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楼主: 虚心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持续更新贴预计1-350)

[复制链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5: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15:50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下利 自利的先兆--《伤寒论》学习笔记200


我们上次课重点讲的是厥阴病篇的厥证,厥作为一个症状来讲,指的是手足厥冷,那么导致手足厥冷的可以是多种原因,但是在《伤寒论》中,它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来概括所有厥证的病机。那么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是指的人体的阴精、阳气,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而不能够营养四肢末梢,这就叫阴阳气不相顺接,或者是阴津阳气的不足,或者是病理产物的阻滞,或者是气机的郁遏,使阴精、阴血或者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这就叫阴阳气不相顺接,这就是造成手足厥冷的基本病机。


在《伤寒论》中,我们学过的厥证,主要有:热厥、寒厥。热厥是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造成的手足厥冷,它以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为特点,对于热厥的治疗,里热未成实的,我们用清法,里热以成实的,我们用下法,清法用白虎汤,下法《伤寒论》没有提供方子,我们主张用大柴胡汤。寒厥实际上是少阴病,是少阴真阳衰微,四末失温,我们可以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白通汤也是治疗寒厥的。血虚寒厥是指的肝血不足,复受外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治疗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经散寒。水阻胃阳致厥,是胃虚水停中焦,水邪阻遏中阳所造成的厥冷,治疗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消水。痰阻中阳致厥,是有形痰浊阻遏胸中阳气,使阳气不能外达,治疗用瓜蒂散,涌吐痰实。气郁作厥,见于少阴病篇,那是少阴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治疗用四逆散,疏肝解郁,疏达郁阳。除此之外,我们也提到了脏厥和蛔厥。脏厥证,是五脏六腑的真阳相火衰竭,不仅手足厥冷,而且全身皮肤都凉,其人躁无暂安时,出现了一派阳衰阴盛,真阳亡绝,正不胜邪的表现,预后不良。至于蛔厥,是上热下寒,蛔虫中阻,阴阳气不相顺接,它的临床表现,以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为特征。在烦的时候可能会见到手足厥冷,治疗用乌梅丸或者乌梅汤。这是《伤寒论》中,以厥阴病篇为主,涉及到少阴病篇,谈到的厥证的治疗。这些厥证我们在临床上都可能见的到,要把这些厥证的证治的内容,能够掌握。我们说厥阴病篇附入了,厥利呕哕这么多内容,其中厥证我们讲完了。



第358条,《伤寒论》“三五八、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若转气下趣少腹者”- 这个趣味的趣同趋,趋势的趋。其实这就是下利的先兆。我们讲义上的提要说,欲作自利的先兆,不如把那个欲作去掉,就是自利的先兆。其实这就是描述要拉肚子之前的一个自我感觉,一是感到肚子痛,同时感到肚子咕噜咕噜响,有气往下走,那不得赶快上卫生间吗,就这么简单一个条文。你说虚寒下利是这样,其实湿热下注的下利也是这样,肚子一痛 ,咕噜咕噜气往下走,湿热下注的下利它也是这样,所有的下利的先兆表现都是有气下趋少腹,这条简单了解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5: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16:02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下利 热利 厥阴湿热下利(白头翁汤)--《伤寒论》学习笔记201


下面看,371条和373条,厥阴湿热下利。《伤寒论》“三七一、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伤寒论》“三七三、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这两条原文提到了白头翁汤,其实白头翁汤的适应证,放到了厥阴病篇来讨论,注家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肝经湿热下注下迫大肠。既然有湿热下迫大肠,它的特点就是: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中疼痛、渴欲饮水,这4个症状。里急后重 - 是典型的湿热下注的表现,这个症状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几次,火性急,暴注下迫,所有里急,一有便意,他就控制不住,这叫里急。由于它是湿热下迫大肠,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所以它又下重难通,更何况湿邪容易壅遏气机,气机不畅也是造成下重的一个原因。所以为什么后世治湿热下利,加上木香这些行气的药呢,所以湿邪本身重浊粘滞造成了下重,湿邪壅滞气机,气机不畅也是下重的原因。“有一分里急就有一分热,有一分下重就有一分湿。”这是后世医家的认识。大便脓血 - 湿热腐破血络,所以他有大便脓血。腹中疼痛 - 湿热凝滞气机,所以他可以有腹中疼痛。《伤寒论》317条,373条,都没有提到腹中痛这个症状,但是实际上湿热下利都有腹痛,这是湿热凝滞气机所造成的。渴欲饮水 - 还有一个症状,就是欲饮水,这个欲饮水的病机,一个是因为湿热互结,津液不化,再一个因为有热,热盛伤津,所以他有口渴。


这样的话,三阴都有下利。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三阴下利的特点和区别:大便稀溏,自利不渴的属太阴。你看它的大便的性状是大便稀溏,它伴随的症状是不渴。我们是用大便的性状,和渴与不渴来区别三阴下利。治疗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的方子。下利清谷,自利而渴的,属少阴。大便的性状是下利清谷,伴随的症状是口渴。治疗用四逆汤,补命火,补肾阳来暖脾土。厥阴下利的特点是,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他大便的性状是脓血便,伴随渴欲饮水。这个口渴欲饮水,和少阴病的自利而渴,相比较,这个口渴会严重的多,不象少阴病的口渴,是喜热饮,不多饮,那毕竟是阳虚,气化失司津液不生嘛,津液不化。湿热下注的下利渴欲饮水,甚至可以喜冷饮,它有热。肝经湿热下迫大肠的这个下利,注家之所以强调,这是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是因为这两条放在了厥阴病篇来讨论。实际上这两条,我们在临床上所见的可以就是个大肠湿热,不一定涉及到肝经。当我们临床上遇到急性细菌性痢疾,或者急慢性的阿米巴性痢疾,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你就直接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清利大肠的湿热,不一定要和肝经来联系,这是我们在临床上用白头翁汤的时候,只要是大肠湿热,大便脓血,有里急后重的,你就可以用,它是急慢性的细菌性的痢疾也罢,它是阿米巴性痢疾也罢,它还是溃疡性结肠炎也罢。只要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中疼痛、渴欲饮水,这四个主证,你就可以用白头翁汤。临床用的时候可以口服,把汤药做成煎剂来口服。也可以做成煎剂过滤后,温度合适的时候,来灌肠。比方有的人,他不愿意口服。或者一些特殊的小孩,他硬是拒绝吃药,那你把他按在哪儿灌肠,也是一种方法。或者是病情比较重,上面口服,下面灌肠,都有很好的疗效。(笔记者附:《伤寒论》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两檗三两,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头翁汤,是治疗湿热下利的一张名方,它由四个药所组成,白头翁是治疗湿热下利的要药。下面的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也是治疗热利的重要的药。秦皮苦寒入肝,有清湿热、凉血的功效,秦皮略有一点涩。我在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湿热下利的时候,常常要加马齿苋。这个马齿苋也罢,还有我以前的课上提到的蒲公英也罢,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它不伤胃,所以马齿苋,我们可以让病人采了新鲜的开水焯完了,伴上作料当菜吃,治疗慢性痢疾光有马齿苋一味,就有很好的疗效有一个外地的县委书记,每年到了夏季,他的慢性痢疾就复发,反反复复有五六年的历史,后来他来北京找我,说,你看能不能给我弄个东西,让我很方便的长期吃一段时间,让这个痢疾不要再发作了。我说很简单的,到了春天、夏天的时候,你就发动一些人去给你采马齿苋,放在背阴通风的地方阴干了,你把它做成粗粉,那个东西很难打成细粉,因为它纤维素比较多,做成粗粉以后,到了秋天、冬天,从秋天开始吃,就吃这个粉子,一次用上3 - 5克,一直吃到第二年夏天,看怎么样。就这么吃了半年多以后,他的痢疾从此不再发作。所以马齿苋是一个治疗痢疾的很好的药。我在用白头翁汤来治疗痢疾的时候,总要加马齿苋,药房的马齿苋是干的了,我没最少用30克,如果是急性痢疾的话,可以用到50克。我们综合查了一下,关于白头翁汤临床应用的文献,我们发现了什么呢?有人用白头翁汤来治疗目赤肿痛,你说目赤肿痛和湿热下利,那差到哪去了?治疗眼睛的病。有人用它来治疗颈淋巴结核,或者颈淋巴结炎。有的用它来治疗急性乳腺炎,有人用它治疗肋软骨炎,还有人用它治疗带状疱疹,也有人用它治疗肝炎,​还有人用它治疗泌尿系感染,急性盆腔炎、急性前列腺炎。这就是对白头翁汤临床的扩大应用。这些证候没有一个,是里急后重、便脓血的,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思路可以用于这些证候呢?这都是肝经或者肝脏的问题,这些部位都是肝经所过,肝经连目系,肝经过颈部,肝经布胸,肝经抵少腹络阴器,这些病证,你只要辨证属于肝经湿热的,都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治疗。这又是抓病机,扩大经方应用范围的这个思路的临床应用。当然在治疗这些病证的时候,你比方说,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那你要适当的加上一些治疗眼科的专药。治疗急性颈淋巴结炎,那你也要加上适当的软坚散结的药。要适当的加减。所以这个思路在我们临床上是常用的,扩大古方临床使用范围的一种思路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6: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篇 附 下利 热利 燥热下迫(小承气汤)--《伤寒论》学习笔记202


现在看第374条,《伤寒论》“三七四、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下利”- 这个下利是燥热下迫所造成的,燥热阻结可以有不大便。燥热下迫可以有下利,燥热内盛逼迫肠液大量分泌,这就形成了下利。“有燥屎也”- 既然有燥屎,那就用小承气汤来泻下,来通便。我们题库里有一道题是说,下述那个方子可以治下利,作为一个K型题,我们列了小承气汤,有的同学就没有算小承气汤的可以治疗下利,他说小承气汤是通便的,怎么能治疗下利呢?实际上小承气汤治疗下利是指的燥热逼迫肠液下泄的这种下利。“谵语者”- 是阳明燥热内盛,阳明燥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言的功能失常所造成的,这个我们在阳明病篇已经讲过了,也就是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可以有下利。关于湿热利和热利我们就谈完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6: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16:06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下利 虚寒利--《伤寒论》学习笔记203


下面的虚寒利,实际上就是少阴阳虚,火不暖土,腐熟无权的那种下利清谷。这个366条,《伤寒论》“三六六、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心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身有微热,下利清谷”- 这个下利清谷,就是火不暖土所造成的,而这个病人有点,阴盛格阳,阴盛戴阳的表现,这一条呢,大家自己看就可以了。


第370条,《伤寒论》“三七 0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也是个阴盛格阳证,这个下利,显然也是一个火不暖土的下利。



第372条,《伤寒论》“三七二、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这是一个里虚寒的下利,又兼有太阳表证,表证的特点是身疼痛。我们本着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应当先补里,后解表,这是很重要的。这一条大就一看就明白了。



第364条,《伤寒论》“三六四、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这实际上是说,里有下利清谷的虚寒证,外又有表证,你不能够先解表,强调不能先解表,我们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这样的话,我们发现下利有热利,有寒利,有实证的下利,有虚证的下利,是两极转化,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正符合厥阴病的特点,不是两极转化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6: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16:10 编辑

厥阴病篇 附/呕哕 呕吐 肝寒犯胃(吴茱萸汤)--《伤寒论》学习笔记204


下面我们看辨呕哕。第378条,《伤寒论》“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里讲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这一条也是要求背下来的,一级重点条文。“干呕”- 这个干呕是肝寒犯胃,肝胃两寒,胃气上逆。“吐涎沫”- 这个吐涎沫是肝胃两寒,饮邪不化,这个涎沫不是从胃里吐出来的,而是从口腔中自己生的,所以有的人说,既然干呕,怎么还能吐出涎呢? 这个涎沫不是胃里吐出来的,而是口腔中大量的分泌清稀的唾液。有一次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在301医院做完食道癌的手术之后,他出院了来找我,他就手头拿着一个喝水的杯子,但是他不是喝水用,一会儿就吐唾沫,一会儿就吐唾沫,杯子里有半杯子的唾沫,就是清稀的唾沫不断的吐。我说:“唾液在中医里,把它叫做神池水,上池水,把它叫做金津,把它叫做玉液,是多么珍贵的东西,你怎么全都吐掉了,太浪费了,说这是人体的津液所化生。”当时我这么跟他说。他说:“那应当怎么办? ”我说:“我告诉你,在古代的传统的养阴功夫里头,它有叩齿、搅舌、咽津液,长期练吞津的功夫,这是一个养阴的功夫,真是灌溉脏腑,濡润四肢,清神补脑,面色红润,所以想美容,你就练这个功夫”。(后来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人在焦虑紧张的时候,他唾液分泌减少。一个人在讲课,表演的时候,说两句话就要端起杯子喝一口水,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他没有放松,身心没有放松,唾液分泌减少。他可能并不承认他紧张,说我放松了呀,其实他老喝水,就说没他唾液分泌减少。人只有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唾液分没才减少,所以我常常把唾液分泌的多和少,看成是这个人是不是真正做到心身放松的一个客观指标。我们有时候自己不知道是不是放松,那你就看看你是不是常口干。像我一念菜谱就哈拉子满口,一讲课弄不好就唾沫星子乱飞,那这个老师是放松了。)我给我的同学,谈完了金津、玉液的好处之后。他说:“哦,这么珍贵的东西呀,那我别吐出来,回去咽吧”。两天以后他来找我了,他说:“你说的这个方法不行啊”。我说:“怎么啦? ”他说:“我咽了一天,前后心冰凉,前后心就象一个大冰坨子一样”。这个时候我恍然大悟,对于我这个同学,食道癌手术之后的这个同学,他分泌大量的清稀的唾液,这不是金津,不是玉液,不是神池水,不是上池水,而是什么呢?是寒饮不化。是病理产物,是肝胃两寒,饮邪不化,阳不摄阴他才分泌了这样的大量的寒饮。你看看有时候你不遇到这种事情,你真以为所有的唾液都是好的。我说:“那既然这样的话就别咽了,我就给你吃药吧”。开什么药?吴茱萸汤。吃了一个星期,唾液分泌减少了,不用再随身带着个碗来吐唾沫。当然治得了病,救不了命,他这个饮邪不化的证候虽然缓解了,他毕竟是食道癌的肿瘤啊,又过了大概半年,我这位小学同学,就因为肿瘤的多处转移,就驾鹤西去了。所
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一个吐涎沫的人,那就要判断他是不是肝胃两寒、饮邪不化。实际上吐涎沫,可以是少阴肾阳虚饮邪不化;可以是脾阳虚饮邪不化;可以是肝胃两寒饮邪不化。就吐清稀的涎沫来说,这在《伤寒论》中都有描述,我们在前面少阴病篇,讲到四逆汤适应证的时候,曾经提到四逆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可以温化胸中的寒饮,你怎么知道胸中有寒饮呢? 那个病人也可以经常吐清稀的唾液。那你怎么知道是肾阳虚呀,你从全身症状来看。“头痛者”- 我们第378条,这种吐涎沫,你怎么知道是肝胃两寒呢? 也是从其他症状来看,特别其中有一个头疼的症状,厥阴肝经的头疼,它的头疼的部位是在巅顶。为什么是巅顶痛啊? 因为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于巅顶。后头部疼痛的是太阳经受邪;前额疼痛的是阳明经受邪;偏头疼的是少阳经受邪,其它阴经都不到头。所以太阴病没有头疼,少阴病没有头痛,在诸多的阴经中,足阴经中只有足厥阴肝经合督脉交于巅顶,所以当足厥阴肝经的寒邪、浊阴邪气,循经上扰清窍的时候,可以出现头痛,头痛的部位是在巅顶,头痛的发作时间常常是在深夜。 因为这个肝寒、阴寒的证候,常常夜间发作,血分的证候常常夜间加重,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你看我们在座的有北京宣武中医院的同学,宣武中医院有一个很有特色的科室,那就是脉管炎科,所谓脉管炎,是动脉血栓形成以后造成的末端的坏死,这种证候疼痛,你这个病房收了这样一个病人,夜里其他病人就别想睡觉了。夜里疼的他叫,打杜冷丁止痛,到了白天他到睡的呼噜呼噜的,为什么夜间重,就是因为病变在血分,病变在阴分,我们现在谈到的吴茱萸汤的适应证,它是一个肝胃两寒,浊阴上扰清窍,所以自然界阴气最盛的时候,他最容易发病,所以夜间疼我遇见的一个病人,他那个床头放着一个木头箱子,那个箱子上一大片漆皮都没有了,他的孩子告诉我,这是他爸爸夜里头疼,拿脑袋撞这个箱子,这一大片漆都给撞的脱落了。那个箱子给撞了一个坑,头疼了那么多年,十年来的头痛,用吴茱萸汤,也就是前前后后吃了一个月,他这个头疼就好了。所以上述三个症状,单有干呕可以用吴茱萸汤,单有吐涎沫可以用吴茱萸汤,单有巅顶痛、夜间重,可以用吴茱萸汤。见到任何一个症状,我们就可以用吴茱萸汤来治疗。


吴茱萸汤的适应证我们在《伤寒论》中遇到过三次,我们不妨回忆一下:第一次,是在阳明病篇遇到的,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那是阳明胃家虚寒,受纳无权,受纳无权,他一吃下就想吐,但是他没有吐出来,如果要是随口就吐出了的话,年就是胃热了。所以受纳无权,食谷欲。第二次,是我们在少阴病篇遇到的,说“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我们在讲它的病机的时候,说它是胃家虚寒,胃寒气逆,剧烈呕吐造成的,人体的升降逆乱,升降逆乱以后,就导致了阴阳气不相顺接,而一时的出现了手脚发凉,在剧烈呕吐的同时,出现了手脚发凉。由于剧烈呕吐,气机逆乱,所以这个人痛苦难耐,表现了烦躁欲死。你看那个小孩子,得了急性胃肠炎的时候,在呕吐的时候,那不是辗转反侧,坐卧不宁吗,家长拿手拍拍后背,一方面告诉他家长在旁边,你不要紧张,不要害怕,实际上就是对他这种痛苦难耐,进行一种安慰。第三次,现在厥阴病篇的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是肝胃两寒,浊阴上逆。所以可见吴茱萸汤的适应证,病位主要在肝胃,病性主要是虚寒。对于寒性的呕吐,这是肝寒犯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6: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篇 附 呕哕 呕吐 少阴寒邪犯胃(四逆汤主之)--《伤寒论》学习笔记205


对于寒性的呕吐,也有少阴寒邪犯胃的,那就是第377条,《伤寒论》“三七七、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呕而脉弱”- 这个脉弱,是正虚。“小便复利”- 是阳不摄阴。“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如果这个身有微热,是阳气来复的话,应当出现手脚转温,而现在身有微热,反而见到厥冷,这不是阳气恢复,而是虚阳外浮,虚阳外越,或者说是阴盛格阳,因此张仲景说,难治。这个呕吐显然就是少阴寒邪上逆,胃失和降所造成的,治疗用四逆汤。肝寒犯胃可以吐,少阴寒邪犯胃可以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6: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16:15 编辑

厥阴病篇 附/呕哕 呕吐 肝热犯胃或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小柴胡汤)--《伤寒论》学习笔记206


下面我们看379条,《伤寒论》“三七九、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吐有伴有发热,用小柴胡汤来治疗,这一条似曾相识,在什么地方遇到过? 在“太阳病篇”遇到过,说“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大家是不是还记得这一条吗,我背的不一定很准确。见到呕吐和发热,一般公认这是少阳病,胆热犯胃就出现,喜呕、多呕、善呕,而这个发热呢的话胆腑郁热,少阳病的热型有两个,邪在经的时候正邪纷争,互有进退,表现是往来寒热。热郁胆腑的时候,它就是表现的持续发热。当然胆腑郁热,胆热犯胃,用小柴胡汤是正治之法。这一条放到了厥阴病篇,怎么把一个少阳病的病证,放到了厥阴病篇呢?所以后世医家就认为,这正是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表现,因为在太阴病篇,有这样的条文,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此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大家好记得吧。这是太阴湿浊不化,日久从阳明燥化而外出阳明,我们把它叫做太阴外薄阳明证。 也把它叫做太阴病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在少阴病篇,我们曾经谈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这一条还记得吧,一个少阴病过了八九天,少阴病不应当有一身手足尽热,结果它却出现恶劣一身手足尽热,因为少阴病要发热的话,它是发热的同时伴有手足厥冷,那是阴盛格阳啊,现在出现了一身手足尽热,而不是手足厥冷,那就不是阴证而是阳证,这就是少阴外薄太阳,少阴外出太阳,不是太阳经,而是太阳腑,太阳腑有热,热迫血妄行,就可能出现尿血,“便血”就是尿血。所以少阴病有外出太阳的,太阴病有外出阳明的,难道,厥阴病就没有外出少阳的吗?所以就把“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看成是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以此来体现三阴三阳之间,病证的相互转化,三阴三阳之间,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发病和病理上的联系,这是我们从阴阳两经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379条。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379条,我们说厥阴病,不管哪一个证候,它都是两极转化,下利,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呕吐也应当,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我们刚才讲的吴茱萸汤证,是肝寒犯胃,这是寒。讲的四逆汤证,是少阴寒邪犯胃,也是寒。那么我们现在讲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可以不可以把它当成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呀,肝有热,它也发热啊,肝热犯胃也会呕吐啊,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同样也可以用小柴胡汤啊。所以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也可以把它当作肝热犯胃,这样就使厥阴病篇呕吐的证候,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体现了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9 09: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9 09:41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呕哕 呕吐 自愈证--《伤寒论》学习笔记207


现在看376条,《伤寒论》“三七六、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呕家”- 所谓呕家,就是平素就经常呕吐病的这个人。“有痈脓者”- 就是体内有化脓性的病灶,这显然是毒热内盛所造成的,当他出现吐脓血的时候,这提示了痈脓破溃,痈脓破溃的吐脓血,实际上是肌体排脓,给脓毒以出路的一种方式,内脏的化脓性感染性的病灶化脓了,破溃了,通过呕吐排出体外,这是排脓、排毒的一种方式。“不可治呕”- 对于上述的这种呕吐,你不要用和胃降逆止呕的药,来制止他吐脓,这就是说,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把这个痈脓中的脓血吐干净了,他就不再吐了。记住这一条是告诉你,有时候呕吐是肌体排邪的一种表现,你不要强行的止吐。就像太阴病、少阴病当它们自愈的时候,像太阴病“虽爆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此脾家实,腐秽当去也。”那个下利,你不要去止利,那是肌体阳气恢复以后,排泄体内的湿浊邪气的一种表现,是给邪气以出路的一种表现,你不要用止泻的方法治疗。少阴病也有自利而愈的那个条文,那种自利也是少阴阳气恢复以后,排泄体内的寒湿邪气的一种表现,那种下利,你也不要用止泻的方法来治疗。关于厥阴病篇有下利的证候,所附的呕吐的证候,我们就都谈完了。无论下利也罢,无论呕吐也罢,都体现了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样两极转化的特点,而在这里头,非常重点的方证,有白头翁方证,有吴茱萸汤证,这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9 09: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9 09:45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呕哕 哕(呃逆) 胃家虚寒的呃逆--《伤寒论》学习笔记208


我们上一次课,讲的是厥阴病篇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厥阴病篇还剩一点点,我想我们把剩下的这一点内容讲完了之后,再不厥阴病篇做一个系统的小结,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作归纳了。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厥阴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证候、呕吐的证候,无论是下利的证候也罢,还是呕吐的证候也罢,都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都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我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证候,它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肝,没有涉及到心包,没有涉及到厥阴经,它不应当是厥阴病。不是厥阴病为什么它附到了厥阴病篇呢?这就是后世的人,或者是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他看到厥阴病篇的原文比较少,所以他就把厥利呕哕另外一篇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但是我们惊奇的看到,他附到厥阴病篇的这些厥利呕哕的证候,同样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种两极转化的特征,因此呢,它和厥阴病的特点,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附在厥阴病篇,也有它的一定的内在的联系。


我们上次讲完下利,讲完呕吐,我们现在讲哕。第308条,《伤寒论》“三八0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哕”- 这个字,我们以前遇到过,哕在宋代以前的中医书籍中,它作为一个症状,它指的是呃逆、呃忒,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所以你看《伤寒论》也罢,《脉经》也罢,《诸病源候论》也罢,《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罢,《外台秘要》也罢,其中见到这个“哕”,它就是指的膈肌痉挛。呃逆、呃忒,也可以把它叫做吃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宋朝以后,这个词义发生了变化,哕字就变成了干呕,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有“干哕”这个词,干哕这个词就是指的干呕。我们《伤寒论》是汉代的著作,所以《伤寒论》中所出现的“哕”是膈肌痉挛。膈肌痉挛,有胃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肝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膈气上逆的因素,情况就比较复杂,它不仅仅是一个胃气上逆。我们现在所谈到的380条,是讲的一个胃中虚寒所造成的呃逆,因为仲景说“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这个胃中寒冷,就是胃家虚寒,这个病是怎么造成的呢?从他写的这个病例来看,“伤寒大吐大下之”- 一个外感病,医生用了剧烈的吐法,又用了剧烈的下法。“极虚”- 这就造成了中气的极度虚衰,所以说,极虚。“复极汗者”- 这么虚的病人医生还要给他用强烈的汗法。“复”就是又,用了强烈的汗法。为什么用强烈的汗法呢?“其人外气怫郁”- 这个人还有些脸红,身上轻度的发热,好像是表气闭郁的一种现象,所以又用了强烈的发汗的方法。那么发汗用的什么方法呢?“复与之水,以发其汗”-  用的水疗法“复与之水,以发其汗,用的水疗法”。火疗我们以前讲过,有火针,有火熏,有火熨,有火灸,它完全是治疗沉寒痼冷的虚寒证的。水疗我们以前没有提到过。所谓水疗,一个是饮水疗法,一个是用水来洗浴的方法。那么饮水疗法,我们在讲五苓散适应证的时候提到过,但是没有直接用“水疗”这个词,我们只是讲的饮水疗法,它治疗胃中津液不足的口渴,要“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因为当胃中津伤的情况下,胃的这种受纳的功能,脾的这种运化的功能,都比较低下。胃中津伤,津液不足,肌体的本能的生理反应,就要引水自救,这就是我们多次说过的,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引水自救,特别是胃中津液不足的时候,这个人有一个本能,就想大量的喝冷水,实际上大量的喝冷水,常常造成水停中焦。所以仲景所提倡的饮水疗法,就是“少少与饮之”,慢慢地每次给他喝少量的温水,因为他胃中津伤,胃的这种受纳、运化功能都低下啊,这是水疗的一种方法,饮水疗法。使胃中津液慢慢恢复了,这种胃津被伤的口渴就会得到缓解。 还有一种水疗,就是用水来浇浴,用水来浇浴达到退热的效果,或者用水来浇浴让他出汗,有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通过洗澡的方式来出汗,来退热,这也属于水疗。现在这个病人,用了大催吐、大泻下,正气大虚,虽然有一点表气的怫郁,那也应当本着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先补里后解表,也常常有时候当里虚恢复了,表邪自然解除,因为里气恢复了,营卫畅达了,正气自我祛邪,人体自我康复的机能发挥作用,常常表邪就解除了,如果还有表邪不解除的话,那你再解表不迟,现在一个里气极虚的证候,你就用水浇浴的方法来洗澡,这就更会伤里气。里气被伤,仲景说了,​“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中焦虚寒,虚气上逆,就出现了呃逆不止。这个证候我们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呢?中焦虚寒,虚气上逆出现了呃逆,我们抓病机,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方子,那个可以治疗胃家虚寒,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我们学过的三条原文中,阳明病篇的是“食谷欲呕,属阳明”那是胃家虚寒,受纳无权。在少阴病篇所学的“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那是一个胃寒气逆,剧烈呕吐,结果造成阴阳气一时的不能相顺接于手足,出现恶劣手脚发凉。剧烈呕吐,升降紊乱,病人痛苦难耐,所以出现了烦躁欲死,这些症状非常类似于少阴的阳衰阴盛证,它叫少阴病,应当说它不是少阴病,而是少阴病的类似证。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而在厥阴病篇,它治疗“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那是一个肝寒犯胃,又有肝胃两寒,饮邪不化,又有肝胃两寒,浊阴上逆巅顶,也用吴茱萸汤,暖肝胃,降浊阴。这三条方证都是以呕吐为主。它们的病机是胃家虚寒。我们现在讲的380条,它的主证是呃逆不止,对于一个呃逆不止的证候,我们也应当辩证。



我们在太阳病篇曾经提到过旋复代赭汤,在《伤寒论》中,它所治疗的不是呃逆,而是噫气,这个证候是胃中虚,痰浊中阻,用旋复代赭汤,化痰,镇逆,补中,来治疗嗳气不除。可是我们说,旋复代赭汤这张方子,在现代临床上又常常用于胃虚痰阻的呃逆不止,还记得吗。那是旋复代赭汤在临床上,扩大应用范围,可以治疗呃逆不止,这个呃逆只要是胃虚而痰浊中阻,胃气和膈气上逆的,我们就可以用旋复代赭汤来治疗。而呃逆不止的时候,代赭石要适当的重用。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呃逆,为什么不用旋复代赭汤呢? 因为它的病机不是胃虚痰阻,而是胃家虚寒,无力以降,没有力量降,所以虚气上逆,导致的一个呃逆不止,导致的一个膈肌痉挛,那么既然抓病机,它是属于胃家虚寒,虚气上逆的话,那我们用吴茱萸汤,暖胃降逆,完全是可以的,尽管吴茱萸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中有三条,讲的都不是呃逆,而讲的是呕吐。抓病机,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治疗胃家虚寒的呃逆不止。这一条,我们就讲这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9 09: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9 09:51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呕哕 哕(呃逆)--《伤寒论》学习笔记209


下面看第381条,《伤寒论》“三八一、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伤寒”- 是泛指一个外感病。“哕而腹满”- 这是一个实证造成的呃逆,那么实证呢常常是有形邪气的阻滞使膈气不降,膈气上逆而出现了呃逆。有形之邪气阻滞于腹部,那么这个邪气是属于水湿类的邪气呢,还是属于燥热类的邪气呢?水湿类的邪气阻滞气机可以腹满,燥热类的有形邪气阻滞气机也可以有腹满。怎么鉴别是水湿还是燥热?那就看看大小便,所以要“视其前后”- 就是看看他的大便和小便。“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如果是小便不利的话,那就是水邪阻滞,水湿留滞,腹部气机不畅就出现了腹满,然后膈气不能降而膈气上逆,就出现了呃逆不止,这个时候就用利尿的方法,利尿用什么方子?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寒,没有明显的热,我们就用五苓散。如果有明显的寒的,大家想一想用那个方子合适呀?用真武汤,它有利尿的作用,又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如果明显有热的,大家都知道了,按照这个思路,那就可以用猪苓汤。所以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又可以治疗水邪阻滞,水结所造成的膈气上逆的呃逆。如果大便干结,大便不通。病人又有腹胀满,又有呃逆不止,这显然是燥实内结。那么燥实内结,我们用什么方子为好啊?小承气汤,因为他没有全身的那么多的毒热症状,就是一个肚子胀,我们选小承气汤通便,调畅腹部气机,膈气可以降了,呃逆就可以停止了。我们在阳明病篇的末尾,谈到了“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可是在阳明病篇,“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下面,又有一条谈到了阳虚心神失充,心神失养也可以有谵语,所以谵语有实证有虚证。但是我们在讲郑声的时候,说“郑声者,重语也”,那是正气虚衰,精神失养所造成的,所以郑声的临床表现,是语言反复重复一句话,而且声低息微,所以郑声只有虚证而没有实证。我们现在讲到了呃逆,膈肌痉挛,在前几天所讲到的膈肌痉挛多是虚证,而在这里所讲到的膈肌痉挛也有实证。就实证来说,有水的也有火的,有水结的,也有火结的,这个燥实内结实际上是火结,所以就呃逆这个证候来说,也体现了或寒火热,或虚或实,这种两极转化的特征。关于厥阴病篇所附的,厥利呕哕的证候,我们就谈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5-8-19 23:24 , Processed in 0.115925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