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2725|回复: 0

高建忠老师中医点滴拾遗

[复制链接]

179

主题

218

帖子

6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2
发表于 2017-1-22 18: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魏宝荣整理
  1.古人治方必有其思想,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尊古法使用,如玉屏风散用散剂,要比汤剂效果好,蒲辅周先生用玉屏风散是用散剂的。千金苇茎汤使用时,也应该以芦根煎汤代水,再煎余药,效果比较好。
  2.久病即便有热证,苔往往也是白的,这点大家需要注意。
  3.古人医案有大虚病人使用大承气汤后,如厕前需喝一剂独参汤,以防止病人下之后元气虚脱。我在临床上如遇大虚病人,要使用血府逐瘀汤时,常加黄芪。异曲同工。
  4.我认为,重病病人需用熟地时,即使苔腻也不要紧,可以使用,不会碍胃;熟地腻膈只限于小虚或不虚之人。张景岳,人称“张熟地”,他治疗重病人胃口不开时是使用熟地的。
  5.虚喘禁用麻黄。
  6.使用麻杏石甘汤时需注意麻黄和石膏的配伍比例,临床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关键就在这个比例上。
  7.我治疗水气凌心之喘证,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个人认为葶苈子这味药还是比较平和的。宝荣按:余后观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小儿咳喘,信然。
  8.竹叶有清心利小便的作用,故夏天开方子时常可加竹叶为引,引暑热,暑湿之邪从小便而出。
  9.喘脱用黑锡丹治疗,效果很好,但药店似乎已不卖,实为憾事。
  10.治心六法:温心阳(桂枝);益心气(人参);养心血(酸枣仁);镇心神(龙齿);行心血(丹参);泻心火(黄连)。
  11.治疗瘀阻心脉之胸痹时,血府逐瘀汤不可久服,因方中有枳壳,柴胡,桔梗等理气药,长期服用可耗散心气,而瘀阻心脉之胸痹病人也常见伴有心气虚,我在临床上一般使用桃仁红花煎。
  12.炙甘草汤是治疗心阴阳两虚的好方,用好这张方子的关键在把握好方中阴药和阳药的配伍比例。宝荣按:此方为仲景名方,又名复脉汤。余观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对此方加减化裁,变化如神,后吴鞠通氏整理定名为一甲复脉,二甲复脉,三甲复脉等方。岳飞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诸位看官,勿草草看过。余意,对炙甘草汤适当化裁,可治疗多种疾病,又岂是仅仅治疗心阴阳两虚呢?
  13.癫狂梦醒汤是一张妙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临床使用时最好原方原量,我用此方治疗多种气血疾病,有血府逐瘀汤起不到的作用。
  14.《内经》讲“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小孩多贪食,损伤脾胃,故儿科疾病以调理脾胃,消导食积为要。复感儿的治疗也应在解表的同时加健脾药,江育仁先生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调和营卫。
  15.有出血等症时不可一味用止血药,脾统血,故可通过调理脾胃,恢复脾的统血功能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如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方子治疗崩漏等疾病。
  16.小孩嘴唇红为脾经有火。
  17.关于党参和白术的使用,有邪时,选白术而非党参;无邪时首选党参而非白术。白术实无补气作用,它是通过运脾,而使脾的运化功能恢复,而达到补气的效果。
  18.茯苓为淡渗利湿药,阴性向下,故茯苓偏属阴性药,祛邪药,其无直接健脾作用,它是通过利湿而使脾升清的功能得到恢复来健脾,所以茯苓这味药不宜长期使用。因其性向下,李东垣告诫应慎用渗湿药,防止影响脾升清的功能,补中益气汤中也未用此药。
  19.使用枳实,枳壳,陈皮等理气药时,常需佐健脾药,因理气药会伤损中焦之气。
  20.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方中蝉衣,僵蚕,乃天地之精华,赵少琴先生治温病常用之,甚至用以治疗肾炎,我在临床上也常用此二味药,其妙不可言,不可传。宝荣按:想用好升降散方,须将《伤寒瘟疫条辨》细细读过,常怀敬畏自然,敬畏生灵之心才可。
  编辑:齐建民高建忠中医点滴拾遗

607592_12647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6-1 21:04 , Processed in 0.114030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