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楼主: 虚心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持续更新贴预计1-350)

[复制链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5 15: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5 15:20 编辑

霍乱病篇 霍乱 新虚不胜谷气--《伤寒论》学习笔记220


第391条,《伤寒论》“三九一、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吐利发汗,脉平”- 霍乱吐利又兼有表证,用过发汗,吐利也不吐利了,表证也解除了,脉也正常了。“小烦者”- 可是出现了轻度的心烦。这是怎么回事呢? “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这是因为霍乱吐利伤了里气,造成了正气不足,因此把它叫作新虚,新得的这种虚证。病好了之后呢,家属数你病了这么多天,也没有好好吃饭,好好补一补吧,给他吃好些东西,结果吃完了他不能够消化,因为他在患病的过程中,正气受到了损伤,里气不足,新虚。所以他不能够消化这些食物,这叫新虚不胜谷气,所以饮食停滞在胃肠,然后就出现了心中不安的,心烦的症状。这就提示了病后,要节制饮食,霍乱病篇的最后一条,强调了病后节制饮食的这种护理方法,实际上也是保护胃气,这种治疗原则的一种体现。霍乱病篇的内容我们就谈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5 15: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5 15:40 编辑

霍乱病篇 小结--《伤寒论》学习笔记221


所谓霍乱病,或者感受外来的暑邪、湿邪、寒邪,或者内伤饮食生冷不洁,或者内外合邪而造成这种病,之所以把它叫做霍乱,是因为它起病之初 就突然出现了剧烈的吐泻。因为它常常兼有表证,所以放到六经病篇之后和伤寒病相鉴别。

对于霍乱病的治疗,由于水邪的用五苓散。由于中阳不足的用理中汤,理中丸。由于真阳衰微、甚至说脾肾两衰的用四逆辈。你看涉及到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等。霍乱吐利好了之后表邪未去,身痛不休的,不能够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吐利止,表邪也解了,还要节饮食慎起居,吃的太多了容易消化不良,引起轻度的心烦。减少饮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伤寒论》中所说的霍乱病,就是这么多。其实霍乱病作为古代的一个常见病来说,后世有许多研究,又有许多治疗霍乱病的专书、专著问世,而霍乱病的分类,又有什么干霍乱、湿霍乱等等,那是后世的发展,《伤寒论》中只给霍乱病的治疗作一个开头,作一个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5 15: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5 15:59 编辑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 阴阳易、劳复的基本概念--《伤寒论》学习笔记222


我们前面讲了六经病证篇,也谈了六经病证后面所附的霍乱病脉证并治篇。《伤寒论》10卷22篇,我们通常所说的398条,112方,是指的从“辩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上,第五,到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这10篇的内容。这10篇内容,注家们把它叫做“洁本”,因为从明朝以后,《伤寒论》10卷22篇,前面4篇是辩脉、平脉,伤寒例、痉湿暍,后面8篇是“可与不可”,从明朝方有执以后,认为前面的4篇是王叔和编的,后面的8篇又是王叔和重新给整理,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述六经病证的,他只不过是用治法“可与不可”来表述六经病证。所以就认为中间这10篇,才是真正的《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当然,方有执、俞嘉言、程应旄这些人,他们的这些观点,我们今天也要另外看。从历史上来看,许多注家对方有执,俞嘉言猪家的这种认识,也是有不同见解的,但是从此之后,人们就把中间这10篇内容当作学习《伤寒论》的重点,这倒是事实,直到我们今天,仍然是取这10篇的原文,进行选择、进行注释,作为我们大学的教材,也作为我们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主要是主治医师的考试的范围。因此,我们所说的《伤寒论》最后一篇,不是那个“辩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而是指的“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我们今天就讲最后一篇。它的篇名,叫“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我们就需要先解释一下,什么叫“阴阳易”,什么叫劳复。


所谓“阴阳易”,就是大病初愈,阴阳气血没有完全恢复,大病刚刚好,从正气的角度来说,阴精阳气,气和血没有完全恢复,而脏腑的余热也没有完全消尽,脏腑余热未了,这个时候在护理上,应当特别注意“节饮食,慎起居”。所谓“节饮食”是要节制饮食,选择饮食,不能吃那些不好消化的,辛辣刺激性的,生冷油腻的饮食等等。所谓“慎起居”就是要特别注意生活作息,不要劳累,不要辛苦等等,这样才能够使余邪消退,正气慢慢的恢复。如果不注意“节饮食,慎起居”,就可能造成病情的复发。我们这里所说的“阴阳易”,是指的一个大病刚刚好,大邪已去,但是正气没有完全恢复,余邪没有完全消退,这个时候如果和人行房事的话,原来有病这个人可能就使没有病的那个人被感染邪气,如果是女病传于男的,这就叫“阴易”。如果原来是男病人,现在传给一个女的,这叫男病传于女,这叫“阳易”,合起来就叫“阴阳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5 15: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5 16:02 编辑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 阴阳易(烧裈散方)--《伤寒论》学习笔记223


阴阳易这个征候到底是什么病呢? 以前有人开玩笑说是艾滋病,我说汉代还没有发现艾滋病,而且艾滋病它有很长的潜伏期,而这个病是现世现报,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 “阴阳易”这个病,就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它是个什么病,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去年,有一个美国医学杂志,它有几期请我做编审,有些稿子呢,我看,结果我们看到有一篇稿子,是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一个中国医生写的,他说他发现国外一种性病。它的临床表现、它的感染途径和《伤寒论》中所说的“阴阳易”十分接近,因此他认为《伤寒论》中所说的“阴阳易”是一种性病。“阴阳易”这个证候,在我们五版教材,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正规的条文编进去,它是作为一个附篇,备考原文。那么考虑到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后很可能出国,所以我们把“阴阳易”这个证候,介绍给大家,现在我们看备考原文中所附的392条。


第392条,《伤寒论》“三九二、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讲解:“其人身体重,少气”- 这是精气大伤,正气虚衰的表现。“少气”这个词我们以前提到过,那个栀子豉汤适应证,当胸中郁热扰心,可以见到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如果郁火伤气,那么就可以兼见少气,治疗用栀子甘草豉汤,清宣郁热,兼以益气。所以少气是正气不足,正气被伤的表现。“身体重”- 这是正气被伤,身体就感到极度的疲倦、倦怠、沉重,翻身都翻不动,所以这个身重不是邪热盛,而是正气衰,我们说是房事以后,精气大伤,正气虚衰。第二组证候,“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 隔过几个证候,然后)膝胫拘急者”- 两组拘急的证候,一个是少腹拘急疼痛,而其这个拘急疼痛呢,向阴部放散,“引”就是牵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向阴部放散,少腹部拘急疼痛,向阴部放散,这是少腹部的肌肉筋脉痉挛的表现。那个膝胫拘急呢,就是小腿的肌肉痉挛拘急。这两组证候,都是阴精被耗,筋脉失养所造成的。身体重,少气,是精气大伤,少腹拘急疼痛,向阴部放散,又加上小腿肌肉痉挛,是阴精被耗,筋脉失养,这是正虚。既然被感染了毒热,就会有毒邪的表现,“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 这就是邪气盛,毒热盛的表现,是毒热上攻所造成的。所以这样一个“阴阳易”的证候,显然是毒热内盛,毒热上冲,又有阴精和精气大伤,虚实夹杂,或者说正虚邪实。张仲景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呢?用烧裈散。“裈”就是裤子。


《伤寒论》“烧裈散方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妇人中褌”- 褌就是裤子,中就是内,内裤。“近隐处”- 这个地方都是败浊之物所污染的地方。不能够直接喝,要“取烧作灰”“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要用水调和起来,光喝这个干的布灰的话,容易呛嗓子,不便于吞咽,日三服。“小便即利”- 吃了这个东西小便就会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褌烧服”- 实际上这个方法,是取原来那个病人的一些分泌的败浊之物,烧毁以后来服。那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东西能给人来吃吗? 这个东西能有什么疗效? 可是古人为什么想出这么一招儿来呢? 那就存疑待考吧,不要轻易否定它,那么牛痘不就是有病的人的一些分泌物,给没有病的人接种上之后,增强了免疫机能的吗。关于阴阳易我们就谈这么多, 首先要特别明确的是,“阴阳易”不是房劳复。什么叫房劳复呀?一个外感热病,一个大病刚刚好,脏腑郁热未了,阴阳气血未复,这个时候如果因房事不当,因房事而使得病情复发的,就是这个病人本身病情复发的,这就叫房劳复。所以房劳复是病热本身复发,而“阴阳易”呢,是没有病的那个热新得的病,所以这两个是两码事。有人报道,他把房劳复当作“阴阳易”,我看到过这种报道,实际上他描述的是一个房劳复,因房事时病情复发,又出现了发热的一个病人,可是他把这个病叫做“阴阳易”,那是张冠李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5 16: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5 16:07 编辑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 差后,劳复、食复、食积内停(枳实栀子豉汤加减)--《伤寒论》学习笔记224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下面我们谈谈劳复。什么叫劳复呢?还是大病初愈,脏腑余热未了,阴阳气血未复,这个时候过劳。“过劳”并不是让你干多么重的体力活,而是指的多思、多虑伤神,多言、多动伤力。或者说坐的时间长了些,大病刚刚好,亲戚朋友都来看看,说话多了一些,坐的时间长了一些,结果又出现了发热,使病情又有反复,这就叫劳复。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涉及到这些证候的治疗。食复? 也是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大病初愈的时候,因饮食不当,尤其是家属,觉得病人这么多天发高烧,也消瘦,正气也耗伤,所以病人一好,家属就迫不及待地给病人做许多,富含营养物质的饮食,希望他能够补一补,没想到适得其反,因为吃了补的这些食物,导致了病情复发。我们学校有个老师,她不是学医的,她的母亲,原来我在东直门医院的时候,做住院医生,她的母亲在我那病房住院,是脑血管病,我们治疗之后,病人也能够下地了,可是在这治疗期间,病人的体力也比较弱,也比较消瘦,她这个女儿、儿子都非常孝顺,病人症状缓解以后,就给他妈妈顿牛肉、炖元鱼汤,每想到吃完了,老太太引发了急性胃肠炎,吐泻不止而导致死亡。所以有时候,不仅仅是外感热病怕食复,就是一些内科杂病饮食不当也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对热病的食复,我们也要特别的警惕,所以在病后,才要求节饮食,慎起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里头有劳复这个词,没有“食复”,和“房劳复”这个两个词,食复和房劳复见于后世的著作,但是实际上在《伤寒论》的“差后病篇”里涉及到食复的问题,所以有人就说,《伤寒论》的劳复,包含了食复在内,这个劳复含义是广义的,这个说法供大家参考。差后病是指的什么?  除了劳复,除了食复,除了房劳复,除了阴阳易之外,那么差后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也要在这一篇讨论,比方说,遗留下来的余热未退,遗留下来的余寒未了,遗留下来的水湿未尽,这都属于遗留问题,都会在“差后病脉证并治篇”里头讨论。


现在我们就看,仲景怎么治疗劳复和食复的。第393条,《伤寒论》“三九三、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回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三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大病差后”- 指的是伤寒病,刚刚好了以后,因多思多虑劳神,多言、多动劳力,使得病情复发,又出现了发热,治疗用枳实栀子豉汤,他只说了劳复,没有说这个劳复病人有什么症状。“枳实栀子豉汤”- 由枳实栀子和豆豉作组成。栀子和豆豉它们显然是清宣郁热,热在胸膈,要用它们。那么枳实呢,是行气宽中的,所以这个方子,应当有清热除烦,宽中行气的这种作用。所以它应当治疗病后劳复出现了发热,余热在胸膈,又有腹部气机不畅,轻度的腹满。下面有腹满,上面有心烦,所以和我们在太阳病篇所学的那个,栀子厚朴汤的适应证相类似,但是栀子厚朴汤的适应证的那个热已经完全下扰,所以上有心烦,下有腹满,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而枳实栀子豉汤的适应证呢,它没有用厚朴,只是用了枳实,它还继续用了豆豉,说明这个热还是偏于胸膈。“清浆水”- 清浆水,是什么东西? 历代医家说法不同,我们讲义引用了吴仪洛的话,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粟就是小米,就是煮这个小米煮熟了的时候,“投冷水中浸五六日”,把这个煮熟的小米放到凉水中泡五六天,“味酸生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这种说法,我觉得比较可靠。为什么比较可靠,在山西、在河北、在河南,百姓们都吃一种酸菜,这种酸菜和我们北京的酸菜不同,它的做法,是把白菜,或者荠菜的叶子,洗干净之后,切碎了,用开水焯,焯上一遍,不象我们北京用生的菜。焯完了之后,要绝对注意不能被杂菌所污染,然后到也做酸菜的邻居家,要一点酸菜汤,实际上里边是乳酸杆菌,自己家里弄一大锅水,放上很少的几粒米,然后水煮,煮成特别清稀的米汤,就几乎看不见米的这种米汤,然后把米汤放凉了之后,把从邻居家要来的酸菜汤倒进去,然后让它发酵,这实际上是依靠乳酸杆菌把这个清稀的米汤通过发酵,和我们做酸奶一样,通过发酵这个过程,等这个水酸了,然后浸泡这个菜,这个菜泡的时间长了,也是酸酸的,这就叫“清浆水”。在河北、山西、河南都知道这种东西。那么清浆水有什么作用呢? 它是酸味的,它是甜味的,它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消食化滞的作用,所以,山西、河北、河南农村的农民,当他们夏天受一些暑热、烦渴都知道擓一点这个清浆水,就是泡酸菜的这个水来喝,所以我觉得吴仪洛说的和我们现在见到的农村做酸菜的这个清浆水,做法是接近的。那么对于一个病后劳复的人,余热未尽,又可能会有食滞内留,用青浆水来煮这个药,是非常合适的。底下,徐灵胎认为,米泔水放酸即为清浆水,这个不大对头,这个米泔水就是淘米水,那么淘米水常常盛这个淘米水的容器不洁净,所以它放酸恶劣常常会受到杂菌的污染,是酸是臭的,所以不能喝它。“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即1400毫升),空煮取四升”- 什么药都不放,前面叫煎,“凡有汁而干谓之煎”,在这他没有用煎字,却用了个空煮,用空煮是说,只是把清浆水再加热浓缩。为什么要加个空呢? 这就是告诉你,煮的意思是一定要加药才叫煮,现在没有加药,我就在火上加热,所以我就要用个“空煮”,所以空煮就是煎,煎就是空煮。就是把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清浆水七升,加热浓缩到四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想他是为了万一这个清浆水被杂菌所污染的话,这样通过煮沸,那么就可以杀灭杂菌。“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最后下豆豉),更煮五六沸”- 你看,一加上一个药之后,就用“煮”了,煮五六个开。“去滓,分再服”- 这是两次的量。“覆令微似汗”- 因为有豆豉,可以使胸膈中的郁热从表而透,所以要轻轻的发汗,要盖被子保温,稍稍的、潮潮的出一点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这里所说的若有宿食,实际上是指的有食积内停,也包括病后的食复,饮食不当,饮食停滞,结果导致了发热,那么就在枳实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一味大黄。“博棋子”就是围棋子,五六块围棋子那么大的大黄,要知道这是两次量,所以一次也就是用两三块,量是可以的,有着清肠道余热,化食积的内停这样的作用。我们讲义上的注解:“博棋子,即围棋子大小,”这个解释还行,结果后面引用了《千金方》中的一句话说,“羊脂煎方后注云,棋子大如方寸匕”一方寸匕,是边长为2.3厘米正方形的,这么一个东西,如果要是这么大块的大黄的话,恐怕这个人有点受不了。再用上它五六枚,你想汉代的一寸,就是2.3厘米,边长为2.3厘米的正方形,就叫一方寸匕,这么大一块大黄,那肯定这个大黄不能象纸一样薄吧,它总是块吧,要是五六块这么大的大黄,那恐怕这个人受不了。所以引《千金方》的这个说法是不大合适的。下面,引这个《服食门》“博棋子长二寸,方一寸”这是另外一种棋,不是围棋,另外一种棋也叫博棋,这个棋子更大,长二寸等于4.3厘米,方一寸等于2.3厘米,那就是宽和厚都是2.3厘米,用这么大的大黄,五六块的话,什么人都得洞泄无度。所以有时候我们引注家,有时候引完了,不大合适的话,反而让人更看不懂了。你就到《千金方》之前为止,只是说象围棋子那么大小,人们还能够接受,那么小块的大黄,一次就是吃两三块,这还凑合。所以这个方子,实际上既治疗劳复,加大黄后也治疗食复,也兼治食积内停。



栀子豉汤类方,我们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谈到过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现在我们再加上
枳实栀子豉汤,一共六个方子。它们都属于栀子豉汤类,我们在复习栀子豉汤类的时候,应当把它们放到一起,共同的来鉴别、比较、对照。



我们说《伤寒论》中有7个方子后面会有加减,这7个方子我们曾经说过,小青龙、小柴胡、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最后一个就是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豉汤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加大黄,简单的很。所以前六个方子的加减,如果我们细心研究《伤寒论》的话,那么应当从它的加减中来体会、学习张仲景随证化裁的用药思路和用药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8 14: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8 14:54 编辑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 差后,更发热(小柴胡汤,等)--《伤寒论》学习笔记225


现在看第394条,《伤寒论》“三九四、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伤寒差以后,更发热”- 大病好了以后,原来他就是一个发热性的外感病,那么大病好了以后,又出现了发热,这个时候怎么办? 仲景采取了一个执简驭繁的方法,用非常简单的一个分类方法,去指导复杂的病情的辩证论治。他怎么简单呢?他就把病后出现的“又发热”分了三类,“脉浮者,以汗解之”- 如果脉明显的浮的,用汗法。“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如果脉明显的沉实的,用下法。“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如果脉既不浮也不沉的没有明显的浮,没有明显的沉,不管他是什么临床表现,只要是病后又出现了发热,统统用小柴胡汤。这就叫执简驭繁。病后出现了病情的复发,又出现了发热,应当说事情很复杂,可是张仲景呢就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分类方法,来驾驭繁琐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就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差后复发热,小柴胡汤是个很好的解热的方剂,我们前面曾经谈到了,小柴胡汤可以治疗那些类型的发热呢?治疗往来寒热; 治疗呕吐而发热;治疗头痛发热“头痛发热这属少阳,”; 治疗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现在我们讲的是,它还可以治疗差后复发热。可见小柴胡汤,是治疗发热的一个极好的方剂,当然前面几种热型,我们在讲小柴胡汤适应证的时候,都讲得很详细,我们在这里只是大体地归纳一下,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都可以治疗那些发热。“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394条并没有提出用什么方子,那大家很可能想到,那脉浮的以汗解之,这是大病刚刚好,那就不能用麻黄汤,对不能用麻黄汤。“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用什么方子好呢?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方子好?泻下的,有人提出用大柴胡汤,对,那么张仲景有没有提出具体的方子呢?在那个“可下病脉证并治篇”是后8篇的它说“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脉沉实者,下之解,宜大柴胡、大承气汤。”这一条就不充了第394条,“脉沉实者,以下解之”用什么方子的问题。当然首选大柴胡。“脉浮者,以汗解之”- 在这里也没有提出用什么方子?我们同学说用桂枝汤,这完全是正确的,那么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可发汗脉证并治篇”里,有一条说“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脉浮者以汗解之,宜桂枝汤。”所以学到这里,我们同学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仲景用方的规律了。第394条是一个重要的条文,这对我们处理病后出现了复发热,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8 14: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8 15:05 编辑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 差后,腰以下水肿(牡蛎泽泻散)--《伤寒论》学习笔记226


现在看第395条,《伤寒论》“三九五、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这是病后遗留下的水湿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不是说病后的若干问题吗,有的是食复,有的是劳复,有的是遗留下来的余寒,有的是遗留下来的余热,有的是遗留下来的水湿,那么这一条就是病后遗留下来的水湿。大病差以后,由于气化不利,致使湿热壅滞,水气不行,停聚腰下,可见腰以下肿满,既然有水肿那一定有大小便不利,而水热邪气、水湿邪气,壅滞在腰以下,包括了腿肿,腰以下肿,这脉就不应当是浮,而应当是脉沉,《金匮要略》关于水气病的治疗,说,腰以上肿者,发其汗,腰以下肿者利小便,这是它的精神啦。腰以上肿的,因势利导,用发汗的方法,使水邪从表而走。而腰以下肿的因势利导,使水邪从小便、从大便而走。那么现在水热邪气,留滞腰以下,腰以下出现了水肿,仲景用了牡蛎泽泻散。


《伤寒论》“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蒌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牡蛎泽泻散这张方子,是逐水清热、软坚散结的,你看他所用的药,牡蛎,熬,熬就是炒,这里用的是个煅牡蛎, 泽泻、蜀漆,蜀漆就是常山的苗,我们今天药房里没有,如果要用的话,那就用常山来代替。“暖水洗去腥”- 就是用温水,把蜀漆的那个腥味洗一洗,减少它对食道和胃粘膜的刺激。“葶苈子,熬”- 实际上就是炒葶苈子。“商陆根,熬”- 炒商陆根。“海藻(洗去咸)”- 因为海藻是海里的东西,表面上有一层海盐,所以要把它洗掉。“瓜蒌根”- 就是天花粉。“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 做成散剂了。“白饮和服方寸匕”- 用白米汤每次调服一方寸匕,因为这些药大多数都是植物药,我测过五苓散,一方寸匕五苓散,大约是5到6克,而这个方子呢可能比五苓散的质量稍稍重一些,因为它有牡蛎,那一方寸匕的话大概是6克,或者6克多一点,一次就吃这么多,一天吃三次。“小便利,止后服”- 小便通了就行了。泻水的方子,我们在《伤寒论》中学过几个?十枣汤有泻水的作用。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有泻水的作用。 牡蛎泽泻散有泻水的作用。这三个方子,应当说它们用的这个药,都是比较峻烈的,我们今天这些药都当作有毒药来对待,轻易的不怎么用,象甘遂、芫花、大戟、商陆,这些要在通常情况下不怎么用,所以十枣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牡蛎泽泻散,今天在临床上用的不多,但是我们应当会区别它们。十枣汤主要是泻胸水,治悬饮。治疗饮停胸胁,证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胸腔积液等等。大陷胸汤或者大陷胸丸,它是治疗的结胸。那是热和水饮邪气相结,如果水热互结,结的病位偏高的,出现了胸痛、汗出、短气、心中懊憹、项亦强、如柔痉状,用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峻药缓攻。至于大陷胸汤的适应证,我们在太阳病篇结胸证曾经谈到,它既适合于水热结于中焦的,心下痛,按之石硬,短气烦躁,心中懊憹,膈内拒痛。也适应于治疗,水热互结,病位偏下的,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那是个泻热逐水的,它的水的部位呢,在胸腹腔,以疼痛为主,胸痛、腹痛为主。十枣汤适应证,它的水的部位,在胸腔,没有涉及到腹腔,但是十枣汤证,热象不明显,而大陷胸汤证和大陷胸丸证,热象明显,这是这两者明显的区别。十枣汤证,和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都没有水肿,而牡蛎泽泻散是治疗水肿的,是水热邪气留滞于下焦,出现了腰以下,当然包括腿了,水肿,这个方子也是很峻烈的,所以这三个泻水的方子,我们应当学会鉴别。那么大家说了,你为什么不拿真武汤、五苓散和猪苓汤和这三个方子相鉴别呀,真武汤、五苓散、和猪苓汤它们不是泻水,而是利水,利水主要是使水邪从小便而走,泻水呢,主要是指水湿、水邪,从大便而通,从大便外排,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把利水和泻水区别开来。利水的那三个方子,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药物都比较平和,重点是利尿,或者它治疗阳虚水泛,或者它治疗水热互结,又有阴虚,或者它治疗太阳膀胱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调。它们和我们刚才讲的三个泻水的方子,所治疗的适应证,完全不一样。牡蛎泽泻散证,我们就谈这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8 15: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8 15:18 编辑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 差后,喜唾(理中丸)--《伤寒论》学习笔记227

这个差后病篇,下面有396条,《伤寒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喜唾”- 这里的喜唾,就是常常的吐涎沫,就是口腔中,分泌大量的清稀的唾液,这是两太阴虚寒,饮邪不化的表现。两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脏,和手太阴肺脏。这两个太阴虚寒,所以饮邪不化。那么为什么你不单纯讲脾而要联系上肺呢? 因为张仲景说“胸上有寒”我以前曾经说过,古代没有“痰”这个字,如果出现痰,出现饮,他有时候就用寒字来代替。所以这是两太阴虚寒,胸是肺所在的部位呀,所以是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虚寒,饮邪不化,所以他就吐大量的清稀的唾液,这实际上也是阳不摄阴的一种表现,饮邪不化阳不摄阴。治疗用理中丸来温两太阴,来化寒饮。


我们学到这儿,就是我们联想起,过去我们所讲过的内容。那个吴茱萸汤适应证有“干呕,吐涎沫,头疼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也治吐大量的清稀的痰涎。我们在少阴病偏第324条提到“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膈上也是胸中呀。这三个方子,四逆汤、吴茱萸汤和理中丸,都可以温化寒饮,或者说都可以温化胸中膈上的寒饮,而这三个方的适应证,理中丸的适应证之一,有喜唾,久不了了。吴茱萸汤的适应证之一,有明显的吐涎沫。那个四逆汤的适应证之一,虽然没有说吐涎沫,只是说到干呕,但是它明确的说膈上有寒饮,有寒饮也很可能出现吐涎沫。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见到饮邪不化,吐清稀痰涎的这种证候,我们要考虑,这是由于脾肺阳虚的缘故呢? 还是由于胃寒饮邪不化的缘故呢? 还是由于肾阳虚衰饮邪不化的缘故?这也就给我们治疗清稀的涎水,也就是流清稀的哈拉子,你是用理中汤呀,用吴茱萸汤呀,还是用四逆汤来治疗必须作一个选择。所以我们要把这三个方证,所涉及到的喜唾,吐涎沫和胸上有寒饮联系起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8 15: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8 15:21 编辑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 差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学习笔记228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我们《伤寒论》讲义的最后一篇,这一篇的内容我们还没有讲完,我们把剩下的讲完之后,我们再给这一篇作小结。第397条,《伤寒论》“三九七、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这条描述了一个外感热病,病后高热已退,但是余热未尽,形气两伤。“气逆欲吐者”- 为什么说它余热未尽,这个余热在什么地方?我们是根据“气逆欲吐”这个症状来的,这是余热在胃,胃气失和,而出现了为气上逆的临床表现,那么这种病人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的是,不仅他有气逆欲吐的这个自觉症状,而其食欲不振,或者是根本没有食欲,恶闻荤腥,他讨厌闻油腻的味道,甚至炒菜的味道他都讨厌,他在家里会说,你们不要炝锅,不要炒菜,这个油烟子的味道我受不了,我一闻我就恶心,这正是一个余热在胃,胃气上逆的表现。“虚赢少气”- 我们为什么说他形气两伤呢?这里所说的“虚羸少气”这四个字把一个大病初愈、形体消瘦、弱不禁风、正气不足的这样一个病人,非常形象的给我们呈现在面前。大家想一想,发高烧之后,这个人虽然站起来了,病好了,烧退了,但是消瘦,弱不禁风,这不就是虚羸吗,所以我说他是形伤。为什么说他是气伤呀? 他少气,上气不接下气,动则感到气就不够用,这是气伤的表现。在《伤寒论》里有少气和短气,那么短气呢是有形邪气阻滞,使胸中气机不利,我们在讲大结胸证的时候,提到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当水热邪气相结的部位偏高的时候,他又胸痛,有短气,有烦躁,有心中懊憹等等,那个短气,是实证是有形邪气阻滞气机。少气,在《伤寒论》里是指的正气虚,气不够吸,这就象我们在讲栀子豉汤适应证的时候曾经提到,那是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蕴郁心胸,轻的见到虚烦不得眠,重的就见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如果火热伤气而兼见少气的,那么就用栀子甘草豉汤,清宣郁热,兼以益气。所以那个地方我们提到了少气,那个少气是火热伤气所造成的,所以用甘草来补气。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虚羸少气”也是热病耗伤了人体的正气,因此这个证候它的基本病机就是余热未尽,形气里两伤。当然有的医家说它是气阴两伤,或者气津两伤,或者气液两伤,这些说法都是可以的,不过我觉得用“形气两伤”来描述、来揭示这种虚羸少气的,这样弱不禁风,形体消瘦的现象,似乎更准确一些。治疗用竹叶石膏汤,清余热,益气阴。


《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热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竹叶石膏汤这张方子,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和粳米所组成。我们看它的药物组成,我们发现它和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应当说是同一类的方子。白虎加人参汤是知母和石膏相配,而竹叶石膏汤不用知母,用了竹叶,是竹叶和石膏相配。知母和石膏相配,清热力强,又有养阴的作用,而竹叶和石膏相配,相对来说清热力量就弱了,但是它有清心除烦的效果,这是一组药。人参、粳米和甘草,这是白虎加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共同有的药物,它有着益气生津的作用。不同的是竹叶石膏汤用了麦冬,增强了补肺阴、不胃阴的这种作用, 而白虎加人参汤它里面没有用麦冬。还有一个不同的是,竹叶石膏汤用了半夏,半夏是个辛温的药物,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由于半夏的运用,就使得竹叶石膏汤这张方子的整个的寒凉的特性低于白虎加人参汤,而又兼有很好的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所以竹叶石膏汤经常用于热病后期,形气两伤,而余热在胃,胃气不和的证候。是一个热病后期善后的很好的方子。伤寒病后期也在用,温病后期也在用。尤其是温病后期,是个经常用到的方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28 15: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28 15:28 编辑

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 差后,应当节饮食--《伤寒论》学习笔记229


差后病篇的最后一条是398条,《伤寒论》“三九八、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我们说《伤寒论》原文398条,112方,讲到这里,终于涉及到了第398条的内容。这个条文和“霍乱病篇”最后那个条文的意思是一样的,一个热性病的病人。“脉已解”- 从脉象上来看邪气已经完全解除了。“而日暮微烦”- 到了傍晚的时候有点轻度的心烦,或者是轻度的烦热。这是怎么回事?“新差”- “差”就是病愈,应当说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中,所写的这个“差”没有病字旁,我们的讲义上给这个字加了一个病字旁成了瘥,这不是底本上原来的字。病人刚刚好,正气还没有恢复,“人强与谷”- 也就是说家属是好心吧,认为应当多给病热多吃一点富含营养的东西来补一补。“人强与谷”就是哄着他,让他多吃一点,吃一点好的。因为他,“脾胃尚弱”- 脾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他就不能够消化这些饮食,导致了这些饮食积聚在胃肠道,食郁化热,郁热扰心,就出现了轻度的心烦。这种情况怎么办?一般情况下不用药物治疗,“损谷则愈”- 减少一点饮食,吃的少一点,他就好了。所以在“差后病篇”的最后一条,强调了病后应当节饮食的重要性。这在临床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对于一个大病后期的病人,一定要提醒他的饮食禁忌。一个腹泻的病人,拉了几天,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拉了几天,形体也消瘦了,身上也没有劲了,现在不拉肚子了,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应当多吃一点好的东西,家属也觉得他应当多吃一点好的东西,结果鱼肉蛋虾全吃,最后造成了一个慢性的腹泻,这个腹泻就是肠炎。痢疾更是这样,刚刚病好了之后要忌食鱼肉蛋,应当忌一个星期,所以病后不要急于用食补,而要等肌体的机能完全恢复以后,再去适当的食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伤寒论》的最后一条,强调了节饮食的重要性,所以贯穿《伤寒论》始终的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我们说在“太阳病篇”的第一个方子 桂枝汤,这张方子里头,4个药是来自于食疗,而且服药以后,要喝热稀粥,要特别注意饮食禁忌,体现了保胃气的精神。最后一条,398条,病后要节饮食,要慎起居,体现了保胃气的精神,所以后世医家说,保胃气,存津液,是贯穿《伤寒论》自始至终的,一个精神,一个治则,一个原则。这就是强调了,保护人体正气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5-20 19:39 , Processed in 0.142604 second(s), 59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