错为什么出现了反而烦热,发热更加重的现象呢? 这主要是病重药轻,不足以祛除邪气,结果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力,这种情况叫做“激惹现象”。

       激惹现象,在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得到的,用西医、西药也有这种情况,你看那个肺结核的病人,在用抗结核药的时候,首次用药要联合用药,加倍用药,为什么? 如果你用单味的一种抗结核药,用量又不够,常常能够激惹使结核反而播散,所以这是西医特别慎重的一个问题,所以抗结核治疗的开始用药,用就用足够量的,多种抗结核药联合运用,防止激惹现象,防止结核的扩散。

       还有在农村许多小孩肠道有寄生虫,最常见的是蛔虫,过去家长一看,孩子经常肚子痛,随便就上药店买两片驱蛔虫的要药,给孩子吃上一片,结果蛔虫太多了,驱蛔虫的药剂量太少,没有把蛔虫驱出去反而激惹了蛔虫上窜下跳,搅打成团就形成了蛔虫团性肠梗阻,上窜到胆道就形成了急性胆道蛔虫症,所以农村常常有这种孩子,就是吃了一片驱蛔药,造成了急腹症的发生,然后送到当地的医院治疗。

       我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有几个月是在河北的一个县医院,在外科实习的时候,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够遇到,蛔虫团性肠梗阻,胆道蛔虫急性发作的小孩,我们常常就给他们做手术,有一次在手术台上,我们都作为旁观者(看手术),看到大夫打开小肠以后,从小肠里拿卵圆钳夹蛔虫,夹出上百条,夹出到卵圆盆里,还都在那蠕动,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大夫做手术,得时候就听到后面咣当一声,我们的一个同学看到了这么多蛔虫,就晕过去摔倒了,所以我们要抽出一部分人来抢救她。

       你想想为什么出现了这种现象,那么多蛔虫,你用上一片驱蛔药,那可不就激惹为了它搅转成团了嘛。还有胆道蛔虫症的病人也是这样啊。所以说激惹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个病人来说,也许他身高马大,体重太多了,他吃上普通人剂量的桂枝汤,他不行,药轻病重,或由于他邪气偏盛,你用上普通剂量的桂枝汤他也不行,吃完了反而烦热不解,汗出不去,这个时候张仲景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呢?是针药并用法,先刺风池、风府。

      “先刺风池,风府” - 针刺的方法可以疏通经脉,可以驱除邪气,可以调动正气。

       风府穴是督脉的穴位,由于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连与风府,所以刺风府穴既能疏通督脉,也能疏通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先给他把邪气泄出去一部分。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它虽然不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但是它在脖子后面,刺这个穴位对于局部来说,有利于缓解颈项拘紧不柔和的太阳病的这种症状,有利于缓解颈部的肌肉的痉挛。


       用过针刺后调动了部分正气,疏通了经脉,驱除了邪气,再给他用桂枝汤。

      “却与桂枝汤则愈” - 却就是再的意思。你再给他用桂枝汤,这个时候就可以达到汗出病退的效果,这就是针药并用法。

       我们前面讲,服桂枝汤喝热稀粥,那是药食并用法,我们现在讲吃桂枝汤配合针刺这是针药并用法。

       我们今天在治疗感冒时,选择刺风府的情况已经不太多了,我们经常选用的是大椎穴


       大椎穴是督脉的一个非常了关键的穴位,大椎穴有很好的退热作用。对于发烧的病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针刺呢?局部消毒以后我们经常用三棱针放血的方法,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来,如果出血还不畅快的话,再拔上一个火罐,拔出血来,有很好的退热效果。

       用风府穴针刺的现在不多见了,那么大家说了,大椎穴不是也不和足太阳膀胱经通吗? 足太阳膀胱经虽然在风府穴,和督脉相连,那么既然和督脉连上了,你就可以再选择一个督脉的一个具有很好的解热作用的穴位,当然风池穴我们治疗感冒还经常用。我们还可以加上曲池、合谷都有很好的退热作用

       这就是第24条,讲的还是一个桂枝汤的适应症。只不过吃了桂枝汤以后,没有达到汗出症状缓解的目的,反而出现了激惹现象,出现了发热更高,这个时候,医生要有定见,配合针药并用法,就能达到很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看第42条。


      《伤寒论》“四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 - 这里笼统说太阳病,也没有具体说中风,也没有具体说伤寒,就是或者是中风或者是伤寒。

      “外证未解” - 外证就是表证,只要表证没有解除。

      “脉浮弱者” - 脉浮弱,“脉浮”提示了正气还能抗邪于表,但“浮而弱”提示了正气已经有轻度的不足。

       这条适应证,属于表证兼轻度里虚者,为什么说是轻度里虚呀?如果是完全里虚的话,得了表证脉浮不起来,那就根本不能用桂枝汤了。脉能够浮起来,说明里气还能够抗邪于表,但是浮弱说明里气已经有所虚衰,因此它属于表证兼轻度里虚。

       这个时候的表证,不管你是有汗的还是无汗的,在解表的时候,即使是无汗的表证,也不能够用麻黄汤,而统统地用桂枝汤,因为它已经有了里虚的苗头,它脉是弱的。

       这里所说的表证兼轻度里虚者,这个表证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即使是无汗也不能用麻黄汤呢?因为麻黄汤毕竟是一个纯辛温的方剂,它发汗力强,发汗多就容易更伤正气,现在已经有了正虚的苗头,所以我们就选择养正力大,发汗力弱,祛邪而不伤正,养营血而不留邪的桂枝汤来治疗。

       现在来看第57条。


      《伤寒论》“五七、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已解” - 这是个太阳伤寒表实证,发了汗以后风寒表实证暂时已经解除了。

      “半日许复烦” - 过了半天的样子又出现了烦热,这个烦和我们刚才在讲第24条时谈到的“反烦不解”的烦是一回事。又出现了烦热又出现了发热。这显然是余邪未尽,又重新聚集起来所造成的一种证候,汗后,病证没有完全解除。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治疗呢? 要看看脉象。

      “脉浮数” - 看看脉,“脉浮”主邪气在表,也主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脉数”主发热,病人有复烦,有发热,主正气还能抗邪于表。

      “可更发汗” - 那就可以再发汗,这个时候的发汗,就不能够用麻黄汤了,只适合用桂枝汤,因为它毕竟有过一次发汗,发过一次汗后,正气轻度受挫,再汗的时候就不能用麻黄汤了。


       这57条,属于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邪未解者

       接着看原文第44条。


      《伤寒论》“四四、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 - 在这里明确的提出了它是太阳病,可是为什么有提出了不可下呢?言外之意是太阳病兼有里实热。

      “外证未解,不可下也” - 那么外有表证,里有实热,按照《伤寒论》的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来说,应当先解表,后攻里。

       为什么不可以先攻里呢?因为攻里的过程中是使正气趋向于体内的,攻里的药物是向体内走,是向下走,也就是,你用泻下药使正气也趋向于体内。这个时候,因为用泻下药的过程正气趋向于体内,所以在表的邪气必然随着泻下而内陷,所以在里的实热邪气有可能被驱除出体外,可是同时,在表的邪气随后内陷就使得病情复杂化了。所以按《伤寒论》里说,表证兼里实的,它一定要求先解表,后攻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下之为逆” - 逆者,错也,误也。如果表证兼里实你先用下法,泻法这就是错的。

       那么这个时候要解表,用什么方子呢? 不管是有汗的表证,还是无汗的表证,统统得用桂枝汤。

       为什么不可以用麻黄汤呢? 这是因为麻黄汤是纯辛温的方子,发汗力强,发汗力太强,表证可以解除了,由于它汗出比较多,就容易伤津液助里热,伤津化燥助里热,使得里实热更重。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所以表证兼里实,先解表用桂枝汤,这是桂枝汤的又一个适应症。
   

        这就是我们这里说的,表证兼里实,先解表,宜桂枝汤

       看第56条。


      《伤寒论》“五六、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nǜ]。宜桂枝汤。”

      “宜桂枝汤”  - 应当接在“当须发汗”之后。为“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常常把方名写在最后。但是,这个方子的意思的承接,不一定是在最后,这一条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本句的完整句子应为: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若头痛者,必衄” - 是一个自己作注的句子,是个自注句。

     “伤寒” - 伤寒是一个外感病,这个伤寒是个广义的,它的临床表现有六七天不大便,有头痛,有发热,其实这种证候,有头痛发热不大便既可以是表证造成的,也可以是里实证造成的。

       阳明里实证
       *不大便  - 阳明里实,燥热阻结当然可以出现不大便。
       *发热 - 阳明燥热内盛,正邪相争可以有发热,甚至可以有日晡所发潮热。
       *头痛 - 阳明的经脉它也是从头到脚,它只不过是行于头面胸腹,当阳明燥热内盛的时候,阳明燥热循经上扰清窍,可以有头痛,当然,它头痛的特点是脑门痛,额头痛


       所以头痛,发热、不大便可以是阳明里实。

       太阳表证
       * 头痛 -  太阳表证为什么可以造成头痛呢? 风寒在表,太阳经气不利可以出现头痛,当然,它的头痛是后头部疼痛,伴有颈项部拘紧不柔和
       * 发热 -  太阳表证当然可以有发热了,或是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亢奋而发热,或者寒邪闭表,阳郁而发热。
       * 不大便 - 太阳表证可不可以有不大便呢?当然也可以有,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当体表受邪的时候,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常常会失调,里气升降的失调,在临床表现上是多种多样的。
       *最轻的是一种食欲不振,饮食减少,感冒了之后没有食欲;
       *有的病人表现干呕、呕逆。我们前面讲太阳伤寒病和太阳中风证的时候有干呕、有呕逆;
       *有的病人出现了脾气不能升清,而出现了下利,甚至出现了脾气下陷的下利,后面我们会提到;
       *还有的病人,由于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胃气不降浊,所以一天不大便二天三天不大便五天七天八天不大便,得了感冒也有这种人,他的胃肠不蠕动了,或是胃肠蠕动的非常慢,就出现了不大便

       因此,头痛、有热、不大便既可以是里实证,也可以是表证

       那么怎么鉴别表证和里实证这两种证候? 张仲景提出了观察小便。如果是燥热内盛的话,必然伤津耗液,化源不足,而出现小便短赤,小便短赤的是阳明燥热内盛,就应当用承气汤来治疗。如果是小便清者,“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如果是小便清长的,那这种证候它是表证,而不是里实证,应当发汗,可是“发汗宜桂枝汤”。

       为什么这种证候他又没有说有汗无汗,就一口咬定用桂枝汤呢? 因为它毕竟有腑气不能很好的通降,有不大便,你这个时候发汗还是要用温和的,用发汗力弱的,用既有发汗力量,又有养阴敛营的桂枝汤为好。而不要用麻黄汤这个纯辛温的药,用纯辛温的药就容易伤津液,就可能使大便更加干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用桂枝汤。
   

       这一条是,太阳病,表证邪在表兼不大便。

       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后就读到了第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第45条。

      《伤寒论》“四五、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 -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这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

       结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

      “而复下之” - 这里的这个“复”字当“反”字来讲,反复反复是个同意词。那么你怎么知道当“反”字来讲呢?因为后面说“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复”当“反”字来讲,你反而用了下法。

       所以他强调,


     “脉浮者不愈” - 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 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

     “今脉浮,故在外” - 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了(宜桂枝汤)。


       所以这一条,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第45条。

       下面我们看第15条。


      《伤寒论》“十五、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 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是不可以的。

       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可以吗? 也不行。

       所以我们讲的“其”是代表太阳,“气”是代表太阳的阳气,“上冲”不是一个病症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机。


       什么样的病机呢? 就是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还可以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这个上冲是和下陷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姑且把“其气上冲”理解为太阳阳气还能够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病机的概念。

       那么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 那就是在表的邪气没有解除,表证仍然存在,这就是它的临床表现,当然可以用桂枝汤。


       这也就是下后正气受挫,而表邪未解,仍然可以用桂枝汤的例子。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如果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那言外之意,表邪就会乘虚内陷,证候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就不能再用桂枝汤了。

       以上我们讲的,桂枝汤的这些适应证,基本上是我们这里的前5条,都概括了。这前5条的内容都是因为外邪所引起的病证在表的一些证候。

       至于第6条,是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这就是下面我们要提到的第53条和第54条。

       第53条,
   

      《伤寒论》“五三、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条没有说太阳病,更没有说伤寒、中风。它笼统的说病,它的临床表现就是一个“常自汗出”这就是它的临床特征,临床症状,没有脉浮,没有恶风寒,没有头项强痛,所以它不是外邪所造成的。

       营和卫是运行于体表的气血,在体表运行的气,就是卫气、太阳之气,在体表运行的血,就是营。气血之间,营卫之间有相互协调,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我们生理机能失调的时候,尽管没有外邪,它也可能导致营卫之间的失和、气血之间的失和,第53、54条就是讲的营卫气血之间失和造成的这种失调的证候。

   这个“病常自汗出”是卫阳不足,没有卫外的功能,或者卫外功能失司,卫阳不足,卫外功能失司。结果,营卫失调,卫阳不能顾护营阴,而使得营阴外越。结果就导致了病人经常自汗。
   仲景对它的病机解释了,说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卫气不在营气,主要是卫气和营气不能够相互协调,

   怎么协调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呢?那就是用桂枝汤稍稍发一点汗,让卫气感觉到还需要有营阴来制约我,还需要我承担保护营阴的作用,就是这么个意思。
   卫气和营气之间的关系已经脱节了,现在用桂枝汤调和一下营卫,发一下汗,使得卫气感觉到它和营气之间还应当有保护营阴的责任,还应当有接受营阴资助的这种权利,这样就能够达到调和营卫的效果。

       接着看第54条。


      《伤寒论》“五四、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里没有说太阳病,也没有说中风,也没有说伤寒,没有头项强痛,没有脉浮,所以它不是外邪所造成的。



      病人脏无它病- 就是内脏没有什么特别的病,饮食正常,睡眠很好,二便正常。

      “时发热、自汗出”- 它的临床表现只是时时,“时”就是时时,就是常常,一阵发热,随着发热之后就出现了自汗。

      “而不愈者” -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就这么一个证候,一阵发热,然后汗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能吃,能喝,能睡,二便正常,内脏没有毛病,没有外感,这种发热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实际试(体温)表的时候,常常体温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病人自己觉得热罢了。

      “此卫气不和也”- 张仲景还强调这是卫气不和,怎么治疗呢?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应当在发热、汗出之前,先给他用桂枝汤发汗,这样先把营卫调和好了,到它该发作的时候就不发作了。你不要在它汗正出的多得时候给他喝桂枝汤,给他喝粥,给他盖被子,这时候可能汗出的太多(会伤阴)。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时间治疗的问题,对于发作性疾病,应该在它发作之前用药,那么有的病人,他把握不住自己的病的发作时间,而有的病人的病的发作时间是有规律的,对于发作有规律的病人,可以在发病之前的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左右吃药,对于发作没有规律的病人只有在他的发作间隙期间用药。药物起作用是在1小时到1.5小时左右,这是临床实践得出的经验

       我在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在门诊来了一个病人,56岁,南方人,说的一口南方话,我听的似懂似不懂,听他的话非得让他说好几遍。他讲:大夫,我的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已经治了三个月了。我问:你是什么表现呀?他说:就是每天下午到了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就出一身大汗,汗要出到,一件内衣、棉毛衫都湿透了,要把里面这两件衣服和裤子都换掉以后,下午才能够继续工作。 这个烘热汗出的持续时间,从三点开始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才能够继续工作。
   

       我就看看他前面看病的病历。用的药有滋阴敛汗的,有益气固表的,有清里热的,在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特别是在我前面看病的那个医生,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我记得药味用的多,药量用的大,如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核桃内的隔膜)20克(那么轻的东西居然也用到了20克),金樱子30克,在我能够想到的所有有收敛作用的药,所有敛汗固表的药全都用上了。我心想这恐怕会有效果了,这要是没有效的话,我绝对没有办法了。

       我说:老先生,您吃了前面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我吃了一回就不敢再吃了。我问:为什么不敢再吃了?他说:我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到了下午三点钟还是热,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吃了这药)下午倒是不出汗,但是热了我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的我心烦体燥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我一听他说这个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您发发汗? 他愣住了,他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给我发汗的,这发汗行吗? 他看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他说:那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就带你去找我的老师。因为那个时候有些老大夫不出普通门诊。有的病人要找老大夫看病,很困难。他一听这个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我就给他开了三付桂枝汤,我那时候不太会用这个方子,我也没有告诉病人怎么吃。拿了三付药后走了。第三天他就来了,说:吃了你的药什么感觉都没有,还是那样。我就带他去找胡希恕老师,胡老师是当年我们东直门医院特别擅用经方的一位老前辈。那个时候他不出普通的门诊,他只在一个特殊的门诊,给国家的一些高级干部看病。

       见了胡老,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一个疑难的病人,这个病人每天下午到了三点钟就开始烘热,然后开始出汗,出汗要出到换两件衣服的地步。以前的医生,益气固表、敛汗收涩都不行,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然后胡老就开始问病人,问:这个方子你是怎么吃的? 我发现这病人吞吞吐吐的说:我早一次,晚一次...。我后来回想起来,他根本就没有吃我开的药。他就是想等着我带他去找老大夫看病。我想了想他当时那种尴尬样和吞吞吐吐的回答,才知道他没有吃我的药,他不信任我,他更不相信出汗那么多还能够发汗。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吃我的药。所以他第三天就来了,让我带他去找老大夫。胡老说:对我说:你这个方子开的好,你是怎么给他吃的?我说:我也没有怎么说阿,病人也是吞吞吐吐阿。胡老对病人说:你这样,每天就吃一回药,你不是下午三点有烘热,有汗出吗,那你就在一点半左右,就吃一次药,吃完后之后,你不是在办公室吗,多喝一些热水,(我记得那时候是秋天),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能不能先潮潮的出一点汗,等到了二、三点钟你看他还热得起来吗,好,就开三付试一试。”这个老头很高兴的走了。第四天他又来了,特别高兴,说:这发汗的方法还真不错,我头一天中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喝了点水,身上潮潮出了一点汗,根本就不用换衣服,到三点钟该发热的时候,就等着它发热,结果热不起来,或者说热得劲不大,出的汗也不多,我只把最里面的衣服换了,到了第二天,比头一天的热更轻了,我觉得衣服不换就可以了,到了第三天热得就更轻了,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所以这个方子是有效的。我说:那就再开三付。他说:要不要再找老大夫看看?我说:不用了,老师很忙。”好又开了三付药。后来他就好长时间没有再来。


       过了三个月后我从门诊调到了病房。有一天他(来了)说:上次呢,你带我找胡老看过病之后,前后我吃了六付药,从此后就不再有烘热,不再有出汗了,可是最近又有点汗,你看看这个方子还能不能再用?我说:可以,我再给他开桂枝汤,原方6付。他说:郝大夫看起来你们的工作经常变动,我吃完这个药之后不再复发,我就不再找你了,如果再复发的话,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你想想工作的调动总会有轨迹的吧,总会有人知道的,现在已经三十年过去了,他没有再来找我。

       上述是一个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前后的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其实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常见,我们不一定都用桂枝汤,有的需要用清热的,有的需要用滋阴清热的,有的需要用益气固表的,但是调和营卫,桂枝汤法在治疗这类病的过程中,在其他方法都不好的时候,你别忘掉用桂枝汤先期时发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途径。

       以上我们讲的都是桂枝汤在太阳病篇里的适应证,桂枝汤在其它病篇还有不少适应证的条文,那些我们到后面各篇再具体谈。

       归纳起来我们把它归纳为六条,我想通过我们这次学习《伤寒论》我们就可以认识到桂枝汤不是一个单纯治疗太阳中风的一张方子,它在治疗表证的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所以我们应当学会它的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7-2 21: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2 21:11 编辑

桂枝汤适应证小结--《伤寒论》学习笔记23


桂枝汤适应证的六种类型:

一、太阳中风证的典型证候(《伤寒论》第2、12、95条)

第2条,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12条,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
汤主之。”


第95条,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斜风者,宜桂枝汤。”(古,“救,犹禁也)

二、抓主证对证用方(《伤寒论》第13条)


就是指凡是太阳病,不管是已经治疗过还是没有治疗过的,只要见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的,你就统统的用桂枝汤。


第13条,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三、太阳病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激惹现象(《伤寒论》第24条)

激惹现象可以由病重药轻或是特殊体质问题而出现。


第24条,原文:“二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此烦,是烦热不解反增的意思。采用针药并用法治疗。现代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放血的方法,出血还不畅快的话,再拔上一个火罐,有很好的退热效果。

四、表邪未解,正气受挫,轻度里虚。(《伤寒论》第42条、第57条、第45条、第15条、第56条)


*外证未解兼轻度里虚


第42条,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脉浮”提示正气还能抗邪,“浮而弱”提示正气轻度不足。

*正气受挫,表邪未解


第57条,原文:“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第45条,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第15条,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邪仍在表兼不大便


第56条《伤寒论》原文:“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鉴别表证和里实证这两种证候:观察小便。小便短赤的是阳明燥热内盛;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五、表证兼有里实,治宜先解表(《伤寒论》第44条)



第44条,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表证兼里实的,它一定要先解表,后攻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六、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伤寒论》第53条、第54条)


第53条,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治宜,用桂枝汤稍稍发点汗,沟通调和营卫。

第54条,原文“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对于有时间规律的自汗出,先其时发汗则愈。

不一定都用桂枝汤,有的需要用清热的,有的需要用滋阴清热的,有的需要用益气固表的,但是调和营卫,桂枝汤法在治疗这类病的过程中。在其他方法都不好的时候,你别忘掉用桂枝汤先期时发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7-2 21: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2 21:45 编辑

桂枝汤禁忌证--《伤寒论》学习笔记24


       上面我们谈到了桂枝汤的适应证,那时讲的桂枝汤可以用,下面我们就谈谈桂枝汤的禁忌证,是讲桂枝汤不可以用的情况。

       * 桂枝汤使用禁忌证的第一点
      《伤寒论》“十六、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识[zhì]” - 就是铭记的意思,你要经常地牢牢的铭记在心,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桂枝本为解肌”- 桂枝汤本来是用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这里的“解肌”主要是和麻黄汤治法中的“发汗”散寒相区别。

       麻黄汤发汗散寒,桂枝汤解肌祛风,主要是在文字上相区别的。说明桂枝汤的发汗和麻黄汤的发汗不同,应该说没有更深刻的意思,后人解释得非常复杂,弄得我们是无可适从。实际上是在文字上把桂枝汤的发汗和麻黄汤的发汗区别开来,说桂枝汤解肌祛风,麻黄汤发汗散寒,这是为了区别这两个方子在治法上文字上的不同,我们要理解的话,那就是桂枝汤发汗力弱,麻黄汤发汗力强

      “若其人脉浮紧” - 浮主邪在表,紧主寒邪盛。

      “发热汗不出者” - 这正是寒邪闭表,阳气被郁的一种表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它不兼有里虚,不兼有里实没有经过汗下,所以它是单纯的。两个定语,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不可与之也”- 这个时候不能用桂枝汤。

       一个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我们这里提出了一个“表实”的概念,这个表实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它没有汗,所以把它叫做表实。因此相对来说,太阳中风证是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它有汗出,有营气不足,所以相对来说把它叫做表虚,这个表实和表虚都是后世医家所说的,而不是《伤寒论》所说的。

       太阳伤寒,无汗,表闭,把它叫做表实。太阳中风,有汗,营阴不足,所以把它叫做表虚。

       这个表虚并不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精气夺则虚”的虚症,如果是虚证的话,应当用屏风散。所以桂枝汤适应征之一太阳中风证之所以说它是表虚,是和麻黄汤适应证的表实相对而言的,它并不是真正的表气虚的证候。

       那么一个典型的太阳伤寒的表实证,应当用纯辛温的方剂来开表、发汗,而不能用辛、甘、温的桂枝汤。

       一是桂枝汤发汗力弱,对于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它达不到发汗的目的,达不到发汗的效果。它不仅达不到发汗的效果,特别是它有芍药这个药,酸敛阴柔,容易使表寒闭郁更加严重,这就会常常导致寒邪闭表,阳气内郁,进一步化热,郁热扰心,很可能就发展成了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所以我想,这是张仲景看到别人或者是自己,对一个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用了桂枝汤以后,使病情更加加重了,导致了不汗出而烦躁,所以仲景才写上这么一条。

      “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 你要牢牢的记住,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这是太阳篇谈到的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的第一点,即: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禁止使用桂枝汤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遇到,一个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有里实的要先解表的话,我们还不能够贸然使用麻黄汤,还有考虑麻黄汤发汗会伤阴、助热,要首先考虑用桂枝汤,因为它不是个典型的、单纯的伤寒表实证。


       如果表证是发热无汗的,脉是浮弱的,而不是脉浮紧,那也不能够贸然使用麻黄汤,这种情况我们前面都已经谈到了。

       * 桂枝汤使用禁忌证的第二点


      《伤寒论》“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 - 即是嗜酒之人,早晨喝,中午喝,晚上喝,天天喝酒,这才称得上是酒客。

       那么酒客病是个什么概念,注家有两种认识:一个是酒客这种人得了太阳中风病,即酒客病中风。另外一种认识,酒客病就是一种病,是因为过度饮酒所造成的。这两种认识它的临床表现是怎么回事?

       按照第一种认识:就是长期的、大量的饮酒的人,他身体就有一个湿热内盛的素质,由于酒湿内留,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一个湿热内盛的人,得了太阳中风证,你不能单独的给他使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这张方子是辛甘温的,辛味的,甘味的,温性的。甘可以增湿,温可以助热,体内有湿热用了它之后,容易增加体内的湿热,而出现湿热上逆的呕吐,所以对于湿热内盛的这种病人,得了太阳中风,我们也要先解表,解表用桂枝汤的时候,有人就主张把大枣、甘草这些甜味的药去掉,然后加上一些芳香的、化湿的、醒酒的这类药,比如有人主张加葛花(葛藤的花),有解酒的作用,加枳椇子,这是个南方的药,有醒脾的作用,这是对酒客病的第一种认识。

       第二种认识:认为酒客病就是一个病名,这是由于过度饮酒所造成的证候,这种病人由于长期大量的饮酒,导致了湿热内盛的体质,湿热内盛,阻遏营卫气血。常常见到了一阵阵的烦热,你看喝酒的人,喝完酒身上能不热吗,全身血管扩张,烘热,一阵阵的烦热,然后汗出,你看喝完酒很多人都出汗,身上一热就出汗,所以你要和他们比酒的话,你看他一边喝酒一边出汗,那你就别和这种人比,他一边就把酒精代谢掉了,从汗里头出去了。那么喝酒的人湿热内盛,喝完酒头痛,血管扩张阿,就找你看病了,身上也酸懒。他说:大夫我头痛,身上酸懒疼痛。你就写个病历,头痛,又写,周身酸楚不适。问:你发烧吗? 他说:我熱。(喝完酒他当然会热了,脸也热,身上也热)那你在病历上就写上个,身热。问:你有汗吗?他答:有汗(喝完酒当然出汗了),病历写上汗出。问:你怕冷吗? 答:怕冷。(出完汗了,汗孔开着,一吹空调当然会冷)你再在病历上写上个怕冷。

       你看看如果你抛开这个病人。就只看你写的这个病历:头痛、周身酸楚、发热、汗出、怕冷多么象一个太阳中风证啊。所以这种酒客病,由于过饮造成的这种证候,湿热内盛阻遏营卫气血,在某些临床表现上类似于太阳中风证。但是,他明显有长期大量饮酒的历史,伸出舌头来看,舌红,苔黄厚而腻,这是湿热中阻,湿热内盛的表现,脉也绝对不是表证的脉象,而是脉滑而数,脉滑主有痰湿,脉数主有热。另外他特别应当还有胸脘痞闷,饮食减少,他都喝酒了,就没有食欲了,大便粘腻不爽,这些湿热中阻、湿热内盛的表现。所以你千万不要把这种证候错误的当成太阳中风证去治疗。而应当清热利湿,调和中州。如果误用桂枝汤,还是我们刚才那句话,甘可以增湿,温可以助热,必然加重中焦的湿热这种证候,所以,

      “得之则呕”- 湿热内盛,胃气上逆,可能会出现呕吐。

       它底下做了个解释,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凡是喝酒的人(酒客)一般都是湿热中阻。凡是湿热中阻的人都不喜欢吃甜食,为什么?因为甜味的饮食可以增加体内的湿,吃完后不舒服。


       这是桂枝汤禁忌证的第二点。实际上这一条是以酒客病为例,来提示湿热内盛的人禁用桂枝汤

       * 桂枝汤使用禁忌证的第三点

      《伤寒论》原文:“一九、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一个人呕吐能呕吐出脓血,那么他必然原先体内就有化脓性的病灶,如果没有化脓性的病灶的话,他再呕吐也吐不出脓血来,所以这是有内痈的病人。

       内痈是怎么形成的呢? 体内毒热内盛,腐破血络,才使得体内产生了化脓性的病灶。

       毒热内盛,这个病人会不会发热呢?他体内有化脓性感染性的病灶当然会发热,毒热内盛逼迫津液外泄,也会有汗出,也会有头痛,也会有周身的酸懒,一发烧,病人就会有头痛,就会周身酸懒。

       你看这些症状也很类似于太阳表证,所以毒热内盛,阻遏营卫气血,而出现发热、汗出、头痛、周身酸懒,类似于太阳中风证,所以它也是一个太阳类证,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禁用桂枝汤。

       为什么说,它是毒热内盛造成的这些证候? 因为同时它还会有舌红、口渴这些里热盛的表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这些里热证的表现,可以鉴别。


       这种情况应该用清热解毒,化脓破腐的方法来治疗。而不能用桂枝汤,用桂枝汤就意味着用热药来治疗火毒,火上浇油。

       我们综合第17条和19条,提示:无论是湿热内盛还是毒热内盛都应当禁用桂枝汤!!!
   
       因为桂枝汤毕竟是个辛温的方剂。所以《伤寒论》的“伤寒例”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精辟,他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 是说,阳热盛的疾病,如果用桂枝汤的话,就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

      “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 是说,阴寒内盛的疾病,如果用承气汤的话,就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

       这两句精辟的论述,实际上是讲了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和承气汤的使用禁忌证。

       因此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凡是看到舌红、口渴、咽痛、咽喉红肿的,表证兼有这一类表现的,兼有里热的,兼有里湿热的我们都应当禁用桂枝汤,或者慎用桂枝汤!虽然我们在临床上桂枝汤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但是主要是看舌象,舌红的,在用桂枝汤的时候就要小心一点!


       上面我们谈到了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

       同样在《伤寒论》中也谈到了,桂枝汤的加减应用。底下讲的兼证,就是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7-2 21: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3 19:04 编辑

桂枝汤禁忌证小结--《伤寒论》学习笔记25


一、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伤寒论》第16条)

第16条,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 这是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湿热内盛、热毒内盛的人,禁用桂枝汤。(《伤寒论》第17条、第19条)
第17条、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早中晚,天天喝酒者,才称得上是酒客,其体质特征为湿热内盛。

第19条、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能呕吐出脓血的人,必原先体内就有化脓性病灶,其体内定是热毒内盛。他也会应兼有发热、汗出、头痛、周身酸懒、及舌红、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热证的表现,可以与中风相鉴别。

注意! 凡是临床见到舌红病患,使用桂枝汤时要特别小心

《伤寒论》名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7-3 19: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3 19:44 编辑

桂枝汤兼证/桂枝加葛根汤,治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伤寒论》学习笔记26


       桂枝汤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十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 - 按照传统的读法,是读为项背强[shu shu]。而且这个字是“几”字没有勾,把这个字写成没有勾的字,把它读为[shu shu]是怎么来的,它对不对,应当说在汉字中就不存在没有勾的这个字。我亲自看过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翻刻宋版伤寒论》它是模拟的宋版原貌,每页几行,每行几个字,每个字形的特征,它都是照着原样临摹的,那个字就是明明有勾的,《金匮要略》的“身体强几几然”也是有勾的。所以这个字应当该回有勾的这个“几”字,这是我们现正字形,而不应当出现没有勾的,这个在汉字中不存在的这个字。然后我们要正字音,它不应当读[shu shu],不应当当作短尾巴鸟来讲,因为这个字是个通假字,通什么呢?通“掔掔”古代它读作[jin jin],我们今天读它是[qian qian] ,一声之转,读[jin jin],它和这个“紧”字的读音是一样的,你凭什么说“几几”通“掔掔” 呢?。我们的依据主要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引用了《诗经》的一句话,“赤舄[xì]几几”这句话是在《说文解字》的一处引的,而在另一处引这句话的时候,它就写成“赤舄掔掔”,在同一本书里,引用同样的《诗经》的同一句话,一处写成“几几”,一处写成“掔掔”。这个“舄”是什么呢?是复底鞋,就是那个双层底的鞋,我想双层底的鞋是贵族用的鞋,那个鞋前面有一个装饰品,拿个带子系上,我们在舞台上还可能看到这个东西,红色的复底鞋,前面系的那个装饰品,是系的非常紧的,也就是说有一处《说文解字》在引《诗经》的话写成“几几”另外一处引《诗经》的同样一句话写成“掔掔”,所以我们说,“几几”通“掔掔”。既然相通的话,我们今天在这就要这样读,项背强掔掔,如果我们把“掔掔”在该成今天这个紧字的话,就是项背拘紧不柔和,这不是一句非常通俗的话吗,所以按照成无己的注释,在加上清代的那位程先生的注解把那个勾在去掉,弄的这个字简直誰都不懂,所以我们正本清源,给它恢复原来的样子,就是写成“几几”,读如“紧紧”。“项背强几几” - 就是项背部肌肉拘紧、疼痛,不柔和的一种感觉,所以在《金匮要略》里的“身体强几几然”就是全身的肌肉都紧张,拘禁不柔和。太阳病本身有头项强痛,头痛后项部拘紧不柔和。出现“项背强几几”就是有后项部连及后背(拘紧不柔和)这提示了在经的邪气比较重,因为太阳经脉行于头项后背嘛。那么是什么邪气容易导致项背部肌肉拘紧呢?寒邪?如果是寒邪在经的话,他的全身的症状应当是无汗的。“反汗出恶风者”- 可是这个病人“反汗出恶风”他是有汗的,所以这用了个“反”。就是说它和通常见到的寒邪是不一样的,这个病人有汗,这提示了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正因为外有风邪,风主疏泄,卫阳被伤,卫外失司,所以有汗出。 外有风邪,卫阳被伤,伤的比较轻一些,所以有恶风,就是当风则恶,无风则缓,是怕冷的比较轻的一个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如果只用桂枝汤的话,只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它对驱除经脉中的邪气力量不够,所以要加一味葛根,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这张方子是解肌祛风,疏通经脉的。这是它的治法。


      葛根这味药在这张方子里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升阳发表,助桂枝汤解肌祛风,这样就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我们前面说桂枝汤发汗力弱,养正力大嘛,所以想利用桂枝汤发汗必须喝热粥,盖被子来助药力,现在用上葛根以后,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就不用再喝热稀粥了,但是仍然要求盖被子,这是葛根的第一个作用。第二个作用是疏通经脉,驱除经脉中的邪气。葛根这个药它的地面部分就是葛虅,可以爬的很远,它是藤本植物。我们一看到藤本植物,我们就想到人体的经络,所以藤本植物几乎都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一种植物的外观常常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它的作用,藤类的植物使我们联想到有疏通经络的效果。有一天我在家,有一个西医搞营养的大夫,上我家来玩,我正在那儿砸核桃吃,他说郝老师,这个核桃有什么作用啊,我信口一说,补脑益肾,他说,您凭什么说它是补脑阿? 我说,你看呀表面多象大脑阿,所以它就补脑。他说,你凭什么说它益肾呢?我说,你砸开以后成两半,这边一半象左肾,那边一半象右肾,所以它补肾。我本来是说着玩的,他就觉得更可笑了,他说,你们中医的理论就是这样的吗? 我说就这样,你说它有什么功效。他说,这个它的营养成分含有大量的脑磷脂和卵磷脂。我说,卵磷脂和脑磷脂是干什么用的? 他说,那是脑细胞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我说,那它有什么作用阿? 他说对阿,补脑益肾,可是我们西医大夫通过很复杂的实验和研究才得出的这么一个结论,你们中医大夫怎么一看外观就知道了。我说,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外观的雷同和内在的素质就有相关的地方。那天他正好带着他的儿子,我说,这个孩子,我一看就是你的儿子,我不用做DNA的检测,他长得象阿。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所以我们一旦看到这类藤本植物,那么我们就会想到它,就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此,我又想到另外一件事,1996年,我们学校派我去韩国暻圆大学做交换教授,学校同时还给我派了一个翻译,翻译比我大十岁,我站着讲课他也站着,我坐下,他也坐下,我特别不好意思,翻译比咱们小一点有时候就心安理得,人家比我大十岁,是老前辈,我是不好意思。我们在那合作了一个星期,他说,郝老师,我想回北京。我说,你怎么在这里呆不住了。他说,我一宿一宿睡不着觉。我心想,我也不好说出来,想家?这么大年龄想家。我说,为什么睡不着啊?他说,我夜里老撒尿,撒四次,撒五次,撒完一次尿就要一个小时才能睡着,刚睡着又有尿,又去撒,所以我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照这样下去我可不能在这工作了。我说怎么刚来一个礼拜,他就肾阳虚,阳不摄阴,后来我转念一想,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第二天我就观察他吃饭,早晨在韩国的那个医院的食堂吃饭,一大碗米饭,没有多少菜,就是那个辣白菜。早晨,那个老师饭量比我大多了,一大碗米饭,中午又是一大碗米饭,晚上又是一大碗米饭。我不习惯这么吃,早上,面包、牛奶在宿舍吃。中午到食堂吃一碗米饭,但是我尽可能多吃菜。晚上我在宿舍里煮面条,煮方便饺子。我说我明白了,为什么你夜尿频多,你一天三大碗米饭,你知道吗?“吃稻米尿(sui)多,烧稻草灰多”,他说,吃稻米怎么能尿多呢?我说稻米在水田里长着,它不腐烂,它天生的抗水,所以你一天吃三大碗米饭,就在利尿,你看中药的利尿药那个不是生长在沼泽潮湿的地方啊,因为它天生的练就了抗水的能力,当我们人体不能抗水,水多余的时候,你就吃那些长在水里能够耐水的植物,它就有利尿的作用。鲫鱼汤为什么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一个偏方?煮鲫鱼汤来喝呀,鲫鱼它在水里头,抗水,它不烂掉,它活的好好的,它就抗水,它就能利尿。所以我常说,大自然化育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也化育了我们最高等的生物人类。也给我们人类,给动物,提供了生命延续的必须条件,饮食、阳光、雨露、空气。同时也给我们应对健康的失调,提供了天然的植物、矿物、动物这种药物。这些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由于它们的生态环境不同,由于它们的品种不同,它们就各有偏性,我们人类健康失调以后,我们就正是利用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这些具有偏性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来纠正我们身体的健康失调,纠正我们身体内的健康失调的这种偏性,这就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我们中医学就是研究和利用大自然的恩赐来调整我们健康失调的一种学问,这就是我们怎样利用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所以当我们看到葛根这个药,在地面长着那么长的藤本的时候,我们知道葛根一定是疏通经络的。葛根在桂枝汤中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升津液,它把津液提起来,起阴气,你看这葛根在山上长着,山上多旱阿,下的雨也都流走了,它可以钻山破石,无坚不摧,把地下的那些水和营养提升起来,一直营养它那么长的枝条,所以说它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因为凡是经脉拘挛的这种病证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所以你在治疗经脉拘挛这种证候的时候,你要特别注意保护津液,当然能够利用这些升津液滋润静经脉的药就更好了,所以葛根在这个方子里头,还有滋润经脉的作用,所以对于缓解经脉的拘挛,对治疗项背强几几的这种证候,有它特殊的效果。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这个药是非常重要的,离开这个药没有任何一个药能够代替它的作用,解表的作用,疏通经脉,祛除经脉中邪气的作用,和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筋脉的作用。


       桂枝加葛根汤的临床应用:上节课谈到了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我们谈的第一个方证是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治疗的是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的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这样一个证候。由于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他的临床表现就以太阳病的头项强痛,头疼,项强一直连及到后背拘紧不柔和,使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以后,葛根在这个方子里作用有三:第一是助桂枝汤解肌祛风,解表,这样就增强了桂枝汤发汗的力量,所以服用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就不用再喝热稀粥了,当然还要盖被子保温。第二个作用是疏通经脉,祛除经脉中的邪气。第三个作用是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因为凡是经脉拘挛的证候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因此治疗经脉拘挛的证候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阴液,而且必要的时候要加滋津、润燥、解痉这样的药物。所以葛根在桂枝加葛根汤中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药物。


       这张方子我们看它的药物组成和煎服方法。《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麻黄三两” - 应该说桂枝加葛根汤中没有麻黄,原书为什么有麻黄呢? 这也许是传抄的错误,这个方子应该是没有麻黄的。宋臣在校勘《伤寒论》的时候,就在这条后面加了一条按语:如果要有麻黄的话,它就是葛根汤的药物组成了。而不是桂枝加葛根汤的药物,所以这个方子里是没有麻黄的。“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 - 为什么要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因为这两个药都是辛散的,它采的都是新鲜的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所以在煮麻黄、煮葛根的时候,要求先煮,减少它的辛温燥烈的这种特性。当然这个方子没有麻黄,所以就不存在先煮麻黄的问题了。在今天也不用葛根先煮,因为现在葛根在药房里不知道已经存放了多长时间了,辛温燥烈的特性也没有那么严重了,所以现在也和其他药一块煮。“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 上面这个量也是三次的治疗量。“温服一升” - 一次吃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 覆就是盖被子,盖被子来取微汗,特别强调这个方子的发汗力强,由于加了葛根发汗力也比较强了,不须要借热粥来助药力了。“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 剩下的就像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你看,桂枝汤法,余如桂枝法,就象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我们上几次课用了那么多的时间,来强调桂枝汤方后,那种护理的、 服药的方法,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在这里就可以体现到,喝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药后的护理方法,就象桂枝汤方后那样。“将息” - 将者养也,将就是养的意思,息就是休息。“将息”就是养息,就是调养,象桂枝汤方后那样进行调养,还有禁忌,那些饮食禁忌。因为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毕竟也是表证,所以也要禁忌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对胃有刺激的这些饮食物,防止由于饮食不当,而把正气撤向体内。你吃了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吃了对胃有刺激的,人体的正气就趋向于体内,来消化这些食物,形成表气不足,降低了人体的抗邪能力,所以在患表证期间,要对这些饮食进行禁忌。


       桂枝加葛根汤是由桂枝加葛根所组成的,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它治疗什么病呢? 首先,用在外感病,比方说病毒性感染,而引起了项背部的肌肉痉挛的,用这个方子疗效特别好,但是这种病在临床上不太多见。我记得大概是在1984年,我带着我们82级的同学,在怀柔中医院实习。一天晚上十一点,我已经睡下了,在病房实习的同学回到宿舍里,把我叫起来,说,老师,今天下午病房新收了一个病人,现在病情很严重,院长希望您去看一看。我就把衣服穿上到病房去了,我大体了解她的病情,这个病人从上午开始又发冷,又发烧,然后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这一侧胸锁乳突肌一抽筋,病人的头就往这边歪,然后就把她送到医院,到医院后,我们的同学在门诊就给她做按摩,这么一按摩,这边不痉挛了,但另一面又痉挛,头又向这边歪。然后就把院长找去了,这个院长是神经内科的,一个比较年轻的专家,然后做了神经系统的检查,怀疑她脑血栓,有脑血栓形成的可疑,就以“脑血栓形成的早期”打一个问号,就收住院了。收住院以后,我们实习的同学对病人特别关心,一看她这么歪着脖子,就又给她做按摩,一做就又向另一侧歪,反反复复歪来歪去。后来医院在她住院后,医生给她输上清开灵,没想到清开灵输了一个多小时后双侧胸锁乳突肌都痉挛。项背部的肌肉也痉挛,成了向头后仰的状态。然后同学就按摩后脖颈子,按摩了半天还是不行,这一折腾就到了十一点了,又发高烧,到四十多度,向后仰状痉挛着,眼睛也向上看。这个院长也年轻,也可能有点紧张了,他对实习的同学说,你去叫郝老师吧。这样就把我叫到了病房。我不知道下午他收了这么一个病人,我到病房一看,病人是个四十多岁的女性,这个年龄得脑血栓的不多,另外她的症状明显的就是颈肩的肌肉痉挛,而且有发烧、怕冷这些表证的现象,颅压不高,没有呕吐,有头痛但没有剧烈的头痛疼。我就觉得不是一个太严重的病,我就给他开了桂枝加葛根汤。葛根用的是40克,桂枝用的是15克,白芍用的是30克,实际上是桂枝加葛根汤把芍药的量给加重了,我主要是为了缓解她的肌肉痉挛,还有一些其他的什么药(已经记不清了),当然桂枝汤的所有的药我都用到了,其他的可能还有鸡血藤等。我说,现在你们就想办法把这些药煮上,煮好就给她吃了。我说,现在不是输的清开灵吗,我建议你把这清开灵撤掉,因为她舌淡而不红,鼻流清涕,没有热象。清开灵就是安宫牛黄丸的注射液,而逐渐通过制剂的改造而来到的,它对于热证,痰热内阻的征候有效,所以用上这种药一个多小时后,病患整个颈部出现了肌肉的痉挛,我觉得药用的太凉了,我就建议把它撤掉。那个院长听取了我的建议,就把输液给拔掉了。开完方子我就会宿舍休息去了,第二天早上八点一上班,我就到病房去了,这个病人盘着腿坐在病床上,穿着高领衫坐着,脖子也不转,但是不抽了。我就说,你怎么样呀? 她看见我居然笑了,她说,大夫,吃了您的药,大概也就是30多分钟,40分钟左右,我那后背就象火烧的一样那么热,随后出了一身的大汗,衬衣全湿了,背心也湿透了,脖子不抽筋了。我说,脖子不抽筋了,你怎么这么待着呀? 她说,我脖子还疼。我说,为什么还疼? 她把领子一打开,前面一条皮下出血,那一条皮下出血,后面整个都是皮下出血。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呀?她说,您的学生昨天给我按摩按的。   我们那个时候是二年级的同学,按摩手法大概也不太到家,可是治病心切,你痉挛我就使劲捏,弄的皮下出血。其实就这一付药,就只吃了这么一次,汗出热退,痉挛缓解,后来她又在医院住了三四天才出院,因为得让皮下出血稍微吸收一些,不能一退烧就让病人走。后来院长问我,郝老师,你看这个病人出院诊断怎么诊断,不能诊断脑血栓,人家胳膊腿活动的很好,我说那你就写,病毒性感染性项肌痉挛吧。这张方子治疗病毒性项肌痉挛,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效如桴鼓(鼓锤敲下去它就响),实际上这种病在临床上很少见,我这么多年来,就见到这么典型的一例。另外,用于治疗颈肩肌肉紧张导致头痛,颈椎病导致的颈肩疼痛,造成头疼,造成后头部疼痛。我们常常遇到的是,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颈椎病,这是知识分子常见的一个征候,尤其是现在搞电脑的人,每天坐在电脑跟前打字,姿势不动,这个姿势很固定,所以颈肩肌肉紧张导致头痛,颈椎病导致的颈肩疼痛,造成头疼,造成后头部疼痛,桂枝加葛根汤就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方子,那么我们怎么用呢? 我一般是这样,葛根30克(看情况,有时候用的少一点就20克,不能低于20克)
桂枝10克,白芍30克(把白芍量加大了,实际上就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葛根,主要是白芍和甘草配合起来,酸甘化阴,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痉挛)炙甘草6-10克,生姜、大枣一般对治疗颈椎病,劲肩肌肉紧张综合征时不太用。(而且我们还观察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些人坐在那里不动,肌肉紧张,气血活动不流畅,特别容易受风、受寒,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那个电脑的房间都是开空调的,凉风在吹着,所以都有一种风湿的问题,活动活动就舒服了,所以我就常常加一点祛风湿的药)威灵仙加上10克,秦艽加10克 (气血失和以后常常有津液不能滋润,血液运行有点不畅的表现,所以我们就又加上)鸡血藤30 ( 养血疏络,在一般情况下,就用这个方子) ,愿意的话再加一点大枣,或者加一点生姜,这就是典型的桂枝加葛根汤再加威灵仙、秦艽、鸡血藤,这么一个方子,缓解颈肩肌肉的紧张、筋挛有比较好的疗效,有很多人吃了这个方子之后呢,就出现颈项部的肌肉痉挛缓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7-3 19: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3 20:01 编辑

桂枝汤兼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新感且喘--《伤寒论》学习笔记27


       桂枝汤加减举例的第二个方子,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十八、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这一条的断句,我的建议是“喘家”,逗点,而不是“喘家作”,逗点。“喘家作”那就是喘病发作,喘病发作那不一定用桂枝汤,而“喘家,作桂枝汤”的意思是医生给病人开桂枝汤。“作”是一个谓语,这里把主语省掉了。在《伤寒论》里经常说“作汤,作什么什么汤”经常有这样的话,作桂枝汤是医生给病人开桂枝汤。为什么要给病人开桂枝汤呢?是因为病人新得了太阳中风,新得太阳中风叫“新感”。病人原来有多年的喘这叫“宿喘”,喘家就是平素有多年喘病的人,你看他哮喘都成了专家了,这才叫做喘家,喘家就是有多年喘病历史的病人,这种病人新感中风以后,就容易引发肺气宣发肃降的失调,然后引发宿喘的发作,所以这条讲的是新感引发宿喘。这个时候你是治新感呢还是治老喘呢?这个老喘,喘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了,你能够立竿见影的有效吗?所以必须先治疗新感,治新感用桂枝汤。可是他毕竟有肺气不利这种喘呀,所以要加厚朴、杏子,这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为什么加厚朴、杏子佳呀? 这样的一个新感引发宿喘的病人,你在给他用桂枝汤治疗的时候,加上厚朴和杏子兼以宽胸、利气、降肺、平喘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是这样一个意思。这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第一个适应证。


       第43条,《伤寒论》“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微喘者”- 太阳病应当发汗,泻下是一种错误的治疗。泻下以后,邪气陷于胸中,肺气不利,出现了轻微的喘。这是个什么证候呢?是个新感新喘。新感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由于风邪被误下,风邪陷于胸中,使肺气不利,出现了新喘,肺气不利,你用厚朴和杏子宽胸、利肺、降气同时也能治这个新喘。所他才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 所谓主之,就是这个病用这个方子是最恰当的,主者,当也。主和当在古汉语音是接近的,我们现代汉语读起来主和当声音完全没有关系,在古音里它的音是相近的,主就是当的意思,就是应当。这个证候,新感而误治导致新喘,风邪壅肺造成的这个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新感可以得到治愈,新的喘也可以得到治愈,所以他才说最适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才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可见,第18条和第43条这两条,它们的证候不一样。第18条,新感引发宿喘的,用桂枝汤加上厚朴杏子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所以他说,加厚朴杏子佳; 而第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可治新感新喘,所以他说,“主之”。可见张仲景在用文字上是很严谨的,应当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今天在临床上应用的不是太多。我们学校有个体育老师,这个体育老师的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感冒咳嗽、喘,到了儿童医院就说是肺炎,每次去都说是肺炎,反复发作,儿童医院总是给他用清肺1号、清肺2号,那就是麻杏石甘汤的加减方,总是按肺热治,确实,用完这个方子之后,发烧退了,喘暂时缓解了,但是过几天她又发病。那个时候任应秋老师在世,我说:“请任老师给看看吧”。任老师一看,就问:你用的什么方子呀? 我说:用的儿童医院的清肺1号、清肺2号。他问:清肺1号、清肺2号由什么药物组成阿?我说:麻杏石甘汤基本方,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葛散组成。他说:你看这孩子的脸色这么淡白,舌象这么淡白,不能再用清热药了,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孩子就吃了一个星期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说来也怪,从此,她的咳喘发烧再也没有犯过了,这个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发烧喘的病人的时候,如果他的舌是淡的,没有更多的里热的征象,我们不一定就想到了那个麻杏石甘汤。我们要想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在太阳病篇有四个治喘的方子,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后面我们遇到后三个的时候,我们还会回来和我们现在遇到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相鉴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7-3 20: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3 20:16 编辑

桂枝汤兼证/桂枝加附子汤,治汗阴阳两、伤表未解--《伤寒论》学习笔记28


桂枝加附子汤: 第20条,《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




“遂漏不止”- 太阳病应当发汗,或者汗不得法,药量太重了,该用桂枝汤的或者用了麻黄汤,结果造成了“遂漏不止”。这个“漏”是什么意思,漏就是汗出淋漓不止的意思,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是阴液所化,汗出太多,就会导致阴阳两伤。有的同学曾经问:老师,出汗不是流出的水吗,造成伤阴、伤津我能理解,它怎么能伤阳呢?其实出汗可以带走许多热量,热量不就是阳气吗,出汗的同时有许多热量外泄了,那不就会伤阳吗,但是具体到每一病人,是伤阴为主,还是伤阳为主,还是阴阳两伤,是和他的身体素质有关的。如果这个病人平素是阴虚的话,那么就可能是以伤阴为主。如果这个病人平素是阳虚的话,汗出太多,伤阳的症状对他来说就可能最突出。而我们现在讲的这一条,它是汗出太多,导致了阴阳两伤,你怎么知道是阴阳两伤呢?我们是根据他的临床症状表现。“其人恶风” - 一个(因素)是表邪未解,仍然有恶风寒,再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出汗太多阳气被伤,温煦失司。“小便难” - 什么叫难? 求之不得谓之难,想尿,有小便的意思,结果尿不出来,尿少。这一方面是阴液被伤,化源不足,另一方面是阳气被伤,气化失司,所以才导致了小便难。小便难这一个症状提示了阴阳两伤。“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 四肢轻度的拘急,活动不太利索,这是阴伤还是阳伤? 应当说这仍然是阴阳两伤。因为阴液被伤,筋脉不能够得到滋润,阴液被伤,筋脉失濡,失去了濡润,所以筋脉可以出现轻度的拘急痉挛,其实阳气被伤,筋脉失温的时候也可以出现拘急痉挛。北京在冬天是寒冷的,当你穿着很少的衣服,为了漂亮,结果在外面等车等了很长时间,你坐的这个车又不是空调车,车上贼冷,好不容易回到家了,马上接到家里的一个电话,要你拿笔把电话号码记一记,结果你拿起笔之后,发现手不会写字了,北京人叫“冻拘挛儿了”。你说,那是不是寒冷邪气伤了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经脉失去了温煦而造成的拘挛阿,所以,这里的原文“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既可以是阴液被伤,经脉失濡的表现,也可以是阳气被伤经脉失温的特征。因此我们分析这一条,它的基本病机是什么呢? 是太阳病,汗出的太多,阴阳两伤,表未解。在这种情况下,表未解,我们要解表,阴阳两伤,按照我们常规的思路,就应当阴阳双补。但是张仲景用的是桂枝加附子汤,它只用了补阳的药,没有用补阴的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思路呢?这是固阳以摄阴的思路。我来引用后世的一句话来阐述它的机理,后世有句话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这是针对大失血的病人,气随血脱的时候,现用大剂量的独参汤来益气固脱。我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张仲景在这里,固阳以摄阴,“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所以仲景没有用沙参、玉竹、麦冬这些滋阴补液的药去补他的津液,而现用了附子助阳气,固阳以摄阴,先让他不出汗了,津液和阳气不再继续丢失。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的用意,这种重视固护阳气的思想,这种固阳以摄阴的这种治疗思路和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一年修三环路的时候,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门前,修和平东桥、和平西桥,那些工人为了赶进度,真是24小时的施工阿。有一个水泥工,他的工作就是把水泥浇注到模具里后,用震荡器把水泥杵实,那个东西很重的,我是拿不动的。就这么一个工人他感冒了,那个队里的医生就给他用发汗药,感冒发烧还在工地上工作。他吃着发汗药,出汗后烧就退了,然后继续拿着那个工具杵水泥。吃了药出了汗,烧暂时退了,一上班又发烧起来,再吃药发汗药,出了汗。烧退了,再去工作,后来不动也出汗,这个工具他拿不动了。施工队里的人说,你看都成了这个样子了,真的是没有劲儿了,一 个壮小伙子。咱们旁边有个中医学院国医堂,你去哪看看吧。正好我在那儿座诊。小伙子说,他感冒一个星期了,然后就是发烧,出汗,出完汗就干活,现在别说拿那个工具,我连走路都走不动了,一会儿一身汗。我给他一量体温还发烧,舌头淡淡的,我就是给他用的桂枝加附子汤,炮附子用了15克,让他煮的时间时间长一些,桂枝用的是15克,赤、白芍各10克,剩下的就是生姜用了大概10克。这个药吃了两回,烧退了,汗就止住了,很快就恢复了体力。所以固阳以摄阴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治疗这种在外感病的病程中,汗出太多造成的这种阴阳两伤而表协还在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7-3 20: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7-3 20:25 编辑

桂枝汤兼证/桂枝去芍药汤,治胸阳不振、胸闷--《伤寒论》学习笔记29


桂枝去芍药汤证:第21条,《伤寒论》“二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在读第二十一条的时候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mèn]者”把这个满子读成[mèn]。这个满字在汉代有两个读音,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如果一个容器盛满了水,水满,这个时候读[mǎn],水满谓之满。如果这个容器不是盛水的,而是盛气的,气满你就不能读[mǎn],气满谓之[mèn]。这个字后来写成,满下加一个心字,再后来,就改成了門字里面一个心字,再简化就成了今天这个“闷”,闷是胸闷的闷。但在最古的时候,不是这么写,而是写成满字,所以我们在这里读[mèn],“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这个满字应该读[mèn],脉促胸闷者,桂枝汤主之。为什么读[mèn]呢?因为胸为气海,所以当气机不利,出现胸闷的时候,它写这个满字我们当然读[mèn]了,所以在《伤寒论》里,凡是这个满字和胸相联系的,和胁相联系的,我们就都读[mèn]。但是在习惯上,和腹字相联系,腹部的我们就读[man],腹部不是胃肠系统吗,胃肠系统是盛水谷的,盛水的,盛食物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腹胀满[mǎn]”,而不读腹胀[mèn]。“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太阳病不应当泻下,泻下以后,造成了胸闷,这是表邪内陷胸中,因为表离胸是最近的,表邪内陷胸中,使胸中气机不畅快,出现了胸闷。这种脉促就是脉快,这个脉快是邪陷胸中,胸中阳气抗邪的表现。它为什么快呀?在这里还没有完全化热,就是因为胸阳不足,胸阳不振,奋力抗邪,它就以这种增快心率的方式,来勉强抗邪的一种表现。我这句话没有说的太清楚, 比方说,我们一个人,平常抗上30斤大米走路,什么事情都没有,心率不会加快,现在让你扛上100斤大米,你恐怕走上一段路以后,就开始心率加快了,你说这个心率加快是热吗? 它不是热,它是个虚性的代偿。现在邪气陷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所以奋力抗邪,它以一种脉搏加快的方式,来提高抗邪的能力。在这个证候里,这种脉快、脉促是无力的,所以我们说它是胸阳不振,邪陷胸中,就是胸中阳气不足。治疗的方法是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胸阳,祛邪达表。桂枝去芍药汤这张方子,桂枝汤把芍药去掉了,剩下了桂枝、生姜、甘草、大枣是纯辛甘的方子,是纯辛甘的药物,这就符合辛甘合化为阳,因此它是补心阳、补卫阳的,再加上桂枝和生姜的发散作用,它就能把陷到胸中的邪气,祛邪达表,起到这种作用。为什么不用芍药? 芍药这个药是酸敛阴柔的,在桂枝汤里用它,是为了养营敛汗。现在邪陷胸中,体表的自汗出的症状还有没有呢?邪气已经陷于胸中了,体表没有邪气了,那种自汗出,营阴外泄的症状没有了。所以它就失去了治疗目标。芍药本来是敛汗的,养营的,现在没有汗出的问题了,所以在这个证候里,只是脉促、胸闷,芍药就没有它的治疗目的。不仅没有它的治疗目的,芍药这个药酸敛阴柔,还不利于胸中的阳气的畅达,它是收的,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它对于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这个纯辛甘的、温补心阳的这些药物有制约的作用,所以要把芍药去掉。张仲景用药有一个规律,凡是胸闷的,他都不用芍药,因为胸闷胸中气机不畅,用一种酸敛阴柔的药物,他认为不利于胸中的阳气的畅达,这是他用药的一个规律。由此引发我们的一个想法,现在许多冠心病的病人常常有胸闷,可是我们医生一想到冠心病,就想到是冠状动脉堵塞,就是血瘀,就会想到活血化淤,想到活血化淤就想到了用赤芍,冠心病的病人常常用到了赤芍,我想用赤芍一般问题还不大,但是不应当用白芍,用白芍可能对胸闷不利。仲景凡是见到胸闷的都不用芍药,凡是见到脐下悸的或脐上悸的都不用白术,这是后话,我们以后会谈到。桂枝去芍药汤是治疗胸阳不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5-20 16:45 , Processed in 0.237737 second(s), 59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