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微信直接登录

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查看: 3042|回复: 0

古国治先生: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南師慧炬永續傳承讲座)

[复制链接]

1658

主题

2696

帖子

88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45
发表于 2017-11-17 17: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
  正文:
  主讲:古国治(講於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台北十方禪林,記錄:林穎如 曾苹耘)
  今天我們的題目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這是南老師寫的對聯。
  上聯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下聯是:技在手,思在腦,能在身,從容過生活
  今天把這對聯的上聯的一部分來當題目,為甚麼以“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為題目,因為我覺得這是南老師自己本身的寫照。
  各位知道南老師的著作包括:儒家的《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道家的《老子他說》《莊子諵譁》《列子臆說》還有《我說參同契》及其他醫理、易經方面。佛家的更多了:《金剛經說甚麼》《圓覺經略說》《維摩诘的花雨滿天》……,其它的還有很多。我們大家都知道,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主流,南老師的著作就是橫跨儒釋道三家。
  我想先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說,因為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主流,今天在座的諸位,我猜大部分是學佛的,其實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不要把南老師限定在佛學、佛教、佛法這部份,我們應該從整個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我們這位老師。不只是站在中國文化的角度,而且更要站在世界的角度和歷史的角度來看南老師。
  先從中國文化角度來說,各位都知道《論語別裁》,是南老師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他自己也說:我自己有二本書是不能忽略的;一本是《論語別裁》,一本是《原本大學微言》,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大部分多會偏重於《金剛經說甚麼》或其他佛學著作。那麼他為甚麼這麼注重這二本書?這也是我們今天晚上要探討的問題。
  回過頭來講,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南老師,在座的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從小讀的是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地理,至少我們從小就背過《論語》《孟子》,從初中的時候就是受的這樣一個教育,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南老師一生都在弘揚中國文化,為什麼呢?我們須先了解一下時代背景。
  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中國一連串地受到外國人船堅炮利地侵略。在清朝末年的時候,那麼大的一個中國,不堪一擊。英國人、法國人簡簡單單地派幾條船,幾千人而不是幾萬人,隨隨便便就把清朝打敗了,慈禧太后還逃到西安。這在中國來講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從此之後,清朝的朝野開始探索、思索,覺得中國怎麼會這樣?所以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原本狂傲自大,覺得中國人很了不起;我們是中國,其他則是蠻夷,結果我們被蠻夷打敗,讓中國人內心十分難受。
  在這種情況之下,有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問題,李鴻章開始要建軍,自己不會造船,便跟英國買,那時買了好幾條軍艦,也開始練兵。但是到了中日甲午戰爭,又敗得一蹋糊塗,原本以為買了軍艦,練了兵,應該可以揚眉吐氣了,但又被日本打垮。所以這對中國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打擊。好像光是把國防武力建立起來,還是不行。除了武力之外,是否政治制度也出問題。於是有戊戌變法的產生。光緒皇帝和康有為六君子準備要變法。那時所謂的變法,就是“君主立憲”,像日本一樣保存皇位,準備走立憲法設議會的路子。本來要推動這個制度,但因為慈禧太后的阻撓,戊戌變法也沒成功。但當慈禧晚年,也想走這條路,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從小所讀的歷史:孫中山先生開始搞革命,不走君主立憲這條路,要推翻整個清朝。提出的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要趕走滿洲人。為甚麼孫中山先生這麼強烈地主張“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不走君主立憲這條路?我個人認為,因為孫中山先生是客家人。客家人有一種優越感,認為客家人是純種的漢民族。為甚麼叫客家,就是從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時開始南遷,到唐末五代,又一波一波的南遷,所以客家人自認為是純種的漢民族。孫先生有這樣的血統認定,因此要把滿人給推翻的意識是非常強烈的。此乃題外之話。
  因為孫先生鬧革命,滿清垮掉了。其實我們真正看歷史的話,滿清是不小心垮掉的。我們從小讀的是國父十次革命,但十次都失敗。都是小打小鬧,起不了多大作用。武昌起義是不小心擦槍走火,沒想到一聲砲響之後,各省紛紛獨立。那時趕緊打電報給孫中山先生,孫先生匆匆忙忙從國外趕回來。沒想到清朝就如此垮掉了,一切在意料之外。清朝垮了之後,一片混亂,改朝換代需要錢,建立國家需要錢。大家以為孫先生會帶許多錢回來,但發現他甚麼都沒帶。所以他錢也沒有,武力也沒有。他只能當個臨時大總統,真正的總統由袁世凱來當,因為他有武力。這是很現實的。所以中國從1840年開始被打敗,打敗後開始思考,是否是政治體制不行,所以才有民國開始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我們台灣現在實施的,依然是五權憲法。這就是談到政治體制的問題。過去認為中國之所以那麼弱,是因為政治體制,而現在政治體制改了,西方的東西傳到中國來,想用西方的體制來強國。其實孫先生自己也沒走民主這個路子。為了對抗袁世凱,他又另外建立南方武力。也沒有走民主議會制度。
  現在問題又來了,接着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對中國起了很重要的一個變化,五四運動提出德先生與賽先生,提倡民主與科學,“打倒孔家店
  ”,不只把中國的政治體制否定掉,五四運動把中國的文化也否定掉。認為讓中國積弱不振的原因是受了孔教的影響,受了儒家的影響。所以這些東西要拿掉,不然中國會一直強不起來。當然這些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強國。在這種時空背景之下,提出全盤西化,否定了中國文化。把中國文化的根都拔掉。不只如此,到了一九六六年,中國大陸又發生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再一次挖中國文化的根,例如我們到中國大陸去,有很多古蹟,很好的石雕像都被打壞掉,看了很心疼,很多古文物因此而被破壞。其實,中國一直到現在,還受這個思潮的影響。
  為什麼從那麼遠開始談這些呢?
  這就是南老師所做的事情,他在努力做甚麼事情?各位可以從他很多的書中看到,他為了中國文化不受重視,已經式微,快要沒有了,而非常擔心。他認為一個國家可以亡,但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亡。就像一個人,我們人由兩大部分組成: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人為了要活下去,當然要吃飯。現在問題來了:我們能夠活下去是要吃飯,但是人活下去的目的,是不是為了要吃飯?一個人有物質生活,有沒有精神生活?一個人沒有精神生活,就會萎靡墮落。就像一個人沒有精“神”,沒有“神”。所以中國文化就像一個人的精神;人生奮鬥的目標是甚麼?人生的意義是甚麼?這很重要。所以一個國家連文化都沒有的話,那是很嚴重的一件事。
  

  我大二跟着南老師,他在輔仁大學教課,我是輔大二年級學生,那時幫他提皮包,因為跟着他,所以知道他曾經辦《人文世界》。這是為了重視人文精神,也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色。辦《人文世界》目的就是為了重視精神文明,精神教育。因為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文化非常重要,因而提倡精神文明。為甚麼要提倡精神文明?台灣的發展,從貧窮慢慢走向富裕,到了六七十年代,已經富裕起來,就我所了解,南先生主張不能一直重視發展經濟,要重視精神文明。但是當局始終沒有重視,一直都在發展經濟。這樣發展經濟的結果是甚麼?比較不嚴重的(其實也已經很嚴重),一般社會大眾有了錢之後,卻走向吃喝嫖賭,因為沒有精神修養。所以台灣有一陣子,喝酒喝威士忌白蘭地,都用乾杯的。法國賣白蘭地的老闆來到台灣,說這麼好的酒被你們台灣人這樣乾杯,很心疼。那麼好的酒是一點點的品,而台灣人是一口就喝下去,很是心疼,這就是沒有文化涵養。
  台灣過去就是這樣,我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如此?好像有改變一些。有了錢之後,沒有精神生活的提升,就吃喝嫖賭去了。各位知道過去台灣簽六合彩,吃喝嫖賭,整個社會風氣就是這麼一回事。像我年紀不是很大,但整個過程是一路看過來的,不重視精神與人文,社會現象就是如此。另外一個比較大而且嚴重的結果就是:政治走向黑金政治,再一步更嚴重的,像阿扁貪污,一切向錢看,重視金錢。沒有精神文化,結果就是如此。不論是高層或是一般民眾,不重視精神生活的結果就是如此。
  所以南先生就一直在提倡精神文明,但是始終不受重視。所以當一個先知,內心是很寂寞的。剛剛提到為甚麼要提倡中國文化,因為這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你忽視了,整個社會風氣就走下坡了。
  
講到中國文化,我們必須要把《論語別裁》這本書提出來,這本書據我所知,對大陸的影響比對台灣的影響還大。各位知道,我們初中高中都讀過背過《論語》《孟子》,記得我那個時代,讀《論語》《孟子》是很討厭的事,因為枯燥乏味。學校老師講《論語》,孔子給我們的印象是很死板很嚴肅,不苟言笑,一副聖人的樣子,儒家給我們是這樣的印象。老實講對《四書》《論語》《孟子》這些是很反感的。為了考試不得不背,讀起來是很無趣的。
  但是各位要知道《論語別裁》這本書,顛覆了所有人對孔子與儒家的印象,在南老師的描述之下,孔子是一個非常活潑,非常通達人情世故,還會開玩笑的一個人。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打破我們對儒家刻板的印象,那種討厭反感的印象。因為打破這個印象之後,我們才會願意更進一步的去探索研究儒家到底是甚麼東西。所以《論語別裁》這本書,等於說讓中國人重新重視中國文化,重新認識儒家,起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這本書出版之後,非常轟動。這本書的影響力非常大,從上到下都在看這本書。
  這本書就是讓人重視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新的認識。講到《論語別裁》在大陸發行,我跟大家透露一件很意思的事情:記得這本書出來的時候,賣得很好,我們和南老師大家都非常高興,因為那時候創辦雜誌是很窮的,那時代台灣流行一句話:假如你要害一個人,就勸他去辦雜誌。辦雜誌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因為書賣得不錯,有一天南老師和我們聊天,他說:“哎呀!哪一天我的書在大陸賣的話,一本書賺一塊錢就夠了!那樣就不得了了。”那時我們就跟老師說:“老師你開甚麼玩笑?你的書怎麼可能在大陸賣?!”那個時代兩岸對抗得非常厲害。不談判,不妥協,不接觸,三不政策,兩岸互不來往,視為仇人。南老師就說:“那你們看嘛!”然後他加一句:“你們都會去大陸!”我們說那怎麼可能!假如可能,大概要到七老八十了吧!老師說:“不用!不用!”這真的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在兩岸對峙得那麼厲害的情況之下,他就敢講這個話,說書會在大陸賣,然後說你們都會去大陸。誰敢講這個話?但是他講。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就有這種眼光與智慧。有時他說一些事情,我們就說老師你有神通,他會說:“這甚麼神通?這是智慧!!”
  再談到《論語別裁》為甚麼如此的轟動,引起那麼大的迴響,這是因為這本書打破一般人對孔子刻板的印像。這牽涉到中國上千年來的歷史背景問題,孔子的思想到了宋明理學家,學成死死板板,這些讀書人也都學禪打坐,一學佛,一學禪,不苟言笑,認為自己在修定,一笑就不定,而且還不能發脾氣,一發脾氣,“啊!你這人學佛怎學成這個樣子”,對吧?所以一學佛,不能有喜怒哀樂。所以你看有些人本來好好的,一學佛之後,整個人變得呆呆傻傻的。很多人因為學佛之後,打坐之後,搞得不苟言笑,毫無生趣。學佛沒有學通,成了半調子。所以,儒家經過宋明理學家這樣一搞下來,已經失去了孔子原本真正的面目。這個影響非常大,從宋明一直到清代,好幾百年來,都受這個影響,這一錯就錯好幾百年。所以,為什麼要特別把《論語別裁》提出來,這對未來歷史上、學術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論語別裁》在中國文化所產生的作用,等於說恢復了孔子的本來面目,而且讓中國人重新認識和重視中國文化。
  

  那麼現在我們要說回來了,為什麼南老師能把孔子說得這樣的活潑,原因在什麼地方?一兩千年來,註解《論語》的人非常多,但都不能像南老師如此生動的描繪孔子?南老師為什麼可以把《論語》解釋得那麼生動,把孔子描述得那麼活潑的一個人,原因在什麼地方?“南老師學通啦!(來賓回應)”好!怎麼通?通在什麼地方?各位說說看。“南老師個性很活潑。(來賓回應)”,南老師個性很活潑,這也有道理。“因為南老師開悟了。(來賓回應)”。
  這就要談到我們今天的主題“佛為心”了。不管佛家、儒家、道家,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講心性的問題。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修心煉性,儒家講修身養性,對吧?好,既然講到心性的問題,這又牽涉到形而上的問題,也等於說是生命本來的問題,就像這位朋友剛剛提到南老師開悟的事。因為開悟之後,對於這個心性的問題,徹底透徹明瞭。在論語裡面,孔子有一天問曾參:“吾道一以貫之”,各位有機會去看看《論語》,“吾道一以貫之”這是一個重點。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是什麼?“心性(來賓回應)”還有沒有?有人說是“仁愛”的“仁”。“忠恕(來賓回應)”“忠恕”是二,不是一,對吧?後來曾參出來之後,別人問他:“老師剛才跟你說什麼?”曾參回道:“忠恕而已。”
  各位去看《論語別裁》,看看老師怎麼解釋這一段?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在歷史上很多人都在討論,在學術上很多人都在討論。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到底是什麼東西,孔子自己沒有講,對吧?然後,曾參講忠恕,但這是兩個了,那這“一”是什麼?這跟佛法是相關的,各位知道佛法叫萬法歸一,還有一真法界,不二法門,都是這個“一”;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所以這個“一”是什麼?佛法裡頭的“一”,一真法界,然後萬法歸一,禪宗有個公案,請問一歸何處?這“一”究竟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所以,各位有興趣再去看一看《論語別裁》。南老師就以禪宗的方式來講,依我來看,歷史上沒有人這麼說過。
  還有一個問題,孔子自己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好,各位注意看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是天命?這個“命”不是運氣,不是我們算命那個“命”,《中庸》講:“天命之謂性”。所以這個天命,五十知天命,這個天命就是形而上的道,也就是說孔子五十歲悟道,這個天命就是生命的本來。禪宗參“未生前我是什麼?”這個天命就是這個意思。六十而耳順,什麼叫耳順?耳順就是人家說他好聽的,還是不好聽的,他都無所謂,不在乎,六十而耳順,拿佛教的話來講就是“八風吹不動”。你看,孔子五十歲知天命,六十才耳順,也等於說,到了六十歲——現在用佛學的說法,叫做“無我”,才沒有“我執”。七十才從心所欲,從心所欲就是非常自由自在,非常灑脫了,然後又不逾矩。所以說,孔子到了七十歲才可以說是真的大徹大悟。為什麼南老師可以把《論語》講得那麼透徹,那麼通達,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佛為心的問題,心性的問題。所以這個東西弄清楚之後,看《論語》就會非常地清楚,看法就會跟別人不一樣。
  

  那麼講到佛為心,“心”是什麼意思?《楞伽經》裡有一句話,“佛以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佛講得再多,講來講去還是講“心”,“心”是關鍵。在佛法裡面,“心”很重要。這個“心”是什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什麼把“般若”跟“心”連在一起?這是一個重點。好,這就是“佛為心”的問題。
  一般講到佛法就是戒定慧。但是,各位注意,“定”是共法。什麼是共法?道家也修定,儒家也修定,瑜伽也修定。所以不要把“定”當成佛法,不要把打坐當成學佛。那什麼是佛法的不共法?所謂不共法,就是別家沒有的,只有我這一家才有。什麼是佛法的不共法?“般若(來賓回應)”對,般若智慧是佛法的不共法,這是重點,方向別走偏了。所以佛為心,這個心是般若智慧。
  在座是不是很多修準提法?修準提法是要有所求的。各位不要以為清高,學佛無所求。現在因為首愚師父的弘揚,準提法在台灣和大陸,學的人很多。現在講到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假如你修準提法,就要向準提菩薩求般若智慧,而且佛法的解脫是智慧的解脫
  那麼你說般若智慧很重要,要跟準提佛母求般若智慧,另外要跟自己求。自己跟自己求,在哪裡求呢?跟自己的內心,佛以心為宗,所以關鍵在反觀自心,看自己的心到底是怎麼回事。心分兩種,哪兩種?“真心、妄心(來賓答道)”對,心分“真心”、“妄心”。《大乘起信論》講“一心開二門”,在《楞嚴經》裡稱“妄心”為“攀緣心”。所以弄清楚之後,知道心分兩種,而這兩種是一體的。好,現在問題來了,先把妄心搞清楚,什麼叫妄心?“生滅心(來賓答道)”什麼是生滅心?哎!學佛有一個壞處,道理懂得太多,叫做所知障,不學佛的反而好辦。
  講到這裡,講個故事給各位聽。有一次我在廣州講親子課,第一天上完課之後,有一個家長下課跑來找我,說他的孩子看《圓覺經略講》,看完之後有一些問題,可不可以來問我。我說:“好啊,可以啊!”我問:“你的孩子幾歲?”那位家長答道:“十三歲。”注意喔!十三歲看《圓覺經略說》,看完之後有一些問題。我就說:“明天晚上帶他一起來吃飯好了。”第二天他就帶孩子一起來吃飯。飯後,他就坐在我旁邊,開始問問題了。“請問古老師,學佛的目的是什麼?”這問題好不好?好。我反問他:“你認為呢?”他想了一下:“應該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是自私,對不對?”我說:“對啊,學佛不是為自己,假如是為自己,若要成佛,成一個自私佛。不對吧?”好,第一個問題解決了。
  第二個問題:“請問古老師,學佛如何入門?”這個問題問得好,單刀直入,直接切入核心。我說:“《楞伽經》裡頭有一句話: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你想要入門,對不起,沒有門。”接下來我就跟他解釋“佛語心為宗”是什麼意思,佛講來講去都是講這個心,講到這裡,我就問他:“什麼是心?”他想了一下:“思想是心。”對還是不對?對嘛,簡單明瞭,清清楚楚,對吧?很實際嘛,沒那麼多大道理。他沒有說“妄念”,“妄念”還是佛學的名辭。很普通,很真實,很平常--“思想”是心。我說:“沒錯,思想是心。”我接下來再問他:“思想是心,沒錯。你有思想,沒思想,你知道不知道?”他答道:“知道。”我再問:“思想跑掉了,你知不知道?”他答:“知道。”我就跟他做了一個比喻:“思想跑出來!然後你那個‘知道’是不是像一個鏡子,思想一起來,鏡子就照出來了,對不對?看到了,對不對?那思想沒有了,這個鏡子知不知道,還是知道,對吧?思想是心,那這個像鏡子一樣的東西是不是心?”“心的作用(來賓答道)”他說:“嗯,是。”各位注意喔,他知道“思想”是“心”!那另外還有一個東西,思想來了,他知道,走了,也知道。所以,這個“知道”像鏡子一樣,也是“心”。
  我再問他:“這個思想有生有滅,會來會走,對吧?”他說:“是,對。”那我問他:“你這個‘知’像鏡子照着它,這‘知’有沒有生滅?”他想了一下,答道:“嗯,沒有。”我再問:“思想來來去去,動來動去,‘這個東西’動不動?”他想了一下說:“不動。”他接下來又提了一個問題:“那萬一我死了怎麼辦?”我就問他:“你這個肉體會變化,十三歲以前那麼小,你現在十三歲,等你七十歲,這個肉體會變,對不對?你剛剛所講的那個‘照的’是‘心’。這個東西變了沒有?你小時候有沒有那個東西?”他答道:“有。”我再問:“現在有沒有那個東西?”他答道:“有。”我問:“變了沒有?”他答:“沒有。”好了,問題解決了。然後,我再問他:“搞清楚了喔,這個東西我有沒有?”他答:“有。”我問:“桌子邊其他人有沒有?”他答:“有。”我問:“狗有沒有?”他答:“有。”接著,他恍然答道:“啊!我懂了,眾生平等。”然後我再問他:“怎麼樣,有沒有門?”他答:“沒門。”這是談到佛為心的問題,般若,佛為心,這是一個重點。因為這個般若的關係,南老師對儒家、道家理解得非常透徹,講解起來,當然與眾不同,這是佛為心的意思。
  

  第二,佛為心這個“心”的意思也可以稱為“重心”、“中心”,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據我所瞭解,在南老師的生活中,佛法修證的事情,對他來說是他最重要的事情。到八、九十歲,他每天都還在打坐。我們私下都在感慨,最認真的還是老師,我們都比不上老師。據我們所了解,南老師是把佛法修行這件事情擺在他人生中的第一位。我們一般人學佛,佛法的修行,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放在第一位,我們不是擺在第一位,而是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到南老師所謂的“佛為心”。所以,“佛為心”就是指“將修證佛法當成生活的重心”,時時刻刻,心心念念都在這個地方。這就叫做“佛為心。”所以南老師經常講:“我陪各位玩一玩。”其實這句話是罵人,你們來是來玩的,不是真正來學的,沒有把學佛放在生活、生命中的第一位,玩玩而已,高興時拿來消遣一下。禮拜六、禮拜天沒事的時候,念一下準提咒,禮拜六、禮拜天有空就來參加一下法會,來聽一聽佛法,是不是這樣?我們都沒有把學佛這件事放在第一位。
  第三,佛為心除了代表“般若”之外,也代表慈悲。所謂發菩提心,這個“菩提”除了智慧,還有慈悲的意思。所以,佛為心,這個心除了代表智慧,還代表慈悲。據我所了解,南老師在生活中處處替別人著想,我們就是沒有替人著想而經常挨罵。
  記得我以前年輕的時候,有一個年紀比較大的長輩,回去要下樓梯時,老師要我送他到樓下去。要下樓梯的時候,我讓老人家走在前面,我走在後面。老師就說不對,你要先走到下面,萬一他摔下去,你可以在下面接到他。所以這就是生活中處處要替對方考慮。
  還有老師坐計程車回家的時候,他都不會讓計程車走進巷子裡面。為什麼呢,因為走進那巷子裡面,計程車要倒出來不好倒,所以,他都在巷子口就停車。然後,再自己走進去,就是替計程車司機著想。然後下車的時候,“謝謝你喔!把我送到這裡,謝謝你。”若有人請司機送老師回家,下車時,老師一定塞給司機小費。老師很注意這些生活中的細節,時時處處要替別人設想。
  有一次老師吩咐我們去找個資料,在座好幾個人,這個資料找來了,他就開始罵人:“找來了不會去多印幾份,一人發一份,這自己要想到來,找來有什麼用。”所以他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處處都要替別人著想,這就是南老師的慈悲。各位知道菩薩道的六度,第一個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南老師一生,就我所知道的,在台灣的時候很窮,沒有多少錢。但是呢,過去在成立東西精華協會的時候,仍然在行布施。記得有一次,那時我二十幾歲,在信義路搞出版社,有一個大概四十歲的人,來找我,說:“先生我這個腳受傷了,沒有醫藥費,能不能借我五百塊錢看醫生。”然後,我就給他五百塊錢。大概過了幾個月之後,又跑來了。結果他不是來找我,找老師,重施故技,也跟南老師講說,“我這個腳啊……”然後我趕緊跑過去,老師,他是騙子,錢不能給他。那時候年紀輕,很生氣,南老師對我笑了笑,錢照樣給他。那時候年輕不懂事,後來年紀大了,唉呀,南老師難道不知道他是騙子,清楚的很啊。當時不懂他那個對我笑的意思,後來懂了,那個笑,“你以為我不知道他是騙子,當然知道啊。”錢還是照給。這就是財布施。
  去年南老師過世,我寫了一篇悼念的文章,談到南老師這一生捨財,捨家,捨身命。他來台的時候,一個人來。後來到台灣之後,又結婚,生了孩子,在台灣有四個孩子,大陸也有兩個孩子。他大陸的兩個孩子,幾十年沒見過父親,見父親的次數,沒有我們這些學生多。爸爸還活著,不是去世了,幾十年沒見着父親。後來老師到大陸去,見面的機會也不多,孩子要見自己的爸爸,都要先打電話預約,有時候還排在後面。請問你是他的孩子,內心做何感想。然後,即使見面,時間也是很有限。假如你是他的孩子,是甚麼滋味?
  在這裡,我再跟各位報告一件事。南老師在臨走前一兩個月,他大陸的孩子和他台灣生的最小的孩子到他面前。南老師說:“孩子啊,我對不起你啊。”然後呢,尤其是他大陸的孩子,馬上痛哭流涕地說:“不要說了,不要說了,都過去了,不要說了。”一直揮手說:“爸,不要說了。”那內心是多麼的傷痛,這就是捨,他對孩子不是沒有愛,不是無情。學佛不是學到最後變得無情。為了做這些事情,沒有辦法。所以南老師一生慈悲地在布施,捨家,捨財,捨身命。
  大家在書上可以看到,他講課的時候,有時身體很不舒服,課照講,他說:“了不起死了就算了。”所以,他很多事情都是捨命賣命地在幹。然後,到後來九十幾歲時,眼睛白內障,看不到東西。他這個時候還要劉雨虹老師唸他的稿子,用聽的方式校對稿子,因為他沒辦法親自看稿子。所以,到了後來的時候,身體已經很難過,他甚至說:“昨天晚上很難受,真想一走了之。”以他的功夫絕對可以想走就走,但是他沒有走,讓他生命的燭光一直燃燒到最後,讓他的生命燃燒到不能再燃燒為止。這就是南老師的佛為心,此心就是慈悲。
  

  接下來講道為骨。南老師經常講學佛學解脫,學道學瀟灑。但是經常學佛的人愈學愈不解脫,學道的人愈學愈不瀟灑。道為骨,道家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除了所謂煉丹修道之外,包括醫、卜、算命、看風水,練武功、氣功。南老師從小學武功,他是杭州國術學校畢業的,拜過很多師父,學過內家拳外家拳,後來也曾在十方書院親自教過太極拳,到了八九十歲,身手仍然非常矯捷。南老師對道家,不僅懂道,也懂術,懂道家思想,懂易經,懂醫理,懂命理,懂風水,懂相術,懂氣功。他講解過《老子》、《莊子》、《列子》,著有《老子他說》、《莊子諵譁》、《列子臆說》、《易經雜說》、《易經繫傳別講》、《我說參同契》、《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等等,像這樣道與術兼通的人實在不多。當然道家也重視身心修養,所以南老師自然給人仙風道骨的感覺。
  南老師說道家是中國文化的藥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下大亂的時候,都是道家人物出來撥亂反正的,像范蠡、張良、劉伯溫都是道家人物,天下太平後就功成身退。撥亂反正須懂權謀,南老師編過一套《正統謀略學全輯》,西方管理學大師彼德聖吉曾師從南老師,他在書中說南老師是國師級的人物,沒錯,只可惜沒被重視。倒是很多學生因他的指點,在事業上避過難關,或另創高峰。
  

  再來就談到儒為表。南老師一直強調學佛做人很重要,人都做不好,如何成佛?“表”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指“外表”,另一個是指“表現出來的功用”。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一個中心的主軸,就是內聖外王,內聖外王源自《莊子》。儒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然後講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明心見性,親民是慈悲行菩薩道。道家也是一樣,《莊子》內七篇講到內聖,外篇講到外王。所以,道家像范蠡這些人能夠治國平天下,然後功成身退,不留戀權勢名利,自己懂得修心練性,這就是內聖外王。
  那佛家的內聖外王:佛家不稱“內聖”,稱“內明”,叫“明心見性”;而“外王”即是行菩薩道,所以真正佛家的思想是大乘菩薩道。必須要明心見性,內明之後,然後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佛經裡面講:轉輪聖王功德和佛是一樣的。所以南老師自己講:“此生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他不走出家的道路,走入世的道路。他講:“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情。”出世的心情就是內聖,做入世的事情就是外王。
  
所以,無論是儒、道、佛,都強調內聖外王。所以,南老師非常重視兩本書,一本是《論語別裁》,一本是《原本大學微言》。各位可以看《原本大學微言》裡面,南老師把儒釋道三家完全融會在一起,經常用禪宗、佛法來解釋《大學》。在儒道佛中,儒家較偏向於佛家講的戒定慧中的“戒”。儒家講到怎麼做人,怎麼謙卑,怎麼把自己的傲慢降服一點,在與人接觸中,如何多替別人考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如何把貪瞋痴慢疑等習氣戒除掉一點。在社會上生活中如何與十善業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講到戒的部份。道家在“定”的部份是比較詳細的。佛家在慧,在心性這方面講得比較多。學佛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貪瞋痴慢疑少一點,自己就解脫一點,配合修定和觀心,格物致知而明明德,達到般若智慧的解脫,而不是高談闊論,在那裡空啊空的。
  再回到儒為表,就是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圓融平凡平實,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這點南老師可以做為表率,南老師不喜歡有些人一學佛,就是滿身的佛氣,對人家合掌啦,恭敬啦,吃素啦,然後滿口的佛話,他看到就煩。也就是學佛,不要讓別人看出你在學佛,若非如此,就表示你已經執著了,學成半調子。儒為表,就是指對人謙恭有禮,溫柔敦厚,不標新立異,不裝神弄鬼搞神通,做一個平平實實、平平凡凡的人,南老師臨走前,還特別寫下平凡兩個字。
  

  最後談到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肚看世界。各位,如果把中國儒釋道文化之精髓弄清楚以後,對於目前所產生的這些資本主義啦!社會主義啦!唯心啦!唯物啦!這些問題就會看得很清楚。優點在哪裡,弊端在哪裡,都看得清清楚楚。看清楚之後,通達了之後,自然肚量就大了,中國人講達觀,達觀包含智慧,而不講樂觀,悲觀樂觀是西方的說法。所以,南老師經常關心國家大事,世界大事,也對這些問題提出看法。另外,若將“世界”的範疇縮小,看我們的公司同事也好,看我們的朋友也好,看我們的家人親戚也好,能以此智慧慈悲來看待,能以此廣大心量來看待,自然瀟洒解脫。若是學佛,也不會排斥其它宗教。像南老師就有很多學生朋友是神父,他不會看不起其它宗教,甚至他還說自己沒有資格稱之為佛教徒,這就是南老師大肚看世界的表現。
  

  以上只是提供個人對南老師所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肚看世界”的一些淺見,僅供大家參考,因為時間有限,道為骨、儒為表無法多講,只好虎頭蛇尾收場了,耽誤各位寶貴時間,請多多包涵,多多見諒。
  (文章自古国治老师的博客)
001Rxpkkgy6FCR87H0g64&690.jpg
【南怀瑾老师油画肖像(创作者:青年画家马萧)
智慧人生 造象生活
微信:A87043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含象堂大健康丨含自然·汇万象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7431号  沪ICP备16043211号-1

GMT+8, 2024-6-3 03:51 , Processed in 0.122387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含象堂

© 2001-2019 含象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