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17759|回复: 8

中医的火、相火与君火(还有火的案例)

[复制链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发表于 2017-12-18 18: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虚心 于 2018-3-27 23:47 编辑


  古往今来,把君火和相火说清楚了的,只有黄元御、彭子益两位大师而已。
  三论相火与君火
  我们且看看别的大师怎么说这个问题:
  <<景岳全书>>:余向释<<内经>>,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义,说固详矣,而似犹有未尽者。及见东垣云∶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丹溪亦述而证之。予闻此说,尝掩口而笑,而觉其不察之甚也。由此兴感,因再绎之。
  夫<<内经>>发明火义,而以君相明位四字为目,此四字者,个个着实,是诚至道之纲领,有不可不阐扬其精义者。亦何以见之?盖君道惟神,其用在虚;相道惟力,其用在实。故君之能神者,以其明也;相之能力者,以其位也。明者明于上,为化育之元主;位者位于下,为神明之洪基。此君相相成之大道,而有此天不可无此地,有此君不可无此相也,明矣。
  君相之义,岂泛言哉!至若五运之分,各职其一,惟于火字独言君相,而他则不及者何也?盖两间生气,总曰元气,元气惟阳为主,阳气惟火而已。第火之为用,其道最微,请以火象证之。如轻清而光焰于上者,火之明也;重实而温蓄于下者,火之位也。明即位之神,无明则神用无由以着;位即明之本,无位则光焰何从以生。故君火之变化于无穷,总赖此相火之栽根于有地,虽分之则一而二,而总之则二而一者也。此君火相火之辩。凡其为生化,为盛衰,为本末,重轻攸系,从可知矣。人生所赖者惟此,故<<内经>>特以为言。
  这段话有几个问题可以看得很清楚:
  1、君火以明,明于上,相火以位,位于下。
  2、以火之象比拟,其光焰明于上,而实质温蓄于下,火之位也。
  3、君火、相火都是人正常的生理之火,而非病邪,故时时存在,而非用则明,不用则不明。
  再说说相火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景岳全书>>:后世诸家咸谓相火寄在命门,是固然矣。然以予之见,则见君相之义,无藏不有。又何以辩之?盖总言大体,则相火当在命门,谓根 在下,为枝叶之本也。析言职守,则脏腑各有君相,谓志意所出,无不从乎形质也。故凡以心之神,肺之气,脾胃之仓廪,肝胆之谋勇,两肾之伎巧变化,亦总皆发见之神奇,使无其地,何以生此?使地有不浓,何以蕃此?此皆从位字发生,而五脏各有位,则五脏亦各有相,相强则君强,此相道之关系,从可知矣。故圣人特命此名,诚重之也。而后人指之为贼,抑何异耶!此万世之疑窦,故予不得不辩。
  这段话张景岳说君相二火五脏六腑皆有,我实不苟同,明明手少阳三焦经相火,足少阳胆经相火皆秘于肾脏,这涉及到六经气化的问题。张氏在这没有说明,是他自己不懂还是不说,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什么相火寄于肝脏,待时而用,确属于虚妄。
  盖肝体阴而用阳,主生发而藏血,何来有火,若有火则必发热,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
  若说肝有正常的肝气,这还差不多。
  所以说相火寄于肝脏之说,不值一驳。
  再来看看<<类经>>:
  <<类经>>: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明天之六气惟火有二之义也。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阳在上者,即君火也。阳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应离,阳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应坎,阳在内也,故相火以位。火一也,而上下幽显,其象不同,此其所以有辨也。
  愚按∶王氏注此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又曰∶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曰相火以位。详此说,是将明字改为名字,则殊为不然。此盖因至真要大论言少阴不司气化,故引其意而云君火不立岁气。殊不知彼言不司气化者,言君火不主五运之化,非言六气也。如子午之岁,上见少阴,则六气分主天地,各有所司,何谓不立岁气?且君为大主,又岂寄空名于上者乎?以致后学宗之,皆谓君火以名,竟将明字灭去,大失先圣至要之旨。夫天人之用,神明而已,惟神则明,惟明乃神。天得之而明照万方,人得之而明见万里,皆此明字之用,诚天地万物不可须臾离者。故<<气交变大论>>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皆君火以明之义也。
  又如周易说卦传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由此言之,则天时人事,无不赖此明字为之主宰,而后人泯去之,其失为何如哉?不得不正。
  可以看出<<类经>>的说法与黄元御和彭子益两位所说的如出一辙,并无二致。
  <<类经>>: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虽注义如前;然以凡火观之,则其气质上下,亦自有君相明位之辨。盖明者光也,火之气也。位者形也,火之质也。如一寸之灯,光被满室,此气之为然也。盈炉之炭,有热无焰,此质之为然也。夫焰之与炭皆火也,然焰明而质暗,焰虚而质实,焰动而质静,焰上而质下,以此证之,则其气之与质,固自有上下之分,亦岂非君相之辨乎?是以君火居上,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于人也属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所以六气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后,前者肇物之生,后者成物之实。而三百六十日中,前后二火所主者,止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日,以成一岁化育之功,此君相二火之为用也。
  说的是君火在上为心而明,相火位于肾为元阳,昭昭明也。
  中医之根本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藏者,蛰藏也,藏的什么?水中之气,坎中之火,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此火春三月,所谓发陈,即是少阴君火,降则为少阳相火,所谓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也,故肾中亦有相火,也有君火,<<内经>>中说得很清楚,所以中医的根本就是阴阳,其中又以阳气为主,千经万论,无非为阳气也。

  足太阳膀胱经寒水,足少阴肾经君火,二者互属于表里,但不同经,一个是太阳寒水,一个是少阴君火,坎中一阳,即水中木气,即是君火之根,此火左升,则为离火,即是君火,离中一阴,是为火中之金,为火中之液,即是阴根,此根右降,则为寒水。此寒水蛰藏即是水中木气。
  春三月,此谓发陈,即水中木气左升,阴升而化阳,而为少阴君火也。冬三月,此为闭藏,即是火中之金右降,阳降而化阴,而为寒水也,不管是左升,还是右降,都是一气之流转也,故天地之间唯一气耳。
  阴阳五行,无非就是气的不同变化的形态而已,分而言之,则为五行,合而言之,不过阴阳也,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一气而已。
  <<庄子>>:天地间唯一气耳。
  <<庄子>>: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以相吹也。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内经>>:在天为气,在地为形。
  都说的是这一气,这一气分而为二,则为阴阳二气。
  <<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二气也)。
  <<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
  所以,中医的根本就是阴阳五行,脱离阴阳五行而论中医,就是魔说。
  <<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内经 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可见<<内经>>处处讲阴阳,处处讲气,四时阴阳,中医之根本也。
  中医的根本开始是阴阳五行,由此上溯,阴阳不测谓之神,能阴能阳,不被阴阳所缚的那个才是中医的根本。神以下,方言气。<<内经>>:在天为气,在地成形。气以下,方言精。精、气、神三者,神为根本,而这个气就是接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枢纽。
  我可以大胆地说,谁摒弃了<<内经>>,谁摒弃了阴阳五行而论中医,就是魔说,摒弃了阴阳五行而学中医,学到死都学不好中医,永远也只会记个秘方,永远都是个二流甚至三流的中医,永远也成不了大师。
  古往今来的中医大师,张仲景以六气化六经,而创立了六经辩证,六经的基础就是阴阳五行。
  河间、易水两大学派,滋阴降火,补土,补火,都是从阴阳五行出发。
  火神派补火,看郑钦安的真龙说,对<<易经>>的理解多深刻,也是从阴阳五行出发。
  这些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哪个不从<<内经>><<伤寒>><<易经>>中汲取营养?
  倒是现在人千奇百怪,自创理论,皆是魔说,中医靠这些人维持,不灭亡才怪。
  所以,灭亡中医者,中医人也,非中医本身之过也。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1: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火敛藏方法

世治温病,皆以银翘散、桑菊饮为宗,银翘散、桑菊饮之药,皆疏泄降肺之药,乃燥病之药,非温病之药、燥则金气敛结,药宜疏泄,温则木气疏泄,药宜收敛。断无疏泄之病,用疏泄之药,治之之误也。那么今年木运不及,燥气行令,也就有了燥金气敛结之病吗?

可是今年二之气又为少阳相火加临少阴君火,我整个人特别的不舒服,主要的就是乏力,需要躺在床上没有劲,晚上睡不好。肺左右两边的中府穴经常不舒服。


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沸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


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则温其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温病分为:春温病和兼感寒之温病


纯温病:起初头疼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智昏迷,精神倦怠,此病在荣卫也。舌无苔,脉洪虚躁急模糊,轻按多重按少、发热大者,方用乌梅白糖汤、肥乌梅五枚,白糖1两。舌无苔,脉虚小者,方用扁鹊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各三钱。乌梅证、三豆证,是为补兼感寒之纯温病。


疏泄偏胜,最伤津液,最泄阳根。盖能收敛则气降而液升,能收敛,阳根乃能下藏,能收敛,然后疏泄不可偏胜。收敛之气,肺金主之,脾胃为肺金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敛方足。中气在脾胃之间。故温病之要,在养阴液保阳根,尤要在保中气。

津亏热气,烧着肺家,始可用清凉之品,以泄热保肺。

津亏热盛,热积肺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


体壮之人,得温病者少。体壮则中气足,荣卫平,收敛常旺,疏泄不至偏胜,相火不至外泄,(相火不外泄可以减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好攀比,急于求成,性欲,邪念等等。)

故少得温病。即得温病,安卧片刻,中气旋转,荣卫复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

惟体虚之人,中气不足,疏泄易于偏胜,易得温病。

脉模糊躁急,皆是阳根不固,木火外发,金水内枯竭,中气不守。


而体壮就是要助与收敛,多吃有助于收敛的食物,比如五谷杂粮(一猫对每一粒种子怀有敬畏之心。李居明蚕豆为肺),比如地瓜、土豆、芋头、山药、扁豆、蚕豆、谷物等等。我以前在老家养的特别的壮实但是胃口好、身体好、心理也相对健康。


而体质偏于木火疏泄的人则显得瘦肉,好看。


所以想在瘦跟健康之间显得匀称就要会吃、懂吃。比如每餐里面要有能够助收敛的食物,比如谷物;偏于疏泄的食物比如豆芽菜、竹笋、大葱、豆豉;偏于



温病不用补阳药的原因:

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知相火自然回归于水内。此温病补阳之法也。

伤寒发热,由于胆经不降。

温病发热,不止由于胆经不降,且由于肾水不藏、温病若用热药补阳,必定增加灼肺之热,并且煎枯肾气之水。肺肾之阴再上,岂不阴绝而巳。肺肾之阴再伤,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热更加,岂不阳亡而死。收降相火归于肾水,此种补阳之法,内伤病重用处甚多。


湿温:

温病数日,午后增热,头痛胸闷,舌苔润腻而不渴,此为湿温。方用三仁汤。

薏苡仁3钱、苦杏仁3钱、寇仁1枚、半夏2钱、生甘草1钱、白糖5钱、乌梅2枚


温病乃相火浮散,木败金伤,中下大虚之病、数日之后而成湿温者,

火在土下则生气,火在土上则生湿。那么火在土中呢?每天我都能感觉到胃中有股热气,然后没有了,所以我应该不大可能是这种吧。

火浮于上至于数日之久,土下无火,所以湿生。湿生则土更败也。热为湿气所缠,故觉热增、其增于午后这,土气动于未时,金气动于申时。五行之性,虚则自动。土气动则湿气,金气动则敛结。热与湿合,金又敛之,故热增于午后也。

方用薏苡仁健土燥湿,寇仁、半夏温运中气,杏仁降肺金,开敛结以降相火,湿病最伤津液,薏苡、杏仁皆温润养中,不伤津液之品(薏苡仁不伤津液吗?薏苡仁为淡渗利湿所以就不伤津液?),中气运则相火降,相火降则中气运,肺金降则相火更降。

浮散于外使人发热的相火既已降入中土以下的水中,木气得根,能行疏泄作用,湿气自消。湿消热降,头自不痛,胸自不闷,土下火复,是以病愈。杏仁开金气之结以收相火,功参造化之方也。

治湿温不宜燥烈之品,原方厚朴删去为妥。加乌梅者,补木气以利尿,收相火力退热。既有甘草又甲白糖,白糖为乌梅之辅也。


大便泻乃热有出路,此湿热病的佳兆。


黄连性极干燥,最伤津液。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23: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床经验:论引火归原

(一)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引火归原的“火”,是指相火而言。相火又称“命门之火”,或“龙雷之火”。
“相火”一词源于《内经》,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问·天元纪大论》)之说。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以潜藏守伏为宜。君火和相火在人体内,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命门相火与心之君火相通,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故曰:“命门阳气和心阳相通也,只有命门阳气通过心经后才能使全身精神焕发。”刘河间首创命门相火之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游行于三焦,兴衰之道由此也。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张子和则称相火为龙雷之火,“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朱丹溪承袭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诸家之学,著“相火论”,提出相火既为肝肾两脏专司,复分属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等诸脏腑的观点,“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后世言相火者,大都以丹溪之说为其理论基础。不过,丹溪既言“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又说:“相火元气之贼”。前者言其常,后者言其变。相火虽一,常变迥异。丹溪均称相火,给人以概念混淆不清之感。张景岳则发展了丹溪相火论,谓“相火当在命门”,与“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根本”,“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总之,丹溪集相火学说之大成,著《相火论》奠定了后世相火学说的基础,而后由景岳完成了命门相火的理论体系。

相火系于命门,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肾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若肾的阴阳水火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阴虚阳浮,失制之火上升,或阴寒内盛,无根之火外越的火不归原的病理状态。
综上所述,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

(二)引火归原的适应证“肾取象乎坎,阳藏于阴之藏也。不独阴盛阳衰,阳畏其阴而不敢附,即阴衰阳盛,阴难藏阳亦无可依,虽同为火不归原,而其为病则异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火不归原有阴虚和阳虚之别。其一,阴虚火旺: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口干咽痛,两颧潮红,或面目升火,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系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所谓“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其二,阴盛格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腿软,两足发冷或四肢厥逆,头晕耳鸣,大便溏薄或下利清谷,面色浮红,口舌糜烂,牙齿痛,舌质嫩红,脉虚大等。系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成阴阳格拒之势。内有真寒,外有假热,故称真寒假热证。所谓“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

阴盛格阳证又有格阳和戴阳之分,二者病机相同。但格阳证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故以身反不恶寒为其特征,即“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者,此其外虽热而内真寒,所谓格阳之火也”。戴阳证系阴盛于内,格阳于上,故以面赤为主。即“戴于上而见头面咽喉之间,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故曰:“格阳者,外热如火;戴阳者,面赤如朱。”阴虚火旺和阴盛格阳之证,其“火”与“阳”,虽同属“浮阳”、“浮火”,且均为肾的阴阳水火失调所致。但病机不同,治法各异。前者宜滋阴降火,后者当温肾回阳。

(三)引火归原常用方药析义1常用药物析义:①附子:辛温大热,火性迅发,走而不守,无处不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回阳救逆,引火归原之首选。故曰:“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越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极之候,肺肾无热症,服之有起死回生之殊功”,“大能引火归原,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②肉桂:辛热,补元阳,暖脾胃,除冷积,通血脉。治命门火衰、亡阳虚脱、虚阳浮越等,亦为引火归原之上品。故曰:“肉桂散寒邪而利气,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其气,达子宫而破血堕胎,其性剽悍,能走能守之剂也”,“若下焦虚寒,法当引火归原者,则此为要药。”附子、肉桂,同为引火归原之品,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祛下焦之阴寒。但“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宜用肉桂。诚以附子但味厚,肉桂则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实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③熟地、五味子:熟地能补五脏之真阴,“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原”。五味子敛气生津,补元阳不足,收耗散之气。酸以收之,摄气归元。“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元阴元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因此,引火归原除了用桂附之外,也可配用熟地、五味子等补肾益阴,从阴引阳,使阴平阳秘,虚阳不再飞越。所以说“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归于肾中;熟地、五味子补肾阴而收敛,使肾火不再上行,上热下寒诸证也可消除”。④龙骨、牡蛎:龙骨、牡蛎为气血有情之品,能摄纳飞越之阳气,收敛颠摇之阴气,导龙入海,引火归原。

故曰“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为收敛精气之要药”,“疗阴阳乖离之病,如阴之不能守其阳……阳之不能固其阴”,且能“引运上之火,泛泛之水,而归其宅”。⑤知母、黄柏:“知母……泻无根之肾火……肃清龙雷,勿使僭上”,“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也……得知母滋阴降火”。其“降火能自顶至踵,沦肤彻髓,无不周到,专泻肾与膀胱之火”。
相火寄于肝肾,赖肝肾之阴以滋涵,为水中之火,静而守位则为阳气,炽而无制则为龙雷。
肝肾阴亏,相火妄动者,可用知母、黄柏等以滋水清肝,泻肝即所以泻肾,勿畏用苦寒之品治龙雷之火,则水灭湿伏,火焰愈炽。

2常用方剂析义:
①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相火系于命门,火无所附,龙雷不能安其身而出于上,且火从肾出,为水中之火。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惟八味丸桂附与相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引之而归原”,故“附桂八味丸为治肾气虚寒之正药,亦导龙入海之妙法。然虚阳上浮,火无所附者,必于脉象细参,或脉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关洪大而两尺独虚细者宜之,否则抱薪救火,必成燎原之势矣”。
②四逆汤(《伤寒论》):四逆汤是治疗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虚阳外越,真寒假热证的代表方剂。阴寒内盛,真阳衰微,非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气而振阳气,故姜附在所必用。附子辛甘大热“峻补元阳,阳微欲绝者,回生起死,非此不为功”。干姜辛热专散里寒,助附子以通经散寒,大有回阳之力。“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故姜附并用,温阳救逆,摄纳无根之火。凡用纯热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所以方中又用炙甘草,一以调中补虚,一以缓姜附之燥烈。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合为回阳救逆之要方,可挽垂绝之阳以引火归原。
③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四逆汤治真寒假热证之轻者。若病势严重,出现典型阴盛格阳证,又当用通脉四逆汤治之。本方与四逆汤同治真寒假热之证,但较四逆汤证更为深重,以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为特征。生气已离,危在顷刻,恐四逆汤不足以救欲脱之元阳,故取其方而易其法,加重姜附用量,制大其服,以速破在内之阴寒,急回外越之浮阳。
④白通汤(《伤寒论》):阴盛于内,格阳于上之戴阳证,又当用白通汤。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而成,姜附辛热,破阴回阳。但阴阳格拒,姜附之性,虽能益阳,不能通阳,必用通阳之品,通其阳而阴自消。葱白辛温,专主发散,以通上下之阳气,故加葱白宣通上下,一以温之,令阳气得入;一以发之,令阴气易散,而解阴阳格拒之势。阴寒重证,驱寒宜速,姜附辛烈,取其骤发,恐甘草缓姜附之性,故舍甘草而不用。如是,阴阳相通,寒去阳回,火自归原。
⑤镇阴煎(《景岳全书》):“阴虚于下,格阳于上……速宜用此,使孤阳有归”。方中用熟地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护封蛰之本。泽泻能“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开一合,此乃玄妙”。故又用泽泻泄肾浊,以疏水道之滞,寓泻于补,补而不滞。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走十二经络,助一身元气……补髓填精益阴”,“并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所以,配牛膝,一以助熟地补肾益阴,一以引火下行而归原。炙甘草益气健脾,加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引火归原。既有熟地、牛膝、泽泻、炙甘草滋补肾阴,又有桂附引浮阳以归肾,使阴平阳秘,虚阳不再飞越。
⑥潜龙汤(《医醇剩义》):本方为真阴不足,阳无所附,火不归原而设,龟板纯阴,气味厚浊,专入肾脏,有滋阴潜阳之功。“病系肾水虚,致相火无依,非此气柔贞静者,不能息其炎上之火”。故方中以龟板为主,配生地、玄参、龙齿、人参、蛤粉补肾滋阴,益气养血,合知母、黄柏滋阴降火。佐龙骨摄纳潜阳,导龙入海,加肉桂引火归原。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23: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虚心 于 2018-3-27 23:46 编辑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经历嘴角溃烂、牙龈肿痛、咽喉干燥疼痛、小便发黄、大便燥结等症状,也就是常说的“上火”。
  “上火”指的是一种致病因素,是对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导致的诸多病症的统称。一般情况下,根据中医的三焦来划分:头面部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称为“上焦火”;肝火旺盛、胃部灼热疼痛等中间部位的称为“中焦火”;大便燥结、小便发黄等偏下部位的火热症状称为“下焦火”。我们该如何正确服用清热类药物呢?
  清上焦火类 常用代表药物如上清丸,主要治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黄连上清丸,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鸣便秘。
  清中焦火类 常用代表药物如牛黄解毒片,用于肺胃蕴热引起的头目眩晕、口鼻生疮;清胃黄连丸,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疼痛等;三黄片,主要治疗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咽喉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等。
  清下焦火类 常用代表药物如三金片,用于下焦湿热、热淋、小便短赤、尿路感染等湿热下注症等;导赤丸,主治火热内盛所致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23: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丁某,女,30岁。诉最近一月经常两侧鼻腔交替出血,量不多,色红,时作时止,于当地诊所给予清热解毒药及云南白药口服,红霉素药膏外用,效差。伴口干少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腰膝酸软,双下肢怕冷怕风,舌红少苔,脉细数。检查见鼻黏膜色淡红而干嫩,鼻前庭黏膜有糜烂面。
诊断:鼻衄。证属肾阴亏损,虚阳上炎。
治法:引火归原,清热止衄。
处方:熟地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旱莲草20克,肉桂3克,生柏叶10克,白茅根、仙鹤草各10克,阿胶15克。日1剂,水煎400毫升,早晚分2次温服。
外用:自制鼻炎灵滴鼻,每次3滴,每日3次。
连服6剂后,鼻衄消失,全身症状改善,嘱其继服知地黄丸善后。
“引火归原”又称导龙入海,是在滋肾阴方药中加入肉桂、附子等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下降,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鼻衄,西医学称为鼻出血,大多属实火病证。证属虚阳浮越者,常易误诊,而给予清热解毒等药物则病情加重。大凡此证者,均可以引火归原为法,辨证治疗。《景岳全书·衄血论》云:“衄血虽多由火,而唯论阴虚者尤多,正以劳损伤阴,水不制火……”。本例乃属阴津不足、水不制火所致,用熟地、旱莲草、阿胶为补肾滋阴之主药,佐肉桂以引火归原,加生柏叶、知母、黄柏、白茅根、仙鹤草,取其清热凉血止衄之功;鼻内糜烂流黄水者,属湿热熏蒸,加金银花、蒲公英、苦参;鼻黏膜红肿者,属肺经伏热,加桑白皮、地骨皮以清泄肺热。(赵彦秋)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23: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脏六腑之火
不少中老年人有早晨起来口干、口苦的现象;还有的人五心烦热、头痛、头昏、烦躁而不能人睡;有少数人和别人说话时,有一种口臭味,尽管反复刷牙仍无济于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祖国医学认为:这是人体内产生的“内火”。由于人们年龄的增长,机体及脏腑的功能开始衰退,从面导致人体阴阳不平衡。
由于机体脏腑功能盛衰情况不同,其产生的“内火”轻重不同,有的人感觉明显,有的人则无任何感觉,常常未能引起注重。中医认为“内火”是人体中的一个隐患,应当及时医治。“内火”
来自机体的五脏六腑,不同脏腑的“内火”表现各不相同:
肺火: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干咳时较长,有时痰中带血、嘲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两颧发红,并有失眠、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舌红嫩等症状。保健方法有:膳粥疗法(百合30克、红枣10枚、大米适量共煮粥吃)、保健茶(沙参10克、麦冬10克、胖大海一枚泡茶饮服)等。病人应经常去医院作定期检查,以排除肺部疾患。
心火(虚火):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心悸心烦、失眠健忘、易惊、口干、舌尖红等。保健措施可采取膳粥疗法(莲子、大米适量共煮粥常服)。病人还可将黄连片含在口中并慢嚼,将药液咽下,以洁心火,或者用生地、麦冬、五味子各适量泡茶饮服。心火上炎(实火)的病人表现为反复性口腔溃疡、心烦易怒、口干、小便短黄伴有淋沥剌痛、甚则尿血,舌尖红等。治疗本病常用导赤散、牛黄清心丸。胃火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嘈杂,伴有多食善饥感、口干、口苦,烦躁不安,大便干结,牙痛、牙龈出血、鼻子出血,舌红苔黄等。治以清胃火,简便验方有知母、栀子、黄芩、淡竹叶、石斛、天花粉等量泡茶饮服,或者水煎服。胃虚火:表现为口渴不重,饮食减少,有时有轻度腹胀、低热或潮热、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等。防治措施为服用滋养胃阴佳品,即适量吃些蜂蜜、梨汗、甘蔗汁等,还可服用中药(养阴益胃方:太子参、怀山药、鸡内金、石斛、麦冬、沙参、藕节、炙甘草等水煎服)。
肝火:(其症状类似现代医学的高血压、中风等)表现为头痛剧烈,眩晕耳鸣、耳聋、眼干涩红肿而疼痛,口苦有臭味,容易发怒、两肋胀疼、烦躁而不能眠,吐血、衄血、肢体麻木等,舌边红。对于本病的防治方法,应先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实际性疾病,治疗时清肝泄火,常用成胆泻肝汤等。
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或疼痛、傍晚口干、五心烦热而失眠,盗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胫骨、足跟痛、遗精等,舌红无苔。防治方法有: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饮,或服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23: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水潜阳,引火归源”探析

昆明市中医院吴荣祖主任医师

作为这个题目,我有八个点:

1.人体阴阳平衡的最佳值——圣度。

2.关于阳密(秘)的理解。

3.潜阳收纳别虚实。

4.君相二火“明”与“位”的关系。

5.温水潜阳,引火归源之“秘阳”法的临床应用。

6.临床疑难病种的介入问题。

7.临床举隅。

8.结语。下面就这八个方面给大家展开讲述。

一、人体阴阳平衡的最佳值——圣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一番经典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我们现在用的最多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后面这一段,但它前面还有精彩的一段是关于圣度的,那么圣度是什么呢?研究《内经的》王冰解释为权威、准则,让我们再来看看圣人又到底指什么,在中医里面很多谈到的,我们不妨看看,“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是以圣人陈阴阳……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内经里面分别谈到了四种人: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至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我们细细看看这些古代高层次的人,他们都有一点,在阴阳、四时方面是把人的生命、疾病、以及治疗、康复等等与自然、天地相合,以阴阳为法度。所以对“圣度”我的理解为:所谓“圣度”应指人们养生长寿,治疗康复,防病健身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阴阳动态平衡的最佳状态(值)。

二、关于阳密(秘)的理解

阳密,我的理解:密者,秘而不宣也,潜而不张也。以下我们做细的方面的讲解。

1.天人相应解

《素问·六微旨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其实我们中医就是把生长及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二十四节气阳气的生、长、收、藏的过程作为一个研究的大环境,纳入我们中医研究的模式。为什么中医在艾滋病、非典时期发挥作用呢?正是我们的大环境是不变的,模式是恒定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点是非常关键的,理解这点,只要我们在地球上这个大环境,大模式,我们中医的古方还是有用,理、法、方、药都不会变。所以我们总结为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2.升降出入解

中医现在讲表里、阴阳、虚实等,我们可以升一个层次,讲中医中的升降出入,把自然和人的圆运动结合起来,我们从升降的方面来研究圆运动非常直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地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说明地球中一切生命的产生和升降出入有很大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是说自然中不论动物、植物都在升降中繁衍、生存的。所以说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把这个思维用到临床里面、用到圣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3.水火—气解

用中医之道,我们去讲水火,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我们需要彰于物,不彰于物我们无法研究。我们再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之气壮”、“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少火者,潜于肾水之命门火是也,亦称阳根于下,此所谓也。)中医中的阳气我现在有新的观点,火和阳气有区别,阳气是水火交融的最佳交作的状态。这里面我们提下什么是瘴气,瘴是早晨峡谷上面山水缭绕状态,所以人们一般赶在太阳出来后,落山前去赶集,回家。《医理真传·卷二》“尝谓水火相依而行(水即血也,阴也;火即气也,阳也),虽是两物,却是一团,有分之不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即以一杯沸水为喻(沸,热气也,即水中无形之真火),气何常离乎水,水何常离乎气?水离乎气,便是纯阴;人离乎气,即是死鬼。二物合而为一,无一脏不行,无一腑不到,附和相依,周流不已。”所以我们说阳气离不开阴气,说水离不开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但不能合二为一。我们再来复习下内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少阳之上,相火治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为什么我们的五苓散可以解决小便产生困难的疾病,我们可以思考下。我们再看一段经文《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少阴为生死之枢,在少阴中见的死症多,危及到心肾阳气的衰竭,所以治少阴病,特别讲回阳救逆,要顾及阳气,也是讲气,水火交泰,水温方可化热气,经三焦布于全身。我们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升降的变化靠什么,就靠气。在《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中有:“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气于丁火。”

4.阳根于下解

命门相火,潜于肾水之中,状如坎。故曰坎中之阳,为阳根,为少火,生气之源。少阴之“热气”,出入升降之根基,无不与一阳潜于二阴之密固息息相关。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关键所在。故祝味菊先生方言:“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亦不难理解了,所以欲求“圣度”,调整阴阳,阳秘为要之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明了。所以在医疗实践中如果能时时注意阳秘问题,对我们的临床疗效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5.易卦解(医易同源)

我们简单看一个易卦的解释,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医易同源。我们看第一个乾卦,坤卦,这叫先天八卦图,乾之一爻落于坤中,坤之一爻落入乾中,就化生后天水火,水火的上升,就是天地的相交,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个升降的过程,接下来就是泰卦和否卦,我们看这泰卦水上火下,否卦火上水下,泰卦是一个动态的水火,升降的,是相交的,故是活,否卦中,水火不交;因此我们在治国、治医中,泰卦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泰才有安,没有泰,治国、治医都不行。还有既济、未既卦,也是一样的,如果是火在上,水在下,本来心就在上,肾脏就在下,这是按西医解剖的位置来说的,按我们的功能来说,火在下,水在上,水要蒸起来。

三、潜阳收纳别虚实

下面我们讲法的问题,潜阳收纳有虚实之别,因为《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中医中,如果是实证,再用补法,使其更实,那会给病人遗留后患,对他的阴平阳秘、身体健康是损害的,如果是虚证,我们去泄,就是虚虚,前面是实实,这是违反大法的,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这是我们内经大法,所以我们在温水潜阳的时候也不忘记这块。如果都用温水潜阳也是错误的。这里讲的实证是阴寒阴脉过于盛,包括:阴盛格阳于外和阴盛格阳于上,当予以破阴回阳救逆,我们复习下《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用生附子直接干预,不过现在有些地方附片的过度炮制,导致附片药性大量降低。我们做过试验,有一些附子经过全过程的炮制,有效成分减少84-86%。虚证包括:水亏相火不潜,治以滋阴潜阳,引火归源,予以药物大补阴丸、阴八味、六味等,水寒相火不潜,治以温水潜阳,引火归源,予以药物大回阳饮、潜阳封髓汤、阳八味等。

我们前贤清·叶天士有言“引火归源,因肾水不足,虚火上亢,用滋阴降火之法,少加热药为引导,引之下降,便无格局之患。盖阳为火,阴为水,水亏而阳无所附,而浮于上者,宜滋补真阴,则孤阳下附。若可用热药者,乃戴阳。格阳二证,是内真寒而外假热,阴极似阳,仍是寒证,救用热药,此处务要讲究明白。”我们再看看清·郑钦安先生所讲“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这段话告诉我们一定要清楚当水寒龙火上升时,责任不在龙,当治以温水潜阳,引火归源。这个治疗非常重要,如果再滋阴,就犯了虚实之忌。

我们再看看清·周学海观点:“龙雷之火,潜于水中,得温暖则藏。水冷则火升,咽痛、唇裂、口渴、面赤,投以桂附,温其窟宅而招之,火自归乎原位”。我们在临床对于咽痛、唇裂、口渴、面赤,敢不敢用温水潜阳,敢不干用桂附,记得我给学生讲课提到一个虚火和一个实火,把壮火叫贼子,虚火叫逆子,壮火不能留,对虚火要纠正,想尽一切办法引火归元。我们看清·徐大椿观点:“肾脏阳衰,火反发越于上,遂成上热下寒之证,故宜引火归原法,而虚阳无不敛藏于肾命,安有阳衰火发之患哉?此补肾回阳之剂,为阳虚火发之方。”记得给我们省里面一位副省级干部看病,他之前吃了很多西药,看了很多医生,但是口腔溃疡还是反复出现,我给他开了附子、肉桂,领导很惊奇的说,我能吃附子、肉桂?这是热药。我说,放心吃吧!西药的消炎药和大量中药的清热药如果能好,你还来找我干嘛?他平时一到晚上,口特干,溃疡发作的很厉害,睡眠不好,吃了一副药,火向上攻,干燥的感觉明显减轻,后又吃了几副,他上面的火没了,睡眠也好了。我再看看明.张景岳:“火之标在上,而火之本则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极畏寒,若使命门阴盛,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凡善治此者,惟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则相求同气,而虚阳无不归原矣。”我在给学生讲课,有个比拟,但这个比拟有点搞笑,但是确实是这样,阴阳男女者,是阴阳也,一对夫妻,家庭的和睦,女的不要太过分,太强悍,太挑剔,那样男的就不归家,家庭就不和睦,社会就不团结,但男人也不要沾花惹草,那样对阴阳的平衡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古代为什么把女人叫做内人,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

四、君相二火之“明”与“位”的关系

引火归元能治疗很多病,为什么,这里面就有君相二火之“明”与“位”的关系。君火(心火、心阳),相火(命火、龙火、龙需之火)。《内经》这么说的:“君火以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相火以位;有臣相听命于君主,不可越位,以篡权,否则国必失泰而内乱矣。”我们知道在战国时期,曹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国家不稳,宰相篡位,诸侯锋起,内战纷飞,百姓遭殃,我们中医特别是中国文化也强调这一点。我们相火和君火也是这样的,相火要以“位”为主,不能上窜,那我们身体健康都非常好。从病理上来说,相火不秘,上逆而扰君火,越位使乱,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临证可出现多系统多部位之失调失稳的病态。当治以秘阳收纳,引火归源,召入窟宅,相火归位,主明则下安。这个治法为什么在很多病种,特别是难治病中很有效,难治病如老年病,多脏器出现毛病等,这些病,我们中医怎么去治,是不是跟着西医去看,例如糖尿病,看什么中药降血糖,做什么动物试验,治标不治本,以后在这些难治病中可以研究一下是否主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我们中医为什么在很多疾病终末期,都要固肾,肾为人的元阴元阳,肾为人的先天之本,以后,除了在这个层次理解,我们能不能从阳秘这个层次去看,去观察这些患者是不是有阳不秘,再把虚实分开,这样为难治病、多病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所以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五、温水潜阳,引火归源之“秘阳”法的临床运用

1.从临床病机特点与应对方面

这里涉及到三角效应(特点),这是我在带教过程讲引火归元中发明的。什么叫三角效应,正常人的生理应该于清阳轻清上升,命门火实潜于肾中,我们叫温实,上面是清醒,所以我们脑清,目清,耳清,嗅清,下面是温暖,冬天我们不会怕冷,我们不会有疲劳,觉得温实。所以真正的人的生理状态,用一个简单的图比,是一个正三角,这个正三角好,金字塔为什么保留到今天,它就是一个正三角,因为它有强大的基础,所以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就是应该上清虚,下面温实。所以如果反过来,变成上面热实,痰浊等等,下面反而出现虚寒,这就是一个倒三角,这个倒三角危险,很快就要倾倒,出大病,为什么那,它的根基受扰,所以我们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

那么我们应对措施是什么,错误的应对,看到上面的火治标施以清泻,诛伐无过,犯虚虚实实之诫,另一个欲治下虚(寒)施以温补,虚火更焰,“上炎”更烈。正确的方法是温下与引火并施,水暖而龙潜,相火以位,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我们就是要把这个倒三角逐渐倒过来,这个人的健康体质,抵御疾病的能力,就得到全面的提高。作为中医来说,我们要从治病求本、求阴阳的高度层面上去看病,临床就能站的高,看的远,有的地方就更为灵活,就能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病型,进行治疗。

2.临床症状表象

下面我们就继续进一步深入下去,临床症状表象(1)上热症(虚火扰窍):a、五官清窍(头面):目赤耳鸣、头痛眼胀、头晕失眠、口舌溃疡、烘热面赤、面红如妆、血压波动、咽干口燥、饮水不多、或思热饮、或饮而溲多等。b、前后阴窍(下焦):小便频急、尿道不适、灼热坠痛、肛门坠胀等。(2)下寒症(或下虚症)腰酸腿软、四肢清冷或厥逆、胃脘冷痛、关节酸楚、便溏或秘、痛经、经水色暗、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夜尿频频或溲溺不畅等。

(3)舌脉之象:a、舌质:嫩、淡、红(尖红);暗、青夹瘀;舌体胖大,齿印多津或少津。

b、舌苔:薄白或腻、或淡黄、苔质嫩而多津或滑或苍。c、脉象:尺脉不足、寸脉有余,或关脉兼弦;或轻取应指,重按乏力。

3.治法

我们的治法是:温水潜阳、引火归源、上清下温、达到气守丹田。道家的养生,我们中国的武术,特别讲究气守丹田,气守丹田就能做到下实,练功夫的时候,气守丹田你的桩子就稳固,功夫就能做到家。

4.方药

我们的代表方:(1)大回阳饮(附子、肉桂、干姜、灸甘草。)(2)潜阳封髓丹(附子、灸龟板、砂仁、肉桂、炒黄柏、灸甘草。)

组方药物之功效我们做一些剖析。

附子:辛温性热直补坎中一阳,真阳为阳根,火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肉桂:色赤入心,性热而助血中温气,强心温肾暖肝、引火归源。

《医贯》:“惟八味桂附与相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虚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引火归源。”

《本草便读》:“补命门元阳不足,格阳戴阳等证,又能引火归源。”

《履霜集》:“肉桂性热,与火同性,杀在下焦壮水药中,能引无根虚火降而归经。”

砂仁:纳气归肾,宣中宫一切阴脉。

龟板:其质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功。

黄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苦能降亦能坚,色黄如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机也,独此一味,三才之意俱矣。

灸甘草:调和上下而伏火,真火伏藏,则人生之根蒂永固。

关于辅佐或增强潜镇收敛加味药问题:

生龙骨生牡蛎:天地水火交。

紫石英磁石:温敛镇潜效。

乌梅枣皮:酸收润敛,酸甘化阴。

六、临床难治病种的介入问题

何谓难治病种?亦可名之为疑难杂症。一谈症,就值得研究,症状是中医非常重视,西医不重视这个的,更多的重视影像、生化等各方面的检查,我们中医不管你得了任何疾病,就拿当时SARS来说,它出现的症状,我们为什么会处理它,我们并不研究病毒怎么变异,抗病毒的药,西医抗SARS的疫苗还没出现,但是SARS已过去,可能再过几年来个SARS2,它又变了,又得重新研究。我们中医只要你在地球上,只要在天地人这个环境得感染,根据你的症来辩证。古人虽然对病毒没有那么深入的研究,但是对温病、热病,对于伤寒各方面的症象有一定的研究经验。疑难杂症西医说不清楚,是一个综合症,而中医只要你有症状,有不舒服,我们就能够处理,我们再回到开头,疑难杂症系指病程绵长,常波及多个系统或多个脏器,并每每有前期中西医药干预治疗而疗效不显的疾病。包括器质性或功能性或二者兼有的病种。

中医临证要关注的问题:误治、失治,或者出现标本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邪正进退,阴阳转化,久病不愈、穷极必肾。我们怎么办,我觉得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郑钦安先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对其学术思想的关注,就是因为其是金字塔式的辩证思维。我认为阴阳是辩证的总纲,在阴阳辩证总纲里面有六经辩证,再下边有脏腑辩证,再下边有营卫气血等,其实就是一个金字塔。如果我们能站在最高点来调控,我们整个辩证就能够运转,能够圆通,能够活泼,所以说本于阴阳,从阴阳的高度去考虑,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达到“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以致和平。”的治疗目标,从而恢复“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目标。

七、临证举隅

我把我学生姚伟写的一篇文章拿出来,他酷爱中医,在《纪念吴佩衡诞辰120周年论文集》发表了一篇文章,浅谈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的运用一文中指出:“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潜阳封髓丹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发热、汗证、失眠、牙周炎、结膜炎、干燥性鼻炎、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症、银屑病、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酮酸中毒、甲亢、便秘、痔疮、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烦躁、耳鸣痤疮、荨麻疹、末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偏头痛、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美尼尔氏综合症抑郁证、心脏神经官能症、结核病、心脏早搏等四十余种西医疾病。”一个潜阳封髓丹,一个温水潜阳法,能够覆盖这么多病,似乎有点高不可测,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我们中医是重视症的,因为这些病都表现水寒龙雷火上浮的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病理机制,我们就用这个方,把握辩证要点上热下寒,就用这个方。

典型病例:

1.肾病综合征

患者是一位43岁的女性,2004年9月,患者因小便时有泡沫,下肢浮肿而住云南省某省级医院治疗,经肾穿活检确定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服用强的松55mg/天,八周,出现肩背肥胖、颜面座疮、胃院痞闷疼痛而于11月求治于我。首诊症见患者神疲乏力,下肢仍浮肿,大便不畅,胸闷太息,稍久立即感腰酸,肢胀,下眼睑泛青,口干思热饮而不多,舌质淡红苔白腻少津,脉弦缓。再询患者平素体质,言入冬手足厥冷,若不用电热毯或热水袋,则通宵足不能温;平时天气突变每易患外感。经前腹痛喜温喜按,月经色暗有块。认为患者素体阳虚,神疲乏力、肢肿、腰酸系阳虚气化不行,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湿)、三焦主决读之职失守,而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大便不畅,胸闷太息乃由命门火衰,肝寒木郁失于温升,使疏泄失畅所致。治病求本,应抓住患者阳虚之本质,惟有扶阳利水佐以暖肝,使内蕴之水邪去,阳回阴退,方可建功。首诊后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对康复充满信心。此后,患者在西药(激素)减量治疗的同时,进行中药治疗。在随后的几次就诊中,我根据病情的起伏,适时地采用真武汤、四逆汤、潜阳封髓汤、麻辛附子汤、吴萸四逆汤、桂枝附子汤等方剂加味随证治疗,终不离温阳大法,患者终于2008年5月停服西药,随访至今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患者健康情况稳定,面色红润,中医治疗前的诸多症状已消失,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2.头部带状疱疹

患者是一位17岁的男性,带状疱疹在额头,鬓角这一块,用了很多抗病毒的药,吃了很多中医龙胆泻肝汤一类清热解毒的药,确实,如果从经脉来看,确实是少阳经经脉,虽然疱疹是逐渐吸收,但局部还是红肿疼痛,一来看病脸色红的和眼睛充血,脉诊尺脉不足、寸脉有余,再一看舌是嫩而且夹青,但津液很少,觉得口干,喜欢吃热的,如果吃凉的话,马上就痛,他觉得吃热的比较好,一看上热下寒,我们觉得这个热就是上面说的逆子,不是贼子,如果用龙胆泻肝汤,吃了以后疼痛的症状加重,食欲减退,整个身体更疲惫,怕冷的症状,拉肚子的症状会出现,后来我们就是用潜阳封髓丹,给治疗了一个半月,疼痛消失,整个脸部红的症状逐渐消失,眼睛充血逐渐减退。

3.白塞氏综合征

患者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是个体户,挣了很多钱,有了钱睡觉不规律,每天打麻将,晚上3点睡,睡到第二天下午1点,把整个阴阳颠倒了。因为十二点,是子时,阳气滋生的时候,总是3点睡觉,阳气的滋生就亏着那。最后来到我这看病,我们就给她用潜阳封髓丹,治疗了一年,最后她前后阴溃疡完全吸收,眼睛出水溃疡消失了,口腔及舌下溃疡痊愈,在这我就不具体讲她这个症状了,只要是属于这个症,必然有效。

4.银屑病

患者是一位37岁的男性,银屑病非常顽固,一到秋天、夏天,完全都是,夏天连短袖都不敢穿,不敢去澡堂,怕人家以为是梅毒、性病,歧视他,也是用了很多西医治疗银屑病的药,激素也少不了,都没见效。我们通过认真的诊脉,患者脉象轻细,全是实的,但我们一重按,脉象的力量明显减弱,浮脉并不实,再与全身症状结合,我们认为虚火在外攻的时候,火和风相结合,要想治其风,必先灭其火,在潜阳封髓丹的基础上,加祛风除湿止痒的药物,治疗了一段时间后,皮肤这些病象完全消失了,他可以去游泳,穿短袖了。

5.高血压

患者是一位60岁的女性,血压波动的厉害,换了很多种降压药,但是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血压。她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一看,确实是有虚阳上亢,观察她的脸色也是面红如光,眼睛也是红的。她坐下来,唉声叹气,对她病情完全失去信心,心电图也出现T波的变化,有心肌缺血。我们一看患者是以面红症状为主,脉诊轻取应指,重按乏力,曾经有医生给她开羚羊钩藤汤,吃了就拉肚子,没有胃口,我们就给她用了潜阳封髓丹,最终把虚阳症治好了。

6.顽固性失眠

患者是一位45岁的女性,2007年初诊。严重失眠一年,一年来经多方求治无效,患者神疲乏力,烦躁、心悸、口干,饮水不解渴,曾久服六味地黄汤、酸枣仁汤等方效不显。舌嫩红,苔薄白,脉沉细,寸略旺,两颧红。投以潜阳封髓丹五付,后复诊,效大显,由原来通宵难眠改为可入眠4-5小时,心悸、口干均得改善。守此方一月后,诸症全消。第二年因感冒就诊,一直未复发。用药心得:“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失眠者,多由阳不能归于阴为多见。‘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入夜不寐,多乃相火不潜于肾水之中浮起而扰神。神无以守舍,寐之安有哉?”失眠因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治法重在引火归源,使其水火既济,自然神安寐安。下元亏虚,肾火妄浮,容易导致心肾不效而失眠。本例因肾阳虚相火浮虚,扰动心神,心肾不交而见心悸、不寐等诸症,故在大剂附子温肾水辅以肉桂等壮君火,复以龙牡龟板等诸潜镇之品交泰水火,细辛、远志等开三焦通道,使相火秘藏,肾水得温,膀胱之水上济君火,心肾相交而诸症悉除。

八、结语

1.“圣度”与“阳密(秘)”:圣度是目的,秘阳为手段。阳秘是方法,圣度是治病、健康的标准,但是内经所说的圣度是以阳秘为主的,“圣度”为什么现在提的那么高,大家可以去研究。

2.慢性疑难病与“穷极必肾”。大家知道,中医中的“穷极必肾”在临床上,不是肾脏,不要以为肾炎、肾衰就是“穷极必肾”,“穷极必肾”的涵义非常多,是元阴、元阳、阳秘未固。

3.现在扶阳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病久治不愈,都有多元干预的损阳与浮阳的表现,扶阳都很有效。

4.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中医治病宗旨。

5.医疗与健康理念------求“圣度”。“圣度”是一个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高标准,求“圣度”和达到“圣度”是我们应该追求。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23: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气之“火”】
  正气之火即火之常者,也可谓生理之火,实指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气。
  阳气之于人,“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能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为生发之根本。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并进一步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强调“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认为阳气是人体阴阳中的主导方面,人之生长壮老、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所主所化。这一观点,至清末被四川名医郑钦安发挥到极致,倡导“阳主阴从”,以尤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医学流派—火神派。
  这种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在《内经》中被称之为“少火”。少火,即平和之阳气,如有 “少火之气壮”“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论。但也有医家如马莳认为此处“少火”“壮火”所指是药食气味的和缓与峻烈。张景岳则持少火为生理之火、壮火为病理之火的观点,认为 :“阳和之火则生物……火和平则气乃壮。”并指出:“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
  此外,还有君火、相火之名。君火指心之阳气,相火则指肝、肾、胆、膀胱、三焦等之阳气。其中,肾之阳气又称命门火或龙火,肝之阳气又称之为雷火。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以潜藏守伏为宜。二者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
  【邪气之“火”】
  邪气之火即火之变者,也可谓病理之火,是具有致病作用的一种邪气。
  这种邪火在《内经》中被称之为“壮火”,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之论。
  邪气之火有内外之分、虚实之别、阴阳之属、君相之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这种致病火邪的特点,而虚实可作为其辨证纲领。
  内外之火 外火的由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这种邪气多属疠气(或称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等)的范畴,往往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每从口、鼻而入,性属热毒,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又变化多端,常出现扰神、动血、生风等危候。二是由风寒暑湿燥转化而来,即“五气化火”。其中暑气纯属外来,具酷热之性,为盛夏之火气,而其余风、寒、湿、燥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也可化而为火。如寒邪郁遏化火,“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易从火化;或感邪后遇阳盛或阴虚之质,或受治疗用药影响等。
  内火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失宜,或劳逸失度等,引发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而形成。包括因久病耗散而出现的脏腑阴阳气血的虚性亢奋状态,如阴虚火旺、虚火上浮、气虚之火等情况;也包括因情志、饮食或它病等所致的肝火、胃火、脾火、心火、三焦火等。就临床所见,内火之生除体质因素外,最常见的原因当属饮食与情志。过食辛辣炙煿或膏粱厚味,尤易导致胃火。情志过极,如喜、怒、忧、思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过度兴奋或抑郁,也可久郁化火,即“五志化火”。尤其是郁怒,易致肝失条达,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日久化火,而肝火一成,上炎可致肝阳上亢,或侮肺刑金,或扰及心神,横逆则可为肝胃郁火。
  邪火的致病特点包括动血、伤津、耗气、扰神、生风、动痰、成毒等多个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此进行了概述,指出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烦躁狂妄、精神失常、疼酸惊惕等,都与火邪有关。
  阴阳之火 李时珍言:“五行皆一,唯火有二。二者,阴火、阳火也。”而关于阴火、阳火的划分及概念却相当混乱,争论不休。依据火之部位,心居上焦阳位,而肾居下焦阴位,因而有心火为阳、肾火为阴之说。依据病理性质,阳火属热,治宜清忌温;阴火属寒,治宜温忌清。此阴火实属假热,由肾阳虚极无法潜藏而浮越,导致虚阳亢奋。对此,着眼于特性及治法,李时珍辨析说:“诸阳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欲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
  此外,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阴火”说,言:“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惜所述详而不清,致使讼议不止。综合分析李氏所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指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而导致的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浮动,气火失调的一种致病性邪火,其不仅包括心肝肾诸脏内生火热,而且君火、相火、虚火、实火、郁火等也蕴含其中。
  概而言之,阳火成于气有余,阴火生于气不足。“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此为实火;“气不足便是寒”,虽有火候,实属假象。
  君相之火 《素问·天元纪大论》在描述天地运气变化时,提出了君火、相火说,并以“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定位。后世医家据此来说明人体中某些生理或病理改变。关于君火并无异议,而对于相火则论说纷纭,尚无公论。如朱丹溪认为,相火虽在人体各个脏腑中均存在,但以肝、肾为源泉,包括三焦、膀胱、心包络及胆等诸脏腑。赵献可认为,相火正常,则即如龙之潜海、雷之伏地,温煦长养脏腑气血而不显其形。
  君相生变,则成邪火,或为心火炽盛,或为相火妄动。相火不位,则成为内生虚火(龙雷之火),而“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景岳全书》)。关于此,笔者认为李可老先生的观点较为平实生动。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秘。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之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即所谓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而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牙疼、齿浮、鼻衄、齿衄、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火灼等。水亏者,以傅青主的引火汤(熟地、巴戟天、天冬、麦冬、茯苓、五味子)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肉桂1.5克,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
  由上述可知,“火”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作为一个意象概念,并非对事物本质的抽象,且由于标准不明不一,致使其概念纷繁、义项杂乱、义界不清,进而出现理解时歧义频生,应用时莫衷一是。这应该是关于“火”之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研究唯一可行的方法是验诸临证,合则规而用之,不合则舍而弃之,非此所为皆属徒劳。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主题

2695

帖子

884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23: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君火相火之病

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盖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肾中亦有火。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为水中之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为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心火动则肾中之浮火亦随之,肾火动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亦有心火动而肾火不动,其患独在心,亦有肾火动而心火不动,其害独在肾。故治火之法,必先审其何火,而后用药有定品。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若二脏之阴不足以配火,则又宜取二脏之阴药补之。若肾火飞越,又有回阳之法,反宜用温热,与治心火回然不同。故五脏皆有火,而心肾二脏为易动,故治法宜详究也。若夫相火之说,则心胞之火能令人怔忡,面赤烦躁眩晕,此则在君火之旁,名为相火,似为确切,试以《内经》参之,自有真见也。
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就火德辩阴阳,而悉其形气之理也。盖火本阳也,而阳之在上者,为阳中之阳,故曰君火。阳之在下者,为阴中之阳,故曰相火。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于人,则上为君火,故主于心。下为相火,故出于肾。主于心者,为神明之主,故曰君火以明。出于肾者,为发生之根,故曰相火以位。至其为病,则以明者,其化虚,故君火之气,有晦有明。以位者,其化实,故相火之病,能焚能燎。何也?盖化虚者,无形者也,故其或衰或王,惟见于神明,神惟贵足,衰则可畏也。化实者,有形者也。故其为热为寒,必着于血气,确有证据,方可言火也。此其一清一浊,有当辩者如此。然清浊虽二,而气禀则一。故君火衰则相火亦败,此以无形者亏及有形者也;相火炽则君火亦炎,此以有形者病及无形者也。夫生以神全,病惟形见,故火邪之为病,必根据于有位有形之相火。所谓邪火者,即所谓凡火也,即所谓燎原之火也。惟不得其正,所以为病。故别以邪火名之,而实非可以君相并言也。故在《内经》则又谓之畏火。正以此火有形,故可畏也。夫病以有形之火,须治以有形之物,故形而火盛者,可泻以苦寒之物;形而火衰者,可助以甘温之物。此以形治形,而治火之道,止于是矣。至若无形之火,则生生息息,窈窈冥冥,为先天之化,为后天之神,为死生之母,为玄牝之门。又岂于形迹之间可能摹拟者哉。故有形之火不可纵,无形之火不可残。有能知火之邪正,而握其盈虚伸缩之权者,则神可全,病可却,而生道在我矣,即吾有形,吾又何患。
     论病机火证
     观《内经·至真要大论》所列病机。凡言火者五,言热者四,似皆谓之火也。然诸病之见《示从容论》曰∶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宝命全角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盛者泻之,虚则补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于诸篇者,复有此言热而彼言寒,此言实而彼言虚者,岂果本经之自为矛盾耶?盖诸篇所言,在专悉病情,故必详必尽;在本篇所言,亦不过总言五运六气之大约,原非确指为实火实热也。故于篇末,复以有无虚实四字总结于后,此轩岐之明见万世,正恐后人误以火热二字,悉认为真因,而晓示如此。此其火有虚实,热有真假,从可知矣。余以刘河间《原病式》之谬,故于《类经》惟引《经》释《经》,不敢杜撰一言,冀在解人之惑,以救将来之误耳。前三卷中,别有详辩,并《类经》详注,俱当互阅求正。
     论虚火(共三条)
     凡虚火证,即假热证也。余于首卷寒热真假篇,已言之详矣。然犹有未尽者,如虚火之病源有二,虚火之外证有四,何也?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此病源之二也。至若外证之四,则一曰阳戴于上,而见于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曰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其外虽热而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三曰阳陷于下,而见于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四曰阳亢乘阴,而见于精血髓液之间者,此其金水败而铅汞干,所谓阴虚之火也,此外证之四也。然证虽有四,而本惟二,或在阴虚,或在阳虚,而尽之矣。第阴虚之火唯一,曰金水败者,是也。阳虚之火有三,曰上中下者,是也。凡治此者,若以阴虚火盛,则治当壮水。壮水之法,只宜甘凉,不宜辛热。若以阳虚发热,则治宜益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忌清凉。第温热之效速,每于一二剂间,便可奏功。甘凉之力缓,非多服不能见效也。然清凉之药,终不宜多,多则必损脾胃。如不得已,则易以甘平,其庶几耳。倘甘平未效,则惟有甘温一法,斯堪实济,尚可望其成功。否则,生气之机,终非清凉所能致也。此义最微,不可不察。
     气本属阳,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则阳无所存而浮散于外,是即虚火假热之谓也。而假寒之证,其义亦然。是以虚火实火,亦总由中气之有虚实耳。凡气实于内而为寒者,有如严冬阳伏于下,而阴凝于上,故冰雪满地而井泉温暖也。气虚于内而为热者,有如盛夏阴盛于中,而阳浮于外,故炎暑逼人而渊源清冷也。天地间理原如此,故不可见热即云热,见寒即云寒,而务察其寒热之本。
     火有虚实,故热有假真,而察之之法,总当以中气为之主,而外证无足凭也。故凡假热之证,本中寒也;假寒之证,本内热也。中寒者,原是阴证;内热者,原是阳证。第以惑者不明,故妄以寒证为假热,热证为假寒。而不知内热者当远热,内寒者当远寒。内有可据,本皆真病,又何假之有?
     论五志之火
     经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是即所谓五志也。此五志之化由乎五脏,而五脏之化由乎五行。故在心为喜,心主火也;在肝为怒,肝主木也;在脾为思,脾主土也;在肺为忧,肺主金也;在肾为恐,肾主水也。此五志各有分属,本不可以混言者也。且人有此生,即有此志,使无此志,生亦何为,是生之与志,本不能离,亦不可离。而人于食息之常,孰不以五志为生,亦孰不以五志为用,而未闻以五志之动皆为火也。第或以用志失宜,则未免有伤脏气,故在《内经》则但言五脏之伤,各有所属,五气之伤,各有所病,亦未闻以五志之伤皆云火也。而五火之说,乃始于刘河间,云五志所伤皆热也。丹溪述河间而衍之曰∶五志之动,各有火起。刘宗浓又述丹溪而衍之曰∶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自三子之说行,则似乎五行悉化而为火,理岂然乎!余尝察五志所伤之人,但见其憔悴日增,未见其俱为热病也。即因志动火者,非曰必无,但伤气者十之九,动火者十之一,又岂五志皆能动火乎!而矧以怒动肝气者,最易伤脾,脾伤者,不可以言火也,醉饱能动胃火,胃强者固自无恙,脾弱而致病者,不可以言火也。
     房劳本动肾火,精去而阳亢者,可以火言,精去而气亦去者,不可以言火也。外如五志之伤,则无非伤气败阳之证,尚可谓之火乎。无火治火,则无有不败者矣。三卷中辩丹溪第二条下仍有一论,当互阅之。
     论火证(共三条) 火为热病,是固然矣。然火得其正,即为阳气,此火之不可无,亦不可衰。衰则阳气之虚也。火失其正,是以邪热,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则真阴伤败也。然阳以元气言。
     火以病气言,故凡病在元气者,不得以火论。何也?盖人之元气止于充足,焉得有余?既非有余,则何以言火?所谓无形者其化虚,即此是也。惟病在形体者,乃可以察火证,盖其不在气即在血,所谓有形者其化实,即此是也。故凡火之为病,其在外者,必见于皮肉筋骨;其在内者,必见于脏腑九窍。若于形质之间,本无热证可据,而曰此火也。此热也,则总属莫须有之妄谈也。矧如火证悉具,而犹有虚实之殊,真假之异,其可不为详辩乎。若果有火病,则火性急烈,诚可畏也。然实火止随形质,余因谓之凡火,又谓之邪火。火之为病,病之标耳,洗之涤之,又何难哉。惟虚火之病,则本于元气,元气既虚,而再攻其火,非梃即刃矣。是以诸病之杀人,而尤惟火病为最者,正以凡火未必杀人,而以虚作实,则无不杀之矣,不忍见也。
     凡五脏之火,肺热则鼻干,甚则鼻涕出。肝热则目眵浓。心热则言笑多。脾热则善饥善渴。肾热则小水热痛。凡此之类,宜从清也。诸所不尽,详一卷寒热篇。
     凡察火证,必须察其虚实。虽其元气本虚,然必虚中挟实者,乃为易治。何以见之?如或大便干结,或善饥多食,或神气精明,或声音强壮,而脉见有力,此皆虚中有实也,俱可随证清解之。若或内外俱热,而反见溏泄,或饮食少进,或声微气短,诸虚皆见,而反不利温补者。此其胃气已败,生意已穷,非吉兆也。
     论治火(共五条)
     治实火诸法∶凡微热之气,惟凉以和之,宜徙薪饮、四阴煎、二阴煎,或加减一阴煎、黄芩芍药汤、黄芩清肺饮之类,酌宜用之。大热之气,必寒以除之,宜抽薪饮、白虎汤、太清饮、黄连解毒汤、玉泉散、三补丸之类主之。火甚而兼胀满闭结实热者,宜凉膈散、八正散、三黄丸、大金花丸之类主之。凡火盛虚烦干渴,或有热毒难解者,宜用绿豆饮,或悉尼浆,间药朝夕饮之。退火解毒最速,且无所伤,诚妙法也。
     郁热之火,宜散而解之。如外邪郁伏为热者,宜正柴胡饮、小柴胡饮,或升阳散火汤之类主之。若郁热在经而为痈疽、为疮疹者,宜连翘归尾煎,或芍药蒺藜煎,或当归蒺藜煎之类主之,或于本门求法治之。此皆火郁发之之谓也。
     虚火之与假热,其气皆虚,本或相类,然阴阳偏胜亦有不同。如阴虚生热者,此水不足以济火也,治当补阴,其火乃息,宜一阴煎、左归饮、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此所谓壮水之主也。如寒极生热,而火不归原,即阴盛隔阳,假热证也。治宜温补血气,其热自退。宜理阴煎、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此所谓益火之源也。又曰温能除大热也。凡假热之证,以肾阴大虚,则阳无所附而浮散于外,故反多外热,此内真寒外假热也。若非峻补真阴,何以复其元气,元气不复,则必由散而尽矣。但外热既甚,多见口疮舌裂,喉干咽痛,烦渴喜冷等证,而辛热温补之剂,难以入口,故薛立斋治韩州同之劳热,以加减八味丸料一斤,内肉桂一两,煎五六碗,用水浸冰冷与服,此法最善。余因效之,尝以崔氏八味丸料,或右归饮,用治阴虚假热,伤寒及劳热烦渴等证,服后顿退而虚寒悉见,乃进温补,无不愈者。此真神妙法也。
     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如加减一阴煎、保阴煎、天王补心丹、丹溪补阴丸之类是也。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如清化饮、徙薪饮、大补阴丸之类是也。凡此虚中之实,实中之虚,本无限则,故不得谓热者必无虚,虚者必无热。但微虚者宜从微补,微热者宜从微清。若热倍于虚,而清之不及,渐增无害也。若虚倍于热,而清之太过,则伐及元阳矣。凡治火者,不可不知此义。
     泻火诸药∶黄连、栀子泻心肝大肠之火。山栀仁降火从小便出,其性能屈下行。石膏泻肠胃之火,阳明经有实热者,非此不可。黄芩清脾肺大肠之火。黄柏泻肝肾诸经之火。
     知母清肺胃肝肾之火。地骨皮退阴中之火,善除骨蒸夜热。生地、麦冬清肝肺,凉血中之火。天门冬泻肺与大肠之火。桑白皮、川贝母、土贝母解上焦肺胃之火。柴胡、干葛解肝脾诸经之郁火。龙胆草泻肝肾膀胱之火。槐花清肝肾大肠之火,能解诸毒。芍药、石斛清脾胃之火。滑石利小肠膀胱之火。天花粉清痰止渴,解上焦之火。连翘泻诸经之浮火。玄参清上焦之浮火。山豆根解咽喉之火。胆星开心脾胃脘之痰火。青黛、芦荟、胡黄连泻五脏之疳热郁火。苦参泻疳蚀之火。木通下行,泻小肠之火。泽泻、车前子利癃闭之火。人中白清肝脾肾之阴火。童便降阴中血分之浮火。大黄、朴硝泻阳明诸经实热之火。人参、黄、白术、甘草除气虚气脱阳分散失之火。熟地黄、当归、枸杞、山茱萸滋心肾不交阴分无根之火。附子、干姜、肉桂救元阳失位阴盛格阳之火。凡此治火之法,已若尽之,然亦不过言其筌蹄耳,而神而通之,原不可以笔楮尽也。
述古
启玄子曰∶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遇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折,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得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矣。
     火证论列方
     白虎汤(寒二) 抽薪饮(新寒三) 徙薪饮(新寒四) 玉泉散(新寒十五) 凉膈散(攻十九) 清化饮(新因十三) 三补丸(寒一六二) 三黄丸(攻六八) 八正散(寒百十五) 绿豆饮(新寒十四) 悉尼浆(新寒十六) 太清饮(新寒十三) 一阴煎(新补八) 保阴煎(新寒一)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左归饮(新补二) 左归丸(新补四) 右归饮(新补三)大金花丸(攻五五) 大补元煎(新补一) 小柴胡汤(散十九) 正柴胡饮(新散六) 大补阴丸(寒一五七)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加减八味丸(外三八)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升阳散火汤(散四一) 天王补心丹(补百八) 丹溪补阴丸(寒百六十) 黄连解毒汤(寒一) 连翘归尾煎(新因三二) 芍药蒺藜煎(新因三五) 当归蒺藜煎(新因三四)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5-20 14:44 , Processed in 0.143214 second(s), 63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