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我曾经用过很多名医的方子,诸如焦树德老中医的尪痹汤、朱良春老中医的益肾蠲痹丸,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都不如以下这首方效果显著。 此方可随证加减,以改动方中药物用量为主,或将药物稍事变更。热盛为主,可加漏芦30g,漏芦清热而不伤阴;以寒为主者,可加制附子10g,增强散寒镇痛之力; 顽痹正虚、关节变形者,可加当归20g,制附子10g,伸筋草15g,加强温补穿透之力。 此方为吉林名医史洪涛的临床效验方,用药量较大,颇有王清任之风,一般人不敢用;加之史氏名气有限,属地方名医,一般人了解不多,致使一首良方埋没多年。 我20世纪80年代末,读到此书此章被其深深震动。 缘此方不同一般,轻描淡写,或用虫类,大胆施于临床,真如史氏所言,效如桴鼓。 【病案1】摘自《史鸿涛医案》。 吴某,男,34岁,1955年6月5日就诊。 患感冒月余,现主证两足关节红、肿、热、痛,甚则难忍,不敢着地。当地医院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查舌红,苔黄,脉濡数。证属湿热痹阻经络,治以清热祛湿,活血开痹法。 处方:黄芪200g秦艽20g防己15g红花15g桃仁15g青风藤20g海风藤20g地龙15g桂枝15g牛膝15g穿山甲15g白芷15g白鲜皮15g甘草15g漏芦30g 连服8剂,为期半月,告愈。 【病案2】摘自《史鸿涛医案》。 李某,女,24岁,1978年8月4日就诊。当地医院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已4月余。现两手关节肿胀麻木,疼痛,屈伸不利,浑身酸重,四肢发凉。面色青暗,舌质淡,中有白苔。证属风寒湿邪侵入肌肉,痹阻经络,治用祛风散寒除湿、温经活血镇痛之法。 处方:黄芪200g秦艽20g防己15g红花20g桃仁20g地龙15g桂枝20g牛膝15g穿山甲15g甘草15g制附子10g 连服12剂,其间稍事加减,为期1个月,痊愈。 【病案3】摘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阎某,男,56岁,工人,1983年4月3日就诊。 患类风湿关节炎8年。现两手足关节强硬,变形,运动障碍,两膝部皮肤有皮下结节,全身乏力,精神苦闷,气短懒言,面色苍白,舌淡无苔,脉沉细而缓。证属血虚寒湿凝滞经络,荣卫气血流通障碍,邪气深藏,久居体内而顽固性寒湿痹证。治用调气血,散寒湿,活经络,坚筋骨之法。 处方:黄芪200g秦艽20g防己15g红花15g桃仁15g地龙20g桂枝15g土牛膝15g穿山甲30g甘草15g当归20g制附子10g伸筋草15g 4剂1个疗程,为期8日,2个疗程间隔4日,共服10个疗程,关节畸形、运动障碍得到明显纠正。 【病案4】古道瘦马医案 乔某,女,37岁,青海人。 患类风湿关节炎近十年,手脚关节红肿疼痛,晨僵,尤其是两膝关节肿痛厉害,手指关节微有变行,睡眠不好,饮食二便尚可,脉弦滑,舌红苔微黄腻。 辨为湿热痹。 水煎服。复诊:诸症大为减轻,效不更方,又服40剂痊愈。 尔后治疗此病屡用屡效,成为我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方之一。 我母亲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始于20世纪90年初期,手指等关节逐渐变形;1999年夏,病情加剧而影响正常的生活。 当时我尚在大学念书,母亲在一上海处看门诊,然而效果不明显。为此,我查阅了很多书籍。当然《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是必读的。 书中朱良春、王士福、姜春华、史鸿涛诸先生的经验,我尤为在意。 特别是以史鸿涛先生的类风湿汤打底,自拟处方为母治疗。服药三周渐渐见效,三四个月后明显好转,服至半年能操持家务,行动自如,各项检查指标也正常了。 类风湿汤的特点是重用黄芪200g。我在方中又加用附子、生地黄、全蝎、蜈蚣、薏苡仁等。 因我母亲获效,其同学亦患类风湿关节炎,故也跑来请我治疗。我采取类似方药,她见效更快,效果也更好。 还曾治一位类风湿患者,手指与脚趾关节均严重变形,膝关节和髋关节有三个都置换过,关节疼痛,不能触碰,出汗怕风。 我用桂枝汤加大剂量黄芪和附子,服药两三周后,黄芪用至200g,桂枝、白芍、附子均用至30g,病情明显缓解。 按:方中秦艽一药多能。治疗痹证,风寒湿热,皆可应用,且病发无问新久,病情无问轻重,均可用之,实为治疗痹证之要药。 防己善除风寒湿邪,长于消肿。二药相配,蠲除风湿肿痛病变。 青风藤、海风藤取藤之通络之功,利经络,为治疗关节不利、麻木拘挛之要药。 四药合用,驱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筋活络,解麻镇痛,为治疗类风湿之要药。 痹者,“闭也”。 气血经络,闭阻无疑,故桃仁、红花为必用之品; 桂枝辛温,温经通阳;地龙咸寒,又善走窜,四药合用,通痹行瘀,活血利络。 更兼地龙为血肉有情之品,对顽固性痹证尤为适宜。 白芷能解热解毒镇痛,白鲜皮能清热燥湿除痒,二药合用,专治热痹之痒痛不适。 黄芪补一身之气,卫外而行内;牛膝善通经活血,补肝肾,强筋骨;甘草调合诸药而缓急镇痛。 四药相伍,鼓舞正气,强健筋骨,调达气血,合取纠正关节变形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