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16:15 编辑
厥阴病篇 附/呕哕 呕吐 肝热犯胃或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小柴胡汤)--《伤寒论》学习笔记206
下面我们看379条,《伤寒论》“三七九、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吐有伴有发热,用小柴胡汤来治疗,这一条似曾相识,在什么地方遇到过? 在“太阳病篇”遇到过,说“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大家是不是还记得这一条吗,我背的不一定很准确。见到呕吐和发热,一般公认这是少阳病,胆热犯胃就出现,喜呕、多呕、善呕,而这个发热呢的话胆腑郁热,少阳病的热型有两个,邪在经的时候正邪纷争,互有进退,表现是往来寒热。热郁胆腑的时候,它就是表现的持续发热。当然胆腑郁热,胆热犯胃,用小柴胡汤是正治之法。这一条放到了厥阴病篇,怎么把一个少阳病的病证,放到了厥阴病篇呢?所以后世医家就认为,这正是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表现,因为在太阴病篇,有这样的条文,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此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大家好记得吧。这是太阴湿浊不化,日久从阳明燥化而外出阳明,我们把它叫做太阴外薄阳明证。 也把它叫做太阴病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在少阴病篇,我们曾经谈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这一条还记得吧,一个少阴病过了八九天,少阴病不应当有一身手足尽热,结果它却出现恶劣一身手足尽热,因为少阴病要发热的话,它是发热的同时伴有手足厥冷,那是阴盛格阳啊,现在出现了一身手足尽热,而不是手足厥冷,那就不是阴证而是阳证,这就是少阴外薄太阳,少阴外出太阳,不是太阳经,而是太阳腑,太阳腑有热,热迫血妄行,就可能出现尿血,“便血”就是尿血。所以少阴病有外出太阳的,太阴病有外出阳明的,难道,厥阴病就没有外出少阳的吗?所以就把“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看成是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以此来体现三阴三阳之间,病证的相互转化,三阴三阳之间,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发病和病理上的联系,这是我们从阴阳两经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379条。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379条,我们说厥阴病,不管哪一个证候,它都是两极转化,下利,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呕吐也应当,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我们刚才讲的吴茱萸汤证,是肝寒犯胃,这是寒。讲的四逆汤证,是少阴寒邪犯胃,也是寒。那么我们现在讲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可以不可以把它当成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呀,肝有热,它也发热啊,肝热犯胃也会呕吐啊,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同样也可以用小柴胡汤啊。所以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也可以把它当作肝热犯胃,这样就使厥阴病篇呕吐的证候,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体现了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