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念花开 于 2018-9-6 16:32 编辑
少阴病篇 少阴寒化证(少阴类似证) 寒逆剧吐证 吴茱萸汤--《伤寒论》学习笔记175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少阴寒化证,因为少阴病涉及到心和肾,心是火脏、肾是水脏,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没,所以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就从阴化寒,而出现少阴的寒化证。
1. 我们已经学了少阴寒化证的阳衰阴盛证。治疗用四逆汤,破阴回阳,或者说回阳救逆。
2. 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如果又兼有身热反不恶寒的,那就叫阴盛格阳证,也就是我们在太阳病篇所提到的“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的真寒假热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交通内外。
3. 如果在阳衰阴盛的基础上,又兼有“其人面赤”的,这是阴盛于内,戴阳于上(戴阳证)。那么我们就用白通汤。破阴回阳,交通上下。
阳衰阴盛证、阴盛戴阳证、阴盛格阳证,它们的基本证候都是一样的,都是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而阳衰阴盛证的基本临床表现,在我们少阴病篇,四逆汤适应证所引用的原文中,它并没有把它描述全面,所以我上上次的课,曾经给大家归纳了,它应当见有:畏寒踡卧,冷汗自出,手脚逆冷,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小便白,或者小便不利,它应当见有:但欲寐,脉沉、脉微细、或者脉微欲绝等等。这是少阴阳衰阴盛证的最基本的证候。
4. 少阴寒化证的第四个证候,是阳虚水泛证,也就是真武汤的适应证,真武汤的适应证我们在太阳病篇的第82条,少阴病篇的第316条,这两条原文我们都学过。它的基本成因,或者是太阳病治疗不得法伤了肾阳,或者是素体少阴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这两个结果都导致了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泛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阳虚水泛证。由于水邪它是流动的,它是变动不居的,水邪内生以后,它常常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逆流横溢,随处为患,所以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常常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我们把82条和316条归纳起来,我们上次课给大家归纳了几个字:肿、悸、咳、吐、利、眩、动,小便不利、或小便利。那个肿不见于《伤寒论》原文,是指的四肢沉重疼痛。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说成了水肿。这样一组证候,正是阳虚水邪泛滥,水邪侵犯了不同脏器之后的临床表现。我们在临床上抓住一二个主证,判断它的病机是属于阳虚水泛的,我们都可以用真武汤来治疗,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真武汤是临床极其常用的方子。
我们在讲完真武汤的适应证以后,我们又提到了五苓散证,又提到了猪苓汤证,这三个方子都是治水的。真武汤它治疗的是阳虚里有水。五苓散治疗的是气化失司,这个水邪没有明显的寒,也没有明显的热。我们在阳明病篇提到的适应证,那是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所以猪苓汤它所治疗的是这个水,是有热的,水热互结。这三个方证我们在临床上,都应当区别清楚。
随后少阴寒化证,我们谈到了
5. 附子汤适应证,附子汤适应证的基本病机,是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所以它表现了身体痛、四肢痛这样的症状,肾阳虚衰,督阳不充,四末失温,它表现了手足寒、背恶寒,这两个阳虚的症状,这样的一个证候,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就要进行鉴别了,因为它有身体痛,骨节痛,所以就要和太阳伤寒表实证相鉴别,对于阳虚身痛证来说,它的脉是沉的,脉沉提示了里阳虚,而不是太阳伤寒表实证,所以脉沉既是阳虚身痛证的主脉,也是一个鉴别诊断。
它有手足寒,有背恶寒,尤其是有背恶寒,当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时候,由于气不固表,再加上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邪的吹袭,所以白虎加人参汤证,也就是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它可以有背微恶风寒和时时恶风的症状,现在遇到了这个背恶寒,会不会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呢?所以它又有个鉴别诊断“口中和”,所谓口中和,就是口不渴、口不苦、口不燥,那就除外了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所以在阳虚身痛这两条短短的原文中,把《伤寒论》中,可能涉及到的身痛的证候,可能涉及到背恶寒的证候,都进行了清楚的鉴别。
治疗用附子汤,益元气、助肾阳、治身痛。同时在附子汤的适应证原文中,还提到了配合灸法。
第304条说,“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这就是灸和药物并用的方法。我们前面曾经提到针刺和药物并用的方法,这叫针药并用法,那么在这里是灸药并用法,这在临床上可以提高疗效,至于灸那个经,少阴病的穴位可以灸,比如说,灸太溪、涌泉这都是可以的,任脉的穴位可以灸,比如说,关元、气海,都可以助元阳,益元气,如果实在是背恶寒特别明显,那我们也可以灸督脉的穴位,尽管大椎穴,我们通常情况下灸大椎的机会很少,如果这个病人了真的是背恶寒明显,那你可以灸大椎,和可以灸命门,这都是可以的。灸药并用法,可以提高疗效。
(笔记者记录老师板书:
少阴寒化证 证治
一、阳衰阴盛证
二、阴盛格阳证
三、阴盛戴阳证
四、阳虚水泛证
五、阳虚身痛证
六、寒逆剧吐证
七、下利滑脱证。)
======================================
我们今天接着讲少阴寒化证,我们讲义上所说的少阴寒化证的第六个证候和第七个证候。第七个证候是,寒逆剧吐证。见于原文第309条,《伤寒论》“三 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吐利”- 这个吐利,四逆汤的适应证中也有吐利,这一条也有吐利。这个吐利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造成的呢,还是本身胃寒所造成的呢?我们光凭原文来说,很难判断,我们只好采取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这种方法,来判断它吐利的病机所在。有人说,这一条“以少阴病”三个字打头,因此它是少阴寒邪上逆胃。如果真的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的话,那么张仲景应当采用四逆汤来治疗。而不应当用温胃散寒的吴茱萸汤来治疗。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胸中膈上有寒饮的时候,为了温化这种寒饮,而病人又属于肾阳虚所造成的寒饮不化,那个时候也仍然用四逆汤。由于肾阳虚,胸中膈上的寒饮不化,用四逆汤来温化寒饮,这是四逆汤的适应证之一。现在假如果真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的话,理应当用四逆汤。仲景这里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因此提示这个吐利,就是胃寒气逆出现了剧烈的呕吐。胃寒气逆、升降逆乱,升降逆乱以后,胃气不能降浊,脾气就不能升清,所以以呕吐为主,才导致的下利。我们说理中汤证有吐利,吴茱萸汤证有吐利,但是理中汤的适应证,它的病变主要责之于脾,脾阳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所以理中汤适应证的那种吐利,在《伤寒论》原文第237条说“自利益甚”呕吐和下利比较,而以下利为重,因为病变的重点在脾。我们现在学的这一条,吐利,病变的重点责之于胃,因此,吴茱萸汤的适应证的吐利,是以呕吐为主。“手足厥冷”- 这样一个胃寒剧烈呕吐的证候,又伴有下利,为什么会出现手足厥冷呢?这也是因为胃寒气逆,升降逆乱,使人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这句话,出自于厥阴病篇,厥阴病篇有这样一条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也。”在《伤寒论》中所说的厥,作为一个临床症状的话它是指的手脚发凉。导致手脚发凉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阳虚四末失温;或者是阴血不足,四末失养;或者是病理产物的阻滞,象痰、饮、水、湿等等,使得阴阳气不能运行于四末;或者是由于气机的郁遏,使阴阳气不达四末。尽管原因多种多样,最根本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也就是说阴精或者阳气不能顺接于手足。我们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精、阳气外养四肢,内养脏腑,这就叫阴阳气相顺接,阴、阳气循环周身,如环无端,就象个铁环,它没有头“运行周身,如环无端”这就叫阴阳气相顺接。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阴精、阳气不能运行于手足的时候,这就叫阴阳气不相顺接。所以导致厥冷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它们的基本病机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现在由于体内气机的紊乱,胃寒气逆,升降逆乱,这个体内的气的疏泄就失调了,气的运动就失调了,这就使得人体阴阳不能顺接于手足,所以就表现了手足发凉。当然这种手脚发凉,只是在他剧烈呕吐的时候出现,比方说,一个小孩儿,得了急性胃炎,他在剧烈呕吐的时候,这个妈妈一摸孩子的手,冰凉凉的,一摸脑门,脑门上也流着冷汗,这个妈妈就很着急,说:“我的孩子吐的手脚都凉了”。一会儿,这个孩子暂时不吐了,你再摸摸他手脚又转暖了。所以这里的手足逆冷,是在剧烈呕吐的同时,由于人体气机的逆乱,使阴精和阳气一时不能顺接于手足,所造成的一种临床表现。它和那个少阴真阳衰微,四末失温,持续厥冷,是不一样的。而少阴真阳衰微,四肢厥冷严重的时候,在上可以冷过肘,肘以下就持续的是一种冰冷的状态,甚至末梢青紫,周围循环不良。在下可以冷过膝,不仅手脚发凉,小腿冰凉,一直到膝盖以上可能还是凉的。 这才是少阴真阳衰微,四末失温的表现。而我们现在学的这309条,它的手足逆冷,只是在剧烈呕吐的时候,人当时的气的升降逆乱,造成的阴精阳气一时不能顺接手足,所以一时出现的手脚发凉,呕吐停止了,手脚马上就转暖了。下面一个症状,“烦躁欲死”- 呕吐这个症状,本来就使人很痛苦,胃寒气逆,当剧烈呕吐的时候,你想想,我们看到那个小孩得急性胃肠炎的时候,那妈妈总是在旁边护理,一会儿给他拍拍后背,一会儿给他擦擦嘴,你看那孩子在呕吐的时候,哪一个有坐在那儿安安静静地,“哇”吐出一口。没有。总是辗转反侧,哇哇的那么吐,那么痛苦,所以这里所说的“烦躁欲死”,就是指的剧烈呕吐,升降逆乱,病人痛苦难耐的一种表现。这样翻回头来说,那么张仲景为什么把它叫做少阴病? 我说叫作少阴病,因为它是类似于少阴病,应当是属于少阴类证,而不是属于少阴自身的病。为什么说它属于少阴类证呢?少阴病有吐利,而吴茱萸汤适应证突出的症状是吐利,吐利类似于少阴病。手足厥冷,类似于少阴病,我们刚才已经作了鉴别,从病机上来说、从它的临床表现特征来说,已经作了鉴别,所以它类似于少阴病。还有那个“烦躁欲死”,也类似于少阴病。
我们在讲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时候,我们在讲桂枝二越婢一汤是适应证的时候,都提到要和少阴病相鉴别,为什么? 因为,大青龙汤适应证有烦躁 ,桂枝二越婢一汤也有烦躁,而少阴阳衰,弱阳和阴盛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病人表现了一组躁动不宁的临床表现。我们在太阳病篇第61条,提到的干姜附子汤证,有躁动。所以少阴病有肢体躁动不宁的证候。而现在讲的309条的吴茱萸汤的适应证,又有烦躁欲死。吐利也象少阴病,手足逆冷也象少阴病,烦躁欲死也象少阴病,所以必须和少阴病相鉴别,所以仲景把它命名为少阴病,我自己认为这是少阴类似证。
《伤寒论》“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吴茱萸汤这张方子,是由吴姜大人所组成。它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很好用的一张方子。这张方子我们在阳明病篇已经提到过了,在阳明病篇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这两条我们结合起来看它治疗的都是胃寒气逆,剧烈呕吐,吴茱萸汤适应证,我们在厥阴病篇还会遇到,到时候我们再联系这两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