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楼主: 虚心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持续更新贴预计1-350)

[复制链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4 14: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4 14:49 编辑

厥阴病篇 上热下寒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胃热呕吐和虚寒下利并见)--《伤寒论》学习笔记190


上热下寒证的第2条,是原文的第359条,《伤寒论》“三五九、伤寒,本自寒下,医反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 黄岑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 一个外感病。“本自寒下”- 本,就是原来。原来是是个什么证候呢?是个虚寒性的下利。这个病的来路原本来自于虚寒性的下利。“医复吐下之”- 医生反而用了催吐和泻下的方法。这就造成了“寒格”- 就是寒邪的阻隔,寒邪阻隔于中焦,所以上面有呕吐,下面有下利。“更逆吐下”- 就是使吐下更逆,也就是使吐下更加严重。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下利肯定是虚寒性的,而这个呕吐呢又很可能是胃寒的呕吐。如果是虚寒性的下利,又伴有胃寒的呕吐的话,那么呕吐的临床表现应当是什么呢?应当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就是脾胃皆寒,上下皆寒的证候。这个时候我们用什么方子治疗?下寒的下利,脾寒的下利,我们用理中汤。上面胃寒的呕吐我们用加丁香和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这个方子叫什么?叫丁萸理中汤。是《医宗金鉴》的一张名方。用于治疗脾胃两寒的呕吐和下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我们以前多次提到过,这是胃家虚寒,腐熟无权的一种表现,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病人,他是“若食入口即吐”- 他是随吃随吐,因此这就不是胃寒,而是胃热。热性的下利,火性急,暴注下迫,所以就有里急。胃热气逆的呕吐,火性急,火性上炎,所以随吃随吐。现在看到的第359条,张仲景所描述的这个病例,下面是虚寒性的下利,毫无问题。由于寒邪阻隔在中焦,上热不得下达,而出现了胃热气逆的呕吐,这就形成了上热下寒证。这种情况就不能用丁萸理中汤了,那就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来治疗。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它是用黄芩、黄连来清胃热,这两个药也是苦的,苦可以降,清胃热降胃气,治呕吐;用干姜和人参,这正是半个理中汤,或者说是半个四君子汤,不过四君子汤是后世的方子。它益脾气,温脾阳,散下寒,是个很好的清胃温脾,清上温下的一张方子,这又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代表方。


我们说,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剂不少,在这方面张仲景的组方成就也很高,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子,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首先是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它们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是偏于和中消痞。那么多方子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你得把握它的一个特点啊。我们就从这些方子中的特点中,来学习他的组方思路。乌梅丸,我们刚刚学的,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酸收,祛蛔。它有偏于和的,有偏于收的,实际上是在调整气的运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也就是我们现在正讲的这个方子,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苦降,止呕。因为它适应证的特点是食入口即吐,随吃随吐。所以用它来止呕。它是偏于降的。下面有个方子叫麻黄升麻汤,它的药物比较杂,证候比较奇特,现在临床应用极少,所以我不准备具体讲这条原文,但是它在组方上,有它的特色,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它偏于辛散祛邪。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这类方子共同的特点,但是在这个前提下,这个方子的作用倾向,都有特点,有偏于和,有偏于收,有偏于降,有偏于散。你看,他的组方上,他注重了调整全身的气机,那你就根据你的具体的病人,是气逆的,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降。是气郁的,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散。是气耗散而不能内收的,那就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收。如果清阳不升的,《伤寒论》里没有这种方子,那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升阳。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可以不可以属于这一类呀,大家可以琢磨琢磨。



我们刚才提到了麻黄升麻汤,这个原文,我们下去自己看一看,(笔记者附:《伤寒论》三五七、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株 黄芩十八株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这个证候,看看原文解释就可以了。但是这个证候在临床上很少见。这个方子应用的报道也很少。麻黄升麻汤在治法上,它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的作用。所以它是偏于散的。在药物组成上,我们要注意,他这里用了“分”作为衡重单位,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这个分,在汉代,作为计量单位的话,没有。所以张仲景写书,绝对不会在他的方子中写出用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在晋朝以后,在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怎么加的呢?是6铢等于1分,4分等于1两,24铢等于1两,是这么加的。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根据班固《汉书.律历制》的记载,也根据出土文物的实际考察,汉代的一斤等于250克,斤和两之间是16进制,一两等于15.625克,铢和两之间是24进制,那就是一铢等于0.65克,铢和分之间是6进制,6铢为1分,因此一分等于3.9克。我们看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分作为计量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宋朝以后哪个,斤、两、钱、分、厘的哪个分,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我们看到唐代以前的著作中,以分来作为衡重单位计量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宋代以后的哪个斤、两、钱、分、厘的哪个分,相混淆。因为我已经遇到过这种事情了。有一个信息中心,它统计古代用药药量的规律,它就把唐代以前用的那个分,当作后代的那个钱、分、厘的那个分来统计,结果发现,怎么古人用药的这个药量怪怪的,不适合实际应用,我一看他的原因,是把两个分给混淆了,所以这里的分等于3.9克。这个我在这里特殊的提一下。显然易见,仲景是不会用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在《金匮要略》里,有不少方子在剂量上,出现了以分作为衡重单位,那显然是经过晋朝以后的人给他改的。



关于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证),我们就谈这么多,重点是乌梅丸证,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黄连汤是不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黄芩汤是不是?黄芩汤温病学家很重视它的组方成就,尽管黄芩汤,作为黄芩、芍药两个主药,黄芩汤它不是寒热并用,它是清热的。黄连汤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它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那是我们在太阳病篇讲了泻心汤的适应证以后,为了和泻心汤适应证的,上热下寒相鉴别的时候提到的,所以要把黄芩汤和黄连汤分别开。​(笔记者附:摘自网络供参考,李东垣的
​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生甘草(二钱) 防风(二钱五分) 炙甘草(三钱) 升麻 葛根 独活 白芍药 羌活 人参(以上各五钱) 柴胡(八钱)
​上件㕮咀。每服秤半两,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寒凉之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4 14: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4 15:06 编辑

厥阴病篇 辨厥热胜复证--《伤寒论》学习笔记191


下面我们看厥阴病篇的第三节,辨厥热胜复证。我们在讲厥阴病概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一段话“厥阴病,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记乃发,相火爆发,阳有余便是火,于是乎就出现了阳复太过的一些热证”。我们也提到了当厥阴阳气的恢复如果是时进时退的话,那就出现了厥热胜复证,或者叫做厥热进退证。阳气恢复占优势,也就是说相火爆发占优势,病人就出现了发热,阳气衰退,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因为什么呢?阳气衰退的话,阴寒邪气就占了优势,所以病人又出现恶劣厥冷和下利,我们下面讲的这些条文,就是以厥冷、下利,和发热天数的多少来鉴别,这个病人是阳气恢复占优势呢,还是阳气衰退占优势,以此来判断他的预后。


看原文第331条,《伤寒论》“三三一、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这个条文我们应当这样读“伤寒,先厥而利者”- 这是寒邪盛,阳气退的表现,所以有厥而下利。“后发热”- 后来出现了发热,见到发热以后,手脚就不凉了,这和少阴病阴盛格阳是不同的,这个发热呢是厥阴阳气恢复,阳热占优势,所以见到发热。​“必自止”- 见到发热他手脚就不凉了,手脚不凉了,这种虚寒下利必自止。“见厥复利”- 见厥,那是阳气退,阳气一退,虚寒下利又出现了。这一条就提示了仲景将要用厥利,和发热之间时间的长短的比较,来谈阳气的进和退的问题。



下面看第336条,《伤寒论》“三三六、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设六日,当复厥”- 到了第六天,手脚不发凉,那提示了这个阳气的恢复占优势,阳复保持住了,阳气的恢复保持住了,这个病就可以自己好了。“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厥冷没有超过五天,而阳气恢复呢,保持了五天以上,所以这个病就好了。



第342条,《伤寒论》“三四二、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 这显然阳气的恢复不占优势,而阴寒邪气占优势。“其病为进”- 这个病就加重了,是发展了。为什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阳气衰退了,当然病情就加重了。文字写的非常通顺,一读就懂。



第334条, 《伤寒论》“三三四、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使脓血者,其喉不痹。”“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 一个外感病先有厥冷和下利,这是阳气虚,阴寒盛,随后出现了发热,这是阳气复,阳气恢复以后,这种虚寒性的下利就会停止。这种厥冷也会消失。“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下利停止以后,出现了发热,那么伴随着发热又出现汗出,又出现了咽痛,仲景把它叫做喉痹。“痹”是什么意思?痹是疼痛又伴有不通的证候。在古代,这个痹的含义比较广泛,比方说,咽喉疼痛、呼吸不利、吞咽困难的,叫喉痹。胸痛、呼吸困难的叫胸痹。心前区疼,心慌心跳、有憋气的,叫心痹。胁痛,胁痛气机不畅的,叫肝痹。胃脘胀满疼痛,肚子胀满疼痛,可以叫肠痹。少腹疼痛,小便不利的可以叫胞痹。关节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的,那叫风寒湿痹。所以痹字就是疼痛又伴有气血不利,气机不畅的证候。这里的喉痹就是指的咽喉疼痛、呼吸和吞咽不畅。 这个汗出、咽痛形成的喉痹。是怎么回事呢?这是阳复太过,阳盛则热,阳热上伤阳络的表现,这是我们在概说中 已经提过的,我们人体的机能活动常常有一个惯性,本来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厥阴相火,祛寒邪外出,厥阴相火爆发,阳气来复,阳气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阴寒退却了,这个病就好了。问题是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之后,阳气的恢复又继续往前发展,按照这个惯性继续往前发展,这样的话就导致了阳热有余,阳热有余便是火,反而形成了热证,这就由一个寒证转成了热证。当然由寒能够转热,这必须是在心肾不衰的基础上,仅仅是寒邪郁遏厥阴的相火,才能够由寒转热,由阴转阳。如果这个厥阴病是由少阴心肾真阳虚衰的而传来的话,那是没有这种阳复的机转的。肌体的这种阳复的惯性,就像我们的一个运动员,在参加比赛之前,运动量很大,积极参加训练,所以肌体代谢旺盛,饭量也大,吃的也多,吃的质量也好,增强体能吗,比赛完了拿到冠军了,让他去休息一个月,这一休息,不运动了,可是食欲还是那么好,吸收机能还是那么好,这一个月体重一下增加20公斤有的是,为什么,你看不运动了,可是他消化机能,还是个惯性的旺盛,消化机能还是那么好。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病阳气恢复了,恢复到了适可而止的地步,他按照它的惯性发展,它继续恢复,太过头了,太过头就出现了阳热盛的证候。接着往下看,“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 这个发热是阳气恢复,这个无汗,它是指的没有出现阳复太过,阳热逼迫精液外越的汗出,和上面的反汗出来对照的,而这种虚寒性的下利,它就会停止。“若不止”- 如果说已经出现了发热,下利还在下利,这个下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虚寒的下利,现在发热以后,阳气已经恢复了,它还在下利,那么这个下利就已经是热伤阴络,热迫血行,于是乎就出现了大便脓血,这是阳热下伤阴络的表现。“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如果阳热下伤阴络,出现了大便脓血,那就不会出现汗出和喉痹。 为什么呢? 这个热它伤了阴络的话,它总是有一个趋向,它不能既伤上又伤下,伤了上面,不伤下面,伤了下边,不伤上面。这是厥阴阳复太过的第二个证候。厥阴阳复太过:第一个证候,是汗出喉痹,第二个证候,是大便脓血。



现在看第341条,《伤寒论》“三四一、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 这明显的是厥少热多,阳气的恢复占优势。“其病当愈”- 这个病当然会好。“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 没想到从第四天开始到第七天,这个热不除,就是阳复太过的表现。于是乎,“必便脓血”- 这还是阳热下伤阴络,这是阳复太过所出现的第二个证候。



现在我们看第332条,《伤寒论》“三三二、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伤寒始发热六日”- 记住,开始有六天是发热,这是阳气的恢复占优势。“厥反九日而利”- 厥冷和下利九天,那说明阴寒邪气盛。“凡厥利者,当不能食”- 凡是见到厥冷和下利的,这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那应当不能够消化饮食,不能食。“今反能食者”- 本来是有厥冷有下利的虚寒现象,应该不能食,现在反而有食欲,还能够吃。“恐为除中”- 怕就怕的是除中。除中是什么证候? 我们讲义上的词解说,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现象。除就是消除,中就是中气,除中这个症状,是指的中气在败绝之前,引食自救的回光返照现象。其实一个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他残存的能量常常会发露无遗,我们上次讲吃了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后,脉暴出者死,那就是病人临终前的回光返照现象。我们现在讲的这个除中,本来是一派虚寒的前提下,应当食欲低下,吃的很少,结果他反而出现了能吃,甚至还吃的比较多,这要特别提高警惕,会不会是中气消除之前的回光返照。有些情况下,病人吃上一碗米饭,吃上一碗饺子,哎,几个小时以后病人就死了。我小时候,有一个极深印象,我三舅妈,那个时候才28、29岁,在我的小不点的时候,我觉得我三舅妈特别漂亮,结果她得了肺结核,空洞型肺结核,大咯血,人逐渐逐渐消瘦,长期卧床不起“老怕伤寒少怕痨”啊。你想想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少怕痨,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抗结核药当然广泛的应用,“少怕痨”的问题基本解决了。那个时候是不行的,我三舅,就是我妈妈的三弟,有一天突然跑到我家给我妈妈说:“姐姐,她要好了。”​我妈妈说:“你凭什么说她要好了?”因为我妈妈心里有数,知道这个弟媳妇生命时间不太长了。我三舅说:“她一直不能够吃饭。”因为她长期卧床,褥疮都有好几块,都好不了。“她现在要吃饺子,要吃羊肉饺子。”我妈妈说:“老三,你给她包饺子吃了吗?”他说:“吃了”​我妈问:“她吃了多少?”他说:“吃了一碗。”我妈说:“你赶快给她准备后事。”​我三舅当时目瞪口呆,给我的印象特深刻,他说:“她已经能坐起来了,又说话了,又能吃饭了,怎么要准备后事呀”我妈当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她是说的当地的一种民间的话,实际上就是除中,第二天的晚上,我三舅妈就去世了。当时才29岁,留下两个小男孩,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等我后来学医,学到除中这个词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非常典型的病例。其实我们在病房看到的临终的病人,不管那个病人临终前都有回光返照的现象,这个现象有是多言多语,有的是食欲突然旺盛,有的是一直卧床不起,突然有了精神了,能够下地了。遇到这种情况,在全身症状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突然有一些多言多语,有了食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说你看病人好了,你们外地的家属走吧,人家外地的家属刚刚离开北京病人就没有了,所以这种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样一个虚寒性的厥冷和下利的病人,你怕他是除中,怎么办呢?  “食以索饼”- 食[sì]就是给他吃。索,就是条索。饼,饼是什么意思呢?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饼从饣从并,合并的意思。溲,就是加上水之后,把松散的面粉合在一起,所以溲面使合并也。就是把松散的面粉加上水之后揉成面团,这就叫饼。我们今天,饼成了一个专指的把面食做成片状的食品叫饼。什么,饼干呀,烙饼呀,实际上古代不是,你只要把面和成面团,这就叫饼。那么和成面团之后怎么吃呢?蒸着吃的叫蒸饼,那不就是我们现在的馒头吗,馒头古代叫蒸饼。煮着吃的叫汤饼,那不就是我们今天的面片汤吗,古代叫汤饼。索饼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做成条索状的面食,那不就是面条吗。有一本书上说,像今天北方的炒饼,这样的危重病人,你怕他是除中,你给他吃今天的北方炒饼,炒饼不好消化呀,那病人一吃完马上就死了,那人家病人家属还不找你算账。所以这里的索饼就是稀软的面条汤。给他吃完稀软的面条汤以后,看他的反应怎么样,你千万不要给他是不好消化的食物,所以我那个三舅就犯了个大错误,我那个三舅妈临终前回光返照,出现了除中,你不要给她吃羊肉饺子,吃完羊肉饺子她绝对不能消化,唯一的一点正气,来消化这点羊肉饺子,那肯定她是死亡,促进她死亡。所以我妈就说:“你赶快给她准备后事。”你要给他吃一点稀稀的面条汤,也许给她调养调养胃气,还能多活半天。所以给他“食以索饼”给他吃一点稀软的面条汤,看看他的反应,“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存,必愈” - 这个不发热是指的没有出现突然的发热,而是慢慢的发热,这提示了这个能食是胃气在的反应,而不是除中,是阳气恢复的反应,如果是这样就会好了。在一派阴寒证的前提下,出现了能食,给他稍稍的吃一点稀面条汤,这个病人没有出现暴热,而是热慢慢慢慢的出现了,这提示了这个能食是胃阳的恢复,是阳气的恢复,那这个病就会好。“恐暴热来而复去也”- 怕的是吃完这碗面条汤以后,病人突然发热,这个热又突然退掉,那正是真阳发露无遗,真阳在消亡之前的回光返照的反应。这就像我们在讲白通加猪胆汁汤的时候提到的“脉暴出者死”的意思是一样的。“后三日脉之”- 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又过了三天,你去检查他。脉之,是指的检查病人。“其热续在者”- 你看这个热呢,从吃完面条以后,不是指的那个暴热来而复去,而是慢慢慢慢出现的这种热,持续又存在了三天。“期之旦日夜半愈”- 就希望于第二天的夜半,到了半夜,这个病人就好了。为什么这样呢?“所以然者”- 之所以是这样。然。就是这样。“本发热六日”- 本,就是原来。原来有六天发热。“厥反九日”- 结果后来厥冷和下利有九天。现在吃了这碗面条汤以后,“复发热三日”- 这个三天,合并前六天,一共也是九天。“与厥相应”- 这样发热的天数和厥冷的天数就是一样的了。“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就是这个发热持续到第九天结束的时候,没有再出现厥冷,没有再出现下利,那这就是阴阳相平衡了。阳复而阴退了,病就会好了。“后三日脉之而脉数”- 结果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又过了三天,你去检查他,不仅脉数,而且,“其热不罢”,我们在讲阳复太过的时候,不是提到第四个证候,有热不罢,热不止吗,这就是这个其热不罢,持续高热,持续发热不退。“此为热气有余”- 这正是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的表现。“必发痈脓”- 阳热泛溢肌肤,而导致了身发痈脓。



到此为止,关于厥阴阳复太过的四种表现,我们都谈到了,阳热上伤阳络,出现汗出,咽中痛,喉痹。 阳热下伤阴络,出现了大便脓血。阳热泛溢肌肤,而出现身发痈脓,全身皮肤多处化脓的感染病灶。阳热太过,就出现了其热不罢。所以厥阴阳热太出现这四种情况,我们都应当按照热证来治疗,而且是真正的热证来治疗,热利的我们以后可以用白头翁汤治疗;热证的咽喉疼痛,那我们可以参考,甘草汤,桔梗汤来治疗;身发痈脓的,《伤寒论》中没有方子,用后世的真人活命饮来治疗,其热不罢的,那我们用了这些清热的方剂以后,来看看他的热退不退。



仲景怕读者不知道除中是什么,所以在333条,举了一个除中的例子。第333条,《伤寒论》“三三三、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脉迟六七日”- 本来脉迟是寒盛的证候,用了黄芩汤来清热,这就是寒上加寒。一派阴寒内盛的证候,他应该不能够消谷引食,所以说,“当不能食”- 结果他反常的出现了“能食”这正是胃气败绝之前回光返照的一种现象,那这个病绝对预后不好。所以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中的预后之差,同时也提示,对于伤寒病来说,用寒凉的药物,一定要特别特别谨慎。那反过来,对于温热病来说,用温热的药一定要特别特别的谨慎。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伤寒论》中, 神乎其神地讲道了绝热胜复,热几天,冷几天,这是仲景客观观察到的证候呢? 还是仲景只不过举热和厥的天数的对比,来说明阳气时进时退呢?到现在没有定论,因为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看不到什么样的病能够是发烧几天,厥冷下利几天,又发烧几天,又厥冷下利几天,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看不到这样的病人。所以就有人说,这是在古代存在的今天已经消亡的一种传染病,但是我们没有更多的依据。有人就说,这是仲景在理论上用厥、热天数的对比,来描述人体阳气时进时退。可是我们有一个习惯认识,就是仲景这些事情都来自于临床,它不是假设的东西,而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所以对于厥阴病的厥热胜复证,厥热进退证,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待于在座的今后继续研究和探讨。



六经病都有发热。太阳病的发热,是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它的发热特征是“翕翕发热恶风寒”,这是太阳病发热的特征。阳明病的发热是“但热不寒”,一旦邪入阳明,但热不寒。如果是胃热弥漫的话,它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这是阳明病的热型,但热不寒,微热弥漫者,热解在里表里俱热。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是蒸蒸发热,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是日晡所发潮热。少阳病,也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它的热型有两个,邪在经则往来寒热。邪在腑,就是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或者是偏头痛而发热。对于太阴病来说,太阴中阳不足,邪入太阴, 不能出现全身的发热,充其量只能出现手足自温,所以才有“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此为系在太阴”这样的话。所以太阴病没有全身的发热。因为中阳不足,抗邪无力,他表现不了全身的发热。对于少阴病来说,它是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证候,在一般情况下,它没有发热。一旦发展到,真阳衰微,阴盛格阳的时候,它在一派阳衰阴盛证的前提下,出现身热反不恶寒,因此这个发热,是真寒假热,原文是,里寒外热。我们后世说真寒假热。这是少阴发热的特征。厥阴病,它的热型是,厥热进退,厥热胜复。六经病是辩外感病的,外感病就以发热为主要特征,这就是我们归纳的,六经病的发热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7 15: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7 15:17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厥证 提纲证--《伤寒论》学习笔记192


厥阴病篇我们上次谈了,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其中乌梅丸的适应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适应证,是我们应当掌握的重点。我们也谈了厥阴的厥热胜复证,所谓厥热胜复是从临床症状上来看,发热和厥冷、下利交替发生,发热提示了阳气占优势,厥冷和下利提示了阳气衰退,在厥阴病篇,就以厥利和发热天数的多少的对比,来判断这个病是阳气占优势呢,还是阳气衰退占优势,以此来判断这个病是往好的方面转化,还是往坏的方面转化。我们上次课的最后也谈到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病证,到今天还没有定论。留给大家今后去做研究。


现在我们谈谈厥逆证的证治。我们在厥阴病篇开头曾经说过,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曾经附了“厥利呕哕附”,因此在厥阴病篇就有以手脚发凉为主证的这样一组证候。“厥”字在《伤寒论》中,如果是指症状的话,它就是指手足厥冷,造成手足厥冷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或者是阴精、或者是阳气的不足,四末失温,四末失养,可以造成手足厥冷。或者是病理产物的阻滞,使阴阳气不能运行于手足,也可以造成手足厥冷。或者是气机疏泄的失调,阳气被郁在体内而不能外达,也可以造成手足厥冷。所以厥阴病篇的第337条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看成是厥证的提纲。



请看,第337条,《伤寒论》“三三七、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阴阳气不相顺接”- 它应当是一种病理的异常变化,正常的情况下,就应当是阴阳气相顺接。关于阴阳气相顺接这样一句笼统的话,注家有许多许多不同的解释,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人体的阴血和阳气运行周身,在外温养和营养四肢末梢,在里温养和营养五脏六腑。阴精和阳气运行周身,如环无端,这就叫阴阳气相顺接。如环无端,就像一个圆环,那里是开始,那里是结尾 区别不出来。阳气也是这样运行,阴血、阴精也是这样运行,这样的正常运行就叫阴阳气相顺接。什么叫阴阳气不相顺接呢?实际上我们刚才已经作了解释,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或者是阴精、阳气的不足,或者是病理产物的阻滞,或者是气机的郁遏,使阴精、阴血,或者阳气不能外达手足,就会造成手脚发凉,这就形成了厥证。所以,阴阳气不相顺接,可以看成是导致厥症的总的病机。作为一个厥,它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在《伤寒论》中的这个厥,作为一个临床症状,就是指手脚发凉,手足逆冷,也就是指的手脚发凉。在《黄帝内经》里,这个厥有时候是指手足厥冷,有时候是指昏厥,象气厥、煎厥、薄厥,那就是一时的意识丧失,晕厥,而在《伤寒论》里头的厥,就是专指手足厥冷,不包括晕厥在内。所以我们可以把第337条,当作厥证的总病机,或者把它当作厥证的提纲,这一条文是我们要求大家背会的一百多条文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7 15: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7 15:32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厥证 热厥--《伤寒论》学习笔记193


下面就具体的讨论常见的厥证,首先是热厥。热厥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是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因为它是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它的病因是因为热邪,所以把它叫做热厥。我们诊断热厥的时候,怎么判断这个厥冷是热厥?第335条,《伤寒论》“三三五、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这条就提供了诊断热厥的依据,要诊断热厥的话,应当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这个病先有发热,提示了这是个热证,随后热邪内郁,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出现了手脚发凉,但这个时候发热仍然是持续的存在,见厥而热不退。从病史上来看,这种厥才是热厥。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来分析呢? 大家想一想,那个阴盛格阳证,有没有手足厥冷啊?有吧。下利清谷,自利而渴,畏寒踡卧,四肢厥逆,这是阳衰阴盛证。等发展到了阴盛格阳的时候,有身热反不恶寒,有身热,这个时候畏寒踡卧虽然没有了,但是下利清谷,自利而渴,手足厥冷的症状仍然存在,这个厥我们把它叫做寒厥。所以寒厥发展到最后,出现阴盛格阳的时候,病人有厥冷、有发热。而热厥这个病人有厥冷、有发热。 那这两个你在临床上,要判断它是寒厥呢,还是热厥呢? 就必须从病史上来判断。如果这个人是先厥后热,我们反过来,见热而下利清谷不止,这是寒厥的阴盛格阳。所以判断热厥和寒厥这两个证候,一个是真寒,一个是真热,那你要是判断错了的话,用药那是南辕北辙,必然造成不良后果。所以我们诊断热厥的时候,它应当先有热证,随后发展到热邪内闭而见到厥,虽然见到厥冷了,但是仍然是高热不退,这才是诊断热厥的指征。而且也是和寒厥相鉴别的,这是诊断热厥的第一个指标。第二个指标是,“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也就是说对于热厥来说,厥冷的程度和热邪的内闭,热邪内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热厥手脚越凉,说明它热邪内闭的程度也越重。热厥证我们今天在临床上见于什么征候?儿童比较多见,因为儿童的这种神经调节功能比较差,以发热就容易导致热邪内郁,热邪内闭,出现手脚发凉。对于成年人来说,出现热厥 ,病情常常比较重。比如说,感染中毒性休克 早期的病人,休克的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手脚必然是冷的、凉的,原来有一个感染、有发烧,后来出现了手脚发凉,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就要高度警惕,感染中毒性休克的发生。所以对于成年人见到热厥,病情相对来说就比较重一些。热厥里热没有成实的,在治疗上用清法,热厥里热已经成实的,当然是用下法,用清法用那个方子,下面我们学习第350条的时候会提到。
现在第335条说,“厥应下之”- 那是指的厥热里热已经成实的,可以泻下,我想请问大家,泻下用那个方子合适一些。有说承气汤的,有说大柴胡汤的,那个更合适?应当说热厥有热邪内闭,气机失调的问题,又有实热阻滞于体内的问题,所以大柴胡汤相对来说更为合适,因为大柴胡汤,既可以清泄在里的实热邪气,又有柴胡疏汤来通气郁,因此对于热厥来说用大柴胡汤是最合适的。所以有人遇到,感染中毒性休克的前期病人,有高烧,有周围循环不良的倾向,就是还没有发生休克之前期的一些表现时,就及早的用大柴胡汤,所以有人居然说,大柴胡汤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的作用,我们今天虽然不能这么来说,但是它对热邪有内闭的倾向,已经出现手脚发凉的时候,用大柴胡汤,特别是里热成实的,用大柴胡汤应当有很好的疗效。“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一个热厥的病人,你见到发热,不要想到只有发汗才能退热,如果你见到发热,想用发汗的方式来退这种热,而误用辛温发汗法的话,不就是“以热助热”吗,特别是里热已经成实的,你又用辛散的药要伤津液,用辛温的药要助里热,里热上攻,就出现了口伤烂赤,口腔溃疡等等这样的火热上炎的病变。这一条提示了诊断热厥的两条指征。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另外,厥和热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手脚越凉,热邪内闭也越严重。对于热厥的治疗,提出来,里热已经成实的,可以用下法,而禁用发汗。


第339条,《伤寒论》“三三九、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伤寒热少微厥”- 这是一个热厥非常轻微的证候,只是一个热郁在体内,热也不多,厥也不重。“指头寒”- 这个指头寒,就是手脚的末梢,稍稍凉。“嘿嘿不欲饮食”- 这是气机郁结的表现,既然这一条是放在厥阴病篇来讲,这显然是肝气内郁、情志不爽。嘿嘿不欲饮食这个症状,我们在少阳病篇遇到过,肝和胆都是主疏泄的,肝胆疏泄的功能,能调畅人的情志,能促进脾胃的消化,现在热郁在厥阴,肝气内郁,情志不爽。所以有心中不爽快的感觉,这个“嘿嘿”我讲它是心中不爽快的一种感觉,病人主诉,“大夫,我老是高兴不起来,心里头不痛快,或者心里头有一种委屈的感觉。”这正是厥阴肝气郁结情志不爽的表现。那个不欲饮食呢,在这里是肝气郁结、胃气失和的表现。人的情志对消化系统机能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甚至立竿见影的。把饭都摆在桌子上,从菜来看,色香味俱全,正要吃的时候,突然有人送来一封信,说你最喜欢的人他出了车祸,琢磨琢磨你这顿饭还吃不吃不了。所以精神情志对饮食的影响,肝胆之气郁结对脾胃的影响,这都是立竿见影的,都是非常明显的。少阳病有嘿嘿不欲饮食,厥阴气郁、阳郁也有嘿嘿不欲饮食,可见厥阴和少阳在某些证候上是非常响类似的。少阳有邪,可以往来寒热。厥阴有邪可以有厥热胜复。往来寒热是寒时不热,热时不寒,寒热交作,发无定时,在一天之中反复发作多少次。而厥阴的厥热胜复呢,是热几天冷几天,冷几天热几天,仍然是寒热交替,只不过它是以几天为一个周期。所以厥阴和少阳在许多地方,它们的临床表现有相类似的地方。“烦躁”- 这个烦躁是郁热扰心的表现,因此这是一个热郁体内,肝失疏泄,阳气不能外达造成的一个热厥,只不过这是热厥的一个轻证,仅仅是手指头凉一点,这个轻证它可以自愈,也可以发生新的变化,“数日”- 过了几天。“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 从“小便利,色白”,来看原来应当是小便短赤,因为它里有热郁啊,里有热郁,热伤津液,他有小便短赤。现在由小便短赤的热象变成了小便白,小便正常了,那这是热邪已经得到了疏达,已经得到排泄的一种表现,已经得到解除的一种表现,由嘿嘿不欲饮食,变成了欲得食,这是肝气已经疏达,胃气已经调和的一种特征。所以这是病要好了,那你就不要再用药物来治疗了。“若厥而呕”- 厥是阳气内郁加重的表现,因为由指头寒,变成了手足厥冷,厥冷的程度加重了。这个呕是热郁,肝热犯胃的表现,由嘿嘿不欲饮食,发展到了肝热犯胃,胃气上逆的呕吐,这是热郁更加严重的表现。“胸胁烦闷”- 这是肝经气郁的特征,因为肝经也是过胸胁的,你看少阳经有邪,有“胸胁苦满”,足厥阴肝经有邪,有“胸胁烦满”。“其后必便脓血”- 由于热郁体内,肝经郁热下迫大肠,就可能出现大便脓血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大便脓血,那我们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呢?可以考虑用白头翁汤来治疗。我们后面会提到。这是热厥轻证的两种转归。一种是自己好了,一种是加重了。



现在看第350条,《伤寒论》“三五 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滑”- 一个外感病,脉滑,这是里有热的表现,有里热有出现了手足厥冷,这正是热厥的特征,是热邪内伏,热邪内郁,使阳气郁而不能外达。从脉滑来看,这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也就是说这个里热没有成实,我们这个“实”不是指的《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的实。而是指的有形的病理产物,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等,这些有形的病理产物,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实,所以这个脉滑提示了,热邪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因为它不是脉沉实。既然是里热就用白虎汤来辛寒折热、来清热,这是用白虎汤来治疗热厥。我们学这一条,要注意和阳明病篇的白虎汤适应征的另外一条相联系,在阳明病篇曾经提到“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个“表无寒,里有热”,是我们根据张绍祖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改的。在《伤寒论》中的白虎汤适应证,它的脉象,就在这两条中,一个是脉浮滑,一个是脉滑。所以《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没有脉洪大,这是我们在讲阳明病篇的时候,就已经提到的。



热厥我们就谈完了。从原文涉及到的热厥的症状来看,热厥内郁、热邪内闭,显然也涉及到了肝气的内郁,因为他又嘿嘿不欲饮食,有胸胁烦满,有厥而呕,显然也涉及到肝气的内郁,肝气内郁也涉及到肝气的犯胃,也涉及到气郁之后的情志不爽,这也体现了厥阴并在情志上的联系,厥阴病影响了消化系统机能的临床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7 15: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7 15:57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厥证 寒厥(四逆汤)--《伤寒论》学习笔记194


下面看寒厥,寒厥的证候,实际上我们在少阴病篇都谈了。应当说寒厥它不是厥阴病,它是少阴病,是少阴阳衰,四末失温。
第353条,《伤寒论》“三五三、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 是肾阳虚,阳不摄阴。“热不去”- 是阴盛格阳。“内拘急”- 是腹中疼痛。“四肢疼”- 这个都明白,是四肢疼,里面有肚子疼,外面有四肢疼。这是阳虚寒凝所造成的。寒主凝滞,气血涩滞不利,它就出现疼痛。在里面又腹中拘急疼痛,在外面又四肢疼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这个下利是我们多次说过的下利清谷,它的病机就是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这个厥逆显然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少阴阳衰,四末失温,正因为它是阳衰寒盛所造成的厥冷,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寒厥。用四逆汤来治疗。这些症状我们在讲少阴病的阳衰阴盛证 给大家归纳的时候都归纳进去了。


第354条,《伤寒论》“三五四、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 这个大汗,还是阳不摄阴。“大下利”- 这还是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出现了下利清谷,完谷不化的临床表现。“厥冷”- 这个厥冷,其实都知道,是肾阳虚衰,四末失温。当然用四逆汤来治疗了。所以第353、354条,这都是寒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7 15: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7 16:07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厥证 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学习笔记195


往下看,严格是说下面的第351条,我们把它叫做血虚寒厥。第351条,《伤寒论》“三五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手足厥寒”- 就是手脚偏凉。那么这个手脚偏凉,是由于阳虚呢,还是属于血虚呢?看脉象,“脉细欲绝”- 细者,小也,细如发丝,这提示了阴血不足,脉道不能充盈,肝是藏血的,这一条有放到了厥阴病篇来讨论,所以一般认为,是肝血不足,四末失养。我们在讨论厥的总病机的时候,谈到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阴是包括阴精,包括阴血,阳是指的阳气,阳气不能运行于四末,会手脚发凉。阴血不能运行于四末,也会手脚发凉。血虚的病人,四末失养的病人,也会手脚发凉。既然是血虚寒厥,在治疗上就应当养血散寒,温通经脉。用当归四逆汤。我们在临床用当归四逆汤的时候,要抓三个主证:一个是血虚,这个是病机了,以病机代症状,让血虚的那些主证,唇爪不华,面色苍白,目涩头晕等等,这些都应当存在。第二个,抓一个冷的症状,凉。第三个,抓一个痛的症状,痛。只要是有凉,有冷,有痛,又有血虚,那你都可以用当归四逆汤治疗。那么当归四逆汤它是由什么药物组成的呢,它是桂枝汤去掉生姜,加上通草、细辛、当归这几个药。桂枝汤本身是一个疏通经脉的,加上当归来养血,加上通草来通络,加上细辛来散寒。我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草这个药,它实际上是木通,《伤寒论》中的通草,汉代所说的通草指的是木通,但是我们今天在这样一个血虚有寒,末梢发凉的这种证候中,我们用木通显然是不合适的,更何况北方药店中的木通都是关木通,那我们更在使用上要有所忌讳,所以我们在用当归四逆汤的时候,都不用木通,要取它养血通经的效果,我们选,鸡血藤代替木通,这是我的习惯。这样既养血又通经,而且量不要太少,一般用都用30克。我们抓住血虚,冷、痛这样三个关键。比方说,冻疮,手脚到深秋就开始长冻疮,你用当归四逆汤口服,用药渣滓煮水给他泡洗手脚,只要冻疮没有破溃,那就改善微循环的这个机能非常好,许多人吃完了之后,他觉得身上暖烘烘的,手脚自己就转热了。对于改善周围末梢循环的这种疗效,是非常明显的。我后来用这个方子治疗雷诺氏综合征,它是肢端动脉痉挛症,一受凉风吹,一沾凉水,末梢动脉痉挛,末梢青紫疼痛,冷、痛有了,如果病人再有血虚的指征,那你用当归四逆汤,有一定的疗效,这个病很难治呀。我只是说有一定的疗效。不象治疗冻疮效果那么好。治疗痛经,少腹冷痛,你看少腹部是肝经所过的部位。痛经少腹冷痛,如果又伴有血虚,当归四逆汤,和其他的养血通经的药物合用,也有一定的疗效。治疗男性的疝气痛,少腹坠痛,受寒了加重,或者少腹冷痛,少腹部这也是肝经所过的部位,也可以用当归四逆汤,配合天台乌药散这类的方子,也有一定的疗效。所以当归四逆汤治疗血虚经寒,在临床症状你抓三点:有冷、有痛、有血虚,你就可以用,是肝经循行部位的可以用,不是肝经循行部位的也可以用,是个很好的方子。


第352条,《伤寒论》“三五二、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孽)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 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 这里所说的“内”,应当是和我们刚才所谈到的,351条的“外”相对而言,因此我们把血虚寒厥,351条,因为它是在厥阴病篇里叫做血虚经寒,肝经有寒。这里“内有久寒”指的肝脏有经寒,肝脏有沉寒痼冷,肝有寒,肝寒就会犯胃,肝寒犯胃就会出现呕吐。那么肝寒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后面我们讲吴茱萸汤适应征的时候,就会提到,我们在这里不多做介绍。就是说内有久寒 ,在经寒的基础上,脏有寒这就是经脏两寒。厥阴经脏两寒。那我们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呢? 经寒的用当归四逆汤,脏寒的用吴茱萸汤,经脏两寒,我们就把两个方子结合起来,这就叫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就是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吴茱萸和生姜两味药,这就可以了。就能够起到经脏同温的作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服药的方法上有一点特别,“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服”- 首先说这个方子要分五次吃。我们以前的方子不是分三次,就是分两次,很少有份五次的,你们这个方子分了五次吃,所以每次的量就显然不是太多。其次要注意,这个方子需要用清酒,就是清纯的陈米酒,和水每样都是六升,共1200毫升,共同来煮这个药。一增强温经通阳复脉的效果。在《伤寒论》中,有两个方子用到了清酒来煮这个药:一个是炙甘草汤,也叫复脉汤,一个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它们用清酒煮药,共同的一个作用,益气血、通阳气、通经脉,这是共同的作用。而在炙甘草汤里头,用清酒还有行药滞的作用。因为炙甘草汤中,用了那么多养阴的、滋腻的药,熟地、麦冬、阿胶等等,所以用清酒除了通阳续脉之外,还有行药滞的作用,以免使这些养阴药滞腻脾胃。我们今天没有清酒,其实在煮药的时候,可以用少量的黄酒来代替,或者就直接用醪糟那个清水,醪糟那个液体,不要放米,来代替这个清酒,可以提高疗效。血虚寒厥和经脏两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我们就谈完了。



下面还有第340条,是冷结膀胱关元致厥,这一条也应当归属于寒厥的范畴。《伤寒论》“三四 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 你看这个病人还非常懂得医学,说我不是结胸证。手脚发凉,病人告诉你,说,大夫我不是结胸证。“小腹满,按之痛者”- 这个疼痛不在胸胁,上腹部不疼,胸腔不疼,上腹部不疼,而是小腹满,按之痛。不是上面的问题,而是小腹部。小腹部是肝经所过的部位,小腹部胀满,小腹部按之痛。所以张仲景说,“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这是寒邪凝结在膀胱关元,就是指的下焦,指的肝脉。指寒邪凝结在肝脉。膀胱关元是泛指一个部位,这个证候我们可以用灸法,比方说,灸关元,灸气海,灸中极,都是可以的。要用药的话,当归四逆汤是可以的,因为它是在肝经循行的部位上,所出现的冷,所出现恶疼,可以用当归四逆汤,这一条不是重要的。我们就把它放到这,可以看成是厥阴,经中寒凝,厥阴经脉中寒邪的凝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09: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09:32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厥证 阳虚的寒厥、痰阻胸阳致厥(瓜蒂散)--《伤寒论》学习笔记196


关于厥证的第349条,《伤寒论》“三四九、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脉促”- 因为在《伤寒论》上,灸法常常用于虚寒证,而这个证候又有手足厥逆,所以对这个脉促来说,注家一般认为,这是个虚数无力的脉象,促就是快,是个虚数无力的脉象,它主阳虚,促脉主阳虚。我们在太阳病篇曾经提到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因为他是胸满,那提示了是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所以在治疗上用桂枝汤去掉芍药,留下纯辛甘化阳的药物来温振胸阳,温振心阳,祛邪达表,所以那个脉促,就是脉快而无力的、阳虚的,一种虚性的、代偿性的脉促。我们在这里遇到的这个脉促,那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阳虚的一个虚性的代偿,当然对阳虚的寒厥,可以用灸法。这一条不是重点,我们了解就可以了。


其它的厥证,第355条,是痰阻胸阳致厥,这是瓜蒂散证。《伤寒论》“三五五、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由于痰浊有形邪气阻滞胸中,使胸中阳气不能外达,出现了手足厥冷,所以在治疗上就用涌吐痰实的方法,用瓜蒂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4: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15:04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厥证 水阻胃阳致厥(茯苓甘草汤)--《伤寒论》学习笔记197


第356条,讲的是水阻胃阳致厥。《伤寒论》“三五六、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人胃,必作利也。”这是由于胃虚水停于胃脘,中阳被阻不能外达。其实人体的阳气是循环周身,贯通一气的,任何一个局部受到了阻滞,都会造成整体阳气运行失调。痰阻胸阳的,胸中的阳气不能外达,也就影响了周身阳气的运行,可以出现手脚发凉;水停胃脘,中阳被阻,整个阳气的循环受到了影响,它也会造成手脚发凉。所以我们把这种证候叫做水阻胃阳致厥。那么水阻胃阳致厥这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这么几个特征,一个是有心下悸,“伤寒厥而心下悸”嘛,有心下悸,这是胃阳(胃中的阳气),和水邪相搏的表现。病人自己觉得上腹部在跳动,如果医生推按他的上腹部的话,可以听到振水声,这个问题我在讲五苓散证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五苓散证是太阳蓄水,水蓄下焦。而胃虚水停中焦的证候,你推按他的上腹部,可以听到振水声,就好像一个塑料口袋裹着一口袋水一样。手脚发凉、心下悸、上腹部有振水声。对于水停胃脘的证候来说,这是它的三个主证。五苓散证是下焦蓄水,现在我们讲的是中焦停水,在《伤寒论》中,就把中焦停水和下焦停水进行鉴别,鉴别的关键是,口不渴这是中焦停水,小便利这是中焦停水。言外之意,是说,五苓散证,它有口渴,有消渴,有渴欲饮水,五苓散证,它有小便不利。所以第356条,应当和太阳病篇的第73条,第127条,结合起来看。第73条说“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那就是以渴和不渴来区别,中焦停水和下焦停水。第127条说“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这就是以小便的利和不利,来区别中焦停水和下焦停水。因为水停中焦,它没有影响全身的气化,膀胱气化机能正常,所以废水的排出功能不受影响,小便正常,它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津液能够疏布上承,所以它不会有口渴。中焦停水,不仅不会有口渴,而且还因为水停胃脘,病人不敢喝水,喝完水他就觉得胃脘更加胀满,所以中焦停水的证候,治疗用茯苓甘草汤。如果不积极治疗这个胃中的水的话,水邪浸入肠道,就会造成下利。治疗中焦停水,用茯苓甘草汤,这张方子我们在太阳病篇已经学过了,就是苓桂姜甘汤,它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这个方子重用生姜来温胃化饮消水,这种病它容易反复发作。其实我们这个胃负担是很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的欲望,一会儿想吃点冷的,一会儿想吃点热的,一会儿想吃点辣的,一会儿想吃点甜的,除了正顿饭之外,还吃许多零食,增加它的负担。所以胃虚停水的证候,治疗好了之后,常常容易复发。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我们这个嘴。所以我们治疗这种病人,你就要告诉它,吃药的同时,你要注意节制饮食,不要使胃的负担增加的太多,这样才能够巩固疗效。关于厥阴病篇谈到的厥证,主要涉及到热厥、寒厥、血虚寒厥、痰阻胸阳致厥和水阻胃阳致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5: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15:36 编辑

厥阴病篇 附 厥证的治疗禁忌--《伤寒论》学习笔记198


下面有一个厥证的治疗禁忌,看第330条,《伤寒论》“三三 0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诸四逆厥者”- 这里所说的诸四逆者,是那些诸多的虚寒厥证,那些诸多的虚寒厥证,不可以泻下。“虚家”- 对于虚证的病人,也是同样的不可泻下。


第347条,《伤寒论》“三四七、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伤寒五六日,不结胸”- 现在一个外感病五六天,没有出现结胸证,肚子是软的。“脉虚复厥者”- 脉按之没有力量,又出现了手脚发凉,这是怎么回事?仲景说,“此亡血”- 说这是血虚所造成的,所以这里描述的是个血虚的寒厥。血虚寒厥,当然阳虚的寒厥不可下,血虚的寒厥也不可下,血虚寒厥怎么治疗? 那就用当归四逆汤来治了。这样的话,我们把厥证就谈完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0

帖子

8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0
发表于 2018-9-18 15: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18 15:43 编辑

厥阴病篇 厥证 小结--《伤寒论》学习笔记199


厥证可以由多种原因所造成,但是不管有什么原因,不外乎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前面我们提到了脏厥,那是内脏真阳衰微,四末失温所造成的,那种厥冷伴有其人躁无暂安时者,预后不良。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蛔厥,那是上热下寒,蛔虫中阻,阴阳气不相顺接造成的厥冷,治疗用乌梅汤、乌梅丸。热厥是热邪内闭,阳气内郁不能外达造成的厥冷,治疗应当治病求本,或者用清法清里热,或者用下法下里实热。寒厥就是少阴阳衰,四末失温的证候,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来治疗。血虚寒厥我们就用当归四逆汤来治疗。痰阻中阳致厥,用瓜蒂散来治疗。水阻胃阳致厥,用茯苓甘草汤来治疗。还有一个厥,我们应当注意到,这就是气郁作厥。关于气郁作结,我们是在少阴病篇的靠后的部分谈到的,那就是那个四逆散证,少阴阳郁而不能外达,治疗用四逆散,通过疏通气机的方法,来疏达少阳的阳郁。上述的厥证,热厥、寒厥、血虚寒厥、水阻胃阳致厥、气郁作厥,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再加上厥证的提纲,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这些情况临床多见。痰阻胸阳致厥,现在几乎见不到,所以其它的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厥阴病篇附入的厥证有的和肝有关,有的和肝关系不大,但是既然造成了厥,那么它总有气机疏泄失司的因素在内,所以后人把这个厥证附入到厥阴病篇,应当说有一定的道理,关于厥证我们就谈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5-8-19 23:24 , Processed in 0.124676 second(s), 57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